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0100000004

第4章 进入太空的飞船(1)

尽管人类飞出地球的梦想很早就存在了,但直到1961年4月12日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这一天,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辟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宇宙飞船是一种运送航天员、货物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它能基本保证航天员在太空中短期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它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员。至今,人类已先后研究制出三种构型的宇宙飞船,即单舱型、双舱型和三舱型,美、苏/俄共有6个系列的载人飞船:“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水星号”、“双子星号”和“阿波罗号”,并且新一代宇宙飞船“奥赖恩号”也正在加紧研制。而中国的“神舟号”宇宙飞船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奠基太空飞行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都反映了人类登天飞行的美好愿望。火箭技术的发展,终于使人类有了遨游太空的飞天之车。载人太空飞行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使人激动,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奋斗精神。因此20世纪初,众多的火箭先驱者都将载人太空飞行作为最终的努力方向。人造卫星研制发射成功后,把人送上太空就成了航天时代到来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载人航天飞行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了。

但是,把人送上太空和发射卫星完全不同。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太空环境又是非常险恶的。太空没有空气,飞船稍有泄漏就会危及宇航员的生命;太空温差极大,保温做得不好也极为危险;太空充满了有害辐射,需要采取非常可靠的防护措施;太空有大量微小流星,会对飞船造成意料不到的破坏;从太空回到地球非常困难,返回技术掌握不好,宇航员很可能在返回时随飞船一起化为灰烬。所有这些,都要求人类在载人航天计划中做大量仔细的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进入太空的飞船太空狗“莱卡”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苏相继进行了将生物送入高空或太空的实验。前苏联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的一个月,又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这枚人造卫星中乘坐着进入太空的第一个“航天员”——小狗“莱卡”。在太空中的这段时间,“莱卡”生活在卫星中的一个小舱里,不用担心空气、食物和水的供应,它的一切状况通过无线电遥测直接传送到地面。从地面上可以看到,从卫星点火、发射、加速、入轨直到失重等飞行条件下,“莱卡”的状态一直很好,但可惜的是,因为当时没有解决飞行器的再入回收问题,所以“莱卡”在轨道上飞行一周后无病死亡。但它的飞行已经直接地说明了航天器内的条件对生命不会造成威胁。

此外,典型的高级动物航天试验还有猴子、黑猩猩的飞行。1961年11月29日,黑猩猩“恩诺思”在美国的载人飞船水星号上完成了一次重要飞行,绕地两圈的飞行过程中,“恩诺思”吃了食物,并完成了几项已经训练好的心理学试验。在飞行结束时,由于系统出现故障,舱内温度曾高达40℃,但还是顺利返回了地面,“恩诺思”幸免于难。之后生物学专家们对“思诺思”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生物遗传学研究。

在这一系列飞行试验的基础上,航天医学专家基本获得了原本希望的结果,认为太空飞行对人体不会有太大的威胁,于是开始考虑将人送上太空。

知识点人类解决太空温差的方法

在外太空,飞船的船身容易受热怎么解决?科学家们受到了蝴蝶翅膀的启迪,在蝴蝶翅膀上有一种粉末可以阻挡太阳光,而且蝴蝶翅膀上有一些小隙缝,在热时可以张开给翅膀透气,冷时则紧紧地裹住翅膀。科学家们因此研制出了一种飞船外壳,既能承受几百度高温,又能阻挡零下一百多度的寒冷,使飞船内部保持恒温。

首次飞出抛球的飞船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鲁晓夫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清楚地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前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台面上,如果有了这张王牌,还可以增加自己谈判的筹码,因此他积极地支持前苏联的太空计划。与此同时,航天专家们也清楚地知道,美国无论在卫星还是运载火箭的技术上绝不逊于自己,如果不继续努力,很有可能就会被超过。实际上在1958年以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数量和获得的科学成就已经超过了前苏联。

1958年,前苏联先后进行了多种不同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对于首次载人太空飞行应采取何种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像美国那样,采取亚轨道形式,飞船只在地球轨道上飞行一段,而不是飞行一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亚轨道飞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成果,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利用亚轨道飞行取得的经验可以为下一步轨道飞行创造条件。另一种观点则主张首次飞行就应采取轨道方式。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在科罗廖夫的支持下,最后决定直接进行轨道飞行,理由是:第一,从硬件发展上看,亚轨道飞行几乎要做与轨道飞行完全相同的工作,难易程度并没有很大差别;第二,轨道飞行面临的重大问题无非是长时间的失重和太阳辐射及流星体的影响,这些问题可通过几次不载人实验加以认识;第三,亚轨道飞行也要解决最关键的再入和回收这一难题,从安全上看,这两种飞行方式差别并不大;第四,亚轨道飞行的成果比轨道飞行逊色得多。

“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系统方案的详细技术评价工作于1958年11月开始。到1959年初,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始实施设计。与此同时,飞船各部分系统的设计工作也分头进行。这些工作包括高度控制、通信、轨道转移等分系统设计。到1959年底,飞船的设计工作全部结束。

“东方”号飞船由两部分组成。飞船上端是球形乘员舱,直径2.3米,质量约2.46吨,乘员舱外部有两根遥控天线和顶端安装的通信天线,通信电线下端是一个小型通信电子设备舱。乘员舱侧旁有一个观察窗和一个弹射窗,内部除装有生命保障系统及食物外,还有一台电视摄像机,一个光学定向装置,一个宇航员观测装置和宇航员应答装置。按计划,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一直躺在弹射座椅上,生命保障系统可供宇航员生存10昼夜。飞船下端是仪器舱,是一个圆台圆锥结合体,最大直径2.43米,高2.25米,质量2.27吨。气瓶下面是圆台形仪器舱,再往下则是反推发动机和推进剂贮箱。反推火箭用于飞船再入前变轨制动,能把飞船的速度减到155米每秒。

载人飞行必须保证宇航员的绝对安全。为此,“东方”号飞船的飞行轨道设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近地点只有180千米。在这样低的高度上,大气对飞船运行轨道的衰减影响十分厉害,但也有几大优点:第一,一旦制动火箭系统失灵,飞船可以在10天内逐渐衰减降低轨道,最终以不大的速度返回地面;第二,飞船设计可以不必考虑复杂的轨道保持系统,简化了设计;第三,由于飞船不是垂直高速再入而是缓慢地大倾角再入,因而使烧蚀防热设计更简单。当然这种轨道设计也有一个严重缺点:飞船的再入和着陆地点很难预测。

1960年5月15日,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发射,进行制动火箭工作情况试验。由于不回收,飞船没有装防热烧蚀层。飞船在轨道上共飞行了3天。5月18日按计划试验反推减速火箭,但由于点火时飞船的方向差了180°,结果飞船未能返回地球。1960年7月23日,另一艘飞船发射失败。1960年8月19日,第三艘飞船发射。这是一次完整的试验,要考察发射、入轨及回收全过程的性能,为此飞船上载有两只小狗。“东方”号飞船在轨道上飞行了约1天的时间后,安全返回地面。载有动物的小舱室弹出舱外并安全回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然而后面的两次试验却遭到失败,一次是12月1日,另一次是12月下旬。前一次在回收时,飞船未能承受住气动加热烧毁;后一次飞船未能入轨。两次失败给科罗廖夫带来沉重打击,导致他心脏病发作入院。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前苏联不得不决定对飞船进行重新设计审查。

1961年3月,3艘“东方”号飞船运抵丘拉坦发射场,前两艘计划用于补充不载人试验,第三艘正式用于载人飞行。1961年3月9日和3月25日,两艘飞船先后搭载一只小狗进行了飞行试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遥测结果表明飞船和试验动物一切正常。最后飞船均安全再入并成功回收。这些成功预示着载人轨道飞行即将开始。

1961年4月3日,前苏联政府正式批准进行载人轨道飞行。第一次飞行任务由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担任。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时7分,一枚“东方”号运载火箭将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飞船发射升空。发射过程正常,经过14分钟的飞行,飞船连同火箭第三级一同进入近地点180千米、远地点230千米的地球轨道。经过1小时4分钟的飞行,飞船绕地球运行一周,然后反推发动机点火,飞船降低轨道准备再入。10分钟后,飞船下降舱分离并进入大气层。当下降舱距地面7200米高时,加加林被弹射出舱,最后降落在萨拉托夫地区恩格尔城西南26千米处。

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的成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登天飞行的理想,把20世纪初伟大的航天先驱者们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加加林绕地球飞行一圈还有着无可辩驳的科学意义,它证明了人类在短时间失重状态下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加加林后来回忆说:“当失重出现时,我的感觉好极了。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去做。真是不可思议,腿和胳膊感觉不到质量,物体在座舱内飘浮,我也离开了座椅,悬在了半空。”他在描述从舷窗看到的景象时说:“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地球表面形状。地平线呈现出一片异常美丽的景色,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与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天空中,群星灿烂,轮廓分明。但是,当我离开地球的黑夜时,地平线变成了一条鲜橙色的窄带,这条窄带接着变成了蓝色,复而又成了深黑色……”。

继加加林之后,“东方”号飞船又进行了5次载人轨道飞行。1961年8月6日,宇航员季托夫乘坐“东方”2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完成了整整一天的太空飞行。1962年8月11日,宇航员尼古拉耶夫乘“东方”3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这次飞行持续了近4天。在他进入轨道的第二天,“东方”4号飞船也进入了地球轨道。两艘飞船进行了编队飞行。8月15日,两艘飞船先后安全返回地面。1963年6月14日,宇航员比耶科夫斯基驾驶“东方”5号飞船升空。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飞船升空。这两艘飞船除各自进行生物医学实验和对地观察任务外,也进行了编队飞行,最近距离只有5千米。6月19日,“东方”5号和“东方”6号飞船安全返回地面。这次飞行,宇航员比耶科夫斯基创造了留空时间119小时的记录。

娃·捷列什科娃世界首次女航天员飞行,进行生物医学实验,对地观察,与5号完成编队飞行。

知识点近地点

近地点是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点。近地点与地球表面的距离称为近地点高度。为避免航天器过早陨落,轨道近地点高度通常超过180千米。航天器在近地点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迟到的“水星”计划

美国的第一个载人太空飞行计划是“水星”计划,这个设想的提出并不比苏联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8年底美国才正式批准把它列为国家计划。1958年8月8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命令,指示载人太空飞行计划将由新成立的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10月7日即航空航天局正式成立一周后,第一任局长格伦南宣布开始执行太空载人飞行计划,11月26日这个计划被命名为“水星”计划。其基本目标是:第一,把一个人送上太空,使之绕地球轨道飞行;第二,研究他在太空中的表现和工作能力;第三,安全返回并回收飞船和人。

考虑到时间和竞争因素,航空航天局还确定了“水星”号飞船的重要设计原则:第一,“水星”号飞船必须具有可靠的发射—逃逸系统,可以在发射阶段火箭出现故障的危险时刻迅速将飞船同运载火箭分离;第二,宇航员必须有能力用手动方式控制飞船的姿态;第三,应用比较简单的大阻力、钝体、无翼面、零升力飞船结构;第四,飞船本身和回收系统应当能满足在海上溅落回收的要求。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水星”号飞船主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圆台形乘员舱、圆柱形伞舱和较小的柱形减速伞舱。飞船总长约2.9米,底部最大直径1.8米,根据任务不同其质量在1.3~1.8吨范围之间。飞船的顶部还安装了一个逃逸救生塔,救生塔上端有一个三喷管固体火箭。大喷管是逃逸火箭,它可在1秒钟内产生约235千牛的推力,将飞船与火箭分离。另外2个小喷管能在1.5秒内产生2.45千牛推力,可在正常加速后将逃逸塔抛掉。

同类推荐
  •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从一个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嗤之以鼻的欧洲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超过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用飞机制造商的艰难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公司既要面对美国制造商的强大压力,又要克服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特殊的体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来自政治(包括政府)的种种压力,几乎是举步维艰,走一步摆三步。全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极强,空中客车公司每一次陷入绝境时令人叹息,每一次峰回路转又令人拍案叫绝,而折射出的经验与教训又使人回味无穷。本书可作为航空界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本书精选目前比较流行的多款新型摩托车故障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的诊断思路及检查方法,分析故障产生的根源,讲解故障排除的方法,让读者分享维修实战过程,学到故障检修的经验与技巧。
  •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旨在追寻南水北调工程历史的渊源,回顾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2002年动工建设期间的历程;介绍南水北调总体布局和东线工程规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东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尤其是对江苏的影响,阐述江苏受水要领,并回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探讨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答谢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关注。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南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共分五部分十五章,内容包括: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成效,印度发展高科技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2)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由张康桥所著,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
  • 环

    车子驶出白城地界时突然变了天,晴朗的天色被乌云扑灭,前一秒还在天空翱翔的秃鹫刺入一片灰黑中不见了踪影。轿车大约是受了坏天气的影响,竟也跟着发脾气,排气管往外吐出最后两口浊气,车身往前一冲,彻底停下。李震砸了下方向盘,用力转动钥匙,引擎哽咽着,完全死了火,怎么也打不起来。“他妈的。”李震骂了句粗话,抓起打火机给自己点了根烟,这么干坐着幽幽抽了半根烟,他才下车打开引擎盖研究死火的原因,可惜他对修车这回事一点研究都没有,看了半天都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还弄得自己满手油污。
  •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 错进洞房:娘子快到碗里来

    错进洞房:娘子快到碗里来

    她是娇贵的首富千金,他是宰相家的纨绔长子,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却被别人算计成为夫妻。都说她自小娇宠无才无智,他却发现她既可爱又聪慧,简直是天下掉下的好娇妻。听闻他不学无术风流成性,她却觉得他既温柔又专情,并且还有几分神秘感,确实是做夫君的不二人选。既然这样,她干脆将错就错,小手一拍,这个夫君我要了!嗯,有眼光!某男也不甘示弱,张开双臂笑得邪魅,娘子快到怀里来!
  • 萌叔出没,请注意!

    萌叔出没,请注意!

    谷雪表示,小白花的女儿不易做啊!你说她到底是彪悍呢还是彪悍呢还是彪悍呢……
  • 佛说无能胜旛庄严陀罗尼经

    佛说无能胜旛庄严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初恋很不幸

    我的初恋很不幸

    新书《大健事》发布,敬请关注支持! 友情,爱情,还有江湖上的热血。平凡如聂飞,还在校园时,就已经尝尽了个中滋味。这是一个少年成长记,在受到富家子弟的侮辱,江湖混混的挑衅,以及初恋一次次拒绝后,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无可奈何之下,聂飞握紧拳头,选择了一条向命运抗争的路。
  • 娘亲有田

    娘亲有田

    乔子陌看着眼前的一间瓦房以及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包子,暴了声粗口:你大爷的!行,既来之,则安之。成亲五年,夫君失踪五年。爹不疼,娘不爱,哥嫂欺,就连出嫁的小妹也来踩两脚,妹夫更是一见她就两眼冒绿光。乔子陌怒!老娘不发飚,当我是稻草!且看她如何扳伪父,斗恶娘,打击哥嫂,踩死妹妹和妹夫,带着儿子走上小康路。母子俩日子过的风生水起,可是为什么,突然之间冒出来一个男人,半路劫了她的小包子。喂喂,帅哥,你长的帅也不能抢人儿子的!什么?这就是她那失踪了五年,让她恨的牙根痒痒的夫君?不是说她的夫君是个老实巴交的老农吗,怎么突然之间成了眼前这个衣冠楚楚,唇红齿白的妖孽了?乔子陌正在院中晒太阳,小包子迈着小短腿跑进来。小包子:娘,我把舅父家的二狗给揍了。乔子陌看他一眼:用什么揍的?小包子挥挥自己的小短手:手!乔子陌恨铁不成刚的拿手掻戳着小包子的额头:你傻的啊?拿自己的手去揍狗?娘不是教过你的吗?打狗要用棍子!下次记得拿打狗棍!小包子:娘,二狗不是狗,是舅父的儿子。乔子陌:儿子,只有疯狗才会乱咬人!懂?小包子点头:懂!所以我一定不会咬人,我只会打狗!摸摸小包子的头:真乖,不愧是娘的儿子。小包子:娘,我不咬人,那我可以多养一个人吗?乔子陌眯一只眼睛斜一眼:谁啊?小包子从门口拉进一人:就他罗!某妖孽男咧嘴一笑:娘子,不就是我罗!乔子陌:儿子,关门,放包子咬人!某男:娘子,为夫有田。小包子:爹爹,娘亲也有田。乔子陌:……
  •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六年级专用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六年级专用

    在作文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该写什么?该怎么写?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素材,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们,没有注意它们。在这本书里,用8个专题,分别告诉你“如何写好读后感”“如何写好一封信”“如何介绍一种美食”“如何写好成长的故事”“如何写民间艺术类的作文”,等等。方法实用,范文经典,点评中肯,还有推荐给你看的课外书,帮你全方面提高作文水平。有了它,作文提分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