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0200000003

第3章 探寻历史遗存(2)

传说林公原名林祖亘,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原籍福安,后迁往杉溪(今周宁玛坑杉洋村)。林亘高大健壮,威猛善战,带领村人除兽安民,用青草药治病救人,相传他还会斩妖除魔。其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村民敬之以“神”,改原白马塔纪念之。明成化七年(1471),明宪宗敕封亘公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王”,下诏以杉洋谕其名。明正德八年(1513)建林公宫,清嘉庆十年(1805)增建太子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林公宫的建筑按照传统的“一殿二楼三阁”式建成,大雄宝殿居中,钟鼓二楼分列左右。林公宫建筑以雕刻见长,宫门两侧石柱上雕刻着两尊门神,高 80厘米上下,怒目圆睁,神态逼真。其手持砍刀,可惜的是,原砍刀只余下了刀柄,现在看到的刀是后来装上去的。顶端横着的石梁上刻着圣旨牌,庄严肃穆,两侧有许多镂空木雕画,殿门口两边也是一排石刻,门檐两侧的壁画取材于《三国演义》,壁画连着一溜展开,显得古朴精致。

林公宫殿顶正中高悬“敕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牌匾,宝殿中间,有林公和诸神的塑像,神态各异,可见当时塑像工艺之精美。殿中石柱径达30多厘米、长丈余,殿沿青石板每条都达丈余,表面光滑,可见当年建造此宫殿时所费财力之巨大。大殿朝前的,是一溜浮雕,上面刻有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这些浮雕表面光滑,刻工细致,刀法精湛,显示了当时雕刻者高超的手艺。宫中的文物除了石雕外,还有许多壁画、木雕柱头,尤其是这些木雕柱头,在宫中通廊两侧齐腰高的柱顶端镂空雕刻,每个柱头20厘米见方,所刻神话人物、花卉等图案精美绝伦,疏密有致,细处如丝相连,中呈空旷状,实属木雕中之精品。

长期以来,林公其人其事在周宁及周边一带广为颂扬,并与古田临水的陈靖姑齐名,有着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平时,来此游玩上香的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附近的福安、蕉城、古田等地群众自发来此朝拜,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皇封亭寻踪

阮梦昕

对咸村这个地方的最初印象,是听说那里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带着对古文化的探寻和敬仰,我和朋友一同踏上了这块积淀着厚重文化的土地。

我们沿着咸村通往宁德的古道前行,路旁翠竹掩映,绿树成荫,雀鸟争鸣,野花摇曳。远处雨后初晴的山峦,薄雾缓缓上升,缭绕于树间峰顶,更显初春的生机,轻步其间心中顿感宁静与恬淡。过了何姑桥,放眼四望,群山延绵,古树参天,藤蔓纠缠;桥岸两边灌木丛生,茶树荆竹杂于其间。

徐步缓行,突然桥下游左岸不远处的小道间,一座造型优美而独特的亭子赫然映入眼帘,在青山绿草环抱中,宛如一只待飞的凤凰。此时,我们似乎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走了它。心中暗想:也就是这样的灵山异水才留下它的吧。渐渐地走近,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粉墙彩饰、造型精致且保存较好的坊亭静静地矗立于眼前,虽然经受岁月的风雨,却冲刷不走那种天然的雍华气度。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此亭就是周宁县唯一由官方修建的纪念性坊亭———皇封亭,为清同治四年(1865),宁德县奉旨为川中监生汤日坛妻黄氏安人百岁五世同居,儿孙拔萃,钦赐竖坊价银而建。亭子由毛石为基,青砖为墙,四柱重檐,顶部覆盖青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亭子上部,由层层斗拱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将其上部屋顶承托外展,显得优美、壮观。其多达6层的斗拱,本身就是一个极为精美的装饰性构件,构造精巧,造型美观,如盆景,似花篮,蔚为壮观。整个亭子南北长6.5米,东西宽6米,高7.5米,中为通道。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粗犷与俏丽两种风格得到巧妙、完美的结合。

亭子北面歇山顶有“奉旨旌奖百岁动帑建坊”竖匾;门额有“百岁五代坊”横匾,横匾左右墙面分别有题诗的字画;门边有一副楹联曰:“百岁休征微扬锦悦,一堂聚顺宠锡天恩。”此楹联是特授宁德县正堂汤箴已撰写,寓意是只有仁义之人才能得到这种赏赐。自古以来,人以长寿为荣,寿登百岁者被尊为人瑞,地方上出了个百岁老人,政府就表请朝廷,敕建“百岁坊”以示昭彰。

亭子南面歇山顶也有“奉旨旌奖百岁动帑建坊”竖匾;门额有“七叶衍祥”横匾,横匾左右墙面也各有题诗的字画;门边也有一副楹联曰:“凤诰亲承祥征五代,鸾音下贲庆衍百龄。”此楹联是福宁府正堂舒英撰写。中国古人立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上的横竖匾牌、门上的楹联、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不尽相同,都蕴含着其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为了辨清坊亭前后的四首草书题诗,我们花费了不少精力,才确认是出自唐代诗人张说的诗作。亭子北面墙为:“别馆芳菲上苑东,飞花澹荡御筵红。城临渭水天河静,阙对南山雨露通。”“绕殿流莺凡几树,当蹊乱蝶许多丛。春园既醉心和乐,共识皇恩造化同。”亭子南面墙为:“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可以看出,造亭者选用这四首诗,是有一番斟酌的。虽然诗词的情境有相似之处,却并未描绘出当时的一段佳话,而且不知是书写者的笔误还是其他原因,还把“边镇戍歌连夜动”的“夜”写成了“日”,总显得有点美中不足。

走进亭中,亭内西侧建有佛龛,东侧竖“百岁五代坊”,坊上有碑文,落款为“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阳月吉旦、夫姻侄陈欣清顿首撰、房愚侄汤之铭若新氏书”。亭子边还设有坐板供行人憩息,听说在公路通车前,亭内有专人供茶水及小卖品,公路通车后才行人稀少。

据碑文记载,清同治皇帝颁诏封赐的“黄安人”,乃是国子监黄瑾次女、咸村汤荆轩次子汤日坛监生的妻子。黄安人95岁时,家中五世同堂,家庭和睦,子孙有成,为当时少见的福寿人家。当地官员纷纷认为,这不仅是汤家的吉庆,也是国家的光耀,应当让朝廷知道而表彰这位德高望重的长寿老人,于是上书皇帝,请以表彰,以示皇家福瑞。那奏章是这样写的:“瑾题为遵例举报事,该臣看得宁德县故监生汤日坛之妻寿妇黄氏,生于乾隆三十三年,至同治元年,年九十五岁,赋性冲和,持家恭俭。昔事姑嫜,承言悦志;今贻孙子,绕膝胪欢。五叶绵延,极人伦之乐事;百龄渐届,信天赐之纯禧。皆由圣泽所涵濡,笃生人瑞;宜荷恩纶之宠赐,用表休徵。据署福建布政司丁日健详请具题前来,臣复核无异,出册结图送部外,谨题请旨,恭候纶音。”

到了同治三年(1864),皇帝下诏书封她为“黄安人”,恩准百岁,钦赐彩缎和建造牌坊的银两,还有“七叶衍祥”匾额。黄安人拄着拐杖拜受圣旨,当时精神还很好,第二年就仙逝了。丧葬后,子孙恭敬地遵照圣旨,在路口建造牌坊,以彰显天子的恩赐。牌坊中峰高耸,表示皇帝圣德巍巍;四面护以围墙,表达皇恩广庇。

古亭,按其价值区分,大致可以分为路亭、纪念亭、景观亭。按《园治》所述:“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营造法原》中将亭定义为:“停息凭眺之所。”咸村境内的亭子就有十几座,而皇封亭是唯一的一座由清政府拨资为女性高寿、家庭和睦而建成的坊亭,独特而精致的造型,寓意高寿祥瑞,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皇封亭,虽历经140多年的风雨摧残,仍岿然屹立着。这座既有纪念性意义,又美观通透,还可供人赏景、避雨小憩的坊亭,不能不说是咸村抹不去的骄傲。

麻岭巡检司遗址

萧传彬

巡检司,《辞海》解:宋置,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之事;所辖为沿边溪洞或沿江沿海要害之地,或数州数县,或一州一县,明清之世凡市镇关隘,距城远者,多设巡检司。

据《宁德县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版载,麻岭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麻岭司堡建于明宣德间”,“有塘兵十,此地离城一百八十里,与寿宁泗洲桥(今周宁县泗桥乡)交界”。

麻岭巡检司辖当年宁德县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当于今周宁县狮城、七步、浦源、李墩、礼门等乡镇及纯池镇的莲地、香洋、底源等行政村。

在一个晴空万里,杜鹃红遍麻岭的春日,笔者登山游览,寻找《宁德县志》记载的麻岭巡检司遗址。

顺着麻岭村旧址石阶拾级而上,约30多分钟,看到岭巅岔口下百余米处,有一座宽约20米,深约10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石屋的残垣断壁,这就是麻岭巡检司堡遗址。该堡东西面和中间的山墙依然高高耸立,南北墙余2米多高,大门原貌未变,门前的遮风墙还有1米多高。墙是乱毛石砌的,中间填以小石子,厚约80余厘米,有的地方1米多厚;山墙高4.5米左右,横跨大门上的石板重约三四吨,仿佛没有人工修凿的痕迹,建筑比较粗糙。然而,谁会注意到这些石墙在1400米的高山上,已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或许这是当年宁德县诸多巡检司,甚至是县衙所有公署建筑遗址中,至今还残存,且保留最完整的一个?

从麻岭村到岭巅的石道宽1.8米至2米,阶高不超过10厘米,造工精细,通往全县各行政村的石路,仿佛还没有一条可以与这段路媲美的。

麻岭,历史上就是周宁县名胜风景之一,名叫“麻岭春晴”,古人有首词《调寄小重山》赞曰:“麻岭春来最可嘉,晴光临四面,艳流霞。梅林桃树尽开花,莺啼处,爱弄夕阳华。岩壑影参差,扶桑辉灿烂,照无涯。一番佳景跃红纱,依楼玩,漫许负熏遮。”(见《周墩区志》)明邑人陈宇也有诗赞:“峻拔凌云势几寻,独携短策快登临。同源水发分南北,共落人间各语音。犬吠鸡鸣新变故,烟光树色古犹今。谁吹铁笛声嘹亮,律吕风飘到客心。”(见《宁德县志》)

如果你到麻岭山去游玩,有探古寻幽的雅兴,不妨走一走这段古道,看一看当年统治我们祖辈的最高“机关”遗址,读一读古人赞颂麻岭的诗词,定能增添你的游兴。

宋窑遗址遥想

素心若雪

繁茂浓郁的原始森林绵延不绝,青山环抱中,凤凰溪水静静地流淌,从村中穿流而过,河岸杨柳拂堤,手持鲜泥春笋的老农荷锄而归,构成了一幅如画景致。这个依山傍水的宁静村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硋磘。这个因悠久的制瓷历史而远近闻名的村子,也因瓷窑而得名。(周宁方言中瓷的发音为“h伲i”,至今仍没有合适的音译汉字。村名的写法也因此无法规范。)

遥想宋朝,我们逆流追溯。青山不语,千百年来却见证了这方热土上宋窑的兴衰变迁。那田园山坡上的处处遗址,都是有形的符号,无声的语言,将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点点地还原。

曾经极其兴盛的宋代瓷窑位于硋磘村岔头与岭头两自然村之间,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竹林树木覆盖。据资料记载,遗址范围4.5平方公里,堆积层厚1~2米,曾出土过碗、碟、盆、壶、罐等,经考证,均为宋代青瓷、影青釉和白瓷,釉色白,碗盆多篦纹。明朝寿宁知县冯梦龙所著《寿宁待志》中曾记载此碗窑。1983年10月23日,宋窑遗址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宋窑,带给人们的想象并未停止。相传宋朝年间,一个放牛娃经过一片树林,突然,牛蹄陷进了一个深窟窿。牧童从牛背上跳下,把牛牵出来,只见那里银光闪闪,弯腰细看,里边还有一窑宝碗。牧童赶忙脱下斗笠盖在窟窿口,跑回村里叫人。当他带村民回来时,洞口和那斗笠却都不见了。大家用锄头挖掘寻找,惊奇地发现这儿的泥土与别处不同,遍地白花花、松软软的高岭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高黏性,是烧制瓷碗的好原料。再看周围林木丰富、水源充足,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正是传统制碗业所需要的。于是,就此建起了第一孔碗窑,烧制出的瓷碗果然晶莹洁白,富有光泽,很受欢迎。随着销路越来越好,这里建起的碗窑渐渐达到99座之多。当地百姓生活因此变得富足,还带动周边村子的经济发展。神奇的是,这些碗窑的焰口在夜晚数起来竟然有整整100个,可是白天看起来却仍是99座。那神秘莫测的第一百个碗窑究竟在哪儿?无数好奇的人们上山寻找,怎么也找不着,至今仍是个谜。当然,传说总是带着绮丽的想象色彩,暂且不论那似乎仙人庇佑暗含玄机的第一百孔窑,单是那99座碗窑,至今也已难寻踪迹,人们只能去遥想当年瓷业的繁荣。

清朝后期,这些碗窑由连姓子孙经营,1917年碗厂迁到硋磘后门山,开设裕成碗厂。新中国成立初期,碗厂正式命名为“裕成碗厂”。几经变更,碗厂于1988年倒闭。岭头宋窑从繁华走向平淡,直至音讯杳无,只留下故事传说。

同类推荐
  • 大明1629

    大明1629

    公元1644,华夏文明史上最大的劫难,竟由蛮夷统治中原大地!1629年,辽东尚有蛮夷虎视眈眈情势危急,山陕又起流贼攻掠州县如蝗虫泛灾,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如处水火;当此时局,却无人可力挽狂澜于即倒,框扶大厦之将倾。一支强军于大同破土而出,驱女真、平贼寇、转战南北,使华夏再度屹立世界之巅,看穿越者的明末成军路。这是一本由小人物书写的历史传奇。----------------------------新书《扫明》正在连载,更精彩的故事,另一个传奇画卷,已肥可宰!
  • 围观历史之摄政

    围观历史之摄政

    政局动荡,君主昏庸,往往是历史上权臣谋位的最佳时机。奸臣当道,控制君主以令天下,是最为常见的游戏模式。功成而不知身退,威风一时,却又黯然落幕,几乎是摄政权臣必然的结局。本书以风趣的语言讲述中国历史上有关摄政的传奇事例,引领读者回到那些权谋纷争、勾心斗角的历史现场,静静围观傀儡皇帝的凄凉与无奈、摄政权臣的风光与落寞,让读者在权臣摄政的是是非非中,看清权谋博弈的正面和侧面,读懂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 西凉天下

    西凉天下

    讲述了大唐王朝中末期,至唐宪宗后已经开始衰败的唐王朝疆土一点一点的失去,一个无缘无故被党争牵连的少年(季圭~字叔南),被发配到西域边疆,在诸多藩镇割剧势力的崛起,成就了一个少年的将军梦。
  • 温故(之三)

    温故(之三)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统一与分裂,这个痛苦的命题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德国为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十一世纪的德国将何去何从?……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几千年的历史风云。通过本书,你将会了解到:日耳曼人为什么如此好斗?“卡诺莎觐见”何以成为西方忍辱投降的代名词?德语的诞生与马丁·路德有怎样的关系?德国为何产生了如此多的哲学家?勃兰登堡门为何被称为德国的国门?“铁血宰相”俾斯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希特勒如何从艺术家变成战争狂人?……
热门推荐
  • 明伦汇编交谊典盟誓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盟誓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牛市·股殇系列(全集)

    大牛市·股殇系列(全集)

    《大牛市·股殇》在出版之前,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作为专业描写大牛市的图书,盈亏、涨跌、多空、贪婪、恐惧,小说几乎写尽了股市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描写与分析被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套利机构当作教程和案例研究与应用,许多投资者更是将其当成投资圣经研读与收藏。作为小说,本书描写了一个精彩跌荡的吸金故事:上海陆家嘴最牛证券部老总张松海,年轻有为,不到30岁已跻身金融圈上流,在上司谢佳人的帮助下,秘密接引境外热钱,伙同关系人炒作A股,在牛市到来前野心勃勃,最终无法克服贪欲,共同走向罪恶的深渊……而两个没有任何身世学历背景的年轻人王志和孙超,却在牛市当中成长起来,攀升到了职业的颠峰……
  •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家有喜之公主嫁到

    农家有喜之公主嫁到

    “第一眼看到你,就觉得你合我的胃口。”“你果然有恋童癖好”“呃,你永远是我的小公主?”“……”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陈寅恪之魂

    陈寅恪之魂

    这个夏天,羊城的雨水真多,天天下雨,又大又急,康乐园好似被蒙在一层银色的水帘里,天空像大筛子,筷子般粗的雨点一股劲朝地上倾泄……马岗顶的山坡上一大片毛杜鹃本来妍丽夺目,现在被风吹雨打,任意蹂躏。还有娇嫩的石榴花,俏美的晚香玉,芬芳的茉莉和羞怯的夏兰……也都遭了殃。
  • 总裁大人:玩够了,请放手!

    总裁大人:玩够了,请放手!

    他娶她每天做着怀孩子再流产孩子的游戏,直到有一天他碾断了她的双腿,她与他所有的爱便成了陌路死皮赖脸的追妻之路漫漫长。“离婚!”骆菲轻轻一挑眉看着俊美矜贵的男人。“不可能,除非我死了!”第一场:故作被绑架,目的是离婚,失败。第二场:蹦极把绳子割断,准备逃跑去国外找帅哥,“你跑了,你哥还在我手上!”男人嘴角微微扬起,邪魅一笑。第三场:------------(注:这是两个世界共存的时代)
  • 杂纂二续

    杂纂二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庶颜倾国

    重生之庶颜倾国

    她是堂堂公主却被夫君背叛,背上弑凶害父的骂名惨死,带着满腔怨气重生。成为不受宠的庶女又怎样?被陷害侵猪笼又如何?斗嫡母虐小三,在把嫡姐打包送给渣男!背负两个人的仇恨,所有害她的人,她定要他十倍奉还!
  • 巧断珍宝失窃案

    巧断珍宝失窃案

    比尔巴是印度民间故事中的著名机智人物。他实有其人,生活在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莫卧儿帝国(1526—1858)的全盛时期,是莫卧儿帝国最有名望的君主阿克巴(1556—1605在位)的重臣,官至宰相。他聪明过人,阅历丰富,能言善辩,是阿克巴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数量甚多,内容涉及宫廷生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他与阿克巴的趣闻、轶事最有代表性。它们在印度,尤其是北印度广为流传,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