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0300000008

第8章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阮籍之生死智慧(1)

阮籍,字嗣宗(210—263),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阮籍以清谈狂放酣饮成为正始名士,以撰著《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通老论》被视为“竹林七贤”之精神领袖,又以《咏怀诗》的创作驰名古今文坛。本章不准备对阮籍的文学成就和玄学思想进行讨论,只以其人生观、人生践履、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等为核心展开论述,解读其独特生死智慧与生死态度,阐明其人生观与生命实践之价值。人生观:逍遥浮世人生观念与人生实践互为表里、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两者的不同结合便产生出不同的人生模式。对人生模式的评价,既体现了评价者的好恶,又折射出评价者的人生观。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以寓言的形式比较了“大人先生”、“君子”、“隐士”、“薪者”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在这四种人生模式中,阮籍独崇“大人先生”,对其他三种人生模式则有不同程度的批评。首先,阮籍高度赞赏“大人先生”的人生模式。“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平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问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隤,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阮籍:《大人先生传》,陈伯君《阮籍集校注》第161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以下凡引该书,不再标明版次。“大人先生”核心的人生追求是“与自然齐光”,亦即与天地齐寿,超越于生死之外,而最重要的人生活动则在“养性延寿”。在一般人看来,所谓“养性”就是人们通过修养心性来变化和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逐渐适应社会,最终成为一个“社会人”或“道德人”。“大人先生”恰恰相反,其“养性”的目的是去除各种文明、制度、文化对自然人性的污染,使人回复到天真无暇的纯洁状态。人之生命一旦回归于自然本性,就能与“道”合一,“与自然齐光”。“与自然齐光”并非肉体上的不朽,而是精神上的自由、本体性的永恒,即所谓“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阮籍集校注》第165页。“逍遥”者,无待之来往自由也;“浮世”者,无执之游戏人间也。人虽生存于天地间,却在一定社会中生活,因此要随顺各种社会规则,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等等。所以,不仅无法获得清幽绝尘的“逍遥”,更难以挣脱动荡污秽的现实世界去“浮世”。“大人先生”不同,其性与天地之“道”合一,摆脱了世俗人伦道德与各种规则的羁绊,获得了“心性”的独立自由。人的心性自由了,形体也就“逍遥”了。人如何才能“逍遥浮世”呢?关键在于做到“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不以尘世的荣华富贵为念。阮籍云:“神者,自然之根也。彼勾勾者自以为贵夫世矣,而恶知夫世之贱乎兹哉!故与世争贵,贵不足争;与世争富,富不足先。必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沕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飖于四运,翻翱翔乎八隅;欲从而仿佛,浣漾而靡拘;细行不足以为毁,圣贤不足以为誉;变化移易,与神明扶;廓无外以为宅,周宇宙以为庐。强八维而处安,据制物以永居。夫如是则可谓富贵矣。”《阮籍集校注》第185—186页。

“大人先生”具有与世俗之人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世俗之人追求的“富贵”是地位尊显、权势熏天、家财万贯,并为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厮杀,哪里能做到逍遥自由、延年益寿?而“大人先生”以回归“自然之根”为务,以超世绝群为志,世俗的一切富贵毁誉皆视如粃糠,无动于心。所以他们可以独往独来,逍遥于天地之间,怡然自得,延年益寿,甚至永寿不死。在阮籍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然而,芸芸众生有几人能领悟呢?所以“大人先生”只有遗世而独立。其次,阮籍又以嘲讽的笔调描写了“君子”的人生模式。其云:“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诵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唯礼是克,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扬声名于后世,齐功德于往古,奉事君上,牧养百姓,退营私家,育长妻子,卜吉而宅,虑乃亿祉,远祸近福,永坚固已。”《阮籍集校注》第163页。“君子”从外在看,其容貌行止,进退周旋,皆中规中举;从人生存在的角度而言,君子们口中诵读的是古圣贤之言,一举一动皆以礼仪为准绳;至于其人生追求则是:少以德行著称于乡里,长则闻名于邦国。在政治上发奋努力,取高位,扬声名,忠君惠民,克勤克俭,念兹在兹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因而在“君子”眼中,“大人先生”们那种不取人间富贵,独往独来,专注于精神逍遥的人生模式,实在是“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然而在“大人先生”看来,“君子”的人生模式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坏,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往者群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以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祇奉君上而全妻子乎?”《阮籍集校注》第165页。

“大人先生”认为:自然变化无穷无尽,社会演化亦十分迅捷,以不变之礼仪因应万变之社会,必然会生硬僵化,落后时代,贻笑大方。即使你建盖世之功,扬百代之名,也未必能获善终。李牧抗敌卫国,身遭惨死;伯宗忠贞直谏,后世绝灭。所以,求取名利、图谋爵禄实为取死之途。不仅亿万财富化为乌有,而且妻子儿女的性命都难以保全。“君子”人生模式的错误在于违背自然本性,过分推崇人为,破坏了自然社会的本来面目。在阮籍眼中的理想世界应该是:“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阴藏其气,阳发其精;害无所避,利无所争;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福无所得,祸无所咎;各从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阮籍集校注》第169—170页。可是,君子们却“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这就造成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强者睽氐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假廉以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阮籍集校注》第170页。人们越是有为,礼仪道德越繁杂,社会就越动乱,人心就越险恶,奸诈虚伪、假仁假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现象就越来越多。阮籍对“君子”人生模式的批判武器源于庄子“齐万物”、“同是非”的观点。在阮籍看来,礼法是君子们安身立命之道,但正是这些东西造成了社会贵贱、贫富、恩怨,使天下人为之相搏相残,终至造成“亡国、戮君、溃败之祸”。总之,君子人生模式既给社会国家带来无穷灾难,更让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还让个体和家庭成员陷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再次是“隐士”的人生模式。按一般的逻辑推理,遗世独立、避入深山、专注修养心性、追求延年益寿之“隐士”在阮籍的眼中应该是理想的人生模式,但实际上,隐士的人生模式亦遭到阮籍的抨击。《大人先生传》中以传神之笔描写了一位“隐士”,他看见飘然若仙的“大人先生”时,心甚喜,认为可以“均志同行”,曰:“善哉!吾得之见而舒愤也。上古质朴淳厚之道已废,而末技遗华并兴,豺虎贪虐,群物无辜,以害为利,殒性亡躯,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安期逃乎蓬山,角里潜乎丹水,鲍焦立以枯槁,莱维去而逌死,亦由兹夫!吾将抗志显高,遂终于斯,禽生而兽死,埋形而遗骨,不复反余之生乎!夫志均者相求,好合者齐颜,与夫子同之。”《阮籍集校注》第172—173页。隐士之人生模式,从摒弃世俗生活开始,远离人间社会,躲进深山老林,与木石为邻,像“禽兽”一般生死,追求“质朴淳厚”之道。这似乎是一种自性舒展的生活,是人之自然生命的绽放。可是在阮籍看来,隐士的人生模式,恰恰是建立在区分好坏、是非、优劣的基础之上,骨子里还隐匿着“求名”之实。“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阮籍集校注》第173页。“大人先生”比较了“至人”与“隐士”的人生态度:“至人”的人生态度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分;“隐士”则刻意以己为“是”,以他人为“非”。“大人先生”认为隐士非自己同道,于是“遂风起而云翔”,继续远行。隐士羞愧万分,“衣草木之皮,伏于岩石之下,惧不终夕而死。”《阮籍集校注》第173页。可见,弃社会、离人间、像禽兽般生死的隐士生活,亦为阮籍所不取。最后是“薪者”的人生模式。“大人先生”继续云游,途中遇到一个砍柴的“薪者”,于是问:“汝将焉以是终乎哉?”《阮籍集校注》第176页。意思是说:你就这样困顿艰辛以终生吗?“薪者”云:如何终我一生并不重要,“圣人”且无所忧惧,我又有什么悲哀的呢?

“盛衰变化,常不于兹,藏器于身,伏以俟时。”这个“薪者”并非是普通的樵夫,而是一个形在江海、心存“魏阙”、待机而起的非等闲之辈。“薪者”列举了一些古代将相先穷后达的故事,指出:“由此视之,穷达讵可知耶?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为用,不以人物为事;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得不自以为荣。木根挺而枝远,叶繁茂而华零。无穷之死犹一朝之生,身之多少,又何足营?”《阮籍集校注》第176页。在“薪者”看来,人间祸福、贫富、贵贱皆“无常主”。有些人在富贵中忘乎所以,岂不知“富贵俯仰间”,转眼间富贵荣华烟消云散。也有些人身陷贫贱,忧心忡忡,岂不知“贫贱何必终”,也许某天会财运亨通、发家致富?关键在于人们要安于所处的境遇,既不要为富贵而喜形于色,也不要为贫贱而悲哀痛苦。“大人先生”基本肯定了“薪者”的人生模式:“虽不及大,庶免小矣”,意思是说,这种人生模式虽然没有通达于“大道”,但已超凡脱俗了。然而“薪者”的人生模式为何“不及大”?原因在于他虽然可以对世俗的名利权势淡然处之,但没有彻底忘却,骨子里仍盼望待时而动、趁势而发,获得大富大贵。所以,“薪者”也不能作逍遥之游。

于是“大人先生”离开了“薪者”,“度重渊,跨青天,顾而逌览焉”《阮籍集校注》第188页。,继续做他的逍遥游。通过“大人先生”、“君子”、“隐士”、“薪者”四种人生模式的比较,阮籍认为只有“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与大道为一体,不以世事为念,不追求世俗荣华富贵,摆脱一切束缚的“大人先生”人生模式最为理想。这种人生模式并不刻意避开人际社会关系去与木石为邻、禽兽为伍,而是任情所动、率性而行,对世事不拘泥执着,无牵无挂,这样就可以逍遥于“无何有之乡”了。人生践履:遗落世事《大人先生传》文辞瑰丽、想象奇特、意境空灵,长期被人们视为文学作品。但如果结合阮籍生平加以考证,可以发现“大人先生”就是阮籍的化身,他实践的正是“大人先生”的人生理念。对此《晋书·阮籍传》有载:“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所言皆胸怀间本趣。”传中的“大人先生”蔑视“礼法”,瞧不起礼法之士。

阮籍也是如此,他厌恶礼法对人性的束缚。丧礼在儒家礼法中是最严格、最繁琐的,而阮籍在守母丧时,将对母亲的“至孝”藏在心里,在行为上却大胆突破儒家的礼法。《晋书·阮籍传》云:“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透过阮籍这些不遵礼法的狂妄举止,人们却可发现他“至孝”的真性情。其实,阮籍怪异言行的真正意义在于:宣告世俗礼仪正是扼杀人的生命性情的工具。所以,对礼法之士,阮籍以“白眼对之”,拒之千里;而对性情中人,则以“青眼对之”,必与其一醉方休。“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晋书·阮籍传》,《阮籍集校注》第419页。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之严格近乎法。但阮籍却不在乎:“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世说新语·任诞》,《世说新语校笺》第393页,徐震堮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炉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世说新语校笺》第393页,徐震堮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嫂子回娘家,阮籍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和她告别;邻家少妇有美色,阮籍醉后,不怕别人非议,仍“眠其侧”。阮籍的性情坦荡纯真,言行合一,是真正的君子。相反,很多“礼法之士”,表面上循规蹈矩、道貌岸然,内心却心怀鬼胎,行为上猪狗不如,礼法沦为他们的遮羞布。与其如此,莫若废之,此乃阮籍“礼岂为我辈设也”之真意。“大人先生”渴望摆脱世事纠缠和人际束缚,在天地之间作“逍遥游”,但又绝非离群索居,躲进深山老林与木石禽兽为伍,阮籍忠实地践履了这种人生观念。阮籍少时,受家庭及社会风气影响,也曾有意气风发、济世救民之志,有诗为证:“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同类推荐
  •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标准就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它由入党资格、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三部分组成。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不同角度对党员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认真对照党章的要求,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符合党员标准,哪些地方还存在差距,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 学习·求实·创新

    学习·求实·创新

    本书收录了13篇文章,包括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思考、充分发挥解放思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先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等。
  •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美国不应该把中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
  • 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共十四章。总论共八章,主要阐述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原理,对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分论共六章,主要针对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做好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特殊要求。
  • 儒家式现代秩序

    儒家式现代秩序

    儒家乃是华夏之道的承造者、阐述者。因此,中国的现代秩序之构建、维护、扩展,儒家必然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本书各篇尝试运用儒家义理构造中国的现代社会治理秩序,分别讨论了儒家式慈善等社会自治制度建设,现代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儒家式现代公民也即君子养成,儒家式现代政治哲学,儒家式宪政之道等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回到儒家,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始终瞄准中国的现代秩序之构造问题。在方法上,既超越心性儒学,也避免儒家原教旨主义,而致力于儒家与现代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之相互阐释。
热门推荐
  • 海洋解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海洋解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凤仪娇

    凤仪娇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出身显赫的墨家传到第三代家主手里,没两年就成了名满京城的破落户。墨芊芊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就穿到了一个破落户小姐的身上。小说里标配的家财万贯呢?吃香喝辣呢?主角光环呢?这些都没有也就算了,为毛她卖完鸡蛋回家,就听见有人要冤大头老爹还债,还是一笔巨债!墨家大小姐卖身为皇后还债也不算亏,况且还有高薪可以赚。可她突然发现这温和无害的皇帝陛下其实是个腹黑男!额滴神啊!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惊喜与惊吓齐飞的世界!
  • 最强无敌学生

    最强无敌学生

    一场阴谋让林天获得了意外收获,女友的突然离去让他暗暗发誓。今日你弃我而去,它日让你高攀不起。(书友群:308299772,内有福利无数!)
  • 坟头设计师

    坟头设计师

    一个死而复生从树上长出来的人,让百家势力瞠目结舌之余,他还会做出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一切精彩尽在《坟头设计师》……
  • 无毒不……清穿

    无毒不……清穿

    魔法之下的爱情可以说出“天长地久”这四个字么?若是不可以,它能够配得上“曾经拥有”这个词么?如果有一天,魔法失效了,他还会挽起她的手,共度此生么?
  • 恒春县志

    恒春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游宦纪闻

    游宦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长人生必修课(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成长人生必修课(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漫游仙世记

    漫游仙世记

    某地有逆天法宝现世?辛和:不要看我啊我就一路过的,真的!捡了两块石头,滚了。哪个限制人数的秘境名额要开啦,师傅给她争到一个名额?辛和:哦我不要去秘境!离宗出走了。发现了能口说人话,能探宝能护主的各类可收做灵宠的妖兽?辛和:哇好厉害!再见!把妖兽用来垫屁股的一块破木头一捞,溜了。众人:……很多年后,全修仙界都知道了,天玄宗有一名修士,不爱法宝,亦不收灵宠,就喜欢到修仙界各地去收破烂。辛和:冤枉啊!这明明是用来……天机不可泄露,就不告诉你,哼!一句话的正经简介:辛和最大的金手指就是她自己。排雷:1不是废灵根。2不是重生文,不是穿越文。3无感情戏男主。新手开坑,希望大家能收藏,投票支持。
  •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