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绝境之日,肯投靠于不如他们的人?汉初三杰投刘邦,元璋依韩林儿……
人生天地之间,要想在绝境之处寻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练,炼就坚韧不拔之志,钢筋铁骨之能,才能在逆境之中,如立囊之锥而突兀,完美自己的人生。
忍,是绝境生存的第一要义。
1、绝境生存的先导:忍《孟子·告子下》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想在绝境之中生存,成就一番大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练。这种磨练首先是意志品质的修炼。优秀的意志品质不是生而就有的,靠的是后天的培养造就。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养成,不仅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练,忍耐人性中恶的东西,这就是修身的工作。
中国古人说:“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振折冲,可以验我之功。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说的就是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可以考察一个人的才能。面对不良的潮流风气,不去苟合,是考验一个人的情操。遇到艰苦的困境,则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处于激烈的战斗之中,才能检验一个人的力量。在受辱的绝境之时,才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忍耐性和容人之量。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也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练。”一个人在一生之中经历了风霜雪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才能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国古代先哲们,大多把修身生存放在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首位。修身生存的目标是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修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好善恶恶,为善去恶。修身生存贵在自觉,是坚持不懈。《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后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告诉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生存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
要想在绝境中生存,就必然要去掉人自身所有的各种劣根性,好好修身生存。而这个过程就要求人们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各种欲望,这也就是要忍耐。坚持绝境之要的公忠、正义、仁爱、诚信、谦敬、礼让、宽恕,势必就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偏狭、骄矜、浮躁之气,这样才能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2、面对生死:韩信忍胯下之辱
有关于忍韧的例子,最广为人知,最被人称道的就是韩信的事迹了。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困,表面看来,他一无所长,家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他既不能做小吏,又不愿种地,也不会经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靠乞食生活。
他曾长期在亭长家里寄食。亭长的妻子后来很反感,就设法赶他,于是每天全家提前吃饭,等韩信赶来时人家已吃完了。他碰了几次钉子,从此就不去了。后来去河边钓鱼,又不肯用心,还是不免饿肚子。有一位在同一条河里漂洗棉絮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就连续几十天将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韩信很感激,在漂母做完工与自己分手时,韩信诚恳地对她说:“我将来一定要百倍地报答您。”漂母觉得他很不争气,愤愤答道:“你这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不去挣饭吃,我觉得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像你这样没出息的人,谁指望你报答,你还是自己快找谋生之道吧。”韩信心中痛苦极了。他知道好心的老太太不可能理解自己,没有解释。但在心中立誓。后来,他功成名就。果然以“千金”重酬了漂母。但当时谁知道他的志向和痛苦呢?
韩信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他身材高大,总是随身佩带刀剑,虽贫贱,但显得仪表不凡。威风凛凛。他好佩刀剑和出众的仪表与其志向、才能和气质有关,因内符外,他与众不同。这种社会地位和精神气质的反差最易引起小人的注意和嫉妒,小人们最见不得这类现象。可以说是自然规律了。
有一天,一群无赖拦住韩信,其中一个说:“如果你有胆量不怕死,你就把我杀了?如果你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下去,否则绝不和你干休。”韩信狠狠盯着他,手不自觉地紧握着剑柄,过了许久,他松开手,趴在地下,居然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为此,家乡的人更看不起他了,认为他不但无能,而且是个懦夫。
韩信并不是个懦夫。他忍受那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如果仅仅为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在绝境之地不忍,那太不值得,没有必要小不忍而乱大谋。后来他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他与部下谈起这事时说:“难道那时我没有胆量和力量杀他吗?只是杀了他,我的一生也就完了,因为那时能够忍耐,所以我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像这种忍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
3、面临国亡:勾践食秽尝胆践志
古往今来,能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只有一个韩信,而另一个可与之相比的就是越王勾践。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身临绝境,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大太,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4、危急之忍:诸葛亮成就空城计
公元228年4月,诸葛亮率军北上,一举攻战了祁山,蜀军声势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属地天水、南安、安宝三郡先后归顺蜀军。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魏军大针曹真率大军抵眉城抗击蜀军。蜀军前锋大将马谡,违反诸葛亮战前部署,被魏军趁机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忙调集军队,准备撤回汉中。诸葛亮分派仅剩的5000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这时得报司马懿统领15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此时运粮士兵仅200余人,城中兵马不足3000,众人听到大兵压境,无不大惊失色。诸葛亮深知,处这绝境之地,若弃城逃跑,无疑会暴露实情,在15万大军面前,必然无法逃脱。于是,他神情自若地传令军士:“将城中所有战旗尽数放倒,所有兵士坚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喧哗者,一律斩首!”又命令将四方城门大开,第一城门处派20军兵扮作百姓,洒水扫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头带方巾,身披鹤氅,带两名小童,持琴登城。诸葛亮边弹琴边饮酒,一付安然悠闲的神态,这就是忍功。
魏军先锋部队见状,不知虚实,急忙策马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报随后来到城下,远远见到城上诸葛亮悠闲自得边饮边弹,二位小童站立身后,琴声悠悠不绝于耳。再看四处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细心地洒水扫路,对魏军视而不见。见状,司马懿心中大疑。他对诸葛亮有很深的了解,认为素来谨慎行事的诸葛亮,从不弄险,今天见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15万大军压城犹如不见,其中必有埋伏。司马懿越想越怕,急忙传令撤兵。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员虎将,见要退兵,急忙劝阻司马懿说:“诸葛亮手中可能无兵,必是在疑惑我们,不如让我带兵攻城,即可知虚实。”司马懿不准,15万魏军全部退却。诸葛亮见魏军远去,遂拍掌大笑,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见千钧一发之险,顷刻间化作乌有,不由得惊喜交加。诸葛亮含笑对余悸未尽的兵士们说:“司马懿素来知我谨慎,不曾轻易弄险,而今见我稳坐城头,安然饮酒抚琴,城门大开,百姓自若不慌,想必我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战而退了。此疑兵之计,是万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随便用此计,一旦被敌人识破,必遭大败。”在众人的赞叹声过后,诸葛亮接着说:“司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选择小路,可速去通告关兴、张苞二位大将设伏。”
不出所料,司马懿正率军沿小路向北退却,行至武功山时,忽听得山后鼓炮齐鸣,杀声震天,只见冲出一队人马,将旗上写着张苞。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军,急令魏军不许恋战,拼死冲杀,以生求路。刚刚冲出不远,又是一声号炮,只见一队蜀军从左路向魏军冲来,一看将旗是关兴的兵马。司马懿大惊,更加确信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先的计谋,一时间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兵马。魏军已成惊弓之鸟,丝毫不敢停留,丢掉粮草重辎,沿路向山后溃逃。
司马懿哪里知道,蜀军的两路兵马总数不过5000,在此设伏,只是虚张声势,并未实战。这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疑心过重的心理,以几千蜀军,兵不血刃地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诸葛亮在危急关头,能够沉稳安然,因人而宜,险度空城计,以兵不厌诈、虚张声势而退数十万大军,除足智多谋外,还有坚忍不乱的意志。
5、春花秋月何时了,忍字“知”多少
艺术家与政治家的生命情调截然不同,前者软弱,后者果敢;前者感情细腻,后者狡猾奸诈。如果二者相斗,艺术家除了写诗作赋外,其余的也只有忍的份了。
从古至今,艺术家或文人雅士给人的印象是感情丰富、浪漫细腻,这种人似乎与政治沾不上边,然而中国却出了好多位“艺术家帝王”,如陈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基业,这个南唐皇帝当得倒也逍遥快活,每天写写词、赋赋歌。谁知,好景不长,宋太祖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宋军数十万雄师攻破建康。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此时不想办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却回后宫,去问老婆,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实在是太没主见,太软弱了。
小周后倒显得比李后主还镇静,她首先想到朝政机密,急命执事女官带领众人一起动手把朝臣们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后又令他们把珍奇墨宝、贵重典籍和价值连城的名画都抱出去焚毁。顿时,雍和殿前烈焰飞腾,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浓烟如愁云惨雾四处飘散。六宫美人儿也忘记了宫禁严规,个个惊恐万状地跑出来,围向小周后。此时,小周后也没有了正宫娘娘的尊容仪态,娇美的凤体颤抖着蜷缩在宫女中间。众人哭声、叫喊声混作一团。
此刻,李后主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殉国还是投降,因为宋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还有小周后和众美人们期待的目光。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兵已冲到第一重宫门。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只好身着白衫,头戴纱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皇族与属下出宫递上降表。平南将军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四十余人押解到船上,从水路奔赴大宋国都汴京。曹彬久闻李后主是一位风流人倜傥才华横溢的词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视着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却现出一脸怅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对他轻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国灭族之理?难为他还当了这么多年皇上。
船舱里的李煜闭着双眼一语不吭,内心像涌起翻江倒海的波涛:南唐建国已有四十载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沦为亡国之君……一切皆如东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诵《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吟罢,暗自感慨万分地想:真有点后悔,不该轻信谗言,乱杀忠良!更不该在国家大事上一再优柔软弱!
后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该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这么做,而是去颂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煜是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李煜胆小怕事的性格。
即使在亲兄弟之间相处,他也常常是表现得很懦弱、忍气吞声。
兄长李弘冀被皇父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圣上,抢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