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援归顺后,被授为浙江杭州府督标左营参将,后升任广西平乐府副总兵。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谋反,徐援奉诏参与讨伐“三藩”叛乱,收复柳州、梧州等府,征战有功,升任左都督。清康熙二十年(1681),授都督同知衔,同年辞职还乡,闽浙总督部院刘光麒赠匾“瑞徵鹊印”。回乡后,徐援不仅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还重视教化,倡办学馆,修葺般若禅寺,为当地百姓造福祉,受到村人敬重,尊称他为马二爷。
徐援共有9个孩子。传说有一年,寿宁县令经过纯池,村中有人喜欢开玩笑,就叫徐援的小儿子将他爹的令旗偷出,插在村外的亭子上。县令轿子到了亭前,看见都督令旗,慌忙下轿,跪在路边,一跪就跪了半天。后来有人将此事报给徐援,徐援赶紧叫家人撤下令旗,并将小儿子训斥了一顿。这亭子后来就叫“挂旗亭”,如今还可看到亭基遗址。
徐援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病卒,享年79岁,葬在寿宁。他的后裔多数分布居住在浙江一带,纯池村仅有5户。
时光飞逝,沧桑巨变,昔日的“官厅厝”早已在岁月的风雨中剥蚀坍塌了,只留得眼前这些残垣断壁。然而,它的存在告诉后人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朝代,有过那么一个人,有过那么一段历史。
“诗书不让人”的萧舍禧
肖林盛
“贫穷尤在我,诗书不让人!”试问,能有几人敢如此自居?他,就是周宁县浦源镇萌源村的萧舍禧。带着疑惑,更带着敬佩,我们再一次来到萌源村寻访。
据村中老人介绍,萧舍禧是清朝道光年间的秀才,名萧祖述,字章轩,号舍禧。他一生清平,为人正直,且博学多识,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当时求他写字的人踏破门槛,穷人请他写字,他分文不收,而那些为人奸刁、刻薄的财主请他写字,他也从不拒绝,然后毫不留情地用字去治其人。
“赔你半副联”
清道光某年春季,萧舍禧去福州卖茶叶。见大街上许多人围在一个大店铺门口,他也好奇地跑过去看热闹,原来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正伏在桌上题联。围观的人不时喊着:“好字,好字!”萧舍禧挤进去,不小心将写字人握笔的手碰了一下,墨水泼到联上,半副对联染黑了。老板和书法家火冒三丈,拉住他,一定要他赔。他说:“我是一个小茶贩,怎么能赔得起呢?”“赔不起,也要赔!”没想到萧舍禧底气十足地回应:“赔就赔,我写半副联还你就是!”“笑话,你能写这样的字?”老板满脸狐疑。围观的人见一个乡下人敢说赔字,纷纷说:“他既敢夸海口,就让他写吧。”
萧舍禧二话不说,提笔就写,笔头刚一落纸,就听到一片喝彩声:“好书法,题得好!”老板一看,就央求他续写下联,凑成一副。萧舍禧说:“我碰坏了半副联,就赔半副。”说完拿起行当准备走人,老板立即拉住他,满脸堆笑:“来,来!你帮我把下联写好,我给你五两银子。”萧舍禧拒绝了。后来,老板千方百计寻到萧舍禧的住宿地点,再三邀请他,在众人的劝说下,萧舍禧才勉强答应了。写好对联后,老板拿出三百大洋给他作润笔费。从此,萧舍禧在福州出了名。
“谷买监生”
从前,有个刻薄的大财主,生有三个儿子,老大是独眼,老二驼背,唯独老三长得有点人样。但这老三从小娇生惯养,到了十八九岁,斗大的字识不了半篓筐,而吃喝嫖赌样样都会。大家背地里骂这财主,说他缺德事做太多,竟然没有一个儿子像人样。
这财主不光贪财,还图虚名,为光宗耀祖,用一百担谷子替小儿子买下监生头衔,还来请萧舍禧帮他写个匾额。萧舍禧知道了这件事,就帮他写了“容窦蓝星”四个字。匾额挂了没几天,有人就看出匾额上四个字的用意:去掉上部分就是“谷买监生”。这事一传开,来看字的人更多了,财主气歪了鼻子,却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智破桐山规
有一年,萧舍禧到福鼎桐山镇卖笋干,老板买下他的笋干后,却要他三天后来拿钱。当时福鼎的商行有个规矩,商店进货都是“秤钩下三天付钱”。萧舍禧不依,双方就吵起来,结果动了武。
萧舍禧火冒三丈,狠狠打了老板。回到客店,他知道老板不会善罢甘休,就借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上放着文房四宝。他身着长衫,脚穿布鞋,头戴红顶帽,坐在客店门口,伏在桌上写状纸。
老板带着一队人马将他围住,同时叫人告到知县那里。没多久,衙役来抓他,一看其架势和桌上的状纸,马上满脸堆笑:“县老爷请你去会会面。”萧舍禧没吭声,就大摇大摆地跟衙役去了县衙。知县一见到他,劈头就问道:“被告萧舍禧,你可知罪?”萧舍禧说:“告在官,由在官。老爷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说完就把状纸呈递上去。
知县见他口气不凡,再一看状纸,脸上堆起笑来,连称:“好文采!”萧舍禧说:“禀老爷,‘秤钩下三天付钱’是你们福鼎商人的规矩,而靠苦力谋生的人,要在客店等三天,盘缠都要吃光了。这规矩,缺理缺德,何以成规?”知县忙说:“有理!有理!恕你无罪。从今起改‘秤钩下交钱’!”此后,再到桐山做买卖,都是钱货当面两清。
“百鸟朝凤”
清道光年间,有个进士叫陈文礼,在萌源村为儿子定亲下礼单。陈文礼听说村里的萧舍禧文才好,常有人请他写字、写回单。心想:我是进士,他是秀才,我的才学不管怎样总比他强。于是就在礼单上,写了一百个“鸟”字旁的字,送到女家。按旧时风俗,男方家人礼单送去后,就在萧家岭亭中等候。女方家人接到礼单后,就犯了愁,也得在礼单上回一百个同偏旁的字才行呀。一家人左思右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旁人的提醒下,才急急忙忙去请萧舍禧帮忙写回单。
萧舍禧还没吃完午饭,东家便催他写回单,萧舍禧一边说:“来得及!来得及!”一边提起笔,在一张红纸上非常慎重地写上一个大大的“凤”字。陈文礼接到回单一看,就晓得是“百鸟朝凤”的意思了。那飘逸潇洒的书法,让陈文礼心知肚明,知道回单一定是萧舍禧写的,不由暗暗佩服他的文才。
说起萧舍禧的故事,围观在一起的村中长辈们如数家珍般,一个说得比一个精彩。有时因为一个故事的版本差异而相互更正,还争得面红耳赤,让人觉得格外亲切有趣。
整个寻访中,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萧舍禧的笔墨真迹,但萧舍禧不畏权贵、为人正直的故事,却让人回味无穷……
“太史公”魏敬中
飘雪
周宁咸村镇樟源村地势平坦,景色秀美,幽静古朴,把凡尘的喧嚣远远地隔离在外,人行其中,无喧无扰,空灵悠远。当村中老人告诉我,山清水秀育能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名闻中外的文人魏敬中,就生养在这里,踏着石板路前行的我,突然间感到有丝丝神秘的古意团团地包拢过来,默默地缠绕住我前行的脚步……
浦源村古老的郑氏宗祠正厅上方,悬挂着魏敬中那苍劲有力的题字匾额。听了关于他21年间科举之路七考七折的传奇故事,更让我无比敬佩。魏老先生的才华,从他游览滴水岩时写的《游显迹岩》(显迹岩就是滴水岩)诗中可见一斑,诗曰:“隐现楼台缥缈岑,滴珠帘下洞门深;天开石壁群灵会,路转溪桥独客寻;化境自然归杖履,好山大半占禅林;水流花放人间外,一洗尘缘万古心。怪斧何年运五丁?凿开混沌此珑玲;空中世界原来幻,洞里风旛信有灵;雨过万山溪气白,云拖绝壁石痕青;奇踪不厌追寻屡,三度钟楼仔细听。”让人回味无穷。他那“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的精辟理论,更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
魏敬中,又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祖父魏昌佐,父亲魏德化,读书未仕,为人纯谨。他幼年聪敏好学,5岁入私塾启蒙,有人问他:“独不恋母乎?”答之:“恋学即恋母也。”读《易·乾象》,立言:“欲为君子宜法天。”要其祖父大书“天”字贴于其书房墙壁上,以自励。11岁就能下笔成文,文章跌宕有奇气,不同凡响。稍长,博览经史典籍,立志远大。当时福安名儒郑英山视之为奇才,曾留之在家中读书;福宁知府秋涛亦常招之入府厚待,面授诗文;7次赴京应试,于候试期中,曾暂任教职;在京闻房山县名士邢家藏书万卷,便前往潜心攻读,学业大进。
据《周宁县志》记载:魏敬中18岁进县学,23岁考选拔贡,为本科经魁。翌年春天,首次赴京参加会试,未能考取,回闽主讲于松溪湛卢书院和星溪书院。此后又6次赴京应试,却屡试不中,历时21载。直至44岁那年,参加嘉庆皇帝的殿试,获二甲第6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国史馆总纂,加七级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此时,他为报宁德西乡籍师傅资助之恩,便将老师傅接回樟源老家兴福庵养老,每月奉寄钱物。老师傅病故后,敬中奏请皇上为师傅守孝,随后奉旨返乡守孝三年。回乡后修复兴福庵,安置佛像供之,尽其孝道。敬中生平好义乐施,在应试期间,霞浦王某死于旅舍,他典当自己衣物为之料理后事,并助其扶柩回原籍安葬。魏敬中孝义兼备,颇受人敬重。
魏敬中自幼就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但随后的7次赴京应试,却是七考七折。虽屡败屡战,却也造就了他一生严谨治学、学富五车的文化功底。试想,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21载寒窗苦读又怎能成就其最后的辉煌?他出仕后,为史官,忠于职守,勤于笔耕,敢于直笔,以文载道,遇有疑义,则认真剖析,不肯随便放过,不少纂述都为同仁所推崇。更难得的是,他从不钻营名位利禄,赢得官场德文双馨的美誉。时任直隶总督的那彦成曾赞赏他说:“此他日上书房选也。”清朝的上书房乃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可见同僚对他的评价之高。
都说仕途多坎坷。魏敬中当京官十多年后,因一次大考笔误,被降为一般京官,他深感宦途艰难,便辞职回福州。闽浙总督孙尔准慕名聘他为鳌峰书院山长,他婉辞之,而后到浦城南浦书院主讲。不久,接受闽浙总督程祖洛之聘任《福建通志》总纂(翌年,又兼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