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是向莆铁路的必然延伸,支线与向莆铁路、福厦铁路在莆田站连接。大量进出海的客货流,经福厦铁路通往东北、西南方向,直达长三角、珠三角;经向莆铁路通往西北方向,与京九、浙赣铁路和在建的沪昆客专相接,进入湘、鄂、渝、川、黔等省市,构成了内地中西部地区至东南沿海地区的快速通海铁路大通道。正是这条铁路大通道给湄洲湾带来了无限商机,中海油等一批央企、国企纷纷到这里投资。目前,建设中的湄洲湾所属秀屿、东吴、萧厝、斗尾各港区塔吊林立,车辆如梭,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其中,东吴港区预留的对台铁路轮渡码头,将成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民间往来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湄洲湾--这颗东南沿海海岸线上的耀眼“明珠”,必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向莆铁路就像一条悠荡的纤绳,南昌、向塘在纤绳的这一头,莆田、福州在纤绳的那一头,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莆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市铁路办主任黄元模的比喻颇为形象。这一头,拥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区位优势的南昌、向塘发展物流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后者承接产业转移和借道出海;那一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福州、莆田谋求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需要前者沟通内地中西部广大地区,拓展港口腹地。而初具规模的东南沿海快速铁路大通道,则需要一条将其与内地中西部路网连接起来的快速通海铁路大通道。可以说,修建向莆铁路是适应时代、顺应潮流、响应民意的需要。
正是这种种的“需要”,向莆铁路千呼万唤始出来。
向莆铁路建设期间,原铁道部党组,中共福建、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南昌局领导十分关注。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福建省省长苏树林、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常务副省长张志南,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原省长吴新雄、原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原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现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卢春房等领导先后多次到现场检查工作,看望慰问一线员工,听取铁路建设汇报,勉励广大建设者鼓足干劲、振奋精神,把向莆铁路建设成为安全工程、精品工程,打造一流的山区高等级快速铁路。
卢春房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2013年7月31日还乘坐动检车从南昌站到福州站检查向莆铁路联调联试情况。在“可研”阶段,原铁道部有关领导与设计单位精心谋划,科学决策,把原定的全线线路最高坡高值千分之六调至千分之九。这一小小的调整,使全线一座座长大隧道就线的位置相应抬高,有效避开了涌水层和复杂多变的溶洞。近5年艰苦卓绝的施工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不但有效减少了隧道掘进长度,降低了奉献,而且还节省了大笔资金。
南昌局原局长郭竹学、现任局长刘振芳情牵向莆铁路,心系一线施工,或亲赴现场与施工技术人员一起勘察,现场解决问题,或一次次搭乘轨道车坐镇指挥,组织联调联试。在担任向莆铁路筹备组负责人和向莆公司首任总经理期间,王秋荣坚持吃住在一线,办公在现场,穿密林,涉小道,逐个勘察沿线山头,逐段勘察线路走向,科学谋划总体施工布局。该把哪座长大隧道作为突破重点,该从哪里切入斜井,工作面该设几个……这些问题,他都亲自调研、一一解决。科学的布局组织,为之后的安全优质、高效有序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号角吹响群羊攀崖靠头羊
2010年5月,初夏的八闽大地气温便已达到了三十多摄氏度。大汗淋漓的常务副指挥长魏义臣正在隧道掌子面指挥施工人员进行开挖作业。现场声音嘈杂,光线昏暗,工友们说话只能扯着嗓门喊。转身间,魏义臣着实被吓了一跳:向莆公司总经理王建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他的身后,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隧道围岩情况。这一情景,出现在中铁十局集团承建的向莆铁路尤溪隧道施工现场。
作为典型的山区长大铁路干线,向莆铁路具有工程浩大、地质复杂、施工艰险、条件艰苦以及桥隧比例大、技术含量高、环保要求苛刻等诸多难点,是继宜万铁路之后又一条以工程艰巨而著称的铁路。这样的工程,谁来领衔都将冒极大的风险。
困难,对于弱者是“拦路虎”,对于强者是“励志石”。向莆公司这支精英团队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去工地从不打招呼,是王建盛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他低调从事的个性体现。有时,隧道安全员不认识王建盛,竟把他挡在了洞外。不止是王建盛,向莆公司其他班子成员也都养成了这个习惯。这让全线各标段施工单位的指挥长、项目经理心里没了底:不知道向莆公司领导会在什么时候、哪个工点突然出现。有的指挥长、项目经理甚至给向莆公司司机师傅们打电话,探听领导的行踪。这种“微服私访”的方式反而有效地增强了各施工单位的责任意识,使安全、质量控制日益常态化。
既然是“微服私访”,向莆公司班子成员下工点或与各标段施工单位打交道,从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指手画脚、居高临下,而是走群众路线与指挥长、项目经理交朋友,交心交底,无话不谈。“把施工单位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是向莆公司班子成员施工伊始就形成的坚定共识。思考和处理问题,他们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主动为施工单位排忧解难。各施工单位无不由衷地感叹“遇上了好业主”。正是这种“交友式”的管理以及向莆公司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一身正气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拉近了距离,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在向莆铁路全线,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大家拧成一股绳,坚持一门心思、一股劲头,为了安全、优质、按期建成向莆铁路而共同努力着。
向莆公司“交友式”管理还延伸到沿线地方政府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坚持真诚相待,形同一家。2011年,在铁路建设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向莆公司凭借卓有成效的管理顺利渡过难关,避免了长时间停工状况的出现。在建设资金管理上,向莆公司超前预想,未雨绸缪,早在工程开工之初就拿出一部分资金当成“准备金”,留下了“口粮”。当资金遇到困难时,除用“口粮”保证重难点工程正常施工外,向莆公司副总经理李金伟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在短时间内争取到了银行贷款。这固然得益于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向莆公司平时与地方保持的良好关系。
“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除了必不可少的人性化管理外,还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规范、有序、严谨的管理保障体系,为工程提供‘多重保障’。”向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睿谈到公司的“管理经”便滔滔不绝:“首先,构建公司内部员工责任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清晰界定公司与所属4个指挥部的职责,并督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明确参建人员岗位职责;其次,构建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筑起施工单位抓源头控制、监理单位抓过程控制、建设单位抓节点控制的”三道防线“;第三,构建公正有效的考核体系,以年度经营考核办法和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全体员工,认真组织和实施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加大月度考评与平时检查的力度,并大力开展”样板示范工程“评选和比、学、赶、帮、超活动。此外,向莆公司还建立了一套由建设单位牵头,施工单位为主体,设计、监理单位及科研院所、高校等参与的多专业、多层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全线重难点工程展开全面攻关。”为打造“阳光工程”,向莆公司对工程项目和物资采购按规定依法实行公开招标、开标、评标、定标,招标过程邀请纪委、监察部门进行监督,并在网站上公布相关信息。
向莆公司注重强化以现场管理为重点的过程控制,抓源头、抓现场、抓细节,发挥团队协作优势,为全线施工科学有序推进注入了不竭动力。
向莆铁路开工建设近5年来,向莆公司不负闽赣两省政府及民众的重托,发扬“勇于担当、雷厉风行、永不懈怠、打造精品”的向莆精神,精心打造百年不朽工程,实现了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管理目标。
“几度春秋,几度寒暑,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啊!让我们欣慰的是,向莆铁路是按节点目标建成通车的铁路。”全程陪同记者采访的向莆公司综合部工作人员不无感慨地说。向莆公司卓有成效的管理,凝聚并激发了向莆铁路建设者的“正能量”,一座座路基、桥梁、隧道渐次出炉,以其恢弘壮美的身姿展现在国人面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向莆公司的有效组织管理下,截至2013年4月30日,向莆铁路线下、线上主体工程全部完成。2013年5月1日,向莆铁路开展联调联试,8月6日,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会战向莆铁路,向莆公司堪称“领头羊”。
英雄无畏闽赣山水写春秋
2009年8月5日,十几名身穿迷彩服的工人正在隧道掌子面全神贯注地进行开挖作业。闷热、潮湿的隧道里,各种机械的轰鸣声汇成一片。突然,掌子面左侧底部喷射出混浊的水流。“快撤!”经验丰富的现场安全员当即下令撤离,十几名工人你拉我拽迅速爬上运砟车奔向洞外,涌水随后汹涌而至,隧道开挖施工全部中断……这一幕,发生在中铁十四局集团担负施工的向莆铁路棋盘石隧道3号横洞。
向莆铁路工程之难难在隧道,隧道通则全线通。
向莆铁路全线有正线隧道113座,累计长度为285.6公里,约占线路总长的45%。其中,以青云山隧道为代表的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多达9座,断层、暗河、溶洞、岩爆、瓦斯、高地温等不良地质比比皆是。向莆铁路沿线隧道富水,有的单座隧道最大日涌水量达6万立方米。“你们见过消防水枪吗?向莆铁路隧道有的地段水压是消防水枪的4倍!”面对记者的采访,至今还心有余悸的向莆公司副总经理魏立发说。
上面提到的棋盘石隧道,地处福建省尤溪县境内,全长10.808公里。隧道集溶洞、涌水、突泥、岩爆等不良地质于一身,围岩变化无常,是全线备受关注的唯一一座Ⅰ级高风险隧道。面对特大险情,向莆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向莆铁路工程指挥部领导迅速组织专家赶赴现场,一待就是半个多月。经现场反复勘察和研究,专家最终确定了自横洞掌子面退后100米开挖支洞绕过涌水地段的抢险方案。2009年8月19日,一场“大干6个月,确保按期进入正洞施工”的攻坚战打响。2010年2月,横洞绕行洞成功进入正洞施工。“那是一段没有黑白交替的日子。苦和累不说,焦急、紧张、惶恐带来的精神压力几乎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极限。”直到今天,在多条长大铁路建设工地见过“世面”的指挥长段恩新仍抹不去那段记忆。
精神压力达到承受极限的不止是段恩新。
与中铁十四局集团共同承担戴云山隧道施工任务的中铁十二局集团向莆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永亮,上场后大脑的每一根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2010年4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风尘仆仆地赶到集团负责施工的隧道出口段。刚走进洞口,他便看见员工们正在一个一个地往外抬人。眼前的情景让他大脑“嗡”的一声出现了瞬间的空白,发软的两腿怎么也迈不开步子。好在是虚惊一场,几名被抬出来的员工皆因中暑晕倒,送医院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
戴云山隧道出口段有近3000米的高地温段,开挖后的围岩热得烫手,洞内平均气温在四十摄氏度以上。裂隙水流到热岩面形成很多雾气,加上机械、车辆尾气和爆破后的烟尘,隧道里就像桑拿房,人在里面待上一会儿就会喘不上气来。2010年4月至8月间,隧道曾多次发生员工中暑晕倒现象。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李永亮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通过改变通风方式、增加通风设备、增设洒水车等办法降温、降尘,把隧道施工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小。他还要求增加员工的倒班次数,延长休息时间。员工们得到了休息,可李永亮却从早到晚闲不住。有一天,他自己也倒在了隧道里。
2011年3月下旬,隧道出口段掌子面突现大量涌水。李永亮与工程技术人员在隧道里研究处理方案时,突然感觉胸闷、刺痛,一头栽倒在地上。经医生诊断,李永亮患的是心肌梗塞。医生安排他住院治疗,可惦记着隧道涌水的他却说:“我自己的身体,心里有数,没事!”说完,他取了些药,又返回了工地。10天后,隧道施工顺利穿过涌水段,他这才去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医生感慨道:“我还没见过这么玩命的人!”手术后不到两周,他硬是要出院,医生和家人都拿他没办法。“医生用支架撑起了李总的心脏,李总用身躯撑起了咱们的隧道。”员工们的话,是对李永亮最好的褒奖。
在全长17.612公里的高盖山隧道,也有这样一对“搭档”。他们合力治水,终于战胜了“水魔”--他们就是共和国建筑业的“长子”中铁一局集团和“开路先锋”中铁二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