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1900000002

第2章 初试牛刀——刀笔小吏展露头角(1)

第一、豪门出贵子

每个人的家族都有其历史渊源,名人的家族背景更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越是名人,其家族背景可能越显赫、离奇。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家的背景便是如此,他降临到人间的那天是“财神”的生日,他的父亲原是司法官,他们家发端于一口传说具有神奇魔力的熊砖井……

“财神”捎到人间的神童

按照传统习俗,过了阴历年初一,初五便是新春里最重要的日子,因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人们一年的财运似乎都是由“财神”决定的。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历1823年2月15日,正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欢庆“财神”生日的时候,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李氏宗族更是欢声笑语,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因为又有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位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婴儿,就是后来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的李鸿章。

李鸿章先世本姓许,自江右湖口迁至合肥。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美丽富饶的巢湖北岸,属于巢湖盆地,土地广沃,溏水停注,旱涝保收,“民物殷富,俗尚勤俭而崇节义”。

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与同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慎所为嗣,迎溪欣然应允,慎所的子孙便改袭了李姓。因而李门祖规为:“许李二姓不准通婚,而与族外之李姓通婚则不禁止。”跟中国一般传统的中上农民家庭差不多,李氏世代以“耕读”为业。

李鸿章的高祖父李士俊,由于“处家恭俭”,从最初“清贫无田”发展到后来拥有200余亩土地。但因李家有钱无势,缺少政治靠山,所以时常受到人家欺凌。

李鸿章的曾祖父李椿,字凤益,处事“不畏强御,申辩得直”,从而逐渐改变了李家受人欺凌的状况。

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在两次参加省里组织的举人考试不中后,退居乡间课率子孙耕读,足迹不出家乡几乎达50年之久。李殿华虽然凭借祖先余荫,继承了一部分土地财产,但因李氏宗族繁衍众多,家大业却不算大,所以他能够分得的财产为数不多。所以在现存文献中,往往有殿华役使佃户、雇工和家境贫困的似相抵牾的记载。其子追忆说:“凡田亩近坟冢,春耕(其父)必督佃户雇工坟旁多留隙地,无主者亦培土于其冢,使无倾塌。”殿华可能是个小地主,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小地主家庭是典型的所谓“耕读之家”。

李殿华生有四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但李殿华坚持“耕读”之家的根本,一刻也不放松对子弟的督教课读。

李文安即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字式和,号玉泉,生于1802年。李文安启蒙后,与其兄一同由李殿华亲自督课,每当作文写成之后,李殿华必先加以详细审阅,指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李文安少时多病,天资“中下”,所以李殿华让他随长兄李文煜读书。在长兄的严格督教之下,李文安专心攻读,初步奠定了做学问的根基。

李文安自号愚荃,为人“刚方厚重”“事亲至孝”,对子女影响颇深,造就出“一门两代三进士”的辉煌家景,即李文安自己、长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鸿章。自1822年起,李文安一面继续刻苦攻读,一面设馆授徒。

从1825年开始,数次参加江南乡试,多次名落孙山后,终于在1834年考中举人,4年后又成了戊戌科进士,朝考入选,分发刑部任职,后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瀚章本名章锐,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生于1821年(道光元年),文安说他“性本敦笃”,“幼弥精勤”。因父亲在京任职,他作为长子挑起家庭重担,侍奉祖父,照顾弟妹。他既“百口荷一身”,“日日役米薪”;又秉持庭训,专攻举业。他虽然“斐流自成章,所富在多文”,怎奈科场不顺,乡试受挫。1848年文安还赋诗寄情说:“愿即策远志,捷足出风尘。”不料,第二年即获得拔贡,朝考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据说,湖广总督裕泰一见李瀚章,“奇之,曰:‘他日继吾位业必李令也。’”因理财能力突出,被曾国藩提拔负责湘军粮台事务,渐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李鸿章初创淮军时,李瀚章为其在香港代购洋枪3000支。李鸿章北上“剿捻”及镇压陕甘回民起事时,李瀚章又多方为他筹措军饷。李瀚章可以说是李鸿章最重要的政治奥援。

鹤章排行第三,本名章谈,号季荃,1825年(道光五年)生。凛贡生出身。据说他“生而英毅,自幼读书,颖迈不群”,博通经史,有意在科举仕途上与两位兄长一比高低。然而,他志大才疏,屡应乡试不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抱着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放弃举业,专心“研摩经世致用之学,锐意奋于功名。”他通过举办团练镇压农民起义的途径,终于挤进了清朝统治阶级行列。李鹤章自己虽仕途上不得志,但他的三子李经羲却成为清末民初政坛上的翘楚人物。辛亥革命时,李经羲任云贵总督。民国初年,李经羲、徐世昌、赵尔巽(xùn)、张謇(jiǎn)四人成为清朝遗老的代表,时称“嵩山四友”;“府院之争”时曾任国务总理。

蕴章排行第四,本名章钧,号和荃,1829年(道光九年)生。因单眼失明一直留在家乡。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蕴章主持撰成《续修庐州府志》,计有正编一百卷、补遗一卷。据说,他“性孝友”,能够“先意承志”,深得双亲的欢心。他“以残废之身”留在家中,照料一切,免除了做官在外的兄弟们的内顾之忧。当然,他因“好谈经世务善理财”,也曾外出做过瀚章、鸿章的帮手。

凤章排行第五,本名章铨,号稚荃,资质中人,个性倔强,落笔潦草,曾随其父入京读书,弱冠南旋应试不果。他“究心于经世有用之书”,帮助其父办过团练,总理过霆军营务,还在江南制造总局做过事。他后来“乞假引退,侨居芜湖”,专心经营土地、商业和高利贷事业,成为鸿章兄弟中的首富。

昭庆排行第六,本名章钊,号幼荃,1835年(道光十五年)生,比李鸿章小12岁,自幼聪颖过人。监生出身。据说,他“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躬端正,文字得雄直气”,但在科举仕途上却不甚得意,只好花钱买了个员外郎头衔,以求进身。他后因投靠曾国藩,讲求兵法,驰逐军旅,才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曾国藩督师“剿捻”时,曾对李鸿章道:“捻匪非淮勇不能剿灭,淮勇非君家不能督率。”因此曾国藩特意提拔李昭庆,令其负责济南运河防务。然而,昭庆不堪军旅之苦,竟私自溜回家去。李昭庆仕途不畅,39岁便郁郁而终。

李鸿章本名章铜,父亲后改其名为鸿章,意在希望他成人后能“鸿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没有辜负父亲的殷殷期望,21岁考中举人,24岁中了进士,成为当时安徽最年轻的翰林。

李鸿章先后有三房妻室。李鸿章启蒙老师周菊初的侄孙女周氏是其原配,比李鸿章大两岁。俩人在李鸿章进京赶考前完婚。李鸿章考中进士后,两人天各一方,鸿雁传书。李鸿章在京任职时,周氏则待在安徽老家。周氏于1861年在南昌湘军大营病故。原配周氏病故后,赵小莲成了李鸿章的继室夫人。这位继室夫人的家世显赫,四代人均有高中进士者。赵小莲祖父赵文楷是嘉庆元年的状元,曾任册封琉球国王正使。其父赵畇是道光朝进士,做过咸丰帝的陪读。哥哥赵继元为同治朝进士,侄子赵曾重是光绪朝进士。周氏夫人病故后一年,李鸿章实授江苏巡抚,不久与24岁的赵小莲结为伉俪。此外,李鸿章50岁时还纳一比他小30余岁的莫姓女子为妾。赵小莲死后,莫氏被扶正,被诰封为一品夫人。

总之,李鸿章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家庭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都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印记,就连他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上也深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和条件,推动着青少年时代的李鸿章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人生模式迈出一步又一步,并对他终生处世为人、服官治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决定了他的基本人生志趣和归宿。

一口“神井”旺了门庭的风水

在中国,几乎每个名人的发家都与神话故事有关,以此来衬托他与别人的不同。李鸿章的发迹也有着这样的传说。据说,李家最初的发家得助于一口神奇的井,这口井在合肥市以东三十里。现在从合肥市中心乘中巴向东走,大约一个多小时,就会来到一个过去叫肥东县磨店乡的地方。这个地方论实际规模,似乎算不上个镇,顶多是个集市,现在虽已划入市区,但“开发”还远远没有跟上,举目望去,仍是农田和村舍居多,脚底下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空气中弥漫着农村常有的稻草和牛粪的混合味道。集市的北部有个不大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现在叫祠堂郢村。

这个村庄就是本书主人公李鸿章的老家,因为李鸿章在清朝的官衔,所以早在一百多年前,这个村庄就是个了不得的地方。村里不仅有李家老宅、李家池塘、李家的拴马桩,村外还有大面积的李家的坟冢和护坟田。转眼一百年过去了,这个家族的高墙深院和荣华富贵,也伴着远去的岁月,早已烟消云散了……现在唯一还“值钱”、还时常被提起的,就是村头路边的那口古井。

说起这口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这是当时明朝一位姓熊的地方官员带人挖掘的,所以史称熊砖井。无论是明清时代的肥东地方志,还是李氏家族的碑刻文献,都有记载。这样一口井,若是在大城市,恐怕早就被罩上了铁丝网,旁边竖了牌子,要想一照芳影还得收费也说不定。可这是在乡间,凡事似乎都打了折扣,没人来保护它,没人竖牌子,每天早晨晚上,村民们仍来挑水做饭,它的使用价值和别的水井没什么两样。

这口井在人们眼里,跟其他井的用途虽然没有区别,但是据说这口井有着非凡的法力,能给人以福音。正因如此,当年就有一个官员,为求保佑,特意从井栏上敲下一块石头,回去刻了官印,所以现在看到的熊砖井,的确有一处豁口特别大。至于那个官员后来有没有高升,不得而知。但在这井旁边生活了多少代的李家,最后倒是真的发家了。

李家人认定这口熊砖井有法力,所以他们活着的时候依井而居,死了之后就绕井而葬。他们中有的人在外闯荡了若干年后,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又回到了这里。还有些人即便活着的时候并不住在井边,但死后也葬到了井边!

李家的三世祖就葬在熊砖井以西的大老坟,是片离熊砖井仅半里地的松树林;四世祖也葬在大老坟;五世祖葬在熊砖井附近的小老坟,离井只有一里路;六世祖李殿华即李鸿章的祖父,葬在熊砖井以北的枣树林,李家人称之为井上坟;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葬得也不远,离井数里路。到了李鸿章要入土为安的时候,他葬得虽远一点,但也没出肥东,在从熊砖井到合肥市的大路边上,离城十五里,地名叫大兴集。在这前后,他的兄弟、儿子,以及侄子、侄孙许多人都回到这里长眠,只有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这个驻英公使、“海派”人物,葬入上海的万国

公墓。

李家人就是从这儿走出安徽,走向华北、华东、华南和沿海一线,进而走向世界的。

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回来。二百年间,天翻地覆,物是人非,后代早已散居在世界各地,除了中国大陆,还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澳洲、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安居乐业,和他们的老祖宗一样,从事“洋务”的居多,干文教事业的也不少,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讲起安徽合肥,只要说是姓李,他们就会掰着手指头“文章经国,家道永昌……”地计算一番,然后判定你是哪一房,是不是他们老李家的嫡系。年纪大的,还会提起“熊砖井”。这口熊砖井,现仍蹲在那个原先的地方,蹲在那个无数李家人走向新天地时的村口路边。过去是这个姿势,现在仍是这个姿势,远远的,用它那残缺的井栏,切割着乡间的风景。它已伤痕累累,最深的绳沟已能伸进一只成人的手……每天,仍向村民们奉献着清清涟漪。第一个背井离乡去闯天下的李家人,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他是李家“文章经国,家道永昌”八代人中的第一代人。

当过司法官的严厉家父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个心地善良的司法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诗人。

李文安时的李家,还是“家风寒素”、半耕半读的境况。李文安曾做塾师,一边谋生,一边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道光十四年,他在江南乡试中举,为第96名,接着又在四年后进京参加会试,中了第112名进士。报子到家中来报喜,她的夫人一点儿也不相信,仍旧耕着田地。文安高中进士,使他的家庭由“力田习武”转变为当地“望族”。李文安当上户部主事,已俨然一个朝廷大员,成为许氏改为李姓之后做官的首人。

李文安在刑部为官多年,尽忠职守,非常认真。据说每逢断案,他都会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查出案情的真相绝不罢休。为此,常要与人“庭诤面折”,被人称为“包公再世”,但他也因为刚毅的脾气,常常得罪上司。后来,他管理牢狱时,同样严守规章,禁止狱卒虐待囚犯,为在押的囚徒准备衣被、药饵,冬天给粥,夏间给席,还不时亲自检查督促。

同类推荐
  • 曾国藩3:黑雨

    曾国藩3:黑雨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找一个暖暖的午后,一杯清茶,在拂面的春风中,在醉人的墨香里,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几丝微凉,淡淡墨香,一位素衣女子飘然而过,清无声,静无痕,宛若碧波荡漾中的莲荷。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保有莲荷的雅致。坦坦荡,清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仅属于她――林徽因的独特舞步。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用最让人落泪的文笔告诉揭露她凄美的一生。她是传奇,在时代中逆流而上;她不传奇,华丽背后也苍凉。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让世间的男子仰慕了一生,更让所有的女人无端敌视了一生。
  • 宋美龄传

    宋美龄传

    宋美龄(1897—2003),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宋美龄人物传记,作者参阅了各种历史资料,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宋美龄。本书在台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岛内石之瑜的《宋美龄与中国》一书曾请作者杨树标作序,岛内公共电视台曾专程赴大陆采访两位作者评说宋美龄。
  • 淫君之首:明武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晁德仁(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晁德仁(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是对大连市文艺最高奖“金苹果奖”得主的创作成就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一本,书以传主的名字命名,包含“苦乐人生”“慧眼识珠”“春华秋实”三个部分。“苦乐人生”中,他回顾了自己创作和追求艺术的历程。“慧眼识珠”收录了《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或评论家对其作品的鉴赏品评,使读者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深层次、多角度的认识。“春华秋实”是作者的作品集锦,充分展现了晁德仁的艺术成就,“艺术年表”以年代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各时期的作品、个人成就、艺术交流活动等。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1)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从北向南

    从北向南

    本书为医疗界下海创业先锋人物、诗人山豆关于创业、故乡、文学创作话题的作品集,有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著作序言、评说等五个部分。
  • 如果爱美好的朦胧

    如果爱美好的朦胧

    我们初中毕业非典了,我们高中毕业禽流感了,我们大学毕业甲流了,我们终于要工作了……2012了……这代人的那些事儿……
  • 死者的琴声

    死者的琴声

    芦川夕子站在了门口。为了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夕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时间是晚上6点半钟,四周被夜色笼罩着。在众多的同一样式的建筑中,演员真田美的家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芦川夕子按了门铃,随着一阵脚步声和“来了”的答应声后,真田美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开大门,她是一位二十岁上下、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美人。“我是芦川的妻子,我有话要对你说。”一听这话,真田美的脸上露出了紧张神情。“请进吧!”说着她递过了一双拖鞋。
  • 壬学琐记

    壬学琐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做事细节全书

    做事细节全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事,必成于易。做事大而化之,不注重细节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小心谨慎,关注做事的每一个细节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 法国妈妈育儿经

    法国妈妈育儿经

    《法国妈妈育儿经》是一部半自传、半人类学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关注。难道法国宝贝都是自学成才的?德鲁克曼遍访法国的学者、医生、家长,探寻能培养出聪明耐心的宝贝和成为轻松的父母的秘诀。神奇的法式育儿智慧让她惊叹不已。《法国妈妈育儿经》从怀孕、喂养、习惯培养、入托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为0-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
  • 隋唐洛阳

    隋唐洛阳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化解诸多艰涩的古籍,叙述和分析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唐人韦应物咏洛阳云:“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洛阳作为隋朝、唐朝的东都和武周武则天的首都,帝王们或多次巡幸,或长期驻跸,利用洛阳来临制东夏、统驭全国。洛阳和世界连成一片,周边民族的首领、使者、商贾、僧侣、留学人员,梯山航海,来这里活动、定居、安葬。这里人文荟萃,群星灿烂;经济繁荣,技艺精湛。
  • 鬼妈妈的恐怖故事簿

    鬼妈妈的恐怖故事簿

    父母离异的小姑娘安心一直与父亲一起生活。十二岁时,父亲因公要常驻非洲某国,因此送安心去到独居的母亲身边。母亲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母亲有一所又大又旧的古屋,安静,典雅,还有些诡异。某日,安心进到母亲书房中,发现一本厚厚的破旧红色笔记簿,从此,走入了一个个或恐怖或诡秘的故事里。
  • 我从坟中来

    我从坟中来

    “炼丹需要什么”“药草”“药草哪里来的”“地上长出来的”“地上能长出药草,就长不出丹药?”“......”“炼器需要什么”“矿石”“矿石哪里来的”“地里开采的”“地上能形成矿石,为什么不能直接形成灵器?”“......”炼器师,炼丹师:“你是谁?”“种地的!”当武道修炼到巅峰,强者之路被阻断之时,另一种修炼体系在慢慢衍生。他们无所不能,研究种子,可种出世间一切!你能种出妖鬼邪魅!我定能种出九天玄女!“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是一座大坟,你将怎样?”“我会杀出去!”终于有一天,王本尘种出了一只猴子,他一棒敲碎苍穹,修者们终于从坟中爬了出来!76742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