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7400000002

第2章 话本小说概述

(一)话本小说释名

“话”在古代有一层含义是“故事”,这种释意在隋代就已经通行了,唐、宋、元、明都沿用这一意义。如《启颜录》载:“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里的“说一个好话”,即是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十中,有“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之句。所谓“光阴听话移”,是说听人讲故事的过程中时光已不知不觉流走了。而且此诗句下还有诗人自注:“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所谓“说‘一枝花’话”,即讲“一枝花”的故事。

作为故事的“话”,在宋代的书中又常被称为“小说”。施元之注苏轼《寄诸子侄》诗“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时说:

世传小话:“一贫士家唯一瓮。一夕,心念:苟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不觉欢适起舞,踏破瓮。”

这里的“小话”,是指那些无关宏旨以资谈笑的故事。如今,还有一些派生出来的词,如“笑话”,即引人发笑的故事;“神话”,也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话”作故事讲,可以指一般的故事,也可以指艺人所讲的故事。艺人讲故事被称为“说话”。“说话”连作一词用,唐代以前并没有出现,唐代用得也不普遍,而且多是分开用的,如前提到“说一个好话”“说‘一枝花’话”等。“说话”二字连用,与“说……话”不同,连文后,“说话”就成了一个专门术语,主要指用口头语言讲述故事而更重视讲说的伎艺,也就是后来的“说书”。

唐代郭湜《高力士外传》载:上元元年七月,太上皇移仗西内安置。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蕹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

上元元年为公元760年,“太上皇”即唐玄宗李隆基,这时已被迫退位四五年,被儿子唐肃宗李亨软禁在西宫,心情自然很不好。贴身宦官高力士每天除了陪他看看下人扫扫院子,修修草木,就是与他一起讲经、论议或转变、说话,以便使他过得开心一些。“讲经”和“转变”都是唐代很流行的说唱文艺形式,这里以“说话”相连并与之并提,当然也是文艺形式。“说”是讲述的意思,“话”是故事,动宾搭配,连起来就是讲故事。

“说话”连用,到宋代就很普遍了,意思是艺人讲故事,后来便发展为这种伎艺的专门名词了。

说话艺人用以说话的底本叫做话本。最初,由于“说话”发展水平及书写印刷条件等限制,说话艺人是没有底本的,说话内容基本靠口耳相传。后来,“说话”发展了,品目增多、内容加长,没有底本就难以记忆,加上书写、印刷条件改善,于是便出现了“话本”。

最早出现“话本”之名的是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

“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其中,傀儡戏、影戏以及杂剧、崖词的底本,都可以叫做“话本”。当时“话本”一语十分流行,同时也用法含混,一些脚本、唱本有时也被称为“话本”。不过,后来由于“说话”一词的兴盛,约定俗成,“话本”就专指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了。

“话本”有时指艺人所讲的故事,有时兼有“说话的底本”和艺人所讲的故事两种含义,更为常用的仅指说话的底本。最后一种用法,至今仍为话本研究者、小说史研究者所使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中说:“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

话本本来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便有了加工,成了一种通俗读物。

《都城纪胜》等书中都有“说话四家”的记载,由于各书记载不同,对于“说话四家”,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四家”中包括小说、讲史和说经三家,意见则是一致的。“小说”一家的底本,也就是话本中的小说;“讲史”一家的底本称“平话”,如《三国志平话》等。讲史话本篇幅较长,小说话本则篇幅较短。许多宋元短篇话本被引述、刊行或汇编成集时,往往题为“小说”。如《清平山堂话本》,原名本是《六十家小说》。

“话本”中的小说一类,虽可以单称“小说”,但“小说”的含义广泛,为避免含混,便用“话本小说”称呼它。同时,“话本”作为说话艺人说话的底本,仅仅只是提纲式的,不供他人阅读。刻印出来,也就有了加工,实际已经不再是准确意义上的“话本”了。今存讲史之类话本,还是提纲式的,朴拙简略,比较接近原始话本,而小说类话本则加工较多,称“话本小说”,正可弥补这一点。

(二)话本小说的源流话本小说作为“说话”艺人的底本,它的产生和“说话”伎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艺人的“说话”,就不会有“话本”,当然也不会有话本小说了。

“说话”作为一种伎艺,虽说兴于唐,盛于宋,但是其发展却是源远流长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显然,“谈论故事”便是“说话”的起源。不过,劳动之余“谈论故事”,只是用来“消遣闲暇”,并非以“说话”为职业,这里的“谈论故事”,也是非伎艺性的。

接近于“说话”这种伎艺的记载,在现存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是关于瞽者的事。周初的“瞽矇”(瞎子),职掌各种乐器,这和唱诗是有密切联系的,也说与故事有关。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条中记载了这一点:“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这是叙述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之一的太任在怀孕期间谨守胎教的情形,连带述及古代妇女妊娠期间的生活,其中的“瞽”不仅“诵诗”,而且“道正事”,即讲一些有关妇德的故事。这种“瞽”虽还不能肯定为职业艺人,但明显具有服务性质,而且作为丧失了劳动力的“瞽”,讲说故事很可能就是他们的重要技能之一。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常用讲说故事、笑话作比喻,来阐述自己的学说、观点。这虽非伎艺之事,但他们的说话技巧和效果,对后世“说话”也有一定影响。

讲说故事作为一种伎艺,一般认为可溯源于古代宫廷中的俳优侏儒。“俳”是诙谐滑稽的意思,“优”即倡优艺人,“俳优”后泛指从事歌舞杂戏的艺人。“侏儒”是身材矮小的人。秦汉之际,出现了不少关于这种人的记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为帝王、贵族娱乐服务的职业化艺人。而他们之所以能与“人主”接近,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讲故事、说笑话,更重要的是具备滑稽多辩、谈笑讽谏的特点。

如淳于髡为了向齐威王说明“礼轻难以求救兵”的道理,临时编了一个祭田祈福者只想用一只猪蹄、一盅酒来换取“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大丰收的故事,来进行讽谏,显示出这些艺人临场发挥、顷刻捏合的能力。

汉代的东方朔更被称为“滑稽之雄”。善以言笑讽谏,在民间竟有了“童儿牧竖,莫不炫耀”的声望,说明这些本来是娱乐帝王贵族的“俳优”之人,也逐渐娱乐平民百姓了,这正表明“说话”已有了发展变化。

建国以来,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了十多件形象滑稽,形似正在击鼓说唱的陶俑,最著名的是1957年成都天回镇汉墓中出土的东汉灵帝时的“击鼓俑”,该俑矮胖身材,头上戴有头巾和簪子,上身赤裸,乳肌下垂,长裤赤足,左臂环抱小鼓,右手握一鼓槌,面部生动,张口。这些出土陶俑,突出面部表情,尤其着力于口舌部,有的舌头竟然露在外面,正与后来宋代称“说话”为“舌耕”“舌辩”的考证相符,这大概是汉代俳优说故事的形象。

不过,汉代俳优们的伎艺是多方面的,既能讲故事、说笑话,也会歌舞、乐器。他们职业性地讲说故事,与后来唐宋的“说话”有前后相承关系,可以说是开了唐宋“说话”的先河。但他们终究只把说故事作为一种伎艺,并未明确分工,所以又不同于后来唐宋的“说话”艺人。因此,汉代俳优侏儒讲说故事,还只能算是“说话”伎艺的萌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连上层统治阶级也普遍爱好讲故事说笑话了。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中有“魏文(曹丕)因俳说以著笑书”的话,刘义庆《世说新语》列有《俳调》一门,专记幽默辞令和带讽刺意味的诙谐故事,可见诙谐调谑在上层名士中已风靡一时。干宝《搜神记序》中也谈到书中许多故事是听来记下的,这也说明当时讲说故事的盛行。

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操之子、陈思王曹植爱好讲故事。《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太祖(曹操)遣淳(邯郸淳)诣植(曹植),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这里把讲小说故事与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等伎艺并列,足见当时的“俳优小说”已属于“百戏”范围之内了。当然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植所诵“俳优小说”竟达“数千言”。而且,“小说”与“俳优”连在一起,还用来念诵,可见“小说”已经是一种口头表演的文艺形式。

其他著作中还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讲说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到新的阶段,从官场到宫廷,参加者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官员,连帝王曹丕、曹植等也很爱好此伎艺,还亲自表演以自娱。其取材范围也较广泛,内容丰富,技巧有所提高。既有滑稽戏谑题材,也常常讲说一些民间故事,还能就事即兴编演。

不过,这些与后代的“说话”仍有较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内容是驳杂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有笑话、讽谏,也有即兴插科打诨,而不同于后代“说话”的纯故事性内容,更谈不上复杂的情节,突出的人物描绘;其表演场所在宫廷、官邸及筵宴上,还没有走向民间;这些说笑故事常常不是孤立演出,而是和戏剧性的表演结合在一起讲述,还没有取得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但是,与秦汉时仅仅讲说滑稽戏谑题材比,毕竟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后来真正的“说话”也更接近了,预示着“说话”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存在的时代即将到来。进入唐代,“说话”便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娱乐活动。专业“说话”兴起了,话本小说的出现才有了可能。

(三)话本小说的萌生

公元7世纪时,中国进入了大统一时期,傲视世界、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唐王朝建立后,塞外诸国纷纷归附,称大唐天子为“天可汗”。唐王朝吸取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注意休养生息,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当时,政治开明、气氛宽松、中外沟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又发展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顶点。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范围日趋扩大,城市经济繁荣,工商业便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中唐时期,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纳税按钱计算,官与商操纵物价,剥削民众,聚敛了大量财物,工商业更是空前的兴盛,城市经济发展更快。京城长安这个政治文化中心,也成了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许多贵族官吏也兼营商业,甚至皇族成员也经商,如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就热衷于经商获利。洛阳、扬州、成都、广州等,成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安史之乱前,唐统治者靠关中、河东、江淮以及全国各地的赋税、粮食维持政府经费;但经历安史之乱后,州县多为藩镇所据,朝廷府库耗尽,造成了严重经济危机。统治者在大动乱后,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靠相对安定而富庶的南方,求援于粮盐转运,运江淮粮谷以入长安,开通盐利以裕财政,这就给商人开拓了活动的领地,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更加繁荣,这对作为市民文艺的“说话”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唐代实行坊市制、宵禁制,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分开,市场设在都市中指定的场所,如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市场要根据政府法令严格管理,坊门启闭和开市罢市都有一定时限,以击鼓为号,黄昏后坊门锁闭,禁人夜行,不许夜间营业。这就大大限制了市民的活动,尤其是夜间的商业和娱乐活动。因此,唐代的“说话”主要在寺庙中进行。

前文引用的郭湜《高力士外传》中,说到唐玄宗李隆基晚年被儿子软禁冷宫,非常苦闷,高力士为给他解闷,则安排人来“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这既反映出唐代宫廷“说话”情况,从民间艺人被召去为“太上皇”“说话”解闷,也反映出民间“说话”的兴盛状况。

与魏晋南北朝时“说话”只属于“百戏”中“俳优”里的一个小目不同,唐代“说话”已是百戏中独立的科目了,而且有了“市人小说”和“说话”的明确界限,已走上专门化伎艺的发展道路。而且,唐代“说话”的内容,已由六朝的笑话讽谏、即兴插科打诨的短小格局,发展为以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甚至现实故事为主要题材了,篇幅加长、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说话”已走出宫廷贵宅,普及到一般市民聚集的“斋会”“市场”,成为一种适合市民口味的群众性伎艺。

唐代“说话”在寺院庙宇中颇为盛行。寺庙“说话”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有两类:俗讲和僧讲。所谓“僧讲”,即对僧人讲说,对象为出家人,以讲解经文为主;所谓“俗讲”,即对俗人讲说,对象为世俗男女,虽也要讲佛经故事,但并不限于佛经故事。对和尚讲解经文的“僧讲”,属宗教事务,不是一般的“说话”。而对世俗男女的“俗讲”,则要把宗教经义故事化、趣味化,以吸引听众,扩大影响,其口头讲故事正是“说话”。

唐代的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是民众游赏的场所,连戏场也集中在寺院里。似乎一切民间伎艺都在寺院内外一带演出,这与宋代伎艺集中于瓦舍勾栏是不同的。

寺院“俗讲”要吸引听众、受人欢迎,必须适应市民群众的口味,加强故事性,而且要吸收民间“说话”,更多地讲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甚至反映现实内容的故事。这样,“俗讲”就在同市民的接触中逐渐“离经叛道”,超越了宗教规范。寺院“俗讲”慢慢演化为一种世俗的“说话” 伎艺,逐渐与民间说话合流。

唐代民间“说话”与寺院“俗讲”的兴盛,表明“说话”作为一种伎艺已日趋成熟了。而“说话”的成熟和盛行,又为话本小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同类推荐
  •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史,作者以他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精华,并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阐释;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李渔在这三个领域对前人的继承和他独自的贡献;对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作者做了开启性的研究。这是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研究本渔美学思想,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
  • 倾城花开

    倾城花开

    《倾城花开(精华版)/读者文摘》由周霞著,本书以平凡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潜伏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故事,以超脱和开阔的视野,帮助身心疲惫、迷茫压抑的读者清除心灵中的杂草,看见生命的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倾城花开(精华版)/读者文摘》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青少年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对智力的发展就越有效。本书收录的数百篇读者喜爱的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本书既是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收集了徐志摩的全部经典散文,通过这些文章,你可以体会到徐志摩《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自剖》的真诚、《迎上前去》的勇气、《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的决心、《艺术与人生》的思索以及《爱眉小札》里无尽的深情。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 马语:六十年风雨

    马语:六十年风雨

    这是六位马年出生的老人在60岁来临之际为自己送上的一份特别的礼物。六位老人都曾参加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如今人到暮年,欲以文字的方式来梳理过去六十年人生的悲欢离合。书中内容多为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对故土故人的怀恋,充满了人生的沧桑,也蕴含着对生命印记的深层思考。
热门推荐
  • 鸵鸟小姐与狐狸先生

    鸵鸟小姐与狐狸先生

    暖冬,二十五岁,一直没谈过恋爱,却有一群时而如手足时而如衣服的“狐朋狗友”。她被嗷嗷待哺的众人培养出了一身好厨艺,她的家也变成了身边朋友日常聚会、休息疗伤的革命根据地。就在她以为自己的感情生活会这样维持原状一潭死水下去时,曾经的暗恋对象邵宇哲以空降上司的身份再次闯进了她的世界里,再次面对邵宇哲,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躲!对于暖冬而言,不论过去多少年,邵宇哲都是那个,在芸芸众生里发着光,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他一再接近她的生活,无视她的逃避步步紧逼,曾经按捺在心底的情愫再次沸腾,而当初他的默拒和不辞而别似乎另有隐情……如果她是那只把头埋进沙地的鸵鸟,那么他就是那个努力拨开沙粒看见她真心的狐狸。
  • 全能侦探王

    全能侦探王

    「小辰最新力作」楚云风,全国青少年第一侦探,不过那是一年前了,一封来自复仇者的信,让楚云风的心开始悸动了,游戏不过刚刚开始。有黑暗的地方终究会有光明,看楚云风一步一步解密这个故事…刺激而感动…
  • 北大经济课

    北大经济课

    “经济”是个无处不在的东西:无论是政治、商业,还是职场、社交甚至婚恋,都有或深或浅的经济学知识贯穿其中。《北大经济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事例对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各类经济现象进行全新解读,让你用更睿智的头脑洞悉世事。
  • 禅定荒野

    禅定荒野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题涉及荒野对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回归荒野的可能性。源于诗人的敏感,斯奈德对“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进行了语源、语义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国的荒野,对当地与自然相和谐的土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禅宗学习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从文化上接纳荒野的问题。
  •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史学名著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史著可以再现昔日人类活动的“体相”,且能显示出历史演进之因果关系,为民众生活提供借鉴。本书对于现今人们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典籍、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总裁的甜心娇妻

    总裁的甜心娇妻

    沈唯一,一个父母离异跟着醉酒的父亲的可怜女孩!因为“多管闲事”被卷入了豪门的纷争当中!一纸契约把她绑在了失忆的钟定身边!两人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可是生活真的就会像沈唯一想象的那样平静下去吗?……好不容易等到钟定恢复了,可是霸道冷漠的他真的就会放她离开吗?父亲去世的伤痛,让她一度崩溃,但是她发现还有他在她的身边用不一样的方式呵护着她……宠爱与被宠爱,原来沈唯一的心不知不觉已经被偷走了…
  • 医统三宫

    医统三宫

    21世纪女特工,高级医官,执行任务时不幸穿越成大周皇后。当皇后好啊,可为嘛皇帝是个傻子?身边的人个个都想弄死我?一朝穿越,皇后性情大变,诛奸臣,杀妖妃,保皇帝!皇后:我一直以为我用性命护着的那个人是傻子,可到头来却发现我才是真正的傻子,我以为,我拥有的真心,却全是假的。皇帝:可笑,我竟爱上了一颗棋子。而那颗棋子,却恨透了我。
  • 赖上冷酷校草

    赖上冷酷校草

    她本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转到一个新学校之后却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先是认识校董的儿子,没想到他还有一个很重要很秘密的身份。完了,他真的不是故意撞破他的秘密,为何要被他威胁利用?一个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莫名其妙的同居了,她也渐渐的从女仆上升为女友,这还不错。
  • 名门嫡妃

    名门嫡妃

    “宁纳青楼妾,不娶跛足妃!”现代医学博士穿越异世,醒来便面对东晟国五皇子毫不留情的退婚,一夕间,她沦为天下笑柄,更成为府里人人能打骂的出气筒!笑话——这天下间谁敢取笑她!痴傻?跛足?貎丑?那又如何!那是过去的东方语,不是现在的她!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昔日痴儿惊艳变身!一声嗤笑,纤手一挥,“宁嫁乞儿郎,不入殿下房!”下毒?设局?陷害?暗杀?让她变疯子?谁想让她变疯子,她让谁全家变成疯子!下毒害她?谁下的毒,她让谁把毒药吞下去!放火烧她?她变身归来,让人生不如死!抢她男人?抢得走的男人不要也罢,但……她不要别人也休想得到!收拾完豺狼虎豹,自然该操心婚姻大事了;回头草?她抬脚,狠狠踩下去!皇子?哪凉快哪待去!太子?了不起?靠边站吧!她的男人自己挑,论不到别人指手画脚。片段一:她剔着指甲,漫不经心道:“我对未来相公的要求不高,只要是个三从四得的男人就行。”他勾起邪魅笑容,欢喜满怀,问:“哪三从?”她抬头望天,半晌,懒懒答:“我说的话要听从;我提意见要顺从;我的命令要服从!”他嘴角狠狠一抽,笑容僵化:“那四得呢?”她笑意晏晏,眸光流丽:“我的心思,要懂得;我发脾气,要忍得;我花他钱,要舍得;我人老珠黄,要耐得!”他沉默良久,一字一顿道:“还有一得;你一天不点头嫁给我,无论一月一年还是一辈子,我都等得!”片段二:他皱眉,轻轻敲着桌子:“太子子嗣单薄,恐有被废嫡之危!”她凑近他面前,笑嘻嘻道:“子嗣单薄?说明太子的种子有问题!”他咬牙,无奈低吼:“东方语,你用词能不能别那么粗俗?”她挑眉,振振有词:“粗俗!我说种子怎么了?它色情吗?它下流吗?人人听得懂听得明白,那叫通俗,通俗懂不懂?切!思想龌龊的男人!”他语塞,脸色直接黑如锅底!
  • 老实老三

    老实老三

    在某个古代的年代,老李头家有三个儿子。只有三儿子,李老三忠厚孝顺。父亲去世后,李老三听从了遗言,经历了一段奇遇,得到了一份良缘。诠释了一段神话故事,我来写,由你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