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0600000008

第8章 村庄旧事(1)

村庄旧事

以前,村庄交通不便,我毕业后选择在省城安家立业,母亲总抱怨说,离家乡千山万水,过于遥远。那时我二十刚出头,颇具虚荣心,好不容易能够回家时,会选择风和日丽的日子,有意无意地搭乘朋友的小车,煞是风光地回到乡里。随着年岁不断增长,自己头上接二连三长起白发时,我逐渐明白一些道理:其实,对于很多东西,村庄并不在乎。村庄,是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只要游子归来,无论他在外境况好坏,村庄都会将他拥入怀抱。

山上的粥好吃

村里人习惯把村庄以外的田野通称为山,说是在山里干农活,其实并非高山峻岭,大多是一些丘陵地带。从小时候在山上疯跑,再到年少作为家里劳力之一在山上劳作,田野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农忙时节,村里无论谁家,男女老少单位时间劳作下来,都腰腿酸痛,饥肠辘辘,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就着几片咸鱼一碟酱菜,一碗碗喝着大麦粥、番薯汤,顿时感觉通体舒畅,神清气爽。毫无疑问,在农人饥乏之际,消化功能疲软,油汤干饭是难以下咽的。那时孩子在山上野餐,或许带有些许户外野炊的韵味,说是在帮大人忙,更多是装模作样,或干脆钻洞抓田鼠赶老蛇,心里就等着端起饭碗的时刻。对于孩子们来说,置身五谷茁壮生长的田间,一起享受粮食赐予的温饱和芳香,无疑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山野情趣。大人总是笑着说,山上的粥好吃。填饱肚皮,大人接着干活,孩子们却逃离田间,上树掏鸟蛋,下池塘抓鱼虾。收工回家时,把战利品统统装在锅具里,作为餐桌上的美味。

如今,村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精明强干的人都走出去了,没有人会认真伺候田地了。农妇扛着锄头从田头走到田尾,只是象征性挥舞两下,便回家歇着聊天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庄稼地日渐贫瘠不再肥沃,只能提供有限的粗杂粮。农忙季节里,一家男女老少挑着粥食上山干活,大人挥汗如雨,小孩在旁协助,早已成为一种久远的乡村传说。

大宅第记忆

先前,近亲宗族都住在一个大宅第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大宅门后,天井之前,是一块通风见光的共用地,女人见缝插针养鸡鸭,逐日手脚勤快打理笼舍,早晚精心照料饲养,各自盘算着宰杀进补的日子。厅堂里祖宗神像下,大宅第里住有几家人,就会紧挨着几张方圆不一的饭桌,经常可见济济一堂人丁兴旺、锅碗瓢盆互相碰撞的盛况。有时,端碗饭会从村头吃到庄尾,品尝别人家的咸菜,闲聊拉呱不停。天井下四周,有序排列着先人流传下来的、用于加工五谷的石制磨具,历经风吹雨打,却古朴实用。大宅第没有太多的秘密和隐私,有时虽然显得拥挤不堪,但基本还算相安无事。在那个年代里,生活艰苦,吃穿简朴,如果哪家灶间飘香,刚煮出点好吃的,便会盛几碗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解馋。其实,大多也就是地瓜粉团或咸粥之类的,但依然觉得津津有味的。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整夜冒黑烟;没有电视,早晚只能听有线广播,翻来覆去都是一些雷同的歌曲。一年看两三场露天电影,便是村里盛大的文娱活动了。孩子们永远是无忧无虑的,随时随地都有小伙伴,从早到晚奔跑在前庭、后院和天井里,用方言编儿歌念童谣,或者干脆乱喊乱叫,童年过得飞快。

如今,村庄也如城市一般不断地成长壮大。几个兄弟一分家,刚另起炉灶,虽只有一两个孩子,也盼望着能单门独户。于是,男人咬咬牙外出打工挣些血汗钱,女人缩衣节食勤俭持家。待申请到一块宅地,再找亲朋好友借凑,开始起地基盖新房。几年来,我每次回家,村庄四面八方犹如城市建设,都在攀比着盖房子,有的还是小洋楼式的。田野一天天地被蚕食、掩埋,动人心弦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再是村里人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欢乐随风飘逝。如今,大宅第年久失修,蛛网四结。两片半掩的门前,零星可见几位耄耋长者,面无表情坐在板凳上晒着冬阳,似乎沉浸在乡村往事之中。

戏台人生

那时,戏台几乎是一个村庄文化建设的标志,存在与否事关村庄颜面,至少老人和孩子们都翘首以待。包产到户后,生产队随之消亡,几位年长者聚集在一块喝茶吸烟,琢磨着村头一块空闲的露天牛棚地。不久,大家被统一发动起来,运来石条在牛棚地四周高高砌起,然后往里填土,也不知道填进去多少车土,再一天天地把它夯实。等到五六根水泥电线杆竖起时,一个村庄戏台基本大功告成。在名目繁多的节日里,村庄戏台上幕起幕落,演绎才子佳人悲欢离合,陪伴着村庄喜怒哀乐,风风火火热了十几年。演戏期间,一车车的道具刚到,孩子们从早到晚围着瞧个不够,那些台上生龙活虎的戏人,在台下跟常人也没啥两样,照样要吃喝拉撒,只是借助戏台、布景、道具,后台光电音响,才让村里人如痴如醉。每一次演戏,都连着几天吸引远近大小村落的人们闻讯而来,卸去季节劳作的疲惫,忘记短缺经济中的忧伤烦恼。尽管孩子们不一定都看得懂,在人缝中挤来挤去,累了也硬撑着不回家,慢慢在锣鼓声中东倒西歪,昏昏睡去。如不巧逢上落雨,村里人打起雨伞兴趣不减,非得无法克服才收摊走人。如今,夜幕刚刚降临,农人便一家子关起门来,看起闭路电视,让电视安排夜生活,或干脆睡大觉。屋外阴晴圆缺鸡飞蛋打,似乎那是另一世界的事。任由一轮明月,照着凄凉孤寂的戏台。逢祭祖敬神的黄道吉日,非得热闹唱戏不可,观众也是寥寥无几,戏台上下无精打采,总是无法融合贯通。剧团变得冷冷清清,接班人也转业改行,与早年风靡一时的布袋戏比,结局几无两样。社会发展至今,高科技威力无比,娱乐活动日益多样化,戏曲终究惨败下来。村头戏场偌大的一个地盘,现在几乎被人们瓜分和占用得差不多了,如乡里高龄老人一样,在我们眼中渐行渐远。

村庄记住她的每个孩子,无论他走多远,无论他走多久。每次,我走在村庄的路上,总被年长者先认出来,喃喃说,“回家看看,好啊。”如今,交通特别发达,从城市到家乡不算太远,也就是两个小时的车程。只要我愿意,没有杂事缠身,每个周末回去一趟都不算难事。我风雨无阻地回家,坐小车或骑摩托,相机行事,随心所欲——形式已变得无关紧要。中年的我,有多少次面对故乡,几分清醒几分茫然:还是那样的天,依然是一样的地,这是熟悉的村庄吗?我用力睁大眼睛,寻找旧时的家乡,追忆往日童年,企图挽留什么,写点什么。心里以为,这样做,是试图唤醒记忆深处熟睡的部分,拯救我自己,也算是帮帮儿子。因为,终有一日,我也将永久告别村庄,曾经的文字,能让他回味无穷,记得回家的路。

零乱记下这些文字,时值深秋重阳佳节。这个节日寓意登高、赏花和敬老,几乎属于城市独享,与村庄生活没有多少关联。我不禁又想起许多村中的老者,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士,他们是最有资格叙述村庄往事的人,是曾经鲜活翔实的字典,但都一个又一个带着秘密,告别古老的村庄,离我们远去,没留下任何残片。今秋重阳,巧遇北京盛会召开,我家身后的屏山大院,彩旗猎猎,花团锦簇,金桂飘香。一弯新月下的我,行走在凉爽秋风中,心中默默为古老的村庄祝福。

农家养猪琐忆

从来没有像今天,猪肉的价格及其相关话题,让城里人如此关注。尽管如此,面对从超市买回的猪肉,以及由之制作而成的种种食物,我依然品尝不出小时候那种特有的香甜。时代日新月异变幻无穷,嗅觉口味随之不断更改。愈是如此,记忆深处的乡村养猪琐事便历历在目。

至少在三十年前,猪是农户私有财富的象征,养猪对于农人绝对是一件大事。房前屋后猪舍的规模,现有存栏的数量,几乎是一个家庭副业兴旺与否的标志。农家盖新房,必定同时考虑猪舍的位置,最好能通风见光冬暖夏凉,在这样的环境生活,猪仔无疑出栏快些。记得那一年,过完春节后,父亲用木板车从山上运来石板,几个邻居手忙脚乱帮着垒叠起来,使寝室地面高于室外的猪圈,以便引导排泄物的流向和农人冲洗。接着,用水泥和砖块砌上猪槽,锯几段碗口粗的木料,又捆又钉做成牢固的栏门——猪的力气是不可小觑的,它经常让质量一般“城门”形同虚设。最后,父亲在角落里砌了个粪坑,用长石板盖上,便算大功告成。

母亲一边耐心等着水泥凝结,一边四处问询猪苗的价格,盘算着即将饲养的数量,选择进栏的黄道吉日。猪仔被装笼运抵一个陌生环境生活,是要适应一段时间的。此时,它们通常表现得惊慌失措,要么在新居里四处乱撞,要么龟缩在角落里默默无语。接下来的事情,作为新主人,母亲心里很清楚,她早就为新来的客人准备好第一道美餐,并站在远处偷偷看着慢慢靠近猪槽的猪崽——先是轻品细咂,继而狼吞虎咽,警戒的眼神趋于平静,紧张的四肢逐渐放松。猪崽安顿好之后,母亲松了一口气,分别在厅堂和门前给土地爷上香,默默祷告风调雨顺,保佑猪崽无灾无病,来日能有大丰收。每逢过年,她总是特意吩咐我们,猪栏里的那副对联绝对少不了,六畜兴旺,养猪为首。

小孩子一刻也没闲着。我与兄弟们在猪栏旁边用乱石围起一堆沃土,移栽下南瓜、丝瓜或胡瓜幼苗,用长木条、树枝和铁丝搭好凉棚,一天天浇水施肥,美滋滋地看着藤蔓伸展,顺着草绳缠绕而上,迅速繁殖弥漫开来,未到夏天便已覆盖了整个棚架,忙着开花结果。棚架下的猪也不逊色,进进出出凉爽悠闲,腰围也随着头顶的瓜果,一天天粗起来。

南方多雨,猪舍屋顶建筑呈斜坡状,方便迅速往后排水,大人也可以用笸箩晾晒一些食物,更有利于孩子们手脚并用攀爬玩耍。每逢好天气,我总要帮大人清洗猪舍,这是猪放风的好机会,它们便大摇大摆四处逛荡,甚至哼哧迈进厅堂,对着小孩猫狗甩耳朵摇尾巴。农人犯不着担心它们会跑太远,干净卫生的猪窝让它们感到惬意,何况主人的声声呼唤,意味猪槽中已增加了一些饭菜。

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农村的猪食很简单,无非是大锅煮熟的甘薯叶和皮,或加工豆腐后剩的豆渣卤水,除此之外还得添加一部分发酵变酸的米糠泔水。逢年过节,大人宰杀鸡鸭,孩子们补完身体后,往猪槽里倒些剩骨头,会引起好一阵子的骚动。如今,城里的酒店把满车满车的剩饭剩菜运到乡下当饲料卖。想想这代猪,经常有好吃好喝的,为什么却爱闹一些怪病哪?

油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的排泄物,是农人世代种田的好肥料,猪苗进肥猪出,来来往往的猪,生产出源源不断的肥水,滋养着远方的农田,换成一担担沉甸甸的五谷。农妇——至少是老家的妇女,如果放任猪舍脏兮臭哄不管,那么她饲养的猪是不可能起色的,她在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用半年时间,两头猪已变得成熟肥胖,猪栏显得狭窄起来。从屠宰户察看时的摩拳擦掌,还有父母亲的欢喜神色,我感到一个与朋友诀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带着复杂的心情默默喂它最后的晚餐。翌日凌晨,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必定会被凄凉的猪嚎叫声惊醒,我已烧开一大锅水,让大人们剐洗肥猪之用,以便及时摆放在市场的案板上叫卖。随后,我们在品尝鲜美的猪肝汤和炒猪血的同时,母亲把猪头摆在土地爷神像前,感恩大地,叩谢自然。夜晚,一大沓“工农兵”被送进家门,父母亲存起我的秋季学费,开始做下一季饲养打算,我却还忘不了那两头相伴成长的猪。

进出栏之间的精心饲养,满载着几代人的希望。养猪的交错循环,支撑着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如今机械化养猪,规模宏大时空紧凑,为了商业利润最大化添加神秘物质,了无农事劳作苦尽甘来的乐趣。由于外出打工,农家许多猪栏荒弃了。散养户能坚持下来的不多,有养的也大多是自家婚事宴席备用。零星在村里买的猪肉,价钱比城里超市贵得多了,因为农家饲养的猪味道绝对纯正,这是农耕文化日积月累的独特优势。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一餐饭时常要大人连哄带喂。母亲瞧着心里急,常念叨说猪崽都要养两只。孙子如正值长身体,饭吃得快些,长得稍胖点,老人家又怕别人当面表扬。这让我想起旧时养猪,站在猪栏前,如果非得夸别人家的猪长膘快,也得用手掩着嘴巴低声言语,唯恐猪经不起称赞,身体突然间长慢下来,贻误一个农家将来的计划和安排。

村中笔记

两年前,村庄通向乡镇的公路就铺上水泥了,回家之旅平坦而通畅。时代在变,小车已逐步向村庄普及,人们不再有任何好奇心。摩托车依然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辆接着一辆在身边飞驰而过,个性无比张扬。自行车似乎有些慢腾老土,即便这样,骑车人也是行色匆匆,不肯随便停留。一切皆在表明,村庄的时间飞快地旋转着,你很难再找到些许悠闲或自闭的迹象。

同类推荐
  • 苏轼诗词选

    苏轼诗词选

    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词精品,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 红色禁卫军(一)

    红色禁卫军(一)

    1945年初春,几度延宕的中共第七届代表大会,终于召开在即,中央保卫部门决定从各部队抽调一批军事技能过硬,政治可靠的人员,以补充和加强会议的警卫力量。当时我们晋绥六分区忻崞支队,刚刚打完宁武县东南日军的一个据点,正在做战斗后的调整,我突然接到去军分区学习的通知。支队里和一起被抽调的,还有于旭伟同志,他来部队还不到一年,但表现很好。大约是3月20日前后,我们到了驻在兴县蔡家崖的晋绥军区,住进了政治部招待所。
  • 心声集

    心声集

    《期待》、《九寨之秋》、《学会夸奖》、《学会放弃》、《献给爱人的歌》、等等……《心声集》这本诗集收录的是作者成绛卿的心得之作。
  •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莎士比亚喜剧集

    莎士比亚喜剧集

    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莎士比亚是公认的世界级戏剧大师,他的剧作中蕴涵了浩瀚的人生,渊博的知识和发掘不完的深邃思想。本书就收录了莎士比亚六部喜剧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温萨的风流婆娘们》,主题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且丰富,不落俗套,错综复杂的情节经常由许许多多的欺骗、偶合、乔装打扮和奇遇组成。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着欢乐气氛和乐观精神,歌颂了人类的美好爱情和纯真友谊,具有永恒的魅力。
热门推荐
  • 记忆感应师·幻听

    记忆感应师·幻听

    根据一位女性民众通报,哈里森警官率领刑事组以及鉴识科的干员来到这座废弃的庄园。警方先围起封锁线,阻绝多数看热闹的民众与闻风而至的媒体记者,甚至是凶嫌。多数命案的凶嫌,都有一种莫名的心理因素,重回现场欣赏自己犯案的杰作。命案的现场是一座极为传统的中式旧宅院,中央大厅两侧红砖瓦砌成的无数厢房,转进廊处还有假山鱼池,虽然杂草丛生,池水干涸,不难想象以前荣景。最右边柴房也是灰尘满布,中间一张椅子捆绑一位少女,年龄推算是14岁左右,正值豆蔻年华,却被绑在椅子上活活饿死。
  • 老婆好难娶

    老婆好难娶

    【文章一对一,男主女主绝对身心干净】这是一个都市大龄胜女女扮男装的的日常。云微是个低调的异能人,她想要低调的生活,想要交一群低调的朋友。哪知天不遂人愿,她的朋友个个不低调,十四年以男装示人做了大学教授,勉强维持各方平衡,继续走着低调的路线,不料一场相亲打破平衡,从此低调是路人。
  • 修真精义杂论

    修真精义杂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本书提供给读者的是从孩子的孕育到健康身心成长的全面可靠的科学育儿建议:0-3岁婴幼儿的基本护理方法;各生长期体格、情感、语言、运动和认知发育的标准;各种常见疾病、意外伤害及其他健康问题的识别和护理;亲子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从早期智力开发开始,全面呵护孩子的成长,培养出健康的聪明宝宝。
  • 先离厚爱

    先离厚爱

    莫绵和邱承的婚姻,从门当户对开始,最后也只剩下门当户对。索然无味的婚姻,一旦点了那么一根导火索,“砰”,也就走到了尽头。*离婚前莫绵说:谁不离,谁孙子。邱承说:好,明早9点,民政局,别迟到。*离婚后莫绵说:我能没人要,男人一把把多的事,哼!邱承说:你绝对没人要,那些男人我收了。离婚之前,他是个性取向正常的男人,离婚之后,他的性取向开始匪夷所思,专挑男人下手,而且只挑她看对眼的男人。当她终于对他这个“三儿”忍无可忍,杀上门去,才发现,这是一场有去无回,去了就别再走了的温柔游戏。推荐自己的文《总裁之豪门弃妇》
  • 田园娇宠:夫君,太给力!

    田园娇宠:夫君,太给力!

    睁开眼,她重力将他碾压,身后追兵紧逼,她着初遇美男跳入深湖险境中求生……再遇,清尘楼岸间两人相对而视。“顾墨辰,我给你赎身,以后你就是我的人!”男人深情凝视:“这辈子,你注定是我的妻!”季雨薇一直想要将美男收为己用,不让其他女子窥视他天工俊貌,而顾墨辰将错就错,步步带她进他的囚笼……小女人终得美人归,方知:“顾墨辰,你个大骗子。”男人认真点头:“嗯,本王骗了你的心,但夫人你也将我的心偷走了!”雨薇原想抱着美男隐居山间生包子,竟不知对方身份不一般。已有百万完本作品《天降宠妃:高冷王爷,撩不停》欢迎大家入坑!
  • 庶女重生之金玉斗

    庶女重生之金玉斗

    高墙宅门,许孝熙深觉庶女难为,难在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做的好,被嫡妹视为眼中钉,做的不好,被庶妹当成软柿子,哪怕嫁了人,那些举案齐眉、家宅安顺也是骗人的。上一世,夫君宠妾灭妻,成亲三年她受尽冷落,任凭心胸再宽,也换不来举案齐眉,最终一尸两命惨淡收场。这一世,她拼尽全力另觅姻缘另择良人,可是夫君高冷,姨娘强势,少爷姑娘全不是亲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白天要精于算计,晚上还要奋力劳动,续弦的日子,写满了大大的苦逼。直到一日传来消息,老公“弑兄夺位造反成功了”,许孝熙才惊觉自己魂归年幼重生一次,断然不能继续逆来顺受。
  • 与你漫步听风声

    与你漫步听风声

    【校园甜宠,双洁,1v1,】言绅在遇到阮芷之前,还不觉得自己有多差劲,但是在遇到阮芷之后,发现自己啥啥都比不过这个小家伙!?~?论学习,自己喜欢的小家伙竟然是数学国际竞赛的一等奖!论声音,自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获得配音界的大神级别,竟然被小家伙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拿到了!论家世,小家伙是京市阮家的小公主,而自己是家道中落,从京市搬到海城的言家子孙!活了17年的人生,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差劲~(众人看着某个集团的总裁:哦,没看出来!要是说你差劲的话,那我们就啥也不是→_→)【改了一下简介,嘻嘻,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初恋故事,有欢喜,有逗趣,有矛盾,但,很甜的文!】PS:作者是个小萌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慢慢改进中,不喜勿喷,但是会吸取大家的建议,实在看不下去,那就绕道走吧,你好,我好,大家好!over!
  • 成就你一生的心态全集

    成就你一生的心态全集

    心态决定命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本书在向读者阐释了积极心态对人收获幸福、取得成功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同时,又有针对性地对好心态的培养和运用提供了许多有效方法。从而帮助读者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取舍得失,以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现状,成为命运的主人!
  • 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不可否认,在人格修养、商业道德、管理模式、决策定位、合作共赢等许多方面,中国企业家都还很不完善,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些“硬伤”并非不可挽救的。一方面,西方久已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成功企业在“西方管理思想中国化”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一书,正是荟萃了这些方面的精华,为迷茫失措中的中国创业者准备了对症下药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