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东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必由之路。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兼顾经济高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生态城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必须引入循环型生产方式与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必须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等;必须辅于制度创新作保障。
[关键词]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绿色住宅;绿色交通
一、生态城市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的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规模,还要多出3亿多人,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进行现代化建设,相当于把过去200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使得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必然是前所未有的。2000年我国消耗了14.5亿吨标准煤,2010年猛增至32.0吨,增长1.2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消耗了世界16.8%的能源、41%的煤炭、44%的钢铁、53%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排放量的20%。我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大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行动发展计划;1997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文明”的高度。2011年颁布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立一篇“绿色发展”,着重指出:“面对目前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城市的核心作用表现得特别突出。这具体表现在,自然界大量的物质,以其原始形态或初级加工形态进入城市系统,城市特别是工业型城市,像一座大型加工厂,对自然物质进行大规模变换,以新形态物质资源输出,推动着、控制着其他系统,体现了生态意义上的中心作用或枢纽作用。城市的中心作用表现在其具有很高水平的生产力,能把外部系统输入的自然资源,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上,加工制造转化为千千万万种产品。与此同时,如果不采取防范措施,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任其发展下去,不仅城市人口与环境的生态关系趋于恶化,还会扩散到广大农村社区,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就要求必须构建以生态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体系。我国已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目标与规划。生态城市的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是多元化的,可以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结构优化与效率公平等目标。我们可以把生态城市的含义概括为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最佳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稳定的、协调的永续发展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复合系统。它作为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兼顾经济高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全面进步。所以说,生态城市是破解现代城市发展困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引入循环型生产方式与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
不论哪一个社会形态,也不论其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社会生产力总是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的。包括工业部门、商业部门在内的各部门的运行,其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无不直接间接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生态系统。诚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离开了自然界和自然物,劳动也就失去赖以运行的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当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比较多,或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时,由于人类赖以进行物质生产的自然资源较为充足,经济系统排放的废弃物,对生态系统的冲击还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不会体会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由于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资源和能源的供给越趋紧缺,环境污染越趋严重,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化与自然生态负荷之间的矛盾,必然会一天天尖锐起来,迫使人们必然要高度重视生态平衡问题。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循环经济把经济视为生态的子系统,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循环经济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换一种说法,循环经济所固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遵守经济仅仅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循环包括两个过程:自然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制造转化为产品,再通过消费环节转化为废弃物的正向流动过程;从待处理的废弃物通过再利用或资源化变成有用产品或再生资源的逆向流动过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一般涉及正向流动过程,而没有引入逆向的再生产过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只注重价值流的增长,而无视物质流的循环。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经历两种形态:一种是初级形态,它是通过资源化使废弃物成为可再生资源;一种是高级形态,它是从产品的持续使用和再使用中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应尽可能实现没有废弃物的目标,即创造条件使初级形态的物质循环向高级形态的物质循环转换。
随着生态经济理论或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生产领域,人与自然之间的变换,就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变换,就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构成的,以人为主体的生态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同一性,集中地表现在两者都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是从作为生物的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则是从人所特有的劳动功能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说明经济与生态这两者所涉及的主客体都一样,只是后者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前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按照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要广泛引入循环型生产方式以及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指标,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要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尽力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并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三、生态城市与生态工业园、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绿色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