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简介
敦刻尔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港口城市,在二战期间,却以世界上一次最大规模撤退的发生地而闻名于世。
1940年5月10日,就在张伯伦辞去英国首相并断言“希特勒(进攻法国)已错过时机”之后5个星期,德国对西欧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
发动进攻的德军共有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步兵师,拥有坦克3000多辆、飞机4500余架。纳粹德国以这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开始了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入侵。
随着战局的日益恶化,盟军处境岌岌可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除撤退外别无他法。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希特勒突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这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于是,盟军于5月26日开始实施“发电机”计划。为此,英军迅速调集了1000多艘舰船,并忍痛给一些部队下达了“战斗到死”的命令,以配合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作战,阻挡德军的攻势,掩护大部队撤退。
至6月4日下午5:23分,盟军总共从敦刻尔克港和海滩上撤走了33.8万余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和比利时军队12.3万人。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英、德双方兵员损失惨重。空中、地面、江河硝烟滚滚,弹雨如梭;海滩、堤道、港口陈尸遍地,血流成河。到处都是飞机的轰鸣声,子弹的狂啸声和炸弹的爆炸声。法兰西在燃烧,在流血。美丽的敦刻尔克港也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一、铁流滚滚纳粹舞魔牙利爪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在占领波兰之后,便开始虎视西欧,并着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指示,德军将经比利时中部并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但意外的是,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境内迫降,该计划因此落入英、法军之手。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认为“黄色方案”已经泄密,如果继续执行,战略突然性也就无从谈起,部队将会面临英、法诸国的充分准备,因此建议改为以阿登山区为主要突击方向。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一批高级将领的集体反对,但却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
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的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正面战场的法军。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德军统帅部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于5月初开始进攻。此时,德军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
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下辖第四、十二和十六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由第三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实施突击,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
由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六和第十八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第二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部署于荷兰、比利时国境至亚琛一线,作为右翼,突破荷兰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再向法国推进。
莱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下辖第一和第七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位于马奇诺防线正面,担负佯攻,牵制正面法军。
德军在莱茵河地区还部署4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作为预备队,其中20个师作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听从于各集团军群的调遣,另外27个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同盟国一方,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前苏联,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国则认为自己海军力量较为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应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所以,这些国家都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同盟国的作战计划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后确定,这是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支持制定的(这个甘末林将军就是在德波战场上那个著名的龟缩将军),代号“D”计划,该计划有两个方案,如果德军进攻比利时,法军2个集团军和英军1个集团军应迅速进入比利时,在比利时军队配合下,坚守代尔河一线;如果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则以1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再以1个集团军为二梯队,随时增援。
在战役打响之前,同盟国军队有法军94个师,英国远征军9个师,荷兰军10个师、比利时军22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欧洲大陆上有飞机1300余架,英国本土还有1000余架飞机可供使用。
比军和荷军都部署在本国境内,英法联军103个师,分为3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一、二、九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共51个师,部署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部;第二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三、四、五集团军,共25个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第三集团军群,下辖第六、八集团军,共18个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后面;还有9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此外,法军尚有第十集团军,部署在法国与意大利边境。
二、装甲强寇希特勒气焰嚣张
1940年5月10日,敦刻尔克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军队从荷兰至法国全线发起攻击。首先,出动3000余架次飞机空袭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72个主要机场,在地面上一举消灭同盟国数百架飞机。接着,德国B集团军群所属的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后方战略要点着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重要桥梁、渡口、机场和防御支撑点,尤其是德军空降部队于11日攻占了被誉为欧洲最坚固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使德军主力得以迅速通过马斯河,突破了号称坚不可摧的“列日防线”。
5月13日,丘吉尔第一次作为首相出席了下院的会议。他在政府的前排议席上就坐,他的两边分别坐着张伯伦和艾德礼。他在会上发表了简短的就职演讲,宣布了新政府的政策。他说:“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最后,丘吉尔呼吁道:“我满怀兴奋和希望,担负起我的工作。我深信,人们不会让我们的事业遭到失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说:起来,让我们把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前进!”
5月14日,德军B集团军群突破法军色当防线,对法军第九集团军展开扇形攻势,法军迅速放弃了抵抗,全线崩溃。
5月15日,英国远征军顽强战斗,暂时顶住了德军的攻势,但由于荷兰投降,同盟国防御战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英军为避免被围歼,被迫后撤。
5月17日,德军肃清了英法联军的抵抗,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随后,马不停蹄继续向西线战场发起进攻。
南线德军A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后,仅有30万人口的卢森堡势小力微,根本无力抵抗德军的进攻,于德军进攻的当天,即5月10日就宣布投降。德军A集团军群随即转向西进,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疾进。14日,在法军第二和第九集团军结合部的色当地区渡过马斯河,并给予法军重创,此时的法军已是一败千里,溃不成军。
就这样,德军A、B两个集团军群以沿海地区为目标,展开了规模宏大的钳形攻势。德军以平均每天2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挺进,如入无人之境。
5月15日,法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随着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不仅法国北部的部队陷入了困境,而且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切措施来阻止可能的灾难,但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和后续部队的迅速跟进下,这一切努力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5月18日,丘吉尔收到罗斯福回电,除了借用四五十艘军舰需国会授权,尚不能办理外,其他要求罗斯福都愿意鼎力相助。双方还决定互派军事代表团,以便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同日,德军装甲部队占领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亚眠。
等到5月20日,德军突击集团所属坦克兵团已经按照“黄色”战役计划,突破了英吉利海峡,转而向北和东北,向布洛涅、加来、圣奥梅尔方向实施突击。整个战役向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此时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盟军第一集团军群(18个法国师,10个英国师和12个比利时师,司令为比约特将军,5月25日起为布朗沙尔将军)被团团围困在格拉沃利讷、杜埃和布吕赫地域,失去与索姆河以南法军主力的联系。博克上将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第十八和第六集团军)从东面和东南面进攻盟军被围的集团军群,而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派第四集团军和克莱斯特、霍斯指挥的2个坦克集群从西面和西南面实施进攻。德军集团的总兵力计有43个师,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占有绝对优势。
5月21日,德军主力迅速挺进至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惟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
此时,阿道夫·希特勒狂热的日耳曼民族自豪感又升腾起来,他为他强大的德意志军队而欣喜若狂。他兴奋地吼叫着,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叫嚣着让进攻部队发动更猛烈的攻击,一举歼敌于敦刻尔克。就在这时,帝国元帅纳粹空军头子赫尔曼·戈林坐不住了,他有自己的一番打算。敦刻尔克的盟军显然已成了瓮中之鳖,他不能容忍强大的帝国空军在这种时候无所作为,而把功劳全部记在装甲部队头上。“出击,出击,坚决要出击”的欲求促使他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提出了参战要求。
德国空军此时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在此之前的战斗中它曾有过不少的“杰作”。在攻击比利时的德军大炮打响前2小时,德国的伞兵部队和由滑翔机运输的突击部队首先对比利时境内的重要目标进行了大胆的袭击,一举夺占并摧毁了比方的主要防御工事、桥梁、交通枢纽、司令部和军火库,并且完好无损地占领了横跨艾伯特运河的3座重要桥梁。同时,还出动轰炸机空袭比军机场,将其一半以上飞机毁于地面。在荷兰,德国伞兵部队出其不意,从天而降,控制了重要的马斯河大坝水闸,从而打乱了荷军试图以洪水阻挡德军进攻的计划。轰炸机群向英法防御部队进行了超强度的突击,为地面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在盟军坚固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打下了基础。
此外,德国空军还同英、法空军进行过多次交锋,给原本就不太强大的法军以重创,也给英国远征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德国空军常常以“世界最强大的空军”而自居。一分钟后,希特勒在他的“石头城”统帅部拿起了电话。戈林焦急地请求道:“元首,就让帝国的空军去结束这场战斗吧!光荣的地面装甲部队应在休整后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希特勒与作战局长约德尔少将商议了戈林的方案,约德尔十分赞同戈林的建议,他认为将装甲部队用于敦刻尔克周围的沼泽地带是不明智的,而应将这股铁流融入对巴黎的进攻。但是这一建议却遭到了古德里安等前方装甲部队指挥官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在对敦刻尔克已达成三面包围,但海上退路并未切断的情况下,任何给予敌人喘息机会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他们的意见与参谋本部取得了一致。
戈林得知这一消息后怒不可遏,大骂他们根本没有把强大的帝国空军放在眼里,这是对他本人难以忍受的污辱。终于,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使得参谋本部最后与空军达成了“共识”。
三、空军主战已埋下惨败伏笔
5月24日,德国围攻敦刻尔克的坦克突击兵团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停止攻击行动,消灭敦刻尔克敌军的任务改由地面炮兵和步兵配合空军完成。”促使希特勒下达这一命令还有一个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与英国媾和,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媾和。但是不管如何,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给了英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使其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漂亮的海上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