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午无事,宏忍师带我去洗衣房,告知我全自动洗衣机的用法,我将换洗的衣服拿去洗了后,在客房里晾晒。
来太湖大学堂第三天,我才有时间完整地转一下这个地方。
太湖大学堂位于江苏省吴江市(现为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村,位于上海西南110公里、苏州之南70公里所在的太湖之滨。这是由南师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
大学堂是南师居住与传道的地方。大学堂占地280余亩,两面临太湖,气势恢宏,宁静肃穆。傍晚的落晖静静地洒在草坪上、花丛里和松枝间。人们在大学堂里读书、漫步或者修身,见面之时,点头微笑,彬彬有礼。太湖水声隐隐,和着松涛及学堂里时时传出的读书声,成为这片大地上最美妙动人的交响。
暮色四合,而太湖水声依旧,夜夜拍打着大学堂的宁静。
二
我在想,南师晚年定居太湖大学堂,应该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早在1960年代,南师居住于台湾蓬莱新村时,客厅中高悬着著名书法家、《中央日报》社长、台湾书法家协会理事长程沧波所写雪窦大师的禅诗: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南师非常喜欢这两句诗,闲暇时总是对着它反复吟诵。学生林曦曾向南师请教,为何对这一首诗情有独钟。南师总是笑笑说:你将来会明白。直到太湖大学堂建成,林曦才恍然大悟。
据后来一次闲聊时南师所讲,庙港是中国的太庙。很多人不解,因为太庙通常是古代王室祭祀祖先的地方,他为什么说这里是中国的太庙呢?南师解释道:七都有个庙港,太湖边的庙港,可不就是太庙——中国文化的太庙。
他点燃香烟,慢悠悠地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是太湖边一个低洼的水塘。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吴江,能从当时激烈的南怀瑾争夺战中胜出殊为不易。澳门、杭州、上海、北京,谁都想引进南师,哪一个名头都比吴江响。
在后来的三个月里,关于南师选址太湖大学堂的过程,向子平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那是1999年11月18日,南师应一个在吴江投资的学生向子平之邀,顺道来吴江看看。路上,向子平通知了当时的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南先生要来吴江,有5分钟的时间见面。
汝书记听后连忙说:那你来市委啊!
向子平答:不行,我找不到路。于是商定在吴江宾馆见面。向先生打完电话后赶到吴江宾馆,只用了15分钟。而在这15分钟时间里,吴江宾馆前的人行道上已经铺上了长长的红地毯,两边摆满了鲜花,报社、电视台的摄像师都已赶到,市委书记汝留根率领四大班子领导已经在此恭候了。
当南师下了汽车,走上长长的红地毯时,他为吴江市领导的诚意深深感动。而当汝书记向南师递上自己的名片时,汝留根三个字更像一根思乡的琴弦拨动了漂泊一生、四海为家的南师的心。当这个名字映入他的眼帘时,他当即大吃一惊,不住地说:汝留根、汝留根,你不是要我把根永远留在这里吗?
不想此语竟然一语成真,南师随后落户吴江市庙港镇,在这里一住六年,直至去世。
向子平陪同南师在太湖大堤上走了一圈,其实当时的太湖大学堂位置只是一片低洼地带,只有五个大水塘。然而,周围烟波浩渺的太湖却触动了南师。他看后来了感觉,说:将来在这里骑着小骡子,读书修行,一定非常美好。
当时忙于招商引资的汝留根,对南师了解并不多,争取南怀瑾更主要是出于吸引台资的需要。台湾的企业家对他很崇拜,他如果来吴江,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好处。尽管土地资源紧张,但认定南怀瑾是个宝的汝留根大方表态:要多少给多少。据汝留根回忆,政府给南师的土地价格是4万元/亩,这个价格实属亏本,时任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觉得太低,两次致电汝留根过问此事。直到听说杭州市一主要官员因没能引来南怀瑾被省领导批评后,汝留根这才为当初的坚持感到骄傲。
后来,南师曾多次半开玩笑地说:就是汝大书记的名字把我骗来的。汝留根赶紧解释:我要是能骗得了你,就不得了了!
于是,时年82岁的他拍板买下300亩滩涂地,经过六年的建设,填土、种树、修路、造桥、养花、喂禽,大学堂拔地而起。
南师和向子平先生都曾说,当时为修建太湖大学堂,南师的长随弟子李传洪先生可谓不遗余力。
李素美和李传洪姐弟长期随侍南师左右,他们为建太湖大学堂和修建金温铁路倾尽全力。李先生创办了台北市私立薇阁中、小学,并任董事长、财团法人、薇阁文教公益基金会董事长。据向子平讲,2000年,准备建设太湖大学堂时,李传洪是把光华基金的股票卖掉了,然后由尹衍樑汇过来的。南师建金温铁路的时候,李先生把他满月时父亲送给他的一块6000台坪约两万多平方米的地卖掉,只卖四万多元一坪,得四亿多台币汇给老师。
太湖大学堂是南师一手筹划、推动的,从动意、设计、建设到开课、维系,都是他老人家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大家不过在后面跟着做些工作而已。从建筑设计到装潢设计,中外设计师的多个方案不能令他满意,他就让人买积木来自己动手搭建筑模型,最终由建筑师去画图落实,直到满意为止。从整体宏观风格到内外装潢,几乎每一个细节,包括房间桌椅如何摆放,挂什么字画,乃至大学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无不体现了他融合东西方精华文化的理念,足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三
涛声依旧,时光如风,2006年,附近的村民记得,这一片曾经的芦苇荡因一个人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年前,南师来到太湖之滨,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2006年初夏,历经六年土木,始有规模,楼宇庄严,芳草萋萋,精英汇集。六年前,这里是一片芦苇荡。六年后,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里变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南师曾经多次打趣地说:以前这里可是鸟不生蛋的地方,现在来了很多鸟争着在这里生蛋。
曾经有人问南师:您怎么不去北京啊?
南师说:我不去,有位领导人邀请我,我说站在河边过不去啊。有了桥,站在桥上又怕掉到水里啊。我不去,我是南方人啊!
关于地灵人杰一词,南师曾说:王勃有云:人杰地灵。一块地方好,人杰要排在地灵前面。
2006年7月1日至7日,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有福了。
因为这一天,太湖大学堂正式启动。
也正是在这一天,被誉为金温铁路催生者的南师带着浓重的温州口音说:区区一条人间铁路算什么。现在这个地方,我想修一条人道之路开始的基地,再启动一下。南老师后来曾多次说,人间需大道,何羡车马行。他还要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要艰巨。
还是这一天,年届九旬的南师在太湖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有些人甚至专程从美国、东南亚赶来。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17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在讲《黄帝内经》时,南师这样开场。听课名单上原来只有十几人,最终满堂达到八十多人。
南师也叙述了他为何花如此大的心血,来创办太湖大学堂的原因。正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