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7400000009

第9章 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的金圣华教授要我谈谈我对翻译工作的体会。回顾过去几十年,我这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翻译工作中度过的,因而似乎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体会;但是我的思想从来逻辑性不强,自己也很怕谈理论,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近来很多中外学者都研究翻译这门工作,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我个人是从事文学翻译的,却觉得从搞翻译的角度来说,说翻译是一门科学,不如说它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技巧。当然这样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

我在十几岁上中学读书时就对翻译工作发生了兴趣。我当时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都很喜爱。同现在大陆上许多年轻人不同,我当时阅读中国古文已经没有多少困难,读一般英文书籍也不太费事;加之我家里经济条件优越,可以随便到中外书店去买书,所以当我到了十六七岁以后,涉猎的中外文学书已经不少。当时我在国内还没有想过把中国的文化遗产介绍到外国去。我很喜欢读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只是因为受了清末黄遵宪及康梁等人的影响,所谓“我手写我口”和“旧瓶装新酒”的主张,但是当时我还没有试验把中国诗文译成英文。我当时已具备用英文表达思想的能力,记得在中学毕业前,也曾多次用英文写作,并试图摹仿某些英国名人的文体。在中学毕业去英国读书时,曾经写过一本小小的旅游经历,叫作Terra Marique。题目是一句拉丁文,意思是“从陆地到海洋”。这是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里一句常见的话。当时我正开始自学一点拉丁文,所以就用了这个词。这本小书就是用英文写的,记述我当时离开中国大陆,经过太平洋,穿过北美,又经过大西洋,而到达英国两个来月的经历。虽然是英文写的,但这是一本习作,并不是中译英的翻译作品。

我试图把外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是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当时我大概只有十七八岁。记得曾经喜欢过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的诗,曾用五言古诗体译过他的一首诗Ode to the Skylark(《天鹨》或译做《云雀》),还有一首Ode to the westwind(《西风》)大概也译过。还译过美国诗人朗费罗(Longfellow)的一首诗,名字大概是A Psalm of Life (《生命颂》)。也译过英国诗人弥尔顿(Milton)的两首诗“L’Allegro”和“Il Penseroso”(《欢乐》和《忧思》)。还译过古希腊女诗人萨孚(Sappho)的两三个断句,是从英国诗人罗瑟谛(Rossetti)的英文译文转译的,因为我当时还未学希腊文。另外还有从莎士比亚剧中译出的一两首歌词。这些初期的译作早已失落了。现在只记得萨孚的两个断句和一首莎士比亚戏剧的歌词。

我到英国读书后,就没有再读过中文书,也没有用中文写过什么东西,因此也没有再做过外译中的翻译。在英国六年,英文差不多成了我的主语。读完希腊和拉丁文课程后,又学过不到一年的法文,主要是中古时代的法文;又自学过一两个月的西班牙文和瑞典文。在英国的最后期间读过两年英国文学,这时才开始用英文试译过几篇中国文学作品。记得当时翻译过鲁迅的《野草》和《阿Q正传》,一些陶渊明的诗和一些楚辞作品,主要是《离骚》《九歌》和《招魂》。当时初译中国诗,曾摹仿过英国诗人的文体,比如说,译《离骚》时就摹仿过弥尔顿和德莱顿(Dryden)的诗。后来一位英国朋友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就是曾经译过《石头记》的那一位,曾经开玩笑说:“杨氏夫妇译的《离骚》,与原作的精神比较,就像一块巧克力派同一个巧克力蛋那样不同。”这当然是笑话。可是后来我也就不再用英国格律诗体来作翻译,而改用自由体了。用外国的格律诗体译中国诗歌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这方面下文再谈。下面谈我回国后的经历。

我同我的爱人戴乃迭(Glandys Tayler)于一九四○年回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先在大学里教了几年英文,后来到重庆附近的北碚,参加了当时从南京迁来的国立编译馆,这可以说是我们从事中译英的翻译工作的开始。应当时在编译馆翻译委员会负责的梁实秋之约,我们在编译馆开始了把《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在北碚编译馆不到三年,我和爱人合作,译完了《资治通鉴》战国到西汉的部分。我们又译了许多陶渊明的诗和一些温庭筠的词,以及一些唐代变文和从《法苑珠林》里辑出的关于梁武帝时代有关神不灭论的辩论等等。在当代中国文学方面,还译过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一些艾青和田间的诗,郭沫若的剧本《屈原》,阳翰笙的剧本《天国春秋》等等。这些译作有的解放后出版过,有些早已遗失了。一九四九年后,除了在南京头两年负责民主党派和南京政协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外文出版社担任翻译工作。一九五二年,外文社的刘尊棋约我到北京做外文社专家,准备有系统地翻译中外文学名著,后来刘尊棋离开了外文社,这个计划也就取消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十几年期间,翻译出版了不少中国文学名著,包括整理出版旧译的《楚辞》、鲁迅著作、《老残游记》,以及《儒林外史》《史记选》、关汉卿杂剧、洪升的《长生殿》、唐代传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宋明平话,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等等。这是我平生翻译工作出版丰收的时期。同时,还翻译出版过不少外译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包括从古希腊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修纪》、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和《和平》、从拉丁文翻译的维吉尔的《牧歌》、从中古法文翻译的《罗兰之歌》、英国萧伯纳的两个戏剧等等。本来还想翻译出荷马史诗《伊利昂纪》的,但被外文出版社拉去翻译《红楼梦》,就打断了。接着又去坐牢四年,罪名是“特嫌”。一九七二年问题查清被释放,又继续翻译《红楼梦》,直到一九七四年才全部译完。此后担任《中国文学》月刊的主编,主要是搞选题、主编、定稿等工作,因此也没有多少时间搞翻译。在担任《中国文学》主编时间,曾编了一套《熊猫丛书》(Panda Books),出版过一些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简装本,如《汉魏六朝诗文选》《唐宋诗文选》《明清诗文选》《三国、西游记、镜花缘节选》《聊斋选》《老残游记》《唐代传奇选》等小册子。八十年代中叶辞去主编职务,后来又办了离休手续。因年纪已近八十,决定从此不再搞翻译工作。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

回想我大半生搞文学翻译的经历,当然也不能说毫无个人体会可言。过去几十年间,多次到欧洲澳亚等地访问,也常常被国外大学和学术团体邀请,讲讲个人对翻译的体会。回想起来,每次讲学多半是信口开河,说不上有什么高深翻译理论。记得在一九五三或五四年,曾在中南海被毛主席接见,当时毛主席同我握了手,旁边周总理介绍说:“杨宪益翻译过屈原的《离骚》。”毛主席对此很感兴趣,就微笑着对我说:“哦?《离骚》也可以翻译的么?”我不假思索,就回答说:“主席,我认为什么东西都是可以翻译的。”毛主席听了,思索了一下,好像要同我继续对这个问题探讨下去,但因为旁边还有不少人等待接见,就笑着点了点头走过去了。这件小事我后来常常记起,可惜当时没有机会再讨论下去。因为《楚辞》或其他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能不能翻译成其他文字,而保留其神韵,的确是一个难说的问题。

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都是人,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什么东西应该都可以翻译,不然的话,人类就只能闭关守国,老死不相往来了。人类自从分成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和语言,各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又各自形成不同特点,每个民族对其周围事物的看法又会有各自不同的联想,这往往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举例说,在周朝灭殷以后,一个西周的士兵在征伐东夷的路程中,也许会发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的感叹;把这样的话译成外文,外国人可能还理解歌词里的感情。但是到了隋唐以后,一个远征的中国人常常把“杨柳”当作送别的象征,这种联想而来的感情,不同文化传统的外国人就不一定能够充分领会了。十八世纪以来的英国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入西方的绘有中国园林及杨柳图案的中国青花瓷特别爱好,他们对中国画中的杨柳图案,所谓willowpattern,产生一定的感情。但这种属于chinoiserie的感情,同中国人对梅兰竹菊,以及牡丹、荷花之类,自从唐宋明以来,有特殊情感寄托。英国人却对玫瑰花有更多的联想和感情。其他在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都是在翻译上很难完全传达的。从这方面来说,翻译要完全做到“信”和“达”又是很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方面。

翻译的原则,简单说起来,古人已经说过,不过是“信达雅”三个字。清末的严复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他说的话实际上是总结汉魏到隋唐译经人的经验。所谓“雅”,这是很难说的。当时严复把《天演论》译成文言,算是“雅”。今天,翻译外国文学,不用白话而用文言,就是太怪了。还有,如果原文是用极俚俗的话,翻译人偏偏要用极文雅的话来表达,这恐怕也说不上是好的翻译。“信”和“达”,在翻译中则是缺一不可。“宁顺而不信”和“宁信而不顺”都是各走极端,不足为法。要做到“信”和“达”兼备不是很容易的事。总的原则,我认为是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加或减少。把“一朵花”译成“一朵玫瑰花”不对;把“一朵红花”译成“一朵花”也不合适。但是实际做起来,要忠于原文,又要表达原作的神韵,这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我曾经翻译过梁斌写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旗”是指“革命”而言,“谱”是指“家谱”,就是说“家庭传统”。这三个字的书名,如果按照原字直译,恐怕人看不懂。我后来译做Keep the Red Flag Flying。虽然对原文不够忠实,也只好如此了。再如我曾经译过清初洪升的《长生殿》传奇。我把“长生”译成Eternal Youth,虽然原文的“长”不是“长久”,原文的“生”不完全同于“青春”,但是比起Long Life或Longevity,好像更能表达原名的精神一点。当然我的译法只是我一家之言,今后别的译者也可能有更好的译法。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中文,有的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有时太注重原作的形式方面。比如说,英国诗过去常用五音节抑扬格,每音节分为轻重两音。这是由于英文同中文不同,每个字不限于一个音,每个音又分轻重,我们如果一定要按照原文的格律,结果必然是要牺牲掉原文的内容,或者增加字,或者减少字,这是很不合适的。各国文字不同,诗歌规律自然也不同。追求诗歌格律上的“信”,必然造成内容上的不够“信”。我本人也曾多次尝试用英诗格律译中文作品,结果总觉得吃力不讨好。现在许多人还在试图用英文写抑扬格的诗,这是很可惜的。

我最近正在搬家忙乱之中,应圣华之约,草草写了几千字,不过还是老生常谈,惭愧之至。我已年逾八十,早就该封笔了。但愿这一次是我谈翻译问题的最后一次。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日

同类推荐
  • 云之美

    云之美

    《云之美》辑录了苗族诗人原嶂的一百余首诗歌,分云之美、情之美、悟之美、景之美四个部分。诗作题材广泛,诗思开阔,语言优美,时见哲思。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作者简介原嶂,本名熊荣元,苗族,1968年12月出生于中越边境一户贫困家庭。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现供职于文山学院。曾做过中小学教师、共青团干事、政法干警、纪检干部、大学教师,历任丘北县纪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富宁县县长、县委书记,文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出版有政论随笔集《感动》、诗集《云之心》。
  • 孤独是你的必修课

    孤独是你的必修课

    不要想着用什么样的姿态,不要刻意去学别人的方式,你有你自己的东西,做你自己就好了。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孤独且困难的时刻,那时我们都觉得自己过不去了,但我们都过来了。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学会坦然,才能知道应该怎么样面对接下来的可能会接踵而来的困难。如果你想去实现梦想,孤独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不能沉下心来,就没有办法去实现它,因为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孤独能让你更坚强。你只要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苦逼,那些看起来坚定的人,在背后也下定了无数的决心。而你总会在某次下定决心之后,一路飞奔再也不回头,什么困难都 打不倒你。
  •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以前我一直觉得对爱情还是不要太认真的好,不然会伤的太重,但是遇见你之后,什么伤的重不重都不管,我只想用所有来爱你。也许最后我们可能不会在一起,可我还是想把什么美好都给你。70多个爱的故事,10多万字的心灵独白,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感悟,却还远远写不尽你带给我的从未有过的感觉。当我朝你看过去时,发现,你已经在凝视着我,这是最美妙的感觉。《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愿欢喜和困惑交织、告别与告白不断、受伤与成长并行的美好时光在此定格。
  • 云间笔会(2011)

    云间笔会(2011)

    本书是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作品汇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形式,文笔流畅,内容健康向上。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体现出松江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创作状况。
  • 流芳

    流芳

    作者对一百多位中外名人的传奇爱情故事,作了细腻、感人、真挚的抒发和阐释,一百多个催人泪下的爱情经典,尽现“流芳”的生动,不一样的经典诠释相同的真谛——最深的爱和最重的情,会随时日一起成长,永世流芳。我们都曾经拥有美好的、纯纯暖暖的、如淡蓝天空般清澈的爱情。现在,无论那份爱怎样,无论对方怎样,无论自己怎样,无论时空、际遇怎样,我们依然相信真爱的存在,真心爱过,就是高贵的。总有这样一个人,在你的生命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流芳……
热门推荐
  • 六月里花儿香

    六月里花儿香

    导师打电话来说,定在“六一”早晨八点在教研室举行分组答辩。肖爱民翻了个身说:“电话都摘了,手机都关了,她怎么又能打进来的?”“打到隔壁。”“混蛋,他们怎么不采取统一行动,这……才八点过十分嘛。”“老虎给女朋友打电话约吃饭,打完顺手就搁上了。”“六一……还让不让过儿童节了。这种灭绝师太!太过分了!”“水桶”乐了,说:“痛心啊,如此摧残祖国花朵!待我等将这灭绝师太告上法庭,让她麻烦缠身,让她跟法官答辩去。”
  • 灵玉田缘:调教忠犬夫君

    灵玉田缘:调教忠犬夫君

    【一场1V1俘获男神的忠犬攻略】她,22世纪国宝级的精英人物,却悲催穿越为十里八村著名“恐龙”,一个兼具黑胖丑的傻丫头!一醒来就被人渣活埋!还好遇到一个帅绝人寰的超级美男把她从坑里挖出来,从此宠溺无度……
  • 逆袭

    逆袭

    花江波澜平静,画舫、清柳、倒影、佳音、公子,如是一幅美画。风春来静静站定船舷,似是已经随着琴奴燕儿的“招思曲”神出天外。不远处,一叶小舟似卷落水江的一片大叶缓缓驶来,风春来轻闭的双眼突然睁开,他感觉到了什么。小舟已经停住,正拦截在画舫的前方。湖中小舟轻摇,舟上的男子却如磐石一般纹丝不动。“风春来,风家大公子?”小舟上的男子一身灰衣,简单素洁,面目如深陷入皮肤中的雕塑。
  •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本书是由传奇武的日本历史小说高产作家山冈庄八创作的一部纪实体小说。它以文学的笔调、宏大的篇幅,描绘了日本幕末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日本有志之士为推翻幕府统治,实现国家新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辛努力,揭示了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幕府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统治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并最终走向明治维新的必然规律。本书翔实生动地描写了诸如“黑船来航”、“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和宫下嫁”、“寺田屋骚乱”等当时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此书,对中国读者了解日本近代史,尤其是从幕末政治走向明治维新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窗外诗雨

    窗外诗雨

    从星期一到星期天过得很快,一转眼十五年的写作时间“不翼而飞”。现在,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窗外诗雨》。我四处打工,到处漂泊,曾几度想放弃创作,只因心中有种无法割舍的情愫,又重新提起笔来。如果你也真的喜欢写作,就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这个世界只要有梦想就会有美丽的故事发生。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就在百转千回处

    爱,就在百转千回处

    自家公司陷入财政危机,父亲用兄长生死来逼迫她,为此她受尽侮辱。“洛予夏,我还没说结束,你死都不能离开。”一场背叛让洛予夏深陷泥潭,面对男人的打击报复,步步紧逼,洛予夏全盘托出,原以为男人会就此罢休,却没有没想到这只是开始。谎言裹着宠爱的外衣,让她走进男人精心编织的圈套中,被迷惑被麻痹,活在男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温柔当中。直到怀孕,鲜血淋漓的真相才被剥开呈现眼前,痛苦不堪,心若死灰。原来所谓爱情,不过一场利与益的结合。她于南宫瑾而言,只是一个孕育工具,仅此而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植物旅途之超时空大战

    植物旅途之超时空大战

    一场时空风暴让小坚果希纳意外的失去了家人,在不断的探查后,希纳终于发现:这场时空风暴中,原本被封印千年的僵尸博士复活了。坚果能否打败僵尸博士?找回家人呢?
  • 半鬼坡

    半鬼坡

    在阳世和阴间的交界处,有一个天、鬼、人三不管的地方,叫做“半鬼坡”。这里年分五季(比阳世间的春夏秋冬多出一个“冥季”),人鬼杂居,阴阳互市。人无生老病死之忧,鬼不受地狱轮回之苦……想知道那里的人和鬼是怎样居家过日子,又会有什么样的奇闻轶事吗?那就请听老阴天乐给你慢慢道来……
  • 沐家仙人传

    沐家仙人传

    沐青宁朝楚秋颜微微颔首:“你们还有二十年寿元,我同你娘商议了,在你们有生之年,带你们游遍整个平云大陆,陪伴你们走过最后的日子。”楚秋颜和沐灵瑶再次看了一遍儿孙,沐娘子拉住他们的手,脚底生云,带着他们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天际……当今皇上终于明白先皇的话了。从此林国也有了关于沐家神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