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4800000005

第5章 城市成长期的养老政策(2)

自汉至清,历代均推行过“举孝廉”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颁布诏书,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内容之一,而唐还有“孝悌力田科”,孝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重要标准。朝廷把对父母的孝和为官的廉结合在一起,可谓用心良苦。正如《论语》开篇就提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传统社会把“孝顺父母”看做是人和人一切关系的出发点,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目的。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而且由于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从“养育”至“反哺”的过程,因此,以下敬上的孝道就成为个体生命自我保护的伦理手段而为中国人所认可和强调,同时出扩展为家族维系和和谐内部结构秩序的伦理机制。崇尚孝道,以孝为荣,以孝治天下,成为历朝历代尊奉的价值观。

任何一种养老政策的出台,都离不开特定的尊老文化:“子孝则家齐”是家庭养老甚至是完全积累制的传统根基,“天子养老,孝治天下”是国家养老乃至福利型国家模式的文化渊源,“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社会养老的文化基础。这些崇老、尊老、敬老的文化思想也对中华民族养老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积淀为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

第二节 养老古风与礼制

学术界一般认为,养老制度的产生是在奴隶社会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西周时制度上趋于完善。唐代孔颖达注《礼记·王制》时说:“人君养老,有四种:一是养三老、五更,二是死国难者父祖,三是致仕之老,四是引户校年,养庶人之老”。“养老”在古代礼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养老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指一种礼制,是由各级政府为敬老所举办的各种礼仪活动;其次是由国家出面照顾高龄老人生活(刘松林,2000)。

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经以国家的名义制订或颁布过一些有关养老的礼仪、礼遇和法规,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独有的养老制度。

一、国家的养老制度

尊老礼制起源于先秦,以后历代王朝在此尊老养老礼仪的基础上有所增减。无论是汉代颁发给老人的“王杖”——一种老人无上权力的象征;还是唐代画“致仕”的功臣之像的“凌烟阁”——皇帝对“老有所为”进行的一种表彰;抑或宋代出现的“人瑞坊”;甚至是清代皇帝宴请老人的“千叟宴”——老人尊贵地位的一种象征,都是国家社会尊老养老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中国古代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1.颁布养老法令

中国古代历代法令中都可以找到关于养老的内容。西汉初定,汉高祖就向社会颁布养老法令,实行了一系列养老、敬老的优抚政策。

如“受粥法”规定,民年九十以上者,不但自己生活有保障,就连他的子、孙、妻、妾也可以得到政府的食物救济,不致使其挨饿;凡八十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公元前179年文帝下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粥)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根据文帝的养老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汉书·文帝纪》)显然,养老令中包含了两种养老方式:一种是立足解决老人的温饱问题的受鬻法;一种是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和慰问的赐物存问,也就是文帝用来存问长老的布帛酒肉之赐。赐物存问分为三种形式:(1)专赐,专门为老人所设,其特点为受赐老人年龄划分较细,赏赐物品比较丰厚;(2)同赐,即与其他社会群体同赐,一般方式为“赐鳏寡孤独高年帛”,赏赐物品仅限为布帛;(3)就地赐物,皇帝在巡行中对所经地区的老人赏赐存问,赐物以钱、米、布为主。据记载,汉代每逢朝廷大典,都要组成20多人的慰问团,代表皇上慰问70岁以上的老人,给他们加发米、肉、酒、丝等物,并免租税,给予无息贷款,还督促地方官员抚慰老人,并将此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项内容。

明太祖时连续两次颁发诏令,宣布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制度。在明洪武十九年的《养老令》中规定:凡年满80岁、90岁有善行的老人(必须是平民百姓,既不能是官员绅士,更不能是倡优皂卒),若无产业,由州县衙门支给粮米,供给标准是:对于八十岁以上、贫穷无产业的老人,每月发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岁以上的,每月加发帛一匹,絮一斤。顺治元年清政府规定,军民八十以上者,政府赏给绢一匹,棉花十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加倍给予。清朝时要求地方官应不时“存问”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如果老人系孤寡或因其子孙贫困而不能得到赡养的话,地方官应对其采取赈恤措施。雍正四年,又遍赏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钱物,共费银八十九万余两、米一十六万五千余石。由于百岁老人难得,清政府不仅赏给财物,还常予以旌表。康熙九年即规定:“命妇女孀居,寿至百岁者,题明给予‘贞寿之门’匾额,建坊银三十两”。康熙四十二年后,旌表的对象有所扩大,无论男女,只要年过百岁,“照例给予建坊银,并给‘升平人瑞’匾额”。

2.设立养老机构

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将尊老敬老列入其仁政之列,兴建了许多养老机构,专门收养孤老贫病、不能自存者。

公元521年,梁武帝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者),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在京师建康置“孤独园”,让“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福利院,其所收养者仅是单老无子女者及孤儿。不排斥梁武此举是因笃信佛教而所做的善事。

唐朝佛教为救济贫病之人,经常设病坊于寺,称作“悲田养病坊”。武则天长安年间以后,“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唐会要》卷49,《病坊》)由国家设官进行统一管理。会昌五年,改“悲田坊”为“养病坊”,为了让养病坊有稳定资金粮食来源,每坊给田五至十顷,均委观察使量(当地)贫病者多少而定。田产以充被收济者之粥食。武宗从其议,下敕行之。这时的养病坊,已与佛寺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成为官办福利机构或孤老院了。

到了宋朝,国家将老人救济收养机构扩大完善,并把收养老人的年龄放宽到50岁以上。北宋初年,开封设有东、西两福田院,主要用来赈济那些因孤苦伶仃而流落街头的老年人的穷困和潦倒的乞丐。英宗时,又新设南、北两福田院,每年国库拿出500万~800万两白银,安置贫疾者和解决鳏、寡、孤、独的基本生活问题。到徽宗年间,又有居养院和安济坊的设置。其区别在于居养院主要是收养,如果他们患病,则移到安济坊加以医治。贫病且无依靠的孤寡老人一般由这些机构进行收养、照顾,给予专门的救济,在灾荒年份往往也能得到优先救济。比如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还专门下诏救济受灾的老人,“灾民八十以上及笃疾不能自存者,人赐米一石、酒一斗”。

元朝初期,忽必烈采纳刘秉忠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收养救助制度,元代的养济院是集宋代的福田院、安济坊、漏泽院的职能为一身,每路或每府县均有设立,对失去生存能力的“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给予救助和收养,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不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这些养济院也不是随时都能收纳贫孤流丐的,而是要等到国有喜庆大事,皇帝下诏才象征地收养一些。

明清两代也延续了元代的“养济院”称呼,继续发展官办养老机构。当时的养济院、普济堂一般也设置于城市中,其形式则多为政府倡导并拨付部分土地、银两,由地方绅、商集资或捐田而建立起来。在明朝,政府养老思想明显,当朝委任多个部门负责养老工作。如户部和工部统筹对一般孤贫老人的供养、照料等社会救济工作,礼部则负责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赡养工作。嘉靖六年,朝廷还因当时北京城内流民及孤老、残疾者过多而颁发诏令,让“工部量出官钱,于五城地方各修盖养济院一区,尽数收养。户部于官仓库,每人日给米一升,巡城御史稽考,毋得虚应故事”。(《明会典》,卷八,《恤孤贫》;席裕福,1982)

由于社会保障事业关系到地方教化和伦理道德,又是朝廷对地方官考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往往不仅是大力提倡、带头捐献,而且还以地方资金资助普济堂、养济院。对于民间的捐献者,政府一般给予一定的奖励。清政府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族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五三,《刑部》)同时,地方官平时要亲临慈善机构慰藉,并监督散发口粮。离任时,交代事项中专列善堂经理一项,交割不清不得赴任新职(于云瀚,2005)。

3.优待老人的礼仪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从礼,祭之以礼。”孔子的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要尽礼,去世了安葬要尽礼,祭祀也要尽礼,这样就是不违背礼制了。养老在古代不仅是照料老人的生活,更是一种礼制,是各级政府为敬老专门举行的礼仪活动。

(1)赐王杖。赐王杖的制度始于汉高祖。汉初,不论城乡,不分官民,凡80岁以上者,都可以得到皇帝赐予的手杖。到了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龄降到了70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这种由朝廷授予的特制手杖,杖头饰鸠,象征着老人饮食如鸠,咽而不噎,这是一种健康祝福;所授之杖,乃当朝皇帝所赐(指定地方政府办理),故称王杖,显其身价。持有“王杖”的人,除了享受米粥、赐物外,还享有各种社会优待,包括:行走驰道的特权;享受六百石官吏的待遇;经商免税和吏民不得随便殴辱等等。诏书明确规定,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辱骂、殴打,违者都要定为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被处以斩首之刑。鸠杖作为福利象征,不但可以培植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也使政府的福利政策通过鸠杖的法律效力传递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2)赐官爵。古代政府往往会赐予高年老人爵位、官衔,使之地位显赫。“三老五更”之设起于魏国,是国家授予的荣誉称号,它并非官吏,只是来自民间,由皇帝亲批,并在养老仪式上宣布。魏甘露三年有这样一道诏书:“夫养老兴教,三代以树风化,垂不朽也,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然后六合承流,下观而化。”秦朝时乡亦设有三老以掌教化,汉承秦制并大力发展。汉律规定:举人年五十已上,有修行能帅众者,置以为三老,每乡一人;择乡三老为县三老,与令长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三老”除了发挥教育功能,还能参政议政。总之,国家设置的三老、五更之官是尊养高年老人的一种礼制,对三老五更的遴选,往往强调德行。唐宋以后,国家敬老养老的活动依然盛行,虽然不再设置三老五更之官,但朝廷仍赐予老人一定的虚衔,使他们能够享受相应的荣誉和生活待遇,同时建立“文学馆”等文史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浚学弘文,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等。比如,徐州的王希夷以96岁的高龄被明皇封赐为“散大夫”“国子博士”。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诏令:“民年七十以上赐爵一级。”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诏令:“其应天、凤阳三府,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皆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役,正官岁一存问,著为令。”

(3)高龄“给侍”。唐令规定:“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唐书》中记有贞观十一年二月,太宗宣布给老百姓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配备5名服侍人员。作侍丁的人,要“先尽子孙,听取近亲,皆先轻色。无亲近外取白丁者,人取家内中男者并听”。“侍丁,依《令》免役,唯输调及租”(《唐律疏议》)。根据唐朝的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及笃疾,应侍养者可向刑部申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终满一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宋朝、元朝以后各朝基本上坚持了这一规定:男70岁、女75岁以上者皆给“一子侍”。康熙二十七年,为使家庭能充分照顾老人生活,清政府又诏“军民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开始把免除差役的范围扩大到老人的家庭成员。“侍丁”制度不仅保障老人的经济生活,也能满足老人的感情需求。

同类推荐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泰勒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泰勒

    本书努力诠释“泰勒原理”的思想精髓,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和剖析,并且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去将“泰勒原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在遇到有关的课程问题时,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帮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育事业的追求无止境。相信学习了“泰勒原理”,中小学教师会有所收获,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快地达到专业圆润的境界。
  • 民航职业道德建设

    民航职业道德建设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求从民航的实际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提出中国民航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原则和作用,以及民航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运输服务人员、财务人员等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书中吸收了行业内外关于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新成果。
  • 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

    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

    谭慧编著的《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分为基本行政公文、规章制度、通用文书、会议文书、传播文书、专用书信、法律文书、经贸文书、社交文书等九个类别,以“实用”为出版理念,内容涉及各类公文的概述、写作模板和常用语汇。基本涵盖了常用的公文种类,可以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公文写作方面的帮助。本书集实用性、可操作性、规范性、通俗性为一体,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俗易懂、体例新颖,一册在手,必能帮助您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文体写作!
  • 三明市情概览

    三明市情概览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和闽中结合部,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远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此栖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三明市被辟为福建省工业基地。
  • 谚语荟萃

    谚语荟萃

    集经典谚语于一家,给你不一样的谚语体验。既是增长知识的必备宝典,又是方便的谚语工具书。
热门推荐
  • 一代皇

    一代皇

    游戏有很多用,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却.....,而他却用游戏成就一代神话
  • 说你爱我

    说你爱我

    这个想法在我脑海里发酵了近两个月后,我无意间搜到《我觉得我室友喜欢我》这个帖子。开始我只是想搜搜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后来想想在不能向任何人宣泄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到网上把自己的故事跟陌生人说出来,是个挺能减压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再不倾诉的话,我觉得我会憋死,或者直接得抑郁症。但是真正让我决定发帖的原因是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
  • 灵魂深处的感悟

    灵魂深处的感悟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光明磊落坦荡做人,能够治愈自身干净的“灵魂”!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素质,拓展和延伸时代的步伐,远离尘嚣浮华背后的诱惑,思想意识不能模糊淡薄。灵魂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线,是精神寄托鼓励支撑逆境中的成长,是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信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免疫功能。生活一定要经得起灵魂的考验,经常自我反省灵魂的毒素堆积,及时消除过剩的灵魂,才能拥有生活品质的综合考验。回馈灵魂给你带来的乐趣、惊喜、快乐、幸福感和成就感!灵魂是人生旅途中唯一的伴侣,是幸福生活的真谛!灵魂来自于平时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遇到每个人、每一件事触碰后的感悟,这部小说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责任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超越能力的素质……
  • 穿越之悍妃妖娆

    穿越之悍妃妖娆

    谁动了谁的琴弦响起了思念,谁守着谁的伤悲独自泪成涟,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最后血月凶兆出现,他们这世注定不能相守吗?那来世再从相见到相知,相伴,从相伴到相惜,相爱,从相爱到相依,相守,可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田家历

    田家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漂亮朋友(下)

    漂亮朋友(下)

    农民出身的杜洛华胆大妄为,冷酷残忍,凭借漂亮外表独闯巴黎,厮混于巴黎贵夫人的圈内,如鱼得水,演出了一幕幕荒淫的闹剧。而那些戴着绿帽子的丈夫们却争相举荐、提挈他,使他很快步入上流社会,成了一个政治暴发户。小说揭示了上流社会的空虚、荒淫、堕落,展现了资产阶级政客的厚颜无耻,揭露了政治界、新闻界黑暗的内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地批判。这部小说在世界上有着十分深广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红

    这是一部以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为时代背景,以赣南苏区各个层面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记录那难忘的红色岁月的长篇小说。它真实展现并讴歌了我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 冒牌的正统圣骑士

    冒牌的正统圣骑士

    尼克立志成为一名正统圣骑士,然而见习这顶帽子似乎怎么也摘不掉........“我阻止了一场阴谋!”“可你还拆了两座圣殿。”“.......我把魔门毁灭了!”“但是你解释一下这和你偷走光明权杖有什么关系?”“哦,那个啊。我毁魔门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至......至少我还为圣光之主服务了那么多年.........”“不不不,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吐唾沫擦圣像的事?”“...........”好吧,他还是去当自己的见习吧........
  • 舞男

    舞男

    因为失传的一段记忆,造成了他一生的辛酸道路。因为感情的缠绵纠葛,让他一路坎坷的奔波。舞步造就了他的美名,也毁掉了他的平静,他,却在坚持着,向那阳光大道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