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5600000007

第7章 找路不如找心,问路不如问心(2)

拾得禅师的这个名字,就是他身世的由来。一次,丰干禅师漫步在山里的松径上,突然听见孩子的哭声,循声找去,发现是一个流浪小孩,便带回寺里,收为徒弟。由于是捡来的小孩,就干脆叫他:拾得。拾得在寺里负责一些杂役工作,本性纯真加上耳濡目染,拾得很快就有了超越同龄人的见地与智慧。

当时寒山子身居寒岩,饮食没有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后来干脆一起洗刷、烧火。两人虽操持贱务,但都身心安然,洒脱自在,常常在一起吟游歌咏,做诗偈相唱和。现在三贤院外的墙壁上,还贴着寒山与拾得之间那段著名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好一句“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凡俗之人之所以难以了悟自心,在尘世中获得解脱,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常常被眼前的烟云所迷,被一时的荣辱所欺,所以要么自怨自艾,要么得意忘形,谁能如拾得禅师这般通透、睿智地一眼看清这些眼前迷雾的虚幻呢?最终也只能甘心或者不甘心地在热恼的人间,继续汗流浃背地挣扎。

回到故事中来,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拾得与寒山的智慧,只是觉得他们整天疯疯癫癫的。只有丰干禅师清楚地知道,他们都是有大觉悟者。

一次,有位叫闾丘胤的官员问丰干禅师:“天台山有什么值得推崇的高人吗?”

丰干就告诉他:“寒山子是文殊菩萨转世,拾得是普贤菩萨再来,他们现在正在国清寺厨房里烧火呢!”

闾丘胤到国清寺后,见到两人,立即礼拜。两人大笑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他自己是阿弥陀佛转世,你不拜他,当面错过,来拜我们做什么?”说完,就离开寺庙,走进山中寒岩的石洞。他们一入石洞,洞口自然密合起来,从此消失踪迹,只留给人间无数洗涤人心的偈子和动人的传奇。

如此清逸绝尘的行径,正如拾得禅师自己的诗偈所表——是一颗清凉水晶照满人间的光明。不理会俗人的误解、讥谤,甚至景仰,也不在乎洗碗、烧火的琐碎、劳累,只是清凉自在地活在人间。那些炙烤凡人的“热恼”,又如何能近得了一尊清净之身呢!

不过,拾得禅师的偈子除了自表以外,也许还有启迪、勉励我们的意思在吧。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花有荣茂枯萎,一切肉身都有成住坏空。倘若追着眼前的烟云东奔西跑,随着耳边的阿谀讥诮心绪跌宕,哪能守好自心这颗清凉的水晶呢?

下次,不如把那水晶手链,戴在我们心头,凉一凉我们的贪心、嗔心、痴心,冰一冰我们的焦躁、嫉妒、愤怒,于那串晶莹清凉里忘却所有热恼,听见自心的清脆玎玲。

没有死的标准,才有活的安稳

人见白发愁,我见白发喜。

父母生我时,惟恐不及此。

——东汉·佚名《咏白发》

相传,在东汉时,有几位颇有学识的老者相会于富春江的严子陵钓鱼台,饮酒赋诗,其中一位老者的侍者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言简意明、颇有哲理的诗。一般人若是发现自己有了白发,便会忍不住感叹岁月的无情,一直欷歔不止。可在有智者看来,有白发可是喜事呢!亲朋结婚时,我们不是常对新婚夫妇报以“白头到老”的美好祝福吗?而且在平均寿命普遍较短的古代,能活到白发苍苍,可是很多人修都修不来的福分呢!为何要一见白发就愁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因为对某种事物抱以不正确的见解而产生焦虑、烦恼的例子比比皆是。佛陀提醒我们,如果不能守护好原本灵动的内心,被俗物、俗见所累,整日抱着那些死板的标准,哪能在人间,活得自在安稳呢?

有个叫心无的小和尚,他觉得禅房应该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才适宜在那坐禅念经,所以他一见自己房间脏了、乱了便动手擦拭、整理,后来发展到看见别人的禅房乱了也感到难受,定要帮人家收拾整洁才行。于是他整日忙着帮所有人收拾禅房,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有些疲劳和不耐烦了。

一天,他趁师父了悟禅师正在禅房坐禅,便跑去向他诉苦:“师父,那些东西收拾好了又乱了,总也摆不好。”

了悟禅师说:“什么东西乱了?”

心无说:“很多东西,它们总是被放在不该放的位置。你看,我才把盆放好,现在它又被放到了桌上;还有那书,也不在我原来放的位置上了。”

了悟禅师笑了笑,指着禅房里的一张桌子说:“我觉得这张禅桌放得不是地方,你觉得我把它拉出来一点怎么样?”

“不好,不好。”心无连连摇头,“如果移出来,房间就显得很窄了,不好。”

“那我把它放到禅房西面的角落里呢?”

“那样也不行!这破坏了禅房的布局,看着多不协调呀!”

“那干脆放到其他房间里好了。”

“那这个房间不就空荡荡了吗?而且其他房间多了一张禅桌,也不好。”

了悟禅师听了心无的这些回答,大笑道:“心无啊心无,知道师父为何给你取名叫‘心无’吗?就是希望你心无丝毫挂碍啊!房间里的东西从来没有乱,只是它们不在你‘整齐’的标准里,所以无论它们被摆在哪儿,对你来说都是乱的!”

心无听了师父的话,若有所悟。

行脚于纷乱的尘世,我们心中是否也藏着一套“整齐”的标准呢?当我们用这套死板的标准去度量身边的人事时,那些不合标准的事物,是否常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呢?

不是取了个法号叫“心无”,就可以真的心无挂碍地看待原本清净的禅房。每个人心里的那套标准都是很固执的,有的人觉得世事无常,前路坎坷,于是行脚的每一步都顾虑重重;有的人觉得流年短暂,稍纵即逝,于是总是步履匆匆,不懂停歇;有的人觉得世态炎凉,踏实无用,不如倚靠别人、利用别人,一路搭乘顺风车。不管他们心里的那套对世界的看法有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日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不能真心、开心地微笑。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痛苦,不仅在于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也在于总是错误地追求东西!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我们心里的标准才变得安稳,而是它自始至终,都是完美自在的!当我们打算以内心的标准去为天地,为自己立规矩时,我们已经离天地,离自己的本来面目原来越远了。

在人间行脚的每一步,都应该恣意而灵动地踏出,这样才不枉我们身为人类——这样一种自由而快乐的生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每一步都踏在人间,踏在实处!

空悟:不与外界争执,少和自己较量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明·洪应明《菜根谭》

风从竹林中穿行,风过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从清潭上飞过,雁过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过、雁去之后又如何呢?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里的回答是: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所有纷扰和矛盾都如风似雁,飘然而过,不着痕迹。我们只有“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才能领悟佛门“空”的真义,才能觉悟人生的圆满自在。

人的烦恼多来源于自我,人为了维护“我”以及“我的”所属物,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中。既和外界争执,也和自己较量,心中太多牵绊,以至于无从解脱。佛陀说,世间本无“我”,连“我”都不存在,又何苦执著?放下、忘记、抛却这些无谓的争执和较量,才能彻悟自心的空灵,坦然接受生命的其他馈赠。

石恐禅师和西堂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恐禅师开玩笑地问西堂禅师:“你会捉虚空吗?”

没想到西堂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石恐惊奇地问道:“怎么捉?”

西堂禅师用手在空中抓了一下,说:“就这么捉。”

石恐摇了摇头,说:“你不会捉,不是像你那样捉的。”

西堂不服气地反问道:“那师兄你说应该怎么捉?”

石恐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痛得西堂大叫:“师兄快放手!这个‘虚空’会疼的。疼死了,鼻子要被你拽下来了!”

石恐禅师松开师弟,笑着说:“必须得这么捉虚空才行。”

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笑呵呵地对师兄说:“多谢师兄的指点!”

石恐禅师告诉了西堂一个事实:虚空不是“无”,而是需要通过实际存在的东西来体现。故事的最后,西堂开悟了,这时候他才真正捉住了虚空。

当然,“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人可以努力去促成某事,但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需要放在心里。得失不挂心,才能斩断烦恼的根源。空是指对一切都不贪恋,万事都放下,心中无一物,才不会有执著心,没有执念,才不会产生痛苦。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道悟证。

同类推荐
  • 佛很可怜:中观大师谈修行

    佛很可怜:中观大师谈修行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宽容》讲述的就是“宽容”,以佛学与国学中涉及的饶恕、包容、谦让、忍耐为基础,告诉读者一个获得淡定、幸福人生最简单的诀窍: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知交遍天下,朋友之间不必事事计较;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步步登高,胸怀的宽广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因为宽容,我们才能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被私欲沾染;因为宽容,我们才能优雅行事,息事宁人总好过无事生非;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放下执念,收获的是一整片蓝天!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热门推荐
  • 前夫住隔壁:有种进房单挑

    前夫住隔壁:有种进房单挑

    一场意外,一个遗愿,岑晏栀被迫嫁给他的双胞胎哥哥。“别以为娶了我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婚如果不离,老娘拿顶绿油油的帽子把你从头罩到脚板底!告诉你,那可是我的强项。”他邪恶一笑:“离!当然离!不过不是现在!”
  • 饥饿风暴

    饥饿风暴

    这里的每个人都很能吃,有人说我们是从地狱爬出的饿鬼,多么低级的诽谤,我们只是胃口好而已,万千世界,遍地食材,我可不能亏待了我的胃!粉丝群:108898033
  • 拈花成谶

    拈花成谶

    宰相嫡女云良岫,身带异状降临人世。自出生便被赐婚九王爷,令外人无比艳羡。然而,却因母亲猝死而被咒为妖异,自四岁起便被寄养在距京城数千里之遥的苦寒之地——嵯峨山白云观。后来方知其身份竟是玉魄转世的凤随寄主,凤随,非人、非仙、非妖、非鬼,乃是天地混沌之时便形成的一种乾坤元气,能量之大,无人可知,得之便可得天下。后云良岫被迫嫁于九王爷龙云漠,却早已心有所属,龙云漠亦是如此,因此二人之间矛盾重重,历经生死离合,却终不知去向何方……
  • 卫相府高冷日常

    卫相府高冷日常

    当今大周朝说起卫相,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句“两袖清风,高风亮节”。说起卫相府,不明真相的群众更是一脸钦佩——那一家子,可都是清贵的人啊!而作为相爷的嫡女,卫昭只想说一声——我呸!这相府是披着高冷的皮,其实住了一群神经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he Fugitive

    The Fugiti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旧爱晚成:妻约不负

    旧爱晚成:妻约不负

    相爱是彼此命运里的折磨,她终于如愿成为他的妻子。“夏薇,这场婚姻只是开始,等待你的只有折磨。”在于晏眼底,她是逼走他所爱之人,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恶毒女人。可在夏薇心里,却有一个少年,根深蒂固。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挚爱的那人再次归来,夏薇变成众矢之的。当别人艳羡目光里,宠冠一生的于太太摇身一变,成为下堂丑妻。当她遭人陷害,朝不保夕,他却站在她身边,冷冷地嘲讽她,“夏薇,你也有今天?”可他却忘了,这世间只有一人甘愿和他看遍世间美景,甘愿与他共白头。
  • 最适合的人

    最适合的人

    米兰高校是一个贵族的学校,有着无数的有钱人,有钱就有闲,无数的无聊少年寻找着消遣的方式。有这么的一群少年,致力于派遣女生们的寂寞,打发他们的时间。这里也是女生的天堂,在这里,可以要求自己喜欢的类型的男生为自己解决问题,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一下午悠闲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可以看一看自己心中的男神。
  • 霸汉(3)

    霸汉(3)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酿就天下大乱。汉室武皇刘正七次蹄踏皇城,以无可匹敌的武力屠尽王莽的各道势力,但其仍不是宿命之帝,心灰意冷终让复国大业由天而定。无赖少年林渺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借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他巧造声势,妙借诸雄之力,更以无人能敌的勇猛与战无不胜的军事天赋,带领一群忠心不二的部下征战天下,慑服群雄。历经千战终独霸大汉江山,成一代无敌皇者。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 异世灵控师

    异世灵控师

    这片陌生的大陆上,灵师是所有人仰望的职业!从灵徒、灵士、灵师、灵使到灵圣,每一步都异常艰辛!沐风原本只想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无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你要我不平凡,那我就不平凡给你看!且看沐风如何步步成长,震惊大陆!
  • 瀚海雄风

    瀚海雄风

    本书讲述了少年英雄李思南闯荡江湖时所发生的故事。少年英雄李思南艺成之后,遵老母之嘱,独身往蒙古寻找二十年前被蒙古兵掳去的父亲李希浩。大漠中遇蒙古金帐武士,一番恶斗,幸遇江南大侠孟少刚及其爱女孟明霞出手援救方得脱险,李思南与孟明霞一见钟情,但当孟少刚得知李思南父亲是李希浩之后,态度逐渐冷淡,乃至父女双双不辞而别,给李思南留下了一个难释的疑团。早期在台湾出版时改名为《大漠腾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