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俗语是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关于鞋子与脚的匹配问题的经验。鞋子偏大,穿上去会晃荡,走起路来很不方便;鞋子偏小,就会夹脚,把脚挤得难受,让人疼痛难忍,甚至磨出血泡,几天都没法走路。所以说,鞋与脚的匹配非常重要,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在国际交往的场合下引用这句俗语,就是要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选择和道路,中国人民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己做出的选择、中国自身走出来的道路,其结果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做出评判。“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人人都能听懂的朴实话语,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
这句俗语非常符合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和用语习惯,平实中透出自信,让人听着亲切、听着可信,向世界传递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与从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向世界传递出了坚定的中华声音。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尝试了各种途径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最终我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79年到2014年的35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是这种发展实践,使中国人民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坚定承诺。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受到人民拥护的道路,这条道路经得起历史检验,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站在旁边的人,对别人脚上的鞋子当然也可以评论,但那只是旁观者的感觉。我们不去评说别国的“鞋子”好不好穿,也希望别人不要来恣意评价我们的“鞋子”合不合脚。十八大已经明确了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诚然,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因此,我们必须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为我国未来的改革发展制定非常清晰的政策框架以及时间表和路线图,穿着适合我们自身的鞋踏踏实实走好中国自己的道路。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锲而不舍地继续推进改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是中国当代诗人汪国真的现代诗《山高路远》中的两句。诗歌所包含的寓意是: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攀登;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引用这一诗句,旨在向世界表达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决心。
当习近平以坚定的语气,向世界说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时候,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因而需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决心。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但唯其艰难,才更需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现实问题的复杂与艰巨,要求今天的改革者更自觉地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撬动改革大局,用制度活力推动改革进程。中国已经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敢于对世界作出如此承诺,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唯有自信的人,才会有执著于自己所选择道路的勇气,才会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才会在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时,绝不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坚守。
1992年,邓小平曾在“南方谈话”中表达他的畅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首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重塑,再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度文明的涵养,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中国前进的每一步,无不得益于迎难而上,无不功成于化危为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巴厘岛坚定的中国声音,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实现目标的那一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号角。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
——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开弓没有回头箭
——坚定不移地实现改革目标
“开弓没有回头箭”,意谓拉开弓就要把箭射出去。引申为有些事情既然已经开始着手做了,就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习近平在2014年新年前夕的讲话中,特意用这句俗语来比喻改革,其意在表达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决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逐渐形成。36年来,中国人民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从制定到坚持,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怎样的挑战,“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一贯地坚持了下来。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曾掷地有声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国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也不能停歇。当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形象地说,就是“好啃的肉都已经吃光了,接下来就是要啃硬骨头了”,改革已然进入攻坚阶段。2013年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面临的矛盾和挑战表明,改革一刻不能迟缓,更加不能停滞。我们已处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境地,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往无前地将改革推向前进,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才能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才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自从走上改革之路,便改变了面貌,焕发了青春,增强了活力,无论是国内的社会稳定,还是国际上话语权不断增强,处处体现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继续推进改革的号角,它更加直白地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既然认准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那就必须毫不动摇、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小康”一词,曾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它体现的是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后多指境内安宁、社会经济情况较好的社会。今天我们经常提到“小康”,主要是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人均GDP 仅200美元左右,大大低于国际上通行的贫困线。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时,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出发,调整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表示届时只能实现“小康”的标准。以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20世纪80年代经济总量翻一番,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再翻一番,人均GDP 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水平;到21世纪的前30年至50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此,“小康社会”就成为老百姓最为熟悉的话语,它指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时间飞逝,白驹过隙,邓小平设计的目标和步骤,前两步如期实现。但2000年我们所实现的“小康”,主要是就人均GDP达到或接近于1000美元来说的,它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于是,党把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近期的战略任务。21世纪头十年,我国的人均GDP 已经突破4000美元,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的经济指标。但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引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俗语,既有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也就是说,我们看“小康”,不仅要看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生活质量;不仅要看“做大蛋糕”,而且要看“分好蛋糕”;不仅要看平均数,还要看大多数。这表达了党对“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当我们的国家逐步实现邓小平当年的伟大设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富裕人群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为这些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欢欣鼓舞。但是,切莫忘记先富的目的是要带动后富,最终的目标是要惠及全民,是要共同富裕。于是,我们就不能在目前经济建设的成绩面前止步,而是要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将共同富裕的思路贯彻落实下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里“老乡”才是关键,“老乡”就是广大的农村人口。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着老乡的支持,才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救国图存、建国富强的革命事业。
著名的淮海战役,就是老乡们用手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在目前的中国,城市的发展非常快,这自然令人欣喜,但是更多关注的目光必须要转向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农村。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是平衡的发展,应该是惠及全民的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农村人口富裕了,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习近平曾经在农村基层当过支部书记,非常了解中国农村的情况,在他心里一直装着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无论是科技兴农,还是农村城镇化,都是为了让农村里的老乡得到实惠。只有老乡们都过上小康的日子,才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