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niǔ)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帅哥智伯向韩康子要土地城邑,韩康子不想给,凭什么呀?大家都是晋国的高干,就因为你实力比我强点儿?韩康子的丞相段规说:“智伯这个人贪财好利,头脑简单,你不给他,他就开打,不如先满足他一回,他回头还会向其他人要这要那,我们看事态的变化再作打算,咱这叫骄兵之计。”果然,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赞助,魏桓子基于同样的骄敌想法,也满足了他的欲望。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夺利益。在晋国内部,智伯控制着晋国中央的实权,晋国两代国君都是他立的,“晋国政皆决智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智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所以,智伯一直想削弱魏、赵、韩三个有实际控制力的利益集团。
智伯代表中央削弱地方的势力,出发点是对的,但做法欠讲究。且不说大家都是晋国的高管,大家都是地位平等的利益集团,就算智伯能代表中央,那么他的行为和后世的“削藩”一样,是个高难度动作,搞不好容易翻船。
处理内部利益,可以侵吞,可以蚕食,可以调整,可以重新分配……方法步骤有无数种可能性,这需要用政治智慧去选择。
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力量对比,智伯的力量分别强于其他三家,如果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或者挑动三家相互争斗,自己以中央的地位出面协调,逐步削弱三家,那么消灭魏、赵、韩也并非不可能。历史都是由强者书写的,智伯真要把他们三家分别灭了,韩、魏的骄敌之计也就成了笑谈。秦灭六国时,秦国占一城,强一分,没听说有人认为六国割地是骄敌之计。
智伯表面上很强势,实际上有多大的控制能力是个问题,没有真正的强制力量,就大大咧咧地出面重新分配利益,还真把自己这个村长当干部了。
此时的魏、赵、韩三家根基已深,和智伯已经形成互相牵制的格局,智伯不自量力,自己跳出来破坏这种平衡,解除了三家的忌讳。“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三家自忖有足够的实力,才敢玩所谓的骄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