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0200000001

第1章 关于人造卫星(1)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它的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人造卫星的诞生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时至今日,人类已经发射了几千颗人造卫星,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它们如一盏盏明灯,和谐有序地在茫茫天宇中悬挂着。

人造卫星同绕地球

自古以来,茫茫宇宙一直是人类向往的神秘空间。人们渴望一窥太空的真面目,甚至一步登天,到“九霄云外”潇洒走一回。从古代火箭到牛顿三大定律,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多级火箭理论,到布劳恩研制的V-2火箭,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懈奋斗,辽阔的苍穹终于迎来了亘古未有的新纪元。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天气晴朗。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着一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大家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九天。10分钟后,“斯普特尼克1号”被成功送到预定轨道。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斯普特尼克1号”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卫星内部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

“斯普特尼克1号”

关于人造卫星1个月后,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千克。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转移到最末一节火箭上去。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3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卡依用餐。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收回,莱卡依在卫星生物舱内生活了一个星期,完成全部实验任务后,只好让它服毒自杀,它也成为宇航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其实,早在3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牛顿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下,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德国V-2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火箭技术,发射人造卫星的技术逐渐成熟。从德国过来的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多次建议美国政府研制人造卫星,但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美国政府更希望将火箭发展成为可用于作战的导弹。相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成功说服了领导人赫鲁晓夫,将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终于摘得了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桂冠。

当时美、苏两国正处于冷战时期,得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大为震惊。“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日本偷袭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冯·布劳恩焦急地说:“我们能在六十天之内发射一颗卫星,只要给我们开绿灯!”许多报纸的标题都是“发射卫星吧”。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开始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研制人造卫星。在冯·布劳恩的领导下,美国终于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千米、远地点2531千米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比特”四级运载火箭。

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大力开展卫星制造和发射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被发射升空。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A-1号”人造卫星。该卫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千米、远地点1808.85千米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卫星重约9.4千克,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千米,远地点5138千米,运行周期144.2分钟。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近地点537千米,远地点1593千米。该卫星重66千克(145磅),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人造卫星渐渐开始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军事侦察、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发射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航天器。

1965年,我国正式启动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当时的国民经济非常困难,后来又遭遇“文化大革命”,科研工作经常受到影响,但科研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东方红1号”重173千克,能播送《东方红》乐曲。当时,人们用肉眼便可以看到这颗卫星。“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截止到2006年6月,各国总共成功发射了5239颗人造卫星。它们为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使人类在获取、传输和加工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知识点人造卫星的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地球静止轨道是其中一种特殊的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

人造卫星的公用系统和专用系统

虽然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性,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它们的飞行都要遵循开普勒的三大定律;②人造地球卫星都需要由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太空;③它们都是由公用系统和专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公用系统也叫保障系统,是每颗卫星都必有的,它包括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结构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和测控系统等。公用系统也叫公用舱、公用平台或卫星平台,它类似一辆未装货的汽车。一种卫星平台常常可以组装多种卫星。

卫星的专用系统又常称为卫星的有效载荷,意思是说,它是卫星用于完成任务的有效部分。不同用途的卫星有不同的有效载荷。例如,资源卫星的有效载荷就是各种遥感器,它包括可见光照相机、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红外相机、微波辐射计、微波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包括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垂直大气探测器和大气温度探测器等;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主要是通信转发器及通信天线;天文卫星的有效载荷是各种类型的天文望远镜,它包括红外天文望远镜、可见光天文望远镜和紫外天文望远镜等。

保障系统像一个现代家庭住宅一样,要有住房、采光、供热、供电、通信等设备,其目的是保障有效载荷的正常运行。为了适应同类卫星的设计和生产,使之能更快、更省、更好地拿出产品,承制单位经常采用公用舱思路,就是把保障系统组合成一个公用平台,它能满足同一类卫星各种有效载荷的应用。

保障系统一般包括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测控与通信系统、数据管理系统。

结构系统结构系统类同于建筑中的房屋结构,用于支撑和固定卫星上各种仪器设备,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运载火箭发射和空间运行的各种力学环境(振动、过载、冲击、噪音)和空间运行环境。结构系统要满足各种仪器设备的安装方位、定向精度等要求,还要提供一些机构和特定功能,如各种伸展部件(如太阳翼、天线)的解锁、展开和锁定。在各种卫星中广泛应用了承力筒结构,它们通常可以是加筋壳、波纹壳或蜂窝夹层壳等。所用的材料有: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等。对卫星结构的基本要求是质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

热控制系统热控制系统类似于卫星的外套,几乎所有的卫星都需要采取一定的热控措施,以保证星上各种仪器设备能处在期望的温度范围内。各类卫星和卫星的各个部位有不同的温度要求。卫星在宇宙空间运行时,它的温度取决于自身状况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卫星热状态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高真空、超低温背景,太阳辐射、微重力和粒子辐射等。在高真空状态下,卫星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几乎仅以辐射方式进行。太阳直接辐射、地球反照和地球红外辐射是卫星的主要外热源。当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射向卫星的能量可以从无日照的零值变化到垂直于射线方向的最大值。卫星运行时,处于微重力状态,舱内气体自然对流现象消失,内部只有传导和辐射传热方式。卫星上安装的各种仪器设备要消耗电能并成为内部热源,随着这些仪器的开关机,它们的功率消耗发生很大变化,也就影响卫星内其他仪器的温度环境。因此卫星上有必要进行热控制。

当前卫星上广泛采用的热控措施大致分成被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被动式热控制是一种开环式控制,例如热控涂层和多层隔热材料、相变材料、热管等。主动式热控制则是闭环式控制,常由温度敏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如恒温电加热器、热控百叶窗、流体循环换热装置等。几乎所有的卫星都以被动热控措施为基础,如果外热流和内热流变化幅度较大,被动式热控无法满足要求时,就增加主动式热控措施。

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卫星从运载器分离后到运行阶段要根据需要进行姿态和轨道控制。不同卫星对姿态和轨道控制在飞行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通信广播卫星要求最后定点在距地面约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这样其服务区域在地球上可以保持不变。其发射过程大致是将卫星由运载火箭送入一个大椭圆转移轨道,由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多次变轨点火,将卫星送入赤道上空的静止轨道。在定点以后,由于卫星受外部干扰力的影响,使卫星偏离同步静止轨道位置,隔一段时间还要有一个轨道保持的操作。所有这些轨道控制过程,由于推力器固定安装在星体上的,要靠姿态控制系统来满足正确的推力方向要求。卫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更要靠姿态控制系统来满足对地定向的要求。

姿态控制系统一般由姿态敏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典型的敏感器有太阳敏感器、红外地平仪、星敏感器、陀螺和射频敏感器等。早期的控制器是由电子线路实现的,后来逐步向数字化和星载计算机方向发展。执行机构按产生力矩的方式可分为3类:①利用质量排出产生反作用推力或力矩;②利用“角动量守恒”原理用飞轮来控制角动量的变化,达到稳定卫星姿态的目的;③利用空间环境场(磁场、引力场、太阳光压等)与卫星相互作用产生力矩。

电源系统电源系统是产生、储存、变换、调节和分配电能的分系统,它相当于卫星的“食粮”。其基本功能是将光能、核能或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根据需要进行储存、调节和变换,然后向航天器各系统供电。如化学能有锌汞电池、锂电池等原电池、锌银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等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太阳电池有硅太阳电池和砷化镓太阳电池。核能电源有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热离子反应堆等。随着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空间电源技术亦不断进步。电池组输出功率从早期的500瓦增至7000瓦,工作寿命由400小时延长到2000小时,太阳电池阵——蓄电池组联合电源的输出功率从早期的0.25瓦递增至22千瓦。电源控制设备用于调节、控制、保护及与航天器其他系统接口的各种设备,将电源系统与各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卫星电缆网所承担的任务。

同类推荐
  • 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米格系列战斗机是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的战斗机,本书主要从型号入手,讲述了米格设计局从诞生至今的基本情况。从型号的研制背景、型号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介绍,在讲述型号研制生产的同时,还侧面讲述了世界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是了解米格战斗机较为理想的参考读物。本书适合军事和航空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从事飞机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专业人员的参考读物。
  • 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工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想完成设计任务必须做好多专业人员的合作。因此,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计人员来说,为了保证设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建成投产后的食品的卫生安全,除了掌握食品工厂工艺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步骤外,还必须了解其他相关专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做好与其他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和配合工作。因此,本书以“食品工厂工艺设计”为中心,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的概念、基本建设程序的相关知识,食品工厂建设前期的项目决策及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食品工厂公用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对厂址选择、总平面设计和卫生等方面的相关规范要求以及食品工厂建成后的经济技术分析等。
  • 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联2008重点课题“西湖治理史及其生态学评价”成果的一部分,围绕着西湖治理这一中心,重点阐述了历次对西湖治理的具体经过,及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并对每次治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 宋代矿冶业研究

    宋代矿冶业研究

    主要内容:北宋时期,特别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矿冶业生产发展迅速,与当时较为合理的经营方式,开采政策、收买政策等密切相关,从而为中国古代矿冶业开发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而宋徽宗以后直至南宋高宗时期,总的趋势呈现出停滞或徘徊的状态。造成这一局面,与宋政府采取的各项政策发生逆转,导致过度的剥削矿冶业经营者和生产者密切相关。
  •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但在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庄子·天下篇》中却提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个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当然,这里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用什么方法分割的问题。但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学者就能用思辩的方法来这样提出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热门推荐
  • 我们

    我们

    《我们》开创了反乌托邦小说这一崭新的文学类型,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D-503是一千年后“伟大的联合国”里一艘宇宙飞船的设计师,这里人们的名字都用号码代表,生活作息甚至性生活都被严格按照标准安排执行。有一天号码D-503遇到了女号码I-330,由于体内“古老”欲望的复苏,使他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并糊里糊涂地参与进她推翻联合国的计划中。但I-330的计划没有成功,被全知全能者识破,号码D-503被捆在手术台上接受了切除幻想的手术,I-330被送进“气钟罩”里处以极刑……作品借助一个未来发生的幻想故事,蕴涵着对人类未来深深的思考。
  • 最有影响力的斯坦福演讲

    最有影响力的斯坦福演讲

    名人的话语总是饱含智慧,励志的演讲总是激荡人心,相信我们精心选编的这套双语阅读材料,能帮你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所在,也能让你在英语学习之余,对人生有所领悟。
  • 老鹰国度

    老鹰国度

    本书是“动物王国探险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在这本书里,你将继续跟随少儿科考队。这次少儿科考队将带领你们去考察的是有蹄动物大家族。像斑马、梅花鹿、长颈鹿、大象、犀牛等等等等。想多了解它们这个家族,那就接下来听听它们的故事吧。
  • 把话说完

    把话说完

    王小柔以痛快淋漓的天津式幽默,捕捉生活里的妖蛾子。以散文的方式,从微小入广大,调侃并深入剖析时下流行的现象,一针见血解读现代都市生活的附庸风雅。其锐利细腻的观察和独到智慧的看法,让人笑过之后,心灵丰满。她对生活独特的观照视角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喜爱。
  • 中国文人的活法

    中国文人的活法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作品集,收录有:《雪夜访戴潇洒一把—中国文人作秀,他算是领潮流之先者》、《不似人君何见畏?—孟老夫子的遗憾和无奈》等约40篇。
  • 盲爱

    盲爱

    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一对看上去很奇怪的夫妻,因为我们都看不到光明,可是我们却彼此搀扶,相互照顾。我在心里默默发誓,此生,我将与她不离不弃。上天是公平的,虽然他带走了我的眼睛,却又一次赐给了我光明!
  • 定鼎奇闻

    定鼎奇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复活的狼鱼

    复活的狼鱼

    当年福城的王府街有三个收藏大家,他们的藏品不是大家能理解的奇物,他们也不是普通的藏家。朱秀元藏镜子,最远的为宋代的铜镜子,最近的也是宣统元年的宫中藏品,朱秀元被誉为天下第一镜子。何百堂藏灯,约有几千盏灯,最远的是金代帝王完颜阿骨达的朝拜灯,何百堂也被誉为天下灯王。郝庆章藏的是化石,他的藏品并不多,但都是天下罕见的东西。他有远古的樟木化石、兽骨化石、三羽鸟化石,还有鱼化石。郝庆章的收藏当初不被福城人看好,认为他的收藏只是一个玩家的好奇,所藏的物件应不算作是藏品的范畴。藏者,藏先人之器物,藏先人之工艺,藏先人之言物者;何为藏,阅先人之技艺奇妙,传承不解之谜也……郝庆章收藏的化石为远古遗者残骸,无工艺可言,且又沾满晦气。
  • 史莱克七怪的成神之路续集

    史莱克七怪的成神之路续集

    双神出,天地哭;千重劫,万事难;人间乱,反叛患;神界归,神王归;幽冥动,祸根现;天机泄,源泉枯.....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