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请求数据,请稍候!
同类推荐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本书收入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最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16篇,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等,都是茨威格迷们不得不看的名篇。国史冷吟:“蚕在茧中找到自己”
“蚕在茧中找到了自己”,原典出王辛笛(1912—2004)写的《香港小品》(1982)。此诗感慨其1981年出访香港时获悉的一则史实:一位香港女士在20世纪60年代觅得辛笛1948年版《手掌集》(手抄本)而爱不释手,居然也耗数昼夜抄录全本,却浑然不知诗人当年尚未作古。这当不免让辛笛在庆幸旧作“墙内开花墙外香”之余,又顿生“世上已千年”之感:原来海内外已将其沉寂甚久的诗性复出,视作活的“文物出土”了。老人与海
此版本《老人与海》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知名作家指定推荐版本,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作序深度解读: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希望,不能失去斗志。”《老人与海》讲述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孤身在海上捕鱼,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第85天,他捕猎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马林鱼把老人和他的小船拖到了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搏斗,终于将马林鱼捕获,却在返航途中遭遇鲨鱼群的围攻。他与鲨鱼缠斗一天一夜,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马林鱼被鲨鱼啃食,仅存骨架。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着大鱼骨架回到岸上。但老人并未失去希望和信心,休整之后,准备再次出海。
热门推荐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