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全称为“中国文化书院·绿文化分院”,是非赢利民间环保团体,是我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成立于1994年3月31日。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
自然之友标志
该组织成立后,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已成为我国民间标志性环保组织之一。现有会员一万多人,由会员发起创办的NGO也已有十多家。保护滇金丝猴
1995年,任职于云南省林业厅的环保志愿者奚志农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在奚志农看来,这片世界罕见的高海拔针叶林的毁坏,不仅对滇金丝猴,而且对生长在这里的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类都是灭顶之灾。为了挽救这片森林和滇金丝猴,奚志农找到著名环保作家唐锡阳,与唐锡阳一起致信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唐锡阳又联系了“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梁从诫闻讯后,马上发动“自然之友”新闻界的会员,在报纸上迅速报道传播滇金丝猴生存环境面临威胁的事实。后来,梁从诫得知唐锡阳要带一批大学生亲自去云南考察,马上代表“自然之友”捐助了5000元。“自然之友”和社会各界的努力终于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人的重视,才制止了云南德钦县对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知识链接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腹地。雪山突兀,大江蜿蜒,林海苍茫,峡谷深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显示出独特诱人的魅力。德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全县7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雪山、冰川、峡谷、草甸、湖泊和多样性生物构成绮丽的自然景观,以神秘奇异的宗教文化,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优美和谐的音乐舞蹈,独特的饮食风味等,绘成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藏民族风情画。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德钦县境内,巍峨的云岭属横断山脉,群峰连绵,白雪皑皑,远眺终年积雪的主峰,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白马雪山”。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面积190144公顷,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滇金丝猴、云豹、小熊猫等30多种野生动物。因此,白马雪山有“寒温带高山动植物王国”之称。这里环境幽静,人迹罕至,生物种类也较多,常见的兽类有47种,鸟类45种,是我国特有的滇金丝猴栖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滇金丝猴
1998年,梁从诫得知云南的天然林砍伐行为并没有真正地终止。他便再次请“自然之友”在媒体工作的会员,迅速将这一情况通报中央电视台。电视台记者很快赶到滇西北进行现场采访,并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将此事向社会曝光。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力量,迫使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禁止了对原始天然林的砍伐行为。滇金丝猴最后的栖息地终于保存下来了。
保护藏羚羊
藏羚羊有“高原精灵”之称的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属种,早在1979年就被列入《国际野生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的严禁贸易物种名录。藏羚羊也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沙图什”披肩风靡欧美市场,一条披肩可以卖到1万至4万美元。因此,“沙图什”就成为欧美等地贵妇、小姐显示身份、追求时尚的标志。“沙图什”是直接由藏羚羊绒加工而成,一只藏羚羊产绒仅100至150克,织一条女式披肩,需要3只藏羚羊的生命;而织一条男式披肩,则要杀死5只藏羚羊。对“沙图什”的消费直接导致了藏羚羊种群的迅速减少。虽然商人们说织披肩的羊绒是换季时自然脱落,牧民们一点一点捡来的。但是,动物学家发现,要获得藏羚羊绒,唯一的办法就是猎杀。因此,这种非法贸易直接导致藏羚羊数量从1990年的100万只,下降到1995年的75万只。知识链接
“沙图什”通常是指所有由藏羚羊绒加工的产品,但主要是指用藏羚羊绒毛织成的披肩。“沙图什”发音shahtoosh,它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则是羊绒,“shahtoosh”意为“羊绒之王”。藏羚羊的羊绒非常细,其直径约为115微米,是克什米尔山羊羊绒的四分之三,是人发的五分之一。沙图什披肩十分轻巧,重量仅有百克左右,可以穿过戒指,所以又叫“指环披肩”。将沙图什穿过戒指是沙图什贩卖者证实沙图什真伪的一个传统方法。为了保护藏羚羊,自1995年开始,“自然之友”便多次支持和组织会员到可可西里进行考察和参加建设保护站活动,逐步对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所认识并日益关切。
沙图什披肩
1998年春,“自然之友”会员史立红根据国内外资料编写了一份关于藏羚羊生存情况的报告。同时,曾到可可西里采访和考察的环保人士奚志农、王卜平等为“自然之友”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录像带和其他一手信息。1998年9月,根据一些会员的建议,“自然之友”和《中国林业报·绿色周末》联名邀请到了“野牦牛队”队长扎巴多杰到北京介绍可可西里的情况和他们的反盗猎斗争,并安排扎巴多杰与媒体见面,同时在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作了多场报告,藏羚羊所面临的困境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知识链接
当时位于可可西里边缘的青海省治多县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常年战斗在反偷猎藏羚羊的第一线,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出生入死,功勋赫赫。西部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索南达杰就是在与盗猎分子的枪战中牺牲的。索南达杰牺牲后,扎巴多杰接替了索南达杰的位置。提出反偷猎要靠武装力量,1995年10月7日,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野牦牛队组建成立。1998年10月,“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给正在访华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了一封关于要求英国制止其国内非法进行藏羚羊绒贸易的公开信。布莱尔见信后,立即给梁从诫回信表示理解和支持。布莱尔在回国后便指示英国环保部配合中国禁止藏羚羊绒贸易。同时,梁从诫写给布莱尔的公开信,多家中国报刊和外国媒体都作了报道。中国保护藏羚羊行动引起了国际反响,外国报纸开始配合中国各非政府环保组织,并向“自然之友”提供国外藏羚羊绒贸易信息。1998年1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中国藏羚羊保护现状》白皮书,成为对外宣传中具有权威性的依据。
藏羚羊
1998年11月,“野牦牛队”队长扎巴多杰去世后,反盗猎的形势骤然严峻起来。“野牦牛队”队员前后进山巡逻11次,但因巡逻队人手少、装备简陋、经费不足,盗猎活动仍然十分猖獗。“自然之友”的人们最担心的是扎巴多杰的去世会导致野牦牛队解散,其结果就是藏羚羊会完全落到盗猎分子手中。1998年12月下旬,“自然之友”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驻京办事处为治多县西部工委募集到40余万元,帮助野牦牛队摆脱困境。知识链接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创立于1969年,是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该组织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减少对动物的商业剥削和野生动物贸易,保护动物栖息地以及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并积极推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物福利和保护政策。1999年,新疆环保志愿者告诉“自然之友”,在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一带藏羚羊被猎杀的情况仍然非常严重。盗猎分子主要来自青海海东、黄南地区。该保护区面临着和可可西里类似的困难,但由于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交界的无人区,公安人员不能越界执法,影响了对盗猎活动的打击力度。梁从诫得知新疆的盗猎活动猖獗后,便于1999年2月,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提交了《关于保护藏羚羊问题的报告和建议》。建议由中央主管部门对藏羚羊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国家林业局参考了梁从诫的建议,1999年4月10日,反盗猎藏羚羊“可可西里一号行动”大规模展开。到1999年4月底,抓捕盗猎分子13批,缴获藏羚羊皮数百张。
为了向公众宣传反盗猎的战果,“野牦牛队”决定公开销毁缴获的藏羚羊皮,并邀请“自然之友”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到可可西里点这把火。
1999年5月24日,“自然之友”会员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登上可可西里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口,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门前烧毁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373张藏羚羊皮。
“羚羊车”项目
“羚羊车”是一辆流动环境教学车,也是一个环境教育项目。2000年,“自然之友”从德国引进了流动环境教学模式,运行了中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教学车——羚羊车。
“羚羊车”项目在多年的环境教育工作中,发现环境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在研究与保护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不能不考虑当地人的生计问题去单纯地“保护”,因为他们面临着更大的问题——“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和谐”“利益与持续”。因此,“羚羊车”项目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经验的总结,逐渐从单纯的环境教育转向发展教育,并将项目定名为“羚羊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简称“羚羊车”)。多年来,“羚羊车”项目以这辆流动环境教学车为载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北京做了大量环境及发展教育工作,累计访问全国各地400多所小学,50,000多名师生受益。
“羚羊影院”第一站
2009年,“羚羊车”新开设了“羚羊影院”的活动,活动主要是围绕“环保影片进校园”展开的,他们每到一所学校,都会为学生播放环保影片,介绍影片背景知识,开展互动问答,用电影等艺术形式提高中小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009年,“羚羊影院”的第一站在北京密云大城子中心小学举行。5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了影片,他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思考。
白河考察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北京的水资源现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同时为志愿者提供参与环境活动的机会,“自然之友”于2004年8月14日组织了白河考察活动。知识链接
白河位于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北部,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河北赤城县、延庆、怀柔最终注入密云水库。密云水库是北京主要的供水水源,约占全市年地表供水量的733%。志愿者在白河源考察
此次活动的考察重点是北京段的白河,100公里左右,主要以徒步的形式沿白河进行全面的考察,每天行程20公里左右。河北段的白河,主要以考察赤城地区,云州水库地区,白河源头为重点。考察活动共有24名志愿者参加,多家媒体对白河考察进行了报道。“自然之友”还编辑出版了《白河行文集》,在新东安市场、西单图书大厦及多所高校举办了白河考察影展,使活动取得广泛的社会效果。
考察队顺利到达白河源头
“骑行北京”活动
在北京,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的1/3以上。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自然之友”从2005年就发起了“骑行北京”的活动。并在2006年2月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实施并完善北京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建议书》。并陆续通过发布“骑行绿地图信息标注平台”评选低碳出行人物等形式,以引起市民对骑行环境及骑行文化的关注。
“骑行北京”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政策建议——进行关于自行车交通的各种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
出行调查——发布线上交通调查问卷,以了解北京市民交通使用习惯,收集第一手资料。
骑行宣传——由志愿者组成的宣传小组在市内繁华街道进行骑行倡导活动。参加的人员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
“骑行北京”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公众在市内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同时也倡导一种环保、健康、便捷的骑行文化。
号召“夏至关灯”
2007年6月22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的高温天气,导致了这几个城市用电量急剧加大,城市能源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自然之友”这一天在北京首次举办了“夏至关灯”活动,提倡人们在炎热的夏季关掉所有的电器,享受爱心烛光晚餐,静下心来在暗夜冥想,走到户外去感受夜的魅力。知识链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民谚有“不过夏至不热”的说法,即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度。如果在夏至这一天关掉电源,不仅可以节约用电量,而且可以减少电灯的照射产生的热量。“自然讲堂”项目
2007年,“自然之友”设立了“自然讲堂”项目。该项目在正确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提供给公众轻松交流的环境,在学者与公众的互动中,让人们更加了解环境议题的内涵,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保护环境,生活得更健康、更自然。
“自然讲堂”项目设立以来,分别在学校、社区、企业,开展过一系列的讲座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自然之友”真正发挥了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提供给公众更多交流、学习的场所和机会,营造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更广地传播了环保理念,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至今,“自然讲堂”已开展了17期公众讲座和6期的环保分享活动,共有1000多人参与,包括学生、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
自然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