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在人类肌体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更有力量。”因此,学习疲劳的产生,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它与人的三节律——情绪、智力、体力有关。三节律(PIS节律)是人体的生物钟,人的情绪、智力、体力处于低潮时,易产生疲劳,这时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而在三节律高潮期,人就不易疲劳、注意力容易集中、记忆力良好,学习效率就较高。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生物钟节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利用好自己的黄金时间。
⑸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优雅整洁的学习环境,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使人心情舒畅,学习效率高,而且不易疲劳,空气混浊易使人疲倦,噪音易使人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光线过强或过暗,都容易使人眼睛疲劳,头晕目眩,这一切不良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应避免。
6.半途效应:学习最忌半途而废
品读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为了投名师学本领,他离开家独自出远门求学。在外求学一年后,乐羊子由于思念家中的妻子,便中止学业,回到家中。
妻子见丈夫回家,非常高兴,但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她疑惑地询问丈夫:“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
乐羊子说:“没什么事,只是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后,半晌无语,然后拿起剪刀来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
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非常感动,出外求学七年都没有回家,最后终于学有成就。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都没有回家,终于学有所成。
乐羊子在接受妻子的规劝后,坚定了求学的意志,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有。
心理学解读:
没有人会天生厌恶学习,可是很多人都不能最终学有所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半途而废。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当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也就是说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因为在过程的中点附近有一个极其敏感、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这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也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的发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半途效应”。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两个精神病人,好不容易从精神病院逃了出来。但出了门还要翻过100堵墙,才能到达公路。于是他们一起翻了60堵墙,其中一个就问另一个说:“老兄,你累不累?”另一个回答说不累。他就说那好,不累我们接着翻。
当翻到第99堵墙的时候,一个又问他的同伴说:“老兄,你累不累?”同伴回答道:“我累啦!我们回去吧!”于是他们又翻了回去……就这样他们逃跑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因为每到第99堵墙的时候他们就累了。
这则笑话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半途效应”:很多人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与成功仅有一墙之隔的时候,就主动放弃了。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在刚开始学习时,绝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宏远的理想,也壮志满怀地想要好好努力,可是在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吃苦的精神,在学习方法或能力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引起学习障碍,在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后,就开始丧失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看成一件痛苦的事,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逃学,严重的还会中途辍学。例如,我们从小就要学很多东西,比如书法、绘画、钢琴、舞蹈等,可是却很少有人坚持到底,大都是半途而废,最终也导致一事无成。
心理学应用:
这个世界上具有成功者特质的人很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离成功只有百分之一的距离的时候就放弃了。真正能够长久处于顶峰的人,都是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毅力,矫治厌学心理呢?
⑴明确学习目的。
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枯燥的负面情绪,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孩子的学习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在“父(母)命难违”下的被动执行,自然也没有兴趣可言。我们要认识到,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从长期目标来看,可以在长大后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近期目标来说,学习好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
⑵培养良好的心态。
我们是为了学到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因此,我们不要将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只要努力了,即使成绩不理想,也不要灰心,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习成绩和心理水平的方法,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⑶培养学习兴趣。
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每一门功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例如,语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古今文化的灿烂。其他科目也一样,数学的逻辑性,物理、化学的实用性都是它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抓住了它们的闪光点,用心地去思考,慢慢地就会发现,学习并不枯燥,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7.吉格定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品读小故事: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不朽功业,但他的天赋却不高。在取得功名之前,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曾国藩睡觉之后再行动。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下梁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小偷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但是他只能成为小偷。而曾国藩经过自己的勤奋苦读,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业。毛泽东主席曾不无感慨地说:“近人吾独服曾文正!”
心理学解读:
很多人的之所以会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勤奋的精神,结果只能碌碌无为地走完一生。想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所成就,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勤奋的习惯和坚持到底的心态,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
“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这是美国著名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提出的“吉格定理”。
“吉格定理”表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才能的养成需要后天的努力。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的成功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原一平说:“是啊,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讲完故事,李嘉诚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所以,谈起李嘉诚的成功,首先就应该提到他的勤奋。
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茶楼的堂倌,当时的李嘉诚需要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很需要这份工作,因此他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
舅父为了祝贺他找到第一份工作,在他上班的头一天里,送了他一只小闹钟,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
在茶楼做堂倌很辛苦,一天的工作时间达到15小时以上,李嘉诚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为了在时间上不出差错,李嘉诚将闹钟的时间调快了15分钟,定好响铃,所以他总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