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这些,同事的表现也是可以赞扬的。如某个计划的顺利实施,出差归来,都可以恭贺他们,如:
“你真棒,难怪老板经常表扬你。”
“你得好好给我们传授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
赞美是语言的一门艺术。学会欣赏他人,留意他人的长处,对自身的身价提升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洁工对于这家韩国某大型公司来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色,也最被人看不起。但是却在一天夜里,小偷在盗窃保险箱时,正是这位清洁工殊死搏斗,成功阻止了小偷的行为。事件过后,有人采访他,询问他的动机时,他的答案却让人非常意外,他说,公司的老总不论什么时候从他身旁走过,都会很真诚地对他说“你地扫的真干净”。仅仅这样一句赞美,使清洁工心存感激,把老总看得异常高大并且善解人意,是成功人士的典范,才会在关键时刻甘愿“以身相许”。
一个成功人士,会很在意别人身上存在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并会努力去满足他人的这种乐于受到赞美的心理需求,相反,总是摆出自己的官架子,以为只有威慑才能让别人屈服于他,不仅如此,他还专挑别人的毛病。长此以往,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只会越来越差,身价骤降。
聪明的人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每个人都爱听赞美的话,大方一点,几句赞美的话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可,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更加高大,何乐而不为呢?
钻石法则13:赞美他人的技巧
赞美,就像是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优点和推动彼此的关系良好健康地发展。虽说赞美是一件好事,但它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果不会审时度势,不掌握一些必要的赞美技巧,就算你是真诚的,也会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所以,在你开口赞美别人之前一定要掌握以下几个小技巧:
⑴赞美要因人而异:人的素质程度不同,年龄也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更能收到好的效果。老年人总是希望别人不忘记他年轻时的业绩与雄风,同他们交谈时,可以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微夸张地赞扬他的创新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个实例来证明他的确是前程无量;对于经商的人,可以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国家干部,可以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千万不能虚夸。
⑵赞美要情真意切
虽然所有人都爱听赞美的话,但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可以引起对方好感的只有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如果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觉得莫名其妙,还会认为你是一个油嘴滑舌、诡诈虚伪的小人。比如说,当你见到一位长相丑陋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太漂亮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至极的违心之言。但是如果你把赞美的方向定在她的服饰、谈吐和举止上,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开心地接受。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别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⑶详实具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经常有非常卓越的成就,所以,赞美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细微的优点,并及时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详细具体,说明你对对方越关注,对他的优点和成绩越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技术得非常专业”或者“你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不但会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还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⑷合乎时宜
赞美的效果在于见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当别人计划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美可以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美有利于对方再接再厉的继续努力,结尾的赞美可以肯定他的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⑸雪中送炭
俗语说:“患难风真情。”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才能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中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一两句赞美的话,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就有可能精神大振,大展宏图。所以,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除此之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每次见了都是同样的话,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赢在倾听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美国]弗莱格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外国曾有谚语:“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社会学家兰金也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事实上,在谈话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受他人尊重。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仅能够及时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而且能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于人际交往。
戴尔·卡内基在《人际关系》一书中叙述了一个在身上发生的小故事: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集会,在场的一位女士听说我曾在欧洲呆过很长时间,于是在休息的时候,她对我说:“卡内基先生,可以和我谈一谈欧洲吗?那里一定很美吧?”
当我们坐下来准备交谈时,她却说起了自己和丈夫刚从非洲回来。
我兴奋的大叫起来:“非洲?那地方一定非常有意思吧?我一直想去那儿看看,可是一直没有机会,那可是传闻中的狩猎王国呢,你太幸运了,可以和我说说那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吗?”
将近一小时过去了,她再也没有问我关于欧洲的事情,因为她事实上并不想听我谈欧洲的旅行,她想要的是一个有兴趣的倾听者,听她描述非洲的迷人景象,分享她的旅行喜悦,这样才能提高她的自尊。
分别的时候,她开心地告诉主人说我是一个“最优秀的谈话家”。
一个“最优秀的谈话家”?可是我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开口讲话,我所做只有一样:专心致志地倾听。
我对非洲一无所知,我真诚地对我不了解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她感觉到了,所以这让她更加高兴。
在工作中倾听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你了解客户所想要的信息,当客户对你的产品感兴趣,需要你提供帮助信息以便让他进一步了解时,你再开口讲话。
一家规模很大的汽车公司正在准备采购所需要的坐垫,有好几家有名的厂家经过过关斩将,终于到了最后竞争的时候了。
其中一家厂家的代表张某是个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的人,平时工作生活中也是很少开口讲话,他和另外几个厂家的代表一起随着采购部经理来和公司的总经理面谈,即使是在这种场合,他的话也是少得可怜,看着其他厂家的代表神情自若的侃侃而谈,他的心跌到了谷底,可没想到,在座的人经过活跃的讨论,居然和张某签了合同,订了80万的坐垫,价值780万美元,他后来才发现,正是由于自己的不开口,才得到了那笔订单,因为他后来发现对整个过程的考虑其实是错误的,如果他开口讲话,那么说出来的话也一定不会让客户满意的。他这才发现,让他人说话有时真的那么有价值。
与其自己唠唠叨叨地去背生意经,还不如让顾客或者客户有一个评价、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给别人讲话的机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你会给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以后别人就会更愿意与你交谈了。
钻石法则14:如何做到良好的倾听
⑴与他人谈话时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
⑵要面带微笑,不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对方到轻松自如,而不是拘束。
⑶倾听时不要挑对方的毛病,不要当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更不要与对方争论,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并可以对他人的话进行重复。
⑷倾听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传播手段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及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反应;也可以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综述”对方活中的含意。“你是说……”“你的意见是……”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让他知道你在认真的听他讲话,这会让他感觉你很尊重他。
⑸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趁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不十分了解。”“那件事到底怎么处理的?我一直想知道呢。”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使对方谈兴更浓。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⑹如果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转换话题,比如,“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谈一下关于……的问题”,等等。
⑺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二句话来疏导。“你心里很难受吗?”用几句话把对方心中郁结的情绪诱导出来,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让对方有机会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对你心存感激。
5.沉默的人离神最近
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
——[黎巴嫩]纪伯伦
在美国,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即使当他是正确的时候也能保持沉默的人,离神最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沉默的力量。
美国铝业公司的董事长保罗·奥尼尔在2001年1月20日弃商从政,就任小布什政府首任财政部长,他上任不久就领教了布什总统不同寻常的领导风格。
奥尼尔上班第一天来到布什总统办公室,用了十五分钟时间分析概括了他对当时美国经济的总体判断:目前经济处于平缓的衰退阶段,接着他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原因并且提出了减税的政策建议。
奥尼尔心里希望布什有一大堆问题问他,并且在这之前他已经对布什可能问及的问题做了准备,可布什却什么也没问,也无法从他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出他对此建议是肯定还是否定。于是奥尼尔只好又把话题转向了对进口钢铁提高关税的政策。
他讲完后,布什仍旧一言不发,脸上的表情仍是毫无变化。
在这次将近一小时的会面中,奥尼尔完全是在唱独角戏,他接着又讲到医疗保健系统的改革、政府开支和《京都议定书》等多项内容。
当时间正好到了一小时的时候,会面准时结束了。奥尼尔对此感到一头雾水。
布什总统这种让部下揣摩不透的风格,在奥尼尔在任两年期间参与的很多次高层会议中一直保持着,奥尼尔甚至这样形容他:“他就像一屋子聋人中的一个瞎子”。
2002年12月5日,奥尼尔接到了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的电话:“保罗,总统决定对政府的经济团队做一些调整,而你也在调整的部分当中。”奥尼尔愣住了,第二天,奥尼尔被迫辞职。
若不是被迫辞职,奥尼尔可能还在一头雾水地想方设法讨布什的欢心,他在任的两年中,一定是在战战兢兢甚至惶恐不安中度过的,他甚至连向上司解释与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布什的沉默,让他必须仔细斟酌自己的所有建议,然后等待上司的决定,这一招太狠了,身居商界高位的奥尼尔一定使用过这种手段,但比起长期在政界掌舵的布什一定是略逊一筹。
在现场不发一言,对会议的所有内容不置一词,但表情严肃、专注,认真倾听,间歇性地做一点笔记,这种做法,我们曾在很多组织中见到过。
沉默的人与那些争相发言的人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显示出自己的权威,像是在告诉所有人:“我才是最后真正拍板的人,但我现在还不想发表意见”,或是“这件事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尽管说,最后怎么决定还是得我说了算,就是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使用沉默这种武器的人一般是拥有强势地位的人,他们在现场不发言,可以用事后决定、小范围协商、电话通知或者等着别人主动来向他请示的方式表明立场。他们以沉默表明自己掌控着局面,还能让对方在一头雾水的状态中保持敬畏之心。
采访过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的记者说过,黄光裕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或者与他谈话的人,经常会采取沉默的态度。就像一个人说的:“他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里面看着你,你会觉得自己像是笼中的猎物,你绝不可能有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商业谈判中这一情况也经黄骠马现,谈判的一方甚至是双方都长久地沉默,如果某一方受不了这种尴尬局面了要站出来打破沉默,就必须要主动让步或提出协调方案,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谁先开口谁先死”。所以有经验的谈判者会在自己的谈判团中安排一个沉默者
角色,这个人在谈判过程中一般不说话,表情认真严肃,尽最大力度地“玩深沉”,这个人物会给对方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谈判就要陷入僵局时,对方就会向这位沉默者求救,希望他能发表一下意见,这时,这个人物才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会一跃成为谈判中受到双方的认可的主角。
没出手的武器是最厉害的武器,让人最胆战心惊的局面就是暗器已经在手,但不知对方什么时候发出,这种引而不发的沉默,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令人窒息;而对沉默者来说,正是沉默让他保留最终的主动权,哪怕自己不是这方面的行家,仍能因此而拥有一个游刃有余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