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1600000005

第5章 逻辑学的语境

吴益民在《试论语境的逻辑意义》提出:

一、 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有对应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对立的一面。

二、 思维要求有严密的、确定的逻辑性,然而自然语言在表达思维时却是灵活的,而且是不确定的。

三、 同一思想内容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同一个言语形式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

四、 客观上,一个句子的陈述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五、 整个交际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矛盾。[14]

因此要解除这种矛盾,惟有依靠语境,因为自然语言总是处在特定的语境中,而语境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言语形式统一起来的条件,语境具有消化自然语言不确定性的能力,[15]并且语境在对话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逻辑作用和意义。以下用《红楼梦》对话的例子,说明语境具有解除这种语言矛盾,消化语言不确定性的能力,看出语境在对话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逻辑作用和意义。

2.2.1语境帮助了解思维逻辑

人物对话往往依靠他的思维逻辑来决定他说什么话、怎么说、做怎么的决定。他对事情的了解,对事情的看法往往受到语境的影响。在同一事情上各人有各人的思维逻辑,因此造成看法不同,如果一方坚持自己的立场,谁也无法动摇,于是造成关系的不协调。例如《红楼梦》七十四回尤氏和惜春的对话就说明了这点。

凤姐与王善保家搜查大观园,在惜春的丫头入画箱里搜到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凤姐网开一面,不马上治罪,尤氏和惜春奶妈都希望惜春留住入画,说“不过一时糊涂了,下次再不敢的。他从小儿服侍你一场,到底留着他为是”(1061页)。怎知惜春天生一副廉介孤独僻性,任人怎么说也不肯。(惜春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

“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1061页)这里惜春的思维逻辑:

一、 她不会留住入画,免得别人说她的不是。

二、 她也不过去荣国府,免得惹闲话。

三、 她不管别人,只管保住自己。

尤氏听了又气又好笑,对众人说:(尤氏:)“怪道人人都说这四丫头年轻糊涂,我只不信。你们听才一篇话,无缘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

(惜春:)“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尤氏:)“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即刻就叫人将入画带了过去。”

(惜春:)“若果然不来,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还清净。”(1061—1062页)先时尤氏还未真正生气,只是觉得惜春怕闲话,怕人编派,怕受连累,直到惜春说她清清白白的一个人,怕给他们带累坏了,尤氏才发作,也才相信惜春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孩子话。其中这里牵涉到语境,小说写道:“尤氏心内原有病,怕说这些话,听说有人议论,已是心中羞恼激射。”(1062页)这里的对话看出语境具有“消化语言不确定性的能力”。

原来早在七十一回说如何为贾母庆祝八十岁大寿,一日尤氏发现夜里园内正门与各处角门未关,还吊着各色彩灯,就命丫头叫该班的女人,后来又命传管家的女人,要吩咐他们注意门户灯火。丫头要两个婆子传话去,两个婆子只顾分茶果,听说是东府的奶奶,不大放在心上,说他们只管看屋子,不管传人,没理会他。丫头生气了说:“琏二奶奶要传,你们可也这么回?”两个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丫头挑出毛病,也生气说:“各家门,各家户,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我们这边,你们还早些呢!”(1004—1005页)

丫头向尤氏报告,尤氏气得要叫凤姐来理论。由于周瑞家的通报,凤姐后来将两个婆子捆了,交给尤氏发落,凤姐的逻辑思维是为了叫尤氏脸上过得去,这里乃解除以上所说的“语言矛盾”。怎知道其中一个婆子和邢夫人的陪房是亲家,邢夫人得知,当着众人向媳妇凤姐陪笑求情:“理论我不该讨情,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家先倒折磨起人家来了。不看我的脸,权且看老太太,竟放了他们罢。”(1010页)邢夫人的逻辑思维是责备凤姐做得太过分,气得凤姐赌气回房哭泣。凤姐这一哭,没想到贾母又知道了,于是鸳鸯把各处的头儿唤来,嘱咐园内各处女人,别“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势力眼)”(1013页)。

从婆子看不起东府奶奶,引出邢夫人对凤姐的数落,到鸳鸯警告众人,大家都知道尤氏连累了凤姐,难怪惜春说“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清楚了语境,也就了解尤氏为什么生气,惜春为什么这样怕事,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原故和对话形式。惜春有如此的话语形式,一味冷漠的态度,是与他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这逻辑思维是由一定的背景所引起。读者也因此了解人物语言上的矛盾,不确定的地方;同时看人物对话如何形成矛盾、不确定的背景。

周礼全指出自然语言不同于形式语言是它对语境的依赖性,因此从逻辑的角度研究语词和语句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的重要;自然语言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因而从逻辑的角度研究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的重要。[16]这乃印证了以上的例子,说明逻辑影响人物说话的语词和语句,同语境是有密切的关系,也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

2.2.2语境使语言中隐性的逻辑明显化

语境能分析语言中各种隐性表现的形式,特别能将复句、句群中的各种隐性形式给以分析,语言逻辑的任务是总结思维形式的语言表达规律。[17]吴益民也指出在自然语言中常具有多义、模糊、灵活等特点,同一个言语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言语形式可以表现相同的逻辑关系。在应用语言时,人们也用拟缩或者省略的形式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逻辑关系的自然语言表现形式繁杂多样,常是隐性的、不明确的。幸而在交际时,一种言语形式总是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因此人们通过语境对语言进行语义分析,获得确定的意义,以显示自然语言潜在的逻辑关系。[18]

自然语言中的多义、模糊、灵活的特点可以从《红楼梦》对话的例子看出语言的逻辑性。《红楼梦》五十七回,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情意,说黛玉“明年家去”,同说个“家”字代表许多不同的意思,影响宝玉的逻辑思维。宝玉同紫鹃说他已在老太太面前露风声每天让黛玉吃二两燕窝:(紫鹃:)“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

(宝玉:)“谁?往那个家去?”

(紫鹃:)“你妹妹回苏州家去。”

(宝玉:)“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紫鹃:)“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住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801页)这里十三个家字,从上下文看,与其他词组合,形成好多不同的意思,有组成动词“家去”、有组成问句“那个家”、有复合名词“苏州家”“贾家”“林家”“你家”“他家”“书宦之家”“亲戚家”。这里宝玉企图要搞清楚林妹妹往那个家去,而紫鹃用不同形式的家,不同意义的家,加上一番道理,来牵引宝玉的逻辑思维,使他相信黛玉真的要走了。

宝玉提出的疑问和逻辑推理与紫鹃的试探结合,分析如下:

谁明年家去?——你妹妹。

往那个家去?——往苏州家去。

回去找谁?——紫鹃反问林家房族中真个无人了不成?

宝玉不再问。——紫鹃再进一步牵引宝玉的思想,为他建立“黛玉真的要走”的逻辑思维: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嫁自然要送还林家的。

紫鹃再反问宝玉,终不成林家的女儿住在你贾家一世不成?再巩固宝玉的逻辑思维,反问使听者思考。

宝玉没有回答——紫鹃又加强“黛玉真的要走”的逻辑思维,说林家虽穷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不会把黛玉丢在亲戚家,落人耻笑;又说明去的时间,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好像这就要去了。甚至这里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

宝玉因此推翻自己的思维逻辑,完全相信了紫鹃。

从紫鹃的角度,这里他使隐性的词语通过语境的解释,逻辑明显化。宝玉因为听说黛玉要回苏州去而痴呆了,众人急坏,用了重复句子问紫鹃。(袭人:)“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你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

(紫鹃:)“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顽话,他就认真了。”

(黛玉:)“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

(贾母:)“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

(紫鹃:)“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顽话。”(802—803页)这里袭人、黛玉、贾母都问同一个问题,“你说了什么话”,而紫鹃也回答同一个意思的答案:“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顽话。”整个对话过程都是在“说什么”这个句式里兜兜转转。紫鹃当然知道说了什么,她的思维逻辑是复杂的,她的回答是模糊的,到底是什么顽话,一直没有说明,直到宝玉见了她,拉住她死也不放,众人再细问,才搞清楚。贾母先前见了紫鹃,眼里冒火,后来听紫鹃说的是黛玉要回苏州去,才放心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803页)他也不责怪紫鹃,贾母这里的逻辑思维是简单的,同是一句话,紫鹃贾母两人的逻辑思维就迥然不同。

我们同时也看到另一种推理的现象,紫鹃为宝玉制造了了解他话语的逻辑,也铺陈了推理条件,而让宝玉推理相信她所说的话是真的。紫鹃的话使宝玉痴呆,以至袭人举止大变,黛玉把吃的药都吐出来,贾母拉紫鹃命宝玉打。推理是以严密性而见长,自然语言则以灵活性取胜,因此推理的逻辑结构分析更不能脱离语境。

有关对句子的灵活处理,在同一章里,当宝玉听到“林”字,就满床的闹起来:(宝玉:)“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

(贾母:)“打出去罢。”

(贾母:)“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

(宝玉:)“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贾母:)“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803页)贾母的回答是不顾语言的真实逻辑,而故意去迎合宝玉的思维逻辑。然而在小说的细节中,这种对语言的灵活处理,又表现了小说情节的必然性。

在小说中,人物的逻辑思维改变,是因为语境所造成,也因此形成情节的波动。例如六十六回柳湘莲逻辑思维的改变,是因语境而起。原先柳湘莲答应贾琏提亲,要娶尤三姐,并将传家之宝鸳鸯合体剑作为定礼,怎知见了宝玉,提起亲事,宝玉说尤二姐、三姐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小姨,是一对尤物,正巧他又姓尤。湘莲听了跌足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猪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944页)湘莲反悔,向贾琏要回宝剑,尤三姐在房里听见,知道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于是一手将雄剑并鞘还给湘莲,一手将藏在胁下的雌剑往颈上自刭。柳湘莲逻辑思维的改变造成情节的悲剧发展。

同类推荐
  • 鹅湖新绿

    鹅湖新绿

    《鹅湖新绿》编辑推荐:鹅湖,因了一位长者的文化反哺,因了一群思想活跃,执着勤奋、怀抱梦想的鹅湖传人的激情创作,重又绿意青葱、鸟语花香。
  • 醉在心诗

    醉在心诗

    《醉在心诗》是任太刚的诗集,包括《我和你》、《年轮》、《游遇》等作品。
  • 平生最爱纳兰词:当时只道是寻常

    平生最爱纳兰词: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全集》以康熙三十年刊刻的纳兰性德的文集《通志堂集》为基准,另有补遗。本书《平生最爱纳兰词:当时只道是寻常》收录了纳兰性德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并由专家对其做了精心注释,版式精美,是纳兰迷值得珍藏的精品。
  • 钓胜于鱼

    钓胜于鱼

    《钓胜于鱼》是英国著名作家艾萨克·沃尔顿的对话体散文经典,“我愿沉思以消永日,求安静的生涯,以达美好的归宿”。作品借钓鱼者、放鹰者和狩猎者三人之口,谈到垂钓者的乐趣,各种鱼的知识,以及垂钓中体现出的做人与生活的境界——简单、忍耐、淡泊、知足。具有较强的哲理意味与可读性。
  •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

    本书是一本文化批评和社会评论著作,通过对当前文化生产逻辑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剖析,凸显资本机制的极端发展所造就的总体物化状况,以显现新世纪以来“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的分裂症候”。“精神分裂”这个概念,在本书中被用来描绘当前中国社会精神意识领域的核心特征:对现实矛盾的想象性解决、想象性批判,把一切现实的矛盾变成爱情、娱乐和琐碎生活的矛盾,用情感主义的美满来作为真实生活美满的替代品。本书借助于各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文本与社会事件的分析,让读者在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看到令人震撼的中国社会困境。从电影电视到小说网文、从街头抢盐的恐慌到高速路口的拥堵,本书不仅描绘了一幅当下中国社会鲜活的全景图,也透视每一个细节中隐藏的权力矛盾、文化斗争和政治对立。这是一个精神和文化正在分裂的时代,这本书旨在让读者触摸裂痕、思索未来。
热门推荐
  • 都市错爱

    都市错爱

    懂乌云的密布,懂阳光的温柔,懂狂风的残酷,懂时钟的节奏,但却不懂这世界浓缩的态度。更加不明白青春到底散落在了哪一处……
  • 快穿反派话不多

    快穿反派话不多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苏殷自从被绑定反派系统以来就勤勤恳恳的完成任务,无一失手。每一次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完美,成功取得人人喊打的反派Boss头衔。当然最后他也成功的被主角干掉了,再一次印证了反派死于话多的真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可是有一天主脑突然告诉他,由于许多反派死的太冤,集体暴动导致世界不稳,让他去改变反派的命运。exm???这活可不好干呀!
  • 强婚蜜宠:权少,请松手

    强婚蜜宠:权少,请松手

    沈家对何家有恩,何家微报答沈家恩情(实则是为自己创造利益),把女主许配给男主,却不想婚检当天女主被陷害,查出有不孕不育的症状,要求退婚……
  • 老婆精分后病床是我家

    老婆精分后病床是我家

    这是一个逗比男人与多重人格女精神病的爱情。初见,染柒柒救了东方夜袭,回眸一笑,如黑夜里最灿烂的烟火,“下次要小心,可不是每一次都会那么幸运的遇见我!”下一秒,她便被爆炸吞没了,他的初恋还没开始就夭折了,时隔六年,再次重逢。萝莉版小媳妇哭的泣不成声,“我砸下去的时候,明明是个QQ,怎么就变成了迈巴赫?”东方夜袭心疼的搂着新娶的小媳妇,“都怪车标的形状太像了,不怪你,就算是迈巴赫咱也能赔得起。”女王陛下版的小媳妇,指着他怒声质问,“暖床的,你连洗脚水的温度都掌握不好,你还活着干什么?”他幽怨道,“你忘了,我床暖的好。”妈妈版的小媳妇,撸猫一样的抚摸着他的头发,一脸慈爱的问道,“崽崽,妈妈熬的汤好喝吗?”东方夜袭看了一眼碗里的红参鹿茸汤,他一点也不肾亏好吗?咬了咬牙,笑的格外灿烂,“妈妈,好喝,晚上太黑了,你能哄我睡觉吗?”只是后来,他怎么就把最心爱的女人逼疯了?东方夜袭抱着失控的染柒柒,“柒柒不怕,我陪着你一起疯好不好?陪着你毁了这个世界。”
  • 再逢余生满是欢喜

    再逢余生满是欢喜

    “我厌恶世间一切的黑暗罪恶,也应该厌恶你这样的坏女人,可是我发现自己做不到。”顾贤禹苦笑着抚摸女人精致的侧颜,“遇见你,就已经让我失去了自我;爱上你,就已经注定了万劫不复,而我却还是甘之如饴。”
  • 星帝问仙

    星帝问仙

    一个雄奇磅礴的仙侠世界,一个有情有义的世间凡尘。天生缺少一魂一魄的少年走上征途。夺天地为三魂七魄,山河大地化肌脉血肉。我志一方净土!我志傲天凌云!我志为道!兄弟热血,儿女情长,生离死别。让我们一起踏三千大千世界,一起铸就一个全新的仙侠世界。一起问仙问天问道!
  • 度过星海

    度过星海

    不过一场度过星海,我在下或在上所遥望的,都是我曾经正在度过星海
  •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曾国藩不仅是近代历史上的大人物,而且还是全世界难得一见的大人物,被评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本书详细阐释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和谋略,揭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曾国藩智谋宝库的钥匙。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挖掘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学习他做事不纠结的处事艺术,借鉴他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大道。本书是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最佳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将他的处世智慧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展示出曾国藩做事不纠结的气度,不仅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做大事、成大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一般读者修身养性、增强处世能力的需求。
  • 梦断军营

    梦断军营

    《梦断军营》作者1974年参军,1982年退伍并参加工作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拓展了作者的写作空间和视野。《梦断军营》是作者融合自身经历的所见所感而创作的一部集军营生活、人生奋斗、理想爱情为一体的小说,它不同于军旅题材的同类作品,而是一部讴歌70—80年代初军人纯善、纯美、纯爱的情感类小说,不涉及过多的政治要素。其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个农村青年放弃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而追逐“红星梦”的故事。全书以林少华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他在一次团机关整顿发言中无意间触动了团5号首长之后所引发的矛盾和纠葛。
  • 死亡剧组

    死亡剧组

    一个开往湘西拍摄惊悚片的剧组,一段离奇的空棺材遭遇,一个阴谋套着另一个阴谋,人性的沦丧远比鬼祟要可怕的多。一个逃亡者,两个猎手,一段生死博弈。到底是不是真的邪不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