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9300000024

第24章 包容性发展理论基础与重大利益协调路径的框架性研究(2)

我国学术理论界自胡锦涛同志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后,围绕包容性增长与发展提出的现实背景、内涵界定、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实践途径与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从包容性增长与发展提出的现实背景来看,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发展失衡、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提出包容性增长问题。在此,周建军(2010)、汤敏(2010)等认为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包容性增长是基于中国经济增长迅猛,资源、环境压力趋增,经济增长不均衡而引起矛盾增多和发展严重失衡,并致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所有地区和所有人群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孙翎(2010)、汤敏(2010)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甚至两极分化是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总根源,也是经济发展不包容的根本特征。可见,包容性经济增长和发展应着力解决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问题。此外,卫兴华(2010)、程恩富(2010)、简新华(2010)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探讨了包容性发展中应处理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国内学者结合国情与世情,多角度分析了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内涵界定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实践途径。首先,蔡荣鑫(2009)、邓聿文(2010)、孙翎(2010)、汤敏(2010)、庄健(2010)等分别从机会均等、价值导向、发展状态、民众受益、和谐共赢等多维视角去分析与界定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内涵、外延及特征。其次,余闻(2010)、安宇宏(2010)、孙翎(2010)、李长安(2010)、俞宪忠(2010)等学者分别从GDP崇拜、贫富差距、机会不均等、体制制约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制约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周建军(2010)、唐均(2010)、余闻(2010)、孙翎(2010)等学者分别从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机会均等、破除GDP崇拜、理顺分配机制、提升人力资源、增强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探讨了践行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路径及政策选择。

国内学者有关包容性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一方面,体现了明显的国情特征,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不包容问题所在,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数停留于政策解释与对策设计等现象层次上,有关包容性发展的本质特征、核心问题、发展方向、实现机制、比较制度分析、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更没有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为基础理论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现有的国内外有关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一,多属于实践层面的分析,偏重于问题研究与实证分析,理论构架不成熟。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自身逻辑的演进脉络分析,因而没有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新趋势视角,去构建一个具有理论解释力的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新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

其二,目前有关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其直接基础多源自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等国际性组织的研究报告。尽管这些政策研究制定了包括针对国家或地区层面的包容性发展综合指数等分析工具,但从其理论演进的渊源来看,无外乎是这些国际性机构对减贫问题的合理外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包容性发展的要义将远超出这些国际性组织的目标预期。因此,中国践行包容性发展,应与国际性组织所界定的内涵与外延应有所差异,同时,应结合国情,探索中国包容性发展的特殊逻辑基础与理论框架,并探寻中国践行包容性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可行路径。

其三,现有包容性发展研究虽然重视经济与社会直接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研究的重点还是聚焦于经济发展子系统中的不均衡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平等问题,还没有将包容性发展分析的视野拓展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如何解决代际之间的利益矛盾与代际序列可持续发展问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经济学等前沿学科的迅猛发展,表明经济系统是生态母系统的一部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从“相互协调”论逐渐演变到了“子系统不应该超越母系统持续发展的合理上限”论。因此,我们研究包容性发展应将关经济发展的共享性理念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理念相互结合起来,要将如何解决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问题和代际序列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最后,我们认为研究中国包容性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立足国情,放眼世情,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三代领导集体有关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本质与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等思想,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发展方式、践行包容性发展等思想、观点与理念有机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以及近年来有关的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有益理论探索,去分析研究中国践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问题。

二、包容性发展理论基础的框架构建

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同时髦的机会主义说教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因此,要践行包容性发展,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在综合中自主创新而不是简单移植包容性发展理论。为此,我们要在全面反思、评析过去不以包容性为中心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以及目前侧重于实践层面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基础上,依据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自身逻辑的演进脉络及其发展趋势,并依据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结构系统论、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和谐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有关包容性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同时,综合现代制度主义和人本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以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为逻辑基础,以协调利益关系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价值取向,探索人本主义倾向包容性发展理论框架的建构。对于包容性发展理论基础框架(图1所示),我们认为主要内容应涵盖:

(一)包容性发展的本质特征、核心问题、价值取向及体制机制研究

主要应结合国际扶贫经验,以及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包容性问题等国内外经济发展背景,立足中国国情特征,侧重从如何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共同富裕角度,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统一起来,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基本思路,研究践行包容性发展的本质特征、核心问题、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之上,侧重从转变改革发展模式,增强改革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顶层设计性视角,并借鉴西方互惠制度与激励相容理论,探索包容性发展中能促进现利益协调与兼容,并能支撑民生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体制机制基础。

(二)践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逻辑基础与研究平台探索

对于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平台,我们认为,应有一个治学态度与原则的大转换,即需要从西方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机制设计等理论的借鉴性移植向自主创新转换,为此,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自由理论与系统结构和制度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共同富裕为导向,在大综合中构建生产方式为逻辑基础并能促使相互合作的新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为此,应在科学分析包容性发展本质特征、核心问题与价值取向基础上,在宏观上,借鉴践行包容性发展的不同理论分析,研究如何构建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结构的包容性发展的理论逻辑基础;同时,在微观上,应积极探索如何构建生产方式、人的本质属性、偏好行为之间的互动演化分析模型,以分析践行包容性发展互惠合作制度的形成机制及条件。

(三)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实现路径与比较制度分析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综合近年来有关包容性增长和发展的理论探讨,特别是结合包容性发展内涵、要义与政策选择的界定与分析,并结合非均衡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发展失衡、公平缺失等主要非包容性问题,侧重从GDP崇拜、机会不均、贫富差距、体制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等方面,分析制约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其次,依据我国包容性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利益关系失衡,研究探索包容性发展的实现路径。即完善体制机制以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推进公平经济增长、探索“代际”均衡发展以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竞争力、审视全球经济“利益失衡”以定我国利益平衡保障战略取向,转变发展方式以求公平均衡经济增长和民生导向均衡改革。最后,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践行包容性发展的不同实践摸索,进行相应的比较制度分析,并从中得出相应的经验与教训,以完善中国改革发展模式。

(四)以民生福利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水平测量评价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其实现条件理论为基础,借鉴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生产性就业机会增加为主要导向的包容性发展评价框架,以及阿马亚蒂等人建立的人类福利相对综合分析评价框架,探索如何通过自然、劳动和知识三维统一财富观的建立,并以改善民生福利向量为核心,以就业增加、权益均等、分配合理、结构协调、发展持续为主要内容的包容性发展水平测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相关历史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不同群体和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包容性发展的内容构成与发展水平。

三、包容性发展中重大利益协调路径的框架思考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践行包容性发展,需要进行内含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系统变革。其过程既要通过促进经济可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以夯实协调利益关系、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国内外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构建协调、改善重大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因此从生产方式变革或完善改革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理解包容性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应成为践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逻辑基础。

然而,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导下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转型或改革发展模式的变化,必定会产生以利益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有时要引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或改革发展模式调整过程中,同样要涉及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并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

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大变革,他是体制改革与发展转型的有机统一。为了给以低效率、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注入经济动力与活力,我们实施了非均衡、渐进式为基本特征的体制改革模式,与此相符,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和赶超型为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模式。这两者的结合与统一,实质上表面我国选择了非均衡改革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激励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并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可以在体制机制上为经济高速增长注入经济动力。我国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有力地佐证了非均衡改革发展模式的经济激励功能。

但是,另一方面,这一单维效率或GDP导向下的非均衡改革发展模式,偏重于制度创新的效率与经济增长绩效评价,而忽视了制度创新的公平与社会绩效评价,而且在实践中,我们更多地是采取一种“经验主义”式的改革发展策略,缺乏对经济转型中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如何公平有序转化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由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展方式和制度结构上的问题与缺陷(周小亮,2006,2010),进而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问题。1994年以来,我国社会中合法形式的社会矛盾(如信访、劳动争议等)与非法形式的社会矛盾(如非法群体性事件、治安案件和犯罪活动),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非法形式的社会矛盾在社会矛盾总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社会矛盾背后隐藏的是越来越严重的利益分配格局失衡。何有效地化解目前各种重大利益矛盾与冲突以提升民生福利,将成为我们践行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说是目前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背面设计在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以人的解放为红线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人的解放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发展规律,而唯物史观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既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同时又是一种选官制度和文化制度。它经历了远古时代的“禅让制”、封建贵族的“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明清的“科举制”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以隋唐为分界线的“荐举”与“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两种制度。郭强编著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改革完善、科举制度的鼎盛和终结等内容
  • 大国前途

    大国前途

    本书分为“国家前途与国家政治”、“国家前途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前途与国家安全”、“国家前途与经济新常态”、“国家前途与社会民生”等5个专题,收入29位专家、学者有关上述问题的文章。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长者先幼者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什么?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人有何影响?国家、政府、社会在养老责任中的职责分担如何?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老年人能否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得以解决?西方福利国家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如火如荼的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本土化?这都是笔者郅玉玲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和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基本原则、和谐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热门推荐
  • 围炉夜话(中华国学经典)

    围炉夜话(中华国学经典)

    《围炉夜话》是一本通俗格言集。不以严密的思辩见长,而是以简短精粹的格言取胜,三言两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但使自己清醒,也能使别人警醒。
  • 和抑郁症患者在一起

    和抑郁症患者在一起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婚然心动

    婚然心动

    一场联姻,没有婚礼,更没有新郎。新婚夜,她握着红色的结婚证,一个人独守空房。婚后,他处处找茬,她一忍再忍。可直到那个女人的归来,她才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这场感情里的第三者……后来,他毫不留情的将离婚协议摔到了她的面前。“席慕白,如果我怀孕了呢?”“打掉!唐安,你不配拥有我的孩子!”他让她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做着人流,自己却高调迎娶着心爱的女人。后来,他拦下婚车,举着枪抵上她的额头:“唐安,嫁给我和死,选一个。”然而回答他的却是一声枪响,鲜血染红了婚纱,也红了他的眼。原来你到死,也不愿意嫁给我。
  • 我的世界不可能这么奇怪

    我的世界不可能这么奇怪

    为什么世界正在变得奇怪?这让我很不开心。
  • 大唐陈王

    大唐陈王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且看后世小子祁风,是如何在唐初翻云覆雨,诡将之名又是如何闻达天下!
  • 育儿知识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育儿知识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保健、喂养、教育、临床护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将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科学融会于家庭教育的实践当中,深入浅出,易于操作,使“优生、优育、优教”真正走入家庭,真正成为现代家庭育儿的知识宝典,真诚地将此书推荐给年轻的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青年朋友们,愿它成为你们育儿成长,教子成材的良师益友。
  • 神探狄仁杰之阴兵借路

    神探狄仁杰之阴兵借路

    传说大灾难后,众多冤魂不愿离开阳间,为维持正常轮回,地府派出阴兵鬼差来阳间拘魂,便形成了诡异的「阴兵借路」。长寿元年,狄仁杰受诬陷被贬彭泽。彭泽虽小却风波不断,县令、县尉和捕头相继死于阴兵借道。随着调查的深入,重重疑点浮出水面,多起碎头悬案、富可敌国的张员外、数起针对性的刺杀、长生不老人、淮南王宝藏传说、皇帝的密旨、刀枪不入的阴兵等诡事不断在彭泽交集。贪婪、欲望、仇恨、野心与爱情、亲情、正义剧烈碰撞。与此同时,阴兵借道的幽冥传说愈演愈烈,诡异传说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玄机,到底是阴兵作怪还是阴谋爆发……
  • 心杀超能事务所

    心杀超能事务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大自然的法则即使是在22世纪的钢铁丛林中也无时不刻在诠释着它的真谛,在超过九成人类进化为超能力者的世界,一个由一名无能力者创办的不起眼小事务所面临着倒闭的危机,直到接到了第一单生意……
  • 重生之指末的幸福

    重生之指末的幸福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死在他的手上,六年的婚姻,全部的努力换回的既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再回首,她意外地回到了六岁那年,她平复心中的心情,努力想要重来,可看到他的那一刻,她发现真的要忘掉的一个人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即使这个人杀了她。前世她活了二十八年,在遇见他的那一天开始,她似乎就没有为自己真正的活一天,现在,时间重来,她不再打扰他的人生,守着父母朋友的人身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他们不再有任何的交际,她也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做真正的自己。辗转挣扎,只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 梦幻天策

    梦幻天策

    听说好的简介能吸引读者?哼,我偏不写好的简介,嘤嘤嘤。简介(一副穷酸样子):男主对生活失望寻死不成气抖冷,新的一生里会是怎样?快来看看男主传奇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