登陆注册
2654500000013

第13章 茶道(12)

饼茶在碾以前要炙,在碾以后则要罗(筛),经过罗,方能使茶末不致过粗。罗下的末,落在合里,罗合就是一面筛子和一只底盘的组合,犹如现在的标准筛。筛框是竹制的,筛网用纱或绢,底盘则以竹节做成。这是一种很小的筛,口径仅四寸(口径是直径,不是周长,现在还不清楚的是纱或绢的孔眼有多大)。根据《六之饮》中的要求,“碧粉缥尘,非末也”,又如《五之煮》中所说“产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不是粉,所以,饼茶碾成的末,不象日本的粉茶,倒是像红细茶的末茶——纱、绢经纬间的孔眼是相当大的。宋代的蔡襄说:“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见《茶录》)。赵估也说:“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见《大观茶论》),很明显,这里的细字,不是说孔眼细,而是说绢的质地细,即绢的经纬线要细。

茶末要通过绢的孔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在于要饼茶烤得适度,既不能烤焦,又要把水分大量去掉,烤后的饼茶要用纸囊包起,就是要避免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则,是一种量具,本来与碾茶无关。《茶经》说“则”是放在“合”里的,这是为了便于取用。在陆羽时,主要用贝壳作“则”,或以铜、铁、竹制作,贝壳可能是最合适的东西,因为使用这种量具,并不要求十分精确。对一个有饮茶习惯的人来说,一升水要用多少茶,随手取来,大致十不离九,现在的评茶技师,都有这种经验。所以,对于《茶经》所说的“则”,不能以量。

具体来看,则,不过是一种取茶末的工具。陆羽用了“则”的名称,又加上“则者,量也,准也,度也”的说明,可见“则”并非当时所习用的名称。

六、煮茶器皿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煮茶用具与茶汤汤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先以漉水囊为例,这是在28种煮茶和饮茶的用具中,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用具。《茶经》作者很重视水质,而且善于辨别水质。在煮水以前,要用漉水囊过滤,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所用的水不是就地取用的(在《九之略》中,有“若瞰泉临涧,则……漉水囊废”之句),盛水的水方是没有盖的,这样,水中就可能落入一些杂质,有必要在煮水前加以过滤。

漉水囊是唐时“禅家六物”之一。唐代僧人皎然《春夜赋得漉水囊歌送郑明府》(见《昼上人集》卷七,四部丛刊本)中说:

“吴缣楚练何白皙,居士持来遗禅客;禅客能裁漉水囊,不用衣工秉刀尺。先师遗我或无缺,一滤一翻心敢赊”。

这说明漉水囊早就是禅家滤水的用具了。贮放漉水囊的绿油囊也是禅家用品,皎然在《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见《昼上人集》卷二)诗中也有“诗题白羽扇,酒挈绿油囊”之句,绿油囊是可以盛水不会漏水的袋子。陆羽与禅家往来很密,他深知漉水囊和绿油囊的用途,所以他在茶具中用了漉水囊来过滤煮茶的水,就不是偶然的事了。但漉水囊并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因而在以后的茶书中,以及诗人的笔下,都没有出现过漉水囊这一种禅家所常用的滤水用具。这是一种与饮茶卫生有关的用具。

其次是茶具与茶汤的色泽有关。现代评茶,都要用白色的瓷杯瓷碗,但陆羽却要求用青色的瓷杯,说“青则益茶”。邢窑在唐时是很有名的,李肇《国史补》曾述及“邢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则说越窑比邢窑好,《茶经》里作了这样的比较: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面茶色绿”。

结论是“以邢州处(在)越州(之)上,殊为不然”。凡是白色、黄色、褐色的瓷,会使茶汤分别呈现红色、紫色,黑色,所以“悉不宜茶”;而青色的瓷,可使茶汤呈现绿色,所以有益于茶。当时,饼茶的汤色是淡红色的(“茶作白红之色”),《茶经》作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绿色胜于红色,因而选用青色的越瓷。由于陆羽的提倡,唐代诗人也纷纷作诗赞美越瓷。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唐时用一种敞口瘦底,碗身斜直的碗,到了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也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但因“茶色白”,所以“宜黑盏”了(见蔡襄《茶录》),《大观茶论》也说“盏色贵青黑”。茶碗的色泽从青变到黑,有的认为与宋代的斗茶有关,但茶色已从“白红”演变为“白”,“白”色纷茶汤盛在青色的碗里很难反映出“白”的特色来,需要有浓重色彩的青釉瓷碗来衬托汤色,“盏色贵青黑”的原因,就在这里。到了明代,对茶碗瓷色的要求,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据屠隆《考檠余事》中记载:

“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自如玉,河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漠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许次舒《茶疏》记有“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张源《茶录》也记有“茶瓯(碗)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的话。其原因是“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见高濂《遵生八笺》)。这种转变也是茶“色白”转变为茶“色黄白”的结果。因为明代普遍饮用与现在的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汤色“黄白”,已不同于末代汤色发白的用饼茶碾成的茶末。

在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用瓷茶壶或紫沙壶冲泡茶叶的风尚。据冯可宾《齐茶笺》记载:

“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耽阁,耽误的意思)。

饮茶由直接冲泡法转变为间接冲泡法(先在茶壶内冲泡,再将茶汤倒入茶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后一种冲泡法有益于茶汤的香味。茶壶的色与茶汤的色没有对比的关系,是为了调和茶壶和茶杯的色泽,也为的是获得所谓“雅趣”。后来,茶杯的色也随着茶壶而改变,逐渐地形成了现在多种多样色彩的茶壶和茶杯。

如上所述,饮茶用具的设计与茶汤的色、香、昧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全部茶器来说,主要还在于制成茶器的材料。茶器原材的选择,除了要求坚而耐用、雅而不侈以外,还要求有益于茶汤色、香、味,至少要不损坏茶质。《茶经》对这一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夹用小青竹制,是“假其香洁以益茶味”;纸囊用剡藤纸,为了“不泄其香”;漉水囊的格用生锕制,因“无有苔秽腥涩意……”。至于碾主要用桔木鍑用“急铁”,水方用稠木板或隗木板等,瓢田梨木,以及鹾簋、熟盂、碗等用瓷器,都是为了不损害茶质。虽然,现代的饮茶用具已不存在这一问题,但由于茶叶的吸附性较强,在制造过程中和包装材料上还应十分重视防潮和防污染的措施,这是不待言的。

第五讲茶的烤煮

一、原文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嫖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飜正。候炮出培□,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姑,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谓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舜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波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①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灭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而钟其一味乎?(□,古暂反。□,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②末充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字书》并《本草》:饽,蒲笏反)。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洙者,若绿钱浮于水湄③,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财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④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煜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弃⑤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数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募,况其广乎!

其色缃⑥也。其馨欺也;(香至美曰欺音备)。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一本云:其味苦而不甘,槚也;甘而不苦,荈也。)注释:①水,有的版本为“多别”二字。

②量,有的版本为“煎”。

③湄,有的版本为“渭”。

④雪,有的版本为“云”。

⑤弃字前,官的版本有“而”字。

⑥缃有的版本为“缩”。

二、解析

《五之煮》论述茶汤的调制,也就是饼茶的烤煮方法,其步骤是先用火烤炙,再捣成末,然后烹煮取饮。《茶经》作者在本讲里着重地论述了烤茶的方法和烤茶的燃料,煮茶的水和如何煮茶,最后还论述了如何饮茶,这一部分与《六之饮》有关。

《五之煮》所涉及的方面甚广,对现代饮茶者来说,有的已经过时(如烤炙),有的尚有参考作用(如用水),本讲评述重点是水的选用,对于其它方面,仅作历史性的论述。

三、烤和碾

《茶经》写作时代的饼茶,按现在的茶叶分类,属于“不发酵”的蒸压茶类。这类茶叶经蒸压成型后加以人工干燥(烘干)或自然干燥(晒干),其成品含水量一般较叶、片、碎、末茶为高。在唐代的干燥技术与贮藏、包装条件下,饼茶的含水量都是很高的,因此,在饮用之前,如果没有一道烤茶的手续,就很难将饼茶碾碎成末,也很难保持茶的香味。《茶经》作者之所以十分重视烤茶,其原因也在这里。

陆羽对烤茶的技术很有研究。在《五之煮》中,一开始就提出了火候(温度与时间)问题。烤茶的温度要高一些(“持以龇”),但要经常翻动,使受热均匀(“屡其飜正”),否则就会“炎凉不均”;烤茶的时间,初烤以饼茶表面豹变化(“状蟆背”)而定,复烤则应视饼茶的干燥方法(烘干或日晒)分别以气化(“以气热止”)或柔软(“以柔止”)程度而定;在两次烤茶之间,有一定的冷却时间,并有检验的标准(“卷而舒”),这样才能避免“外熟内生”。(见《六之饮》“茶有九难”之六),才能具有合乎理想的香气(“精华之气”)。

《茶经》还形象地说明了嫩梢(芽,笋)烤后变软的“道理”。可是这段话说得不很清楚。文中说的“牙笋存焉”的牙笋,联系后文“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的节,和臂,则牙笋不应是嫩芽,而应是带梗的嫩梢,因为梗子是不易捣烂的。

关于“末”,《五之煮》中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候寒末之”,又加了“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这二句注解。从这个注解中可以了解到末的要求,这和《六之饮》中所说的“碧粉缥尘,非末也”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末要碾成颗粒状,不能碾成片状或粉状。

宋代蔡襄的《茶录》,有“碾茶”一节,说: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大意是:碾末前要捶碎,然后乘热碾,立即碾,则茶色白,隔夜就色变灰暗。这是因为隔宿则含水量增加,茶叶陈化,茶色自然就发暗了。同时宋代的制茶工艺已经有所改变,唐代“捣”的工序已改为“榨、研”,又“上漠”和“烘焙”的工序也有了改进和提高,这在《三之造》之述评中已予述及。由于宋代在制茶过程中已把茶叶研熟研透,制成的饼茶就比较容易碾碎,饮用时也就没有必要再烤了。因此,《茶录》中所说的“炙茶”,只限于隔年的陈茶,“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了。

自末以后,叶茶逐步代替了饼茶,在饮用前,就不需要加以火烤和碾碎,甚至对蒸压茶也不再补烤,但在一些气候潮湿的地区,或含水量较多的中、上级茶叶,也还有在饮用前将茶叶先用盆锅火烤的习惯。

四、火——燃料的选择

《茶经》对烤茶和煮茶的燃料说得很具体: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沾染了膻腻的和含有油脂较多的柴薪,以及朽坏的木料都不能用。还引用了“劳薪之味”的典故,这是说的晋代苟勖与皇帝一起吃饭,他说这饭是用“劳薪”烧的,皇帝就问做饭的人,果然是用陈旧的车脚烧的。(《晋书·荀勖传》)《六之饮》中也说“膏薪庖炭,非火也”,且列为“茶言九难”之一。

《茶经》中对燃料的选择要求得如此严格,道理在于陆羽所要求的火,简括地说是“活火”。唐李约对陆羽的活火非常赞赏,他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见唐温庭筠《采茶录》)继李约之后,还有宋代的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中说:“君不见,营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在《汲江煎茶》诗中也指出:“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见活火、活水在唐、宋间是很受重视的。

要把茶汤调煮得好,在于使用活火,而活火的关键又在于所用的燃料。唐苏广在所写的《十六汤品》中,认为茶汤(水)悬最终表现茶品优劣的,如果名茶的汤(水)调制得不好,那就和一般普通的茶没有区别。还认为煮水的老嫩,点注(冲泡)的缓急,茶具和燃料的优劣,都可以对茶汤发生好或坏的影响。他归纳成为十六个汤品,其中因使用燃料不同以致影响茶汤好坏的汤有五品,即:

“第十二,法律汤:凡木可以煮汤,不独炭也。惟沃茶之汤非炭不可。在茶家亦有法律,水忌停,薪忌薰。犯律逾法,汤乖,则茶殆矣。第十三,一面汤:或柴中之麸火,或焚余之虚炭,木体虽尽,而性且浮。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炭则不然,实汤之友。第十四,宵人汤:茶本灵草,触之则败。粪火虽热,恶性未尽,作汤泛茶,减耗香味。第十五,贼汤,一名贱汤:竹纂树梢,风日干之,燃鼎附瓶,颇甚快意,然体性虚薄,无中和之气,为茶之残贼也。第十六,魔汤: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恶烟。燃柴一枝,浓烟蔽室,又安有汤耶;苟用此汤,又安有茶耶。所以为大魔。”

这五条说的是煮茶的燃料,非炭不可,不能用竹筿树梢和烟柴,等等。

关于燃料的选用和茶汤的调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有进一步的发挥,他说: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

又说:

“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兼有汤气,慎之慎之。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在许次纾之前,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

“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余则以为山中不常得炭,且死火耳,不若枯松枝为妙。遇寒月多拾松实房,蓄为煮茶之具,更雅,人但知汤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则水干,是试火当先于试水也。”

他认为松枝、松实不但可用,而且更好。明代屠本唆在《茗笈》中评论说:“田子艺(即田艺蘅)以松实、松枝为雅者,乃一时兴到之言,不知大谬茶理。”

同类推荐
  • 人类昂首奔赴太空的119个伟大瞬间

    人类昂首奔赴太空的119个伟大瞬间

    航天、太空探索、星际旅行,到处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人类昂首奔赴太空的119个伟大瞬间》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各个里程碑事件,展示了人类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赞扬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尽管航天具有极大的风险和失败,但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也是一种伟大。
  • 社会文明的标志:化学

    社会文明的标志:化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处离不开化学。懂点化学知识,我们对生活会更加明了。服装,尤其是现代的服装,很多都是用化学方法生产制造的人造纤维;人一天需要多少蛋白质,需要多少微量元素,从哪里摄取,化学可以告诉你;进食后,食物如何消化分解,如何进行反应变化,成为人体所需的能量,生物化学可以告诉你答案;哪些物质是有毒的,是致癌的,如何避开这些物质,使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化学也可以告诉你。本书从简单的化学知识入手,直白又有趣地讲述了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的来历、用途、种类等。全书深入浅出,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本对青少年大有裨益的化学科普读物。
  • 自然奇观

    自然奇观

    《自然奇观》讲述浩瀚无边的宇宙,诡异莫测的自然,神奇有趣的生物……千余个知识热点,千余幅精美图片,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
  • 时光机器:隐藏在时间中的科学(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时光机器:隐藏在时间中的科学(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时光机器:隐藏在时间中的科学》除解答与时间有关的知识外,还汇集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科普知识:欧洲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飞往月球所花的时间是多少?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最长的飞行时间是多少?美国“阿波罗号”飞船航天员从地球到达月球所花的时间是多少?第一只碳丝白炽灯的寿命是多长?“神舟5号”载人飞船飞行时间是多少?……答案尽在书中。
  •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

    也许你不知道,仅仅在你诞生数秒钟后,一些微小的生物就会包围你并侵入你的体内。现在,正有数百万个这样的生物覆盖在你的皮肤上。在你阅读这一页书时,它们正聚集在你的鼻子、喉咙和嘴里。实际上,生活在你嘴中的这类生物的数量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还多。它们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到或感觉到它们。当然我们也无法逃离或避开它们,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例如土壤中、岩石上、北极的冰层中、火山及所有生物有机体上。这类生物就是细菌。
热门推荐
  • 最后一站是地狱

    最后一站是地狱

    当陈秋实的身体掠过办公大楼或明或暗的窗格,疾速坠落的时候,江城正浸泡在早春浓浓的夜色之中。这天是3月26日。乍暖还寒。没过几天,陈秋实坠楼的消息便轰动了江城。陈秋实是江城著名上市公司——华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本市优秀企业家,为华江这个老牌国企乃至全市经济都做出过巨大贡献,一度以“正直清廉”闻名。就在华江保安报警后,江城警方紧急展开了调查。根据华江公司总经理郑森和财务总监胡海滨提供的材料,警方吃惊地发现,陈秋实动用权力,竟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贪污了780万公款!经过勘察,警方没有在死亡现场发现搏斗痕迹,也没有发现其它异常。
  • 佐杂谱

    佐杂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玛(纯爱·英文馆)

    爱玛(纯爱·英文馆)

    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
  •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将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文明素养要求、当代道德要求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将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三中”特色、适合“三中”学生需求的德育之路。多年来,中国传统道德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全校每个学生都接受着系统的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不少学生反映,每节课中能记住一两句有关道德的名言,一辈子受用不尽!这些年来,三中学子中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三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这与道德教育,与重视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 白雪皑皑

    白雪皑皑

    如果没有奶奶的存在,我是必定要怀疑父亲是不是我的生身父亲、母亲是不是我的生身母亲。好在,奶奶不会是假的,自然她唯一的儿子、我的父亲也不会是假的了。但是,即便这样,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路边捡来的孩子依然占据了我不多的童年记忆。带着这个困惑了许久的问题,我从很早就开始了“偷窥”父亲的行径。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大约从他读高中开始,他喜欢记日账的习惯则是他成家后开始的。我第一次偷看到父亲的日记那年六岁,那时候家里订有《小说月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对了,还有《知音》《海外文摘》和《故事会》,当然,还有报纸,从上到下的各种日报。
  • 谁的薄凉透了心伤

    谁的薄凉透了心伤

    她和他本该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对十三年,她成为他捧在手心疼着的人,却因此堕入爱上他的深渊。求而不得的哭痛的她欲哭无泪。一个生日的意外,让她痛失所爱,只能无奈远走他乡。他是意外介入她生命中的人,危险神秘而冷漠,她心底的痛好似只有他能抚平。她以为他们是爱情,却也不过是相互安慰的友情。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处境让她曾经彷徨迷茫。异国三年,她从天真小女子一路跌倒成长。爱恨交织中又该何去何从……她以为姐姐抢了自己所爱之人,却不想华丽归来她却只能成为他背后的女人……三个人的爱情一定有人受伤,端看谁比谁薄情寡义,谁又为谁柔情深重。
  • 疏影江楼月

    疏影江楼月

    代嫁千金,意外陷入王府纷争;盛宠背后,隐藏无数阴谋心机。身处艰难中的她,终于找到了一心一意只为她的人。若不是姐姐出阁前突然香消玉殒,她可能还是默默无闻的简家二小姐。世人皆道她无比幸运,可以代姐出嫁,凤冠霞帔,嫁与良婿。而他亦是她深深心底的那个梦中人,白衣翩翩,撑伞而立。可她还是毅然选择了逃离,寻找姐姐逝世的真相,也为自己求一片自由的天空。不料,却因此踏入了更大的阴谋……匪寨、王府、深宫……她一步一步走入更凶险的困境。解救、擦肩、追寻……他始终不曾停下寻回她的脚步。千帆过尽,世事难料,命运一次次拉开两人间的距离……可这个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是你无论如何都不想也不能放弃的。
  • 海上文脉

    海上文脉

    浓密的梧桐树叶,掩映着一幢幢历史优秀建筑;激昂的交响乐曲,演奏出一曲曲华彩乐章;宁静的藏书楼,珍藏着一本本百年典籍;耸立的龙华塔,见证了一页页申城演变史。徐汇区古属昆山县,唐、宋代隶华亭县,元、明、清代为上海县辖地。1945年后,分为常熟区、徐家汇和龙华区。1956年,常熟区和徐汇区合并,定名为徐汇区。1984年龙华乡、漕河泾镇和长桥地区划入后,形成如今54.93平方公里的区划范围。海上文脉,俯仰古今!历史学家论言: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首处空间中心。徐汇的文物和建筑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和革命史。作为海派文化气息和经典建筑品质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海派文化,人文徐汇”的鲜明地标,如今一个个出现在新时代的徐汇版图上。《海上文脉》带你走进徐汇……
  • 书穿之恶毒女配生存记

    书穿之恶毒女配生存记

    柳乔不想穿越啊!可是老天偏偏就让她穿越了!穿越就罢了,也不要穿成一个乞丐吧!就算是穿成乞丐,也不要让她当劳什子恶毒女配啊!她干不来!柳乔欲哭无泪。没错,柳乔穿越了,穿成一个恶毒女配,专门和女主作对的那种,下场奇惨,家破人亡不说,还被发配到边疆充当军妓!她只是一个死宅女,而女主据说是特工出身,她可不想和女主正面冲突啊,如果可以,她还想抱紧女主大腿呢!(某人:干啥抱别人大腿,我这不就是有现成的!)片段一:破房子中,几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正想对他们身下的少年行不轨之事。柳乔看清了少年的样子,真真是姿容绝色,眉宇间便可窥见他长大后的倾城之色。少年眼中写满了怨毒,他看到了一旁的柳乔,羞愤一扫而过,转眼间又是我见犹怜。救我!少年明明没有开口,柳乔却感觉到了他在向自己求救。从几个男人手中救出了少年,少年非但不感激,还想恩将仇报,对她拔刀相向!柳乔已经知道了少年是谁!阴险又恶毒的炮灰男配白连华!人如其名,真是好大一朵白莲花!片段二:“我不喜欢她!不想见到她!”女主独孤嫣窝在黑衣男子的怀里,撇着嘴指着柳乔道。黑衣男子宠溺的摸了摸她的头,“嫣儿不喜欢,我让她出谷便是。”女主一句话决定了柳乔的命运,她被赶出了她生存了三年的无人谷。柳乔背着包袱上路,不想女主半路杀出,夺了她的包袱。“这是谷里的东西,你不许带走!”好好好,给你罢!柳乔决定不跟女主计较,还送了她一个大大笑脸。柳乔暗中鄙视自己,真窝囊!可谁让人家是女主呢!女主一个不高兴就可以咔擦了自己,柳乔清楚她不是女主的对手。多年后,柳乔不计前嫌救了女主,女主却给了她一巴掌!柳乔无语望天,为什么她就专门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PS:本文不虐女主,女主自私自利,花痴无度,时而冷酷无情,时而大发善心,堪称矛盾综合体!总之女主不是善茬!千万不要被她外表给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