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4000000007

第7章 物理科学,从1946年到现在(6)

数据中的暗号

1967年7月,休伊什和他的学生在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附近的场地上排列了一长列的天线,做成更强大的射电望远镜,用来观测射电星光的闪烁。研究生约瑟琳·贝尔的工作是检查每天的星表,寻找有趣的数据。8月份,她注意到在天空中有一个小点在奇怪地闪光,在这一位置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现象。休伊什认为可能是接收器的噪声。他们笑着把这一信号称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小绿人”发出的信号,然后继续收集数据。后来不仅这一信号继续出现,而且贝尔小姐又发现了三个类似的脉冲射电源。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真实的现象:有一类天体,是以前从来没有检测到的。他们开始运用已知的物理定律寻求解释。

休伊什、贝尔和他们的同事就这样发现了所谓的脉冲星(因为它们在发出脉冲),科学家们认识到,他们检测到了中子星。所谓中子星,指的是这样一类星,其密度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如同像太阳那样大的质量硬挤在一座山里面一样。尽管有人曾经认为中子星可能存在,以前却从来没有人检测到。

倾听生命之音

射电天文学也是一小群专注的科学家所用的关键性工具,他们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孤独吗?有一些人——被称为外空生物学家——正在寻找各种暗示,看看我们人类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形式。他们中间包括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萨根(Carl Sagan,1934—1996),他和德鲁阳(Ann Druyan,1949—)合写过一本小说,书名叫《接触))(Contact)。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妇女,她把整个一生都投入到系统和科学地探究来自地外文明的可验证的符号或信息上——不是指飞碟(UFO)。小说具有想象成分——毕竟它是小说——但是萨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当问题涉及地外智慧的搜寻(SETI)时,他把科学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考虑到“地外人”来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从太阳系之外最近的恒星到我们地球旅行,也需要经过许多代),许多科学家以为,我们也许有一天能够接收到从宇宙中某处另一个太阳系的类地行星发出的信号。但是当它到达时只有我们正在倾听,才能认出它来。

然而,搜寻太阳系之外的文明所发出的信号,其难度堪与试图在宇宙的干草堆里寻找一根针,或者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吼声中尽力听出蟋蟀的声音相提并论——我们始终想知道,我们要找的针或者想要听到的声音究竟有没有,也许我们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发现,顶多只是发现不平静的自然界在随意、持续地扰动而已。但是有些问题似乎是永恒的,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意识里。“我们是不是孤独的?”就是这样一类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到可以进行此类实验。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家开始审视通过组织严密的搜寻所获得的来自太空的各种信号。天体物理学家和SETI科学家奥利弗(BernardM.Oliver,1919—1995)1986年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我们是正确的,那么,经过好几十亿年,应该有大量的智慧文明像群岛一样在这个星系里成长,如果他们在其整个历史中都处于孤立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SETI方法第一次重大突破发生于1959年。这时有两位科学家莫里孙(Philip Morrison,1915—2005)和柯孔尼(Giuseppe Cocconi,1914—)提出,射电天文学可以用于与其他世界通信。为什么是射电天文学呢?奥利弗解释说:“从经济和效率来看,信息载体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量……应该最低;(2)速度应该尽可能大;(3)粒子应该容易产生、发射和捕获;(4)粒子应该不会被星际介质显著吸收或偏转。”这些标准射电波都容易满足,因为它快速、有效而且相对便宜。所以,仅仅从逻辑上判断,智慧文明(如果存在的话)应该选择射电谱穿过浩瀚的星际太空来传送长途信号。

第一项针对地外智力进行的射电望远镜探索是名叫欧兹马的计划,是1960年由SETI先驱德雷克(Frank Drake,1930—)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绿洲的国家射电望远镜天文台(NRAO)进行的。德雷克选择了两颗邻近的类似太阳的恒星,鲸鱼座τ星和波江座ε星,用了整整150小时“倾听”。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是他开了一个头。

欧兹马计划之后,在美国、苏联、澳大利亚和欧洲发射了30个以上的SETI实验装置,都没有取得结果。尽管组织了许多小时的综合倾听时间,但它们覆盖的仅仅是全部可能性的一小部分。光谱的各种方向和分段以及信号调制的各种类型还有几乎无穷无尽的组合有待探索。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技术和现代计算机的巨大数据处理能力使这些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通道分析器现在可以同时精确地显示数以百万计的射电频道。有一个计划,是1985年9月由名叫行星学会的非盈利组织建立的,创造了一台新的840万频道分析器。NASA的SETI计划于1993年失去了国会的拨款,只是在私人的资助下才得以维持,它利用超大规模集成(VLSI)电路,收集多达1000万个单独的频道。来自望远镜的实时数据由这台仪器进行分析,寻找有意义的数据,然后传送到信号分析器,再转到强大的计算机里。

如果没有这一自动筛选过程,来自射电望远镜的信息量将庞大得无法处理。在运用更先进的技术之前,一次5天观测期可以产生300盘以上的数据磁带。用一台计算机分析这些磁带上的数据,需要花两年半的时间。天文学家塔尔特(Jill Tarter,1944—)在有了这一经历后,画了一幅漫画,在由计算机打印输出叠成的磁带山下伸出一双脚,旁边写道:“活人被埋了!”她后来解释道:“如果是不实时的,你没法做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获得数据时,你不能实时处理,你将会发现:“你不能储存它,又不能靠人的智力处理它。你现在有了一种比以前精细得多的仪器,只要告诉它规则,它就会按照你的规则忠心耿耿地执行。”这项工作要求设备能够清除巨量不相关的杂音,仅仅保留可能有兴趣的信号。新技术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

但是有了分析数据的设备还只是挑战的一部分。你面对的是浩瀚的宇宙,你向哪里观测呢?你要搜寻的对象是什么?SETI的研究者平常用的是两种方法之一:用灵敏的仪器追踪几个有希望的恒星,或者用不太灵敏的仪器以更宽的频带对整个天空进行宽带扫描。这是一个看不到头的任务,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肯定的结果。这也可能是一项带着一长串“如果”的作业。首先,假如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它有没有可能按照同样的推理,选择同样的频率,向我们这一方向播送信号?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这样代价昂贵的接近我们的企图?或者地外科学家在说服某个星系国会提供经费给这类大胆但很可能是无用的冒险事业时,会不会遇到麻烦?再有,考虑到宇宙已经存在了亿万年,当我们达到具有搜寻其他文明信号的能力时,这个时刻也许与信号到达的时刻并不吻合。从相距4光年的地方发来的信号只要4年就可以到达,然而今天从100光年以外的文明发来的信号还要再过100年才能到达。

但是,不管回答是10年、20年、50年或者甚至100年,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我们不只是通过不确定的答案来知道情况,而是从我们搜寻的方法来知道情况。

搜寻就这样继续着。智慧是不是孤立的现象,而地球是不是它唯一的代盲人?我们是自然界短命的怪物,还是更大的宇宙社会的一部分?像我们这样的文明,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以至有能力到达其他世界,还是人类注定要灭亡,孤独地和不被注意地,在大自然的操纵下走向末日?有没有其他类似我们自己的代言人,宇宙黑暗中的其他搜寻者,正在寻找光和友谊?正在寻找希望?只有时间,以及全世界的SETI计划才会作出回答。

太阳系外的行星

1995年以前,科学家正确地假设,一定还有其他的太阳系,但是没有一个人看到过任何证据,能证明其他恒星有像地球一样的,与太阳系其他行星一起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后来,运用多普勒光谱学,发现在一颗叫做飞马座51的恒星周围有一颗地外行星在旋转。这是一项令人激动的突破。从那时起,直到2003年9月,太阳系外的行星数目上升到了110个,它们的位置全是用同样的方法确定的。到目前为止,它们都是一些非常大的行星,比气体巨星木星还要大得多——不过这些也是最容易发现的。还有许多行星也许存在却至今未能检测到。

在我们太阳系之外快速地发现了如此之多的行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迹象,暗示在宇宙中某些地方确有可能存在导致生命起源的环境。这是一个尚未揭开的大奥秘。

早期阶段

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在问:宇宙是怎样开始的,它会不会结束,怎样结束?然而当20世纪50年代有可能科学地解释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天文学家却试图回避。伽莫夫是一个例外。1948年伽莫夫研究出了一个方案,认为勒迈特利(Georges Lemaitre,1894—1966)提出的某种原始“宇宙蛋”或者“超级原子”的爆炸可能导致宇宙内各种元素的形成。伽莫夫是通俗科学读物作家,很快就由于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而声名鹊起,尽管这一思想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其实,许多科学家感到“早期阶段”问题要么不属于科学的范围,要么就是对科学的一种冒犯。英国物理学家霍伊尔(Fred Hoyle,1915—2001),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与奥地利人彭第(Hermann Bondi,1919—2005)和古尔德(Thomas Gold,1920—2004)联合提出了一个与之对抗的理论。由于极其不满意时间具有开端这一思想,他们提出的一幅图景称为“稳态宇宙”,其中物质不断创生,结果推动了宇宙的膨胀。宇宙的膨胀是哈勃在观测到所有星系都离我们而去时作出的结论。霍伊尔取笑伽莫夫的理论,戏称其为“大爆炸”理论。可以想象当这个名称后来流行时他会感到多么惊愕。

微波背景

与此同时,1964年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有两位研究者彭齐亚斯(Arno Allan Penzias,1933—)和威尔逊(Robert Woodrow Wilson,1936—),他们正在利用实验室的大型射电天线搜寻来自天空的弱信号,但是在对付背景噪声以便提取更清楚的信号时却遇到了麻烦。于是,他们把设备拆开,检验底盘,检验所有的接头。他们甚至在底盘中发现了鸽子窝,于是小心地轰走了这些鸟,把鸟窝移到几英里之外的地方。但是鸽子又回来了。他们再次轰走它们。但依然无法摆脱这种穿透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这一辐射就像巨大的回声,似乎意味着很久以前的某个时间发生过某种重大事件,从而使整个宇宙的温度升高,现在它已经几乎完全消散了。这是第一次真正支持年轻的伽莫夫于1948年提出的思想,他不仅预言了这一辐射,而且还正确地计算出它的精确温度是绝对零度之上的3K。

然后在1992年,另一份证据问世。处理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太空船发回地面数据的科学工作小组宣布,与以前的证据不一样,宇宙背景辐射具有“波纹”。以前,威尔逊和彭泽亚斯以及后来所有研究者收集到的数据,都表明背景辐射的温度都是相同的,不管你观察的是天空的哪一部分。从这一恒定的温度,科学家推论得出,早期宇宙一定是光滑和均匀的,完全没有现在宇宙学家所谓的“肿块”。当我们遥望天空,看到一团一团的物质——星系、星云——点缀在空旷的太空里时,这些斑点就是宇宙学家所谓的“肿块”。

新的数据引人注目,因为它非常精确。COBE是NASA在1989年发射的,在第一年里沿着轨道进行了几亿次温度测量。在这样大量的数据中,COBE小组发现温度有微小的变化,冷热相差只有一度的百万分之三十,这些变化发生在早期宇宙气体密度有微小涨落的区域内,差不多是大爆炸之后的300 000年。(当我们说到时间开始之后仅仅300 000年时,就好像一个活了90岁的人一生中的第一天一样。)

当宇宙膨胀时,这些早期温度涨落区域也在成长,所以现在COBE检测的区域相当于几十亿光年的跨度。实际上,这些区域是如此之大,它们不可能是我们观测到的哪怕是最大星系团的先驱。但是它们的发现使得科学家确信,有可能找到更小范围内更大的密度涨落,而它们似乎是支持宇宙诞生的“暴胀”模型的。

当然,究竟宇宙是不是从大爆炸开始,还是以别的方式,创世的思想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最先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正如宇宙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曾经说过的那样:这就像问北极之北5英里在什么地方一样。或者,换句话说,任何关于“大爆炸之前”的问题都是非物理的。时间存在于宇宙中——宇宙却不存在于时间里。

黑洞

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在剑桥大学发生了一场个人奋战。年轻的物理学研究生霍金刚刚得知,他患了一种名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难怪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走路和说话变得越来越不协调,逐步发展的瘫痪在几年内将把他困在轮椅上。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只能眼看着体力衰退,直至死亡。这位卓越的年轻学生立刻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怎样把已经开始的充满希望的事业进行下去?难道一切都要放弃吗?几个月过去了,他的工作没有进展。

尽管霍金的健康无法恢复,但是他的事业可以恢复,这对科学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他的导师想出了一个计划:向他提出一个如此富有魅力的问题,以至他无法舍弃。就这样,霍金开始深入地探究黑洞,成了世界上在这个课题上最知名的专家,这个课题是现代天文学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霍金美国物理学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黑洞”这个词,表示恒星坍缩时最终形成的一种结构,那只不过是一个奇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任何东西都无法逃离高度集中的质量——甚至包括光。所以黑洞是看不见的,除非注意它的效应。

同类推荐
  • 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在哪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什么河?最深的山洞有多深?最大的沙漠是什么沙漠?海拔最高的湖是什么湖?最活跃的火山在哪里?最古老的农作物是什么?最大的花朵有多大?最高的树有多高?最矮的树又有多矮?最早的日食记录出现在何时?最长的城墙有多长?最古老的大学在哪个国家?最大的图书馆叫什么名字……你所不知道的、你最想知道的全球之最郜藏在《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中,在《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里都能找到答案。
  • 非常同桌同桌对头

    非常同桌同桌对头

    陆飞、欧阳子、李小奇……好动、好话话、好做小动作的男生们,大丽 、李小白……可爱、活泼、聪明的小女生们,他们生活学习在一起,会发生哪些好玩的事情呢?读者朋友们快来看看这本《同桌对头》,书里收录了《别拿生活委员不当干部》、《李小白的生日会》等好玩的故事。
  • 妈妈希望孩子知道的心灵故事

    妈妈希望孩子知道的心灵故事

    阅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也能让那些情绪容易波动的孩子不再那么冲动、感情用事。此外,让不爱看书的孩子开始喜欢阅读,让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阅读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形成,有助于孩子心灵的丰富,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有自信。
  • 兽王·沙海远征

    兽王·沙海远征

    兰虎三人在剑塔中各自获得不同的守护碑传承,兰虎甚至还收伏了一只树精。选拔的时间逐渐逼近,兰虎三人也抓紧了时间在守护者联盟中学习一切知识,为即将到来的选拔做准备。时间的脚步无法阻挡,选拔的日期终于到了。守护者联盟的战舰载着来自各星球的强者们,将他们投入到不同星系的不同星球,这些星球有着不同的地理面貌和生存环境,它们的共同点是这里都曾遭到过侵略,有的战火仍在继续,有的则战火已经熄灭,但是却有一些邪恶的强者潜伏了下来,这就是选拔者的任务,他们要完成任务,并炼制出守护碑,才能正式成为守护者联盟的一员。
  • 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

    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

    《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是一本奇特的书,它以日记的形式,把全书 分为365天,每天均有反映同一主题的寓言,包括《智慧寓言》《幸福寓言 》《亲情寓言》《友情寓言》《心态寓言》《爱的寓言》《成功寓言》《做 人寓言》《事业寓言》《财富寓言》《管理寓言》《销售寓言》等,每篇寓 言后均以“寓言者说”形式予以点评。从做人、成功、财富、管理等诸多方 面告诉你生活道理,使你可以轻松领悟到财富的真谛,学习获取财富的方法 ,把握好人生的财富;解答你的心灵困惑,督促你的阅读进度,养成读书的 好习惯。
热门推荐
  • 杀之链

    杀之链

    吴鸣叔叔被杀的第二天,我收到了父亲的书信。展开信纸后并没有很讶异,心情反而出奇地平静,继而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冰冷感觉——不单单缘于腊月的天气,大概也与信中对鸣叔死相的描述有关。父亲在这部分写得很详细,我并没有细读,草草收拾一下后便踏上返家的火车。吴淞离上海并不算远,即便是脚力不好的马,大概也只需要大半天。火车自然要比马快上好几倍。但是淞沪铁路修建于1876年,算来已有六十多个年头,铁轨老旧,这铁箱子也不敢肆意妄为。到头来,反而和骑马没有太大区别。不过这对于我倒没什么关系。路上刚好可以把父亲的信件再读一遍,或许能找出一两条线索。
  • 异常乐园

    异常乐园

    异常名称:【乐园】危险等级:未知归属势力:无能量层级:无法量化生命等阶:无法量化额外说明:根据多方研究表明,“乐园”拥有潜在意志,请所有员工谨慎对待,时刻怀有敬畏之心。……时间与时间的交汇纠葛,空间与空间的侵蚀融合。当日月星辰于乐园陨落,余火之烬沐风重燃。 书友群号:1095722630,欢迎加入
  • 极道龙尊

    极道龙尊

    龙雪傲得到了远古巨龙的传承,传承血炼诀与上古星空炼神诀。在异龙血脉觉醒后,龙雪傲踏上了征服世界的巅峰之路,最后得以战魂不败的永生。他仰天长啸:我命由我不由天!神挡诛神,魔挡灭魔!成神?抑或成魔?我神即我身,游地狱血海,历千险万劫,纵使魂飞魄散,我神识依在,战百世轮回,纵使六道无常,我依然永生!我命由我不由天!神挡诛神,魔挡灭魔!战魂觉醒,万面齐聚,轮回启,神魂消,人魂散,战魂依然不败!
  • 欢迎,工业4.0

    欢迎,工业4.0

    作为德国产学研界倡导的愿景,工业4.0正在改变着全世界的工业发展进程。中国各界围绕工业4.0积极展开讨论,一方面普及辨析何为“工业4.0”,一方面思考探究中国制造的未来路径。
  • 小儿心腹痛门

    小儿心腹痛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世子在上

    重生之世子在上

    她名眉畔,娘说是愿她终能觅得一心人,举案相齐眉。上一世,她差一点就找到那个人了。所以得天眷顾,重来一次,她绝不会再与他错过!
  • 垂钓诸天

    垂钓诸天

    厌烦了都市的勾心斗角,北风回到乡下的老宅。养几只鸡,几只鸭,想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万万没想到命运给北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自家的古井居然能垂钓到来自各个世界的物品。钓起来一只大公鸡都能打的北风满院子跑。北风无语问苍天,要是那天钓起来头龙可怎么办啊?!ps:新书上传,求推荐,求收藏!五百推荐票加更一章,两万封顶!新书期间作者菌会适当补更,其余上架后爆发!
  • 善于变通

    善于变通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让问题迎刃而解,让人生游刃有余。四两拨千斤的睿智,败局变胜局的法宝;走出职场迷途的罗盘,告别人生困境的圭臬;战胜职场危机的利刃,走向人生成功的秘诀。山重水复+变通=柳暗花明,穷途末路+变通=康庄大道。
  • 佛说身观经

    佛说身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二次遇见

    二次遇见

    第一次遇见他是什么场景,她已经记不清了,唯一清楚的就是她那不知来处的欢喜,仿佛见了他,所有的苦楚都不在话下。这满腔的欢喜支撑她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岁,在极长的一段岁月里,她不求回应,只希望外面风雨淋琅之时,屋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然而他终究是被她遇见了,她的深情有了回应,虽不是掷地有声,但也算找到了归途。只是,或许是他们遇见的契机不对,阳光和空气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在荷尔蒙的干预下变得太过强烈,让她错以为那一时的情动就是她一生最缱绻的眷恋。所以当他们第二次遇见,她选择打马转身,不想情动,亦不想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