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特种部队,从真正意义上讲其实是近代的产物。战争的形态虽然随着科技与武器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但战争的实质却仍然没有改变。与常规部队不同的是,特种部队的成员可以忍受比一般部队更艰苦的训练,完成一般部队无法完成的任务。世界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是由英国组建的,成立于二战期间,称为“哥曼德”。其总兵力虽然不多,但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成为后来世界各国特种部队建设效仿的楷模。
1.战争中的英国特种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被称为“哥曼德”的特种部队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神出鬼没,视死如归,以奇袭般的战术和闪电般的行动,驰骋在欧、非战场上,一系列的突袭行动,直搅得纳粹德军胆战心惊,甚至把战争魔鬼希特勒也搞得神经紧张,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1942年10月18日,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发布了著名的“根绝命令”,命令规定,对英军的“袭击破坏部队”,无论是否穿制服,无论是否有武装,要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斩尽杀绝”。然而,“哥曼德”非但没有被希特勒“斩尽杀绝”,反而在烈火和硝烟中创造了更多的辉煌,他们的业绩永载反法西斯斗争的史册。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不无自豪地说:“哥曼德是大不列颠永远的骄傲!”
“哥曼德”的诞生
“哥曼德”是英国特种部队的别称。它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特种部队之一,并伴随战争的硝烟,不断完善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后来世界各国特种部队建设效仿的楷模。
相传在1899年至1902年非洲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英国派出了25万军队对布尔人进行镇压。布尔人的军队只有英军的1/5,很难正面抵抗英军的强大攻势。但是,布尔人骁勇彪悍,机智灵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化整为零”、“袭击骚扰”等打击方法,组织多股小部队,凭着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在夜间和山谷、森林等地形或其他不良天候的情况下,对英军频频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打得初来乍到的英国人顾此失彼,胆战心惊。最后,英军以伤亡近10万兵力的巨大代价,输掉了这场战争。当时英国称这些专门从事游击袭扰活动的布尔人小股部队为“哥曼德”(英语为COMMANDO,意思是突击队)。布尔人的这种战术给英国人以深刻印象,英国特种部队被称做“哥曼德”,其用意不难理解。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欧洲战场上,英、法军队在纳粹德国装甲集群的突击下损失惨重,难以招架,于1940年6月被迫从法国的敦刻尔克艰难地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回到了英国本土。回撤途中,溃不成军的英国军队虽然多数人活着回国,但几乎遗弃了所有的装备。曾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蒙受了奇耻大辱,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首相丘吉尔对当时英军的劣势局面痛心不已。为了尽快挽回败局,鼓舞全国军民抵抗纳粹德军的信心,丘吉尔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伊兹梅尔将军的信中说:“防御作战必须到此结束,我期待英军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丘吉尔认为,德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很明显是英国本土,而要阻止其占领英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欧洲大陆的德军发起反攻。
但是,英军从敦刻尔克的大溃败开始已经元气大伤,在中东和非洲战场上的英军也受到了德军的重创。在这种情况下,英军根本无力组织越过英吉利海峡大举反攻被德军占领的法国西海岸,更无力考虑远程奔袭德军重兵把守的丹麦至挪威北部一带的海岸线。尽管如此,在英军从法国敦刻尔克撤离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已开始考虑对德军占领区发动攻势作战。他就是英国参谋总长约翰·格里尔·迪尔上将的副官达托莱·克拉克陆军中校。他根据当时英国军队的状况,提议用少数小规模部队连续偷袭挪威西海岸的纳尔维克至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一线的德军阵地,消耗德军的攻击力量。这是当时唯一能够重创德军的反击办法。这一提议得到了英国战时内阁的赞赏,并于第二天就将这一方案呈报了首相丘吉尔。
克拉克的这一偷袭方案得到了丘吉尔首相的赞同批准。但是,一些人认为,英国军队在遭到如此巨大损失的局势下,克拉克的构想如同“以卵击石”。而丘吉尔坚持认为,这种破坏性的袭扰,如果计划周密,实施得当,就能使德军回过头去加强自己的防线,将会牵制敌人大量的部队,削弱德军在其他战场上的战斗力。同时,成功的偷袭行动能极大地鼓舞全国军民抗击德军的信心,有利于整个反击战场的形势。当天下午,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成立了执行这个计划的“M09科”,指示克拉克中校尽快组建袭击部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德军阵地发动突然袭击。
鉴于德军将进攻英国本土,丘吉尔要求克拉克在组建偷袭部队时,不能整建制地抽调防卫本土的部队;要尽可能少地带走武器;队员可编1万人,从现有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携带武器为汤姆逊轻机枪和手榴弹,必要时可以使用摩托车和装甲车;当德军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时,必须在海岸线担任对付德军进攻的任务,其他则由克拉克中校自行决定。
究竟是将本土防卫部队按原建制调入这支部队,还是从一些部队中挑选,在总参谋部内部也有争议。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按原标准建制调人组建袭击部队,不适应于进行非正规战行动,也很难保证这支部队的质量和达到预想的袭击效果。于是便决定尊重丘吉尔首相的建议。
克拉克中校亲自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了几百名有作战经验的优秀官兵,于1940年6月下旬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比较正规的、能独立执行特殊任务的新型部队。这支部队最初编为10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两个小队,每个小队有3名军官和47名士兵,完全由血气方刚、机智勇敢的小伙子组成,并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汤姆逊轻机枪、冲锋枪和越野摩托车及轻型汽车。
这支担负特殊任务的新型部队成立后,起个什么名字呢?根据丘吉尔首相的提议,先打算称此部队为“奇袭部队”或“豹部队”,但英军很多人对四十多年前在非洲大陆饱尝的苦头和布尔人出其不意的袭击记忆犹新,于是就用“哥曼德”这一词语命名了这支特殊部队。
希特勒的“根绝命令”
哥曼德特种部队诞生不久,就积极寻找战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哥曼德”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
1940年6月23日深夜,由托德少校指挥的第8独立中队所属的120名特种队员,分乘6艘救护艇,从纽黑文、福克斯通、多佛尔等港口出发,在空军的掩护下,对法国北部沿岸的布伦和贝尔克两个港口城市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哥曼德”成立后向德军发起的首次攻击。袭击部队快要进入布伦港时,被德军探照灯发现,接着就遭到德军巡逻艇猛烈的炮火追击。由于袭击部队装备约半数是轻机枪,很难抵抗德军的炮火,只得迅速撤离,另寻目标再次组织袭击。
7月14日,“哥曼德”实施了第二次袭击战斗行动。目标是位于法国瑟堡以西、英吉利海峡内的格恩济岛。这次袭击行动得到了上级情报部门的大力支持。英国间谍事先获悉,有大约470名德军已被空运到该岛执行守岛任务,岛上一些防御措施还不太完善。参加过第一次袭击行动的指挥官托德少校,这次又受命指挥第11独立中队及第三哥曼德部队的一个分队,在14日的夜晚分别乘坐两艘旧式驱逐舰,驶向英吉利海峡的格恩济岛。当快要接近该岛的时候,袭击部队又换乘5艘救护艇,多路向格恩济岛进发。为了防止救护艇的发动机声被岛上德军听到,暴露袭击行动企图,配合行动的英国空军侦察机故意发出隆隆的响声,在格恩济岛上空盘旋。担任佯攻支援的分队,分别对塞纳湾和瑟堡半岛采取了行动,全力保障袭击部队的行动。特种突袭部队隐蔽地实施登陆,轻松地夺取并控制了格恩济岛。战斗中“哥曼德”没有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也几乎没有付出流血的代价。这是“哥曼德”组建以来第一次成功而不流血的行动。
虽然这次袭击行动的战果不大,但在当时,英军在欧洲战场连连受挫,被迫从敦刻尔克撤退不到一个月的局势下,就向德军发起反击,无疑鼓舞了英军的士气,也受到英国国民的赞扬。
1941年3月,“哥曼德”第3、第4部队成功地偷袭了挪威西北方向的罗弗敦群岛,俘虏德军士兵216名,抓获60名纳粹党员,击沉11艘德国舰艇,炸毁岛上德军用于制造甘油(制造火药的原料)的鱼油加工厂。而袭击部队损失甚微,只有一名军官因装在裤袋里的手枪走火而死亡。此次袭击行动战果巨大。
“哥曼德”除了组织较大规模的袭击作战外,有时也派遣少量人员进入德军战领区实施骚扰和破坏。例如,1942年4月11日晚,蒙代奈罗上尉和一名士兵渡过卡努河,深入法国北部的布伦港,炸毁了德军的油船。同年9月2日晚,一支人数很少的部队,在英吉利海峡袭击了德军的长斯兹灯塔,俘虏了19名德军士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特种部队不仅有头戴绿色贝雷帽、屡建战功的哥曼德部队,而且还组建了其他一些特种部队。如“沙漠鼠”、“亲迪队”、“空降哥曼德”等部队。他们在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袭击行动,也曾威震四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军并没有空降部队。战争初期德国伞兵和空运部队的频繁活动,刺激了英国决定必须拥有一支空降突击力量。于是,英军相继组建了一批空降哥曼德部队。这支部队官兵头戴红色贝雷帽,臂佩“皇冠和月桂叶”的徽标,手持汤姆逊轻机枪,经常从空中渗入德军后方,对港口、机场、仓库和交通线等重要目标展开不间断的突袭,沉重地打击了德军,被德军称为“红色恶魔”。
“哥曼德”的一系列突袭行动振奋了英军抗击纳粹德国的士气,把战争魔鬼希特勒搞得神经紧张。1942年10月18日,希特勒发布了著名的“根绝命令”,即“第46号指示”,命令对英军的袭击破坏部队,无论是否穿制服,无论是否有武装,务必“斩尽杀绝”。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哥曼德”在战争中起到了震慑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哥曼德”划归海军陆战队,整个海军陆战队都可称为哥曼德部队。后来哥曼德部队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在部队编制、训练及执行任务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定,队员都是从英军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精英,然后再接受特殊的训练,各项技能全部考核合格后,才被授予具有特种部队象征的贝雷帽和徽章。由于它声名远扬,世界许多国家都曾要求“哥曼德”帮助他们训练特种部队或协助进行反恐怖行动。哥曼德部队经常与北约军队中的美军水陆两栖部队互派人员,作为对方部队的成员进行训练,同时也与挪威、荷兰的特种部队进行协同和相互交叉性的训练,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当然,在二战中,英国特种部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暗杀隆美尔的行动和粉碎纳粹德国的原子弹梦。
“沙漠鼠”与“沙漠之狐”的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军队席卷欧洲战场,三十余万英法联军将士含泪告别欧洲大陆,被迫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撤到英国本土。与此同时,德国军队在非洲战场也所向披靡,地中海沿岸国家几乎都被德军侵占控制,一支英国远征部队也被团团包围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要塞地区。当时,德国非洲军团的最高指挥官就是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
而在欧洲战场上,由于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频频越海对德军进行远程突袭,有效地打击和牵制了德军的兵力,于是,尝到甜头的英军又抽调第7、第8和第1哥曼德部队组成专门在沙漠进行袭击作战的部队,由莱伊克中校率领,打算迅速潜入非洲战场,去袭击和骚扰驻利比亚的德国军队,以解托卜鲁克受困英军之围。这支特殊部队的代号叫“沙漠鼠”。
1941年3月25日凌晨,有四个黑点悄悄浮出地中海水面。这正是“沙漠鼠”在夜幕掩护下,搭乘潜艇驶近了在利比亚的预定登陆岸边。岸上的接应人员按计划不停地闪动着电筒,发出了可以登陆上岸的信号。
可是,海面正值风大浪急,波涛汹涌,要想登陆到一百多米远的岸上确实太危险了,此时离天亮也仅剩下半个小时。莱伊克中校望着眼前汹涌翻滚的波浪,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一种不祥的忧虑油然而生。他认为,可利用夜幕掩护的时间不多了,此地绝对不能久留,无论如何也要组织队员登上海岸。于是,他立刻命令队员从潜艇中取出了橡皮艇。
海风在不停地怒吼。队员们奋力地划着桨,劈波斩浪,艰难地驶向岸边。由于波浪险急,有3艘橡皮艇被两米高的海浪打翻,12名队员瞬间被海水吞噬,一直没能露出水面。其他橡皮艇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总算靠到了岸边。莱伊克中校望着牺牲的战友,满眼泪水,但总算大部分队员都上了岸。
登陆上岸后,在接应人员的引导下,“沙漠鼠”急行军约两公里,到达了一个叫“洼地”的狭窄河谷。莱伊克中校派出一个先遣侦察小组去了解情况,其他人员就在这里休整潜伏,养精蓄锐,准备第三天夜晚袭击托卜鲁克要塞外围的德军。
3月27日夜晚,“沙漠鼠”兵分三路突然袭击了托卜鲁克附近的德军重要据点巴尔迪亚港。莱伊克中校亲自率领一个小队,袭击了位于巴尔迪亚港西南角上的德军通信站,顷刻间,巴尔迪亚地区德军指挥陷入瘫痪。第二小队则隐蔽抵近港口东侧200米处的后勤基地,利用喷火器和燃烧弹,点燃了几个巨大的德军军用仓库,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而起,4辆刚刚装载完的卡车也很快化为灰烬。第三小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摸到了位于东侧的巴尔迪亚河大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守桥德军,并快速装填好足量的炸药,在离开不到3分钟后,大桥上就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巴尔迪亚河上唯一的通道被“沙漠鼠”切断了。
刹那间,骄横自大的德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他们连忙使用备用的电台向驻扎在利比亚海岸城市拜达的隆美尔指挥作战总部发报:“一支不明身份的突击队,今天凌晨猛烈袭击了巴尔迪亚港,我军通信设备及军用物资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托卜鲁克要塞被困英军一部也已突围!”
隆美尔得知这一情况后火冒三丈,大骂其下级指挥不利,警惕性不高,并立即命令派出几支搜索部队追查这支“不明身份”的突击部队,一旦发现踪迹将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歼灭。但是,“沙漠鼠”就好像钻进了茫茫沙海之中,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