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任职后,尽心尽力地为齐国服务,协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增强国力,管仲着手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首先他鼓励农耕,大力发展农业,提倡深耕、均种、疾,利用雨水,不违农时,这样,齐国土地的开垦量增加,农耕技术也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为了鼓励生产者的积极性,管仲又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好坏肥瘠的等级来定赋贡税的轻重,改变了西周以来井田制“藉田”那种强迫劳动者生产,无偿占有劳动者果实的剥削方式,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生产状况不断好转,改变了田间野草丛生的衰败景象。同时,他还施行了“与民分货”的办法,即将土地上的收获拿出一部分给生产者,变无偿占有为有偿占有,使劳动者更积极、更安心致力于农耕,在奖励农耕的同时,管仲又大力倡导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大力开采铁矿。这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给国家提供了新的财源。另外,他又设“轻重九府”,即按年岁的丰凶和人民的需求来经营货物。并由官府掌管钱币的制造。这样就使齐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当时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管仲又着手在内政和军事方面采取种种措施,加强了自下而上的严密的统治机构、中央集权。并通过“寓兵于农”的政策,使兵民合一、军政合一,训练出了一支牢牢地掌握在国君手中的强大军队。
齐国自身强大后,管仲又帮助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春秋早期,虽然周天子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号令诸侯,但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响还很大。齐国如想称霸诸侯,就必须打出维护周天子的威信和地位的招牌,才能去号召和联合诸侯。所谓“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的势力。当时,一方面周天子及其所封的各诸侯之间都有一种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夷、狄等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的入侵也严重地威胁了各诸侯国的安全,破坏了各国的社会经济。因此,“攘夷”便成为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由于齐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在政治上牢牢抓住“尊王攘夷”这面大旗,管仲所设计的称霸计划步步地得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管仲在许多关键时刻,起着重大的作用,维护了齐国在诸侯中的威信。
周僖王元年(前681年),齐桓公约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国三月初一到北杏开会。但届时鲁未按约参加,齐国为此发兵伐鲁。鲁庄公要求齐退兵,答应在柯地会盟。正当两国君主在台上歃血为盟时,鲁庄公的随员曹沫即曹刿突然揪住齐桓公,以匕首相逼,要求齐桓公答应退还所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迫于威逼答应了曹沫的要求。等到曹沫放下匕首回到自己座位上时,齐桓公见威胁已过,又要反悔。管仲力劝齐桓公要承诺前言,不要失信于诸侯,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告,履行了前言。
此事传出以后,诸侯们都称赞齐桓公重信诺,愿意以其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由此而确立。
春秋第一霸主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
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
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地方开大会。
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占卜工具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
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
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多。宋襄公气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
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
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
流亡公子重耳
公元前637年,晋献公派兵攻打公子重耳的蒲城,公子重耳带着自己的几个亲近随从逃到了狄国,从此以后过上了流亡生活。狄国人把战争中俘获的两个女人季隗和叔隗分别送给了重耳和他的随从人员赵衰。重耳与季隗生了两个儿子伯和叔刘。在狄国住了十二年以后,公子重耳想要到齐国去,临行前对季隗说:“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那时我再不回来,你就嫁别人。”季隗说:“我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我就要进棺材了,还能嫁人吗?我一定等着你。”在去往齐国的路上,经过卫国,卫国的国君卫文公不以宾客之礼接待他。在路过五鹿(今河南濮阳南)的时候,向野人讨饭,野人把土块给了重耳,公子重耳不禁大怒,而重耳的从人狐偃却说:“这是上天赐予的土,应该接受它才对。”重耳一行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并为他在齐国娶了妻子,送给重耳马八十匹。由于齐国的生活十分安逸,重耳便不再想离开齐国。而他的几个从人却怕他因此而放弃了远大的志向,在与重耳的妻子姜氏商量以后,用酒灌醉重耳后把他送出了齐国。从此,重耳又过起了在各国间的流亡生活。
在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公子重耳骈肋,便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在帘子外面偷看。曹国的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僖负羁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辅佐国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晋公子一定会回到晋国做国君,如果返回晋国以后,晋国就一定会在诸侯中得志称霸。到那时,曹国就会成为他第一个将要惩罚的国家,你何不在这时向晋公子有所表示呢?”在妻子劝说下,僖负羁赠给公子一些食品,并在里面藏了一块玉璧,公子重耳接受了食品,但把玉璧还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