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9300000003

第3章 你不可不知的最重要的10大心理学常识(2)

2.黏液质

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他们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黏液质的人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流露情感,能自制,也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人长时间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其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其因循守旧,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3.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4.胆汁质

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外向性、行动性和直觉性。这类人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表情、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现。这种人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埋头于事业,也准备去克服通向目标的重重困难和障碍。胆汁质人一旦就业,往往对本职工作不那么专注,喜欢跳槽,倾向于经常更换工作单位,渴望成为自由职业者。比如作曲家贝多芬和亨德尔就是此类气质型,这种气质反映在音乐风格中,多有慷慨激昂的激情,有崇高的英雄主义情绪,有突发的强音迸发出强烈的感情。这种类型的人的不足是缺乏自制性、粗暴和急躁、易生气、易激动,因此要注意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角色效应:为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被称为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就读于相同的学校,在同一个班级读书。然而,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却大为不同:姐姐性格开朗,具有自主意识,喜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惯于依赖他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对于这个现象,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他经过研究后发现,双胞胎姐妹之所以会性格迥异,主要原因是她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待双胞胎的态度截然不同,虽然她们是孪生姐妹,但是父母对她们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划分:姐姐应该照顾好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妹妹则必须听姐姐的话,遇事多与姐姐商量。长此以往,姐姐逐渐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都扮演着妹妹的“保护人”角色,妹妹则理所当然地充当着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是造成双胞胎姐妹性格迥异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发现,那些有弟弟妹妹的人一般在性格上更加独立,更加有担当性,不经意中就会流露出照顾人的天性。

除了家庭关系赋予的角色外,社会以及团队对个体所赋予的角色的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共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发现这8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他们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上述现象也是一种角色效应,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角色后,为了不辜负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按照角色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角色行为。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固然在性格素质方面,这有男人比女人更坚强的因素存在,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男人受限于自己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原因,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软弱罢了。在社会和家庭中,男人一直被赋予为强大、敢于承担的形象,为了匹配这种形象,即使遇到挫折和坎坷,男人也常常会强忍着自己的脆弱,至少不会让他人看见自己的眼泪。

角色定位:我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塑造我

1973年,心理学家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监狱模拟实验”。他和助手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招募大学生自愿来充当实验者,并且提供一定的报酬。前来报名的大学们自愿通过掷硬币的方式确定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的充当狱警,有的充当犯人。津巴多原本打算用两周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在实验期间,被测试的这些学生都穿着和现实生活中的狱警和囚犯相同的衣服,扮演狱警的学生每人还配发了一支警棍。出乎津巴多预料的是,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扮演狱警的学生逐渐变得性格暴戾,并且想出各种办法羞辱和控制“犯人”,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则变得无助,甚至是沉默。

尽管他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一项心理学实验,但角色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被角色所控制,失去了他们原有的面貌。最后,津巴多不得不在第六天就结束了实验,并且在此后的数年跟踪辅导这些学生,以消除实验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的伤害。

案例中所提到的实验听起来似乎有些毛骨悚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被社会、家庭等因素所规定,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与其说人们是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不如说我们是一个角色的动物,每天我们都在按照社会文化所规定的角色行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曾提到:性别的社会化给了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的角色。社会赋予女孩子“根”,赋予男孩子“翅膀”。的确如此,尽管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有时会很大,但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女性都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养育后代的工作,而男性则更多地在外面的世界中闯荡。对于我们来说,上面所说的这些已经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事实上,这是我们的社会为男性和女性规定的性别角色。

安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因为在家里有哥哥姐姐,什么都让着她。家里每个人都把她当成小孩子,安吉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孩子。从小到大在班里年龄也是比较小的,同学也把她当成小妹妹看,很多方面也都让着她,于是她对别人有了很强的依赖感。平时和家人或者是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的时候通常她只是个陪同,很少开口说话。妈妈常常说她太内向,经常发愁她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长大成人了,安吉找了个疼爱她的男朋友,恋爱、结婚,后来,做了母亲。

刚开始,安吉总也不愿承认这是个现实:原来一切都围着自己转,现在一切都围着这个“小不点”转;原来自己经常看看电影,找好朋友逛街,现在只能趁孩子睡觉时看看影碟;自己想回单位上班,因为孩子没法照顾,遭到老公的坚决反对,所以只能窝在家里。

后来,母亲教会了安吉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渐渐地,在上班时,安吉总是念念不忘孩子的感冒好点了没有;下班后,一刻也不耽误,到商场买袋奶粉就打车回家;在平时和同事们的闲谈中,总是请教孩子不好好吃饭该怎么办……到了晚上,和老公一起规划着孩子的未来。

一段时间过后,安吉适应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

角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以前和家人一起,安吉认为自己是个孩子,把什么事情都推给父母、姐姐哥哥,依赖着他们;当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安吉成为了母亲的角色,她要去照顾人,将来也要成为孩子的依靠。每个人在自己不同的角色中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甚至是相反的。社会规定了孩子的角色是受父母照顾,赋予父母的角色是照顾孩子。

一个人不可能凭空出现,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与个性是受社会诸多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而童年是人格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幼年受到的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他或她以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规定性依据,当我们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照社会的规范去行动。当身为母亲时,母亲这个角色要求我们去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身为丈夫时,丈夫的定义要求我们去承担照顾妻子和家庭的义务。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社会角色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就有什么样权利和义务,有什么样权利和义务同时又标志着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显然,一个人承当的社会角色越多,他或她的权利或义务也相应地就越多。人的权利越多,自由度就越大,人实现自己利益和价值的机会就越多。

人性定理:人都是以服务于他自己为目的的

人性定理也叫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指的是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以服务于他自己为目的的。

“人性定理”有如下内涵:

1.自我意识

人都有关于自我的意识,深知自我是不同于他人、他物的一种独立存在,并能准确地感知自我与非我的边界,有明确的主体我与客体他人、他物的区分和界定。

2.自我决策

即人都具有行为选择自由,没有什么外在力量,可以无条件地决定主体我只能是什么,而不能是什么。主体我是什么,是主体我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3.自我肯定

人活动的目的是寻求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表现为,任何一个健康的人,他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只是服务于他自己特定的目的,无论多么高尚的人,都不例外。自我肯定的内容包括生存需求(有)的满足、自我价值(能)的实现和自我价值判断(善)的实现。

4.自我中心

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并视世界万事、万物为与主体我对立的客体。它们的意义和价值都是由主体我赋予的,是它们能够被用作主体我自我肯定的工具,服务于自我肯定的目的。

5.欲望无限

人在确知生存需求(有)的欲望,不可能永恒地满足时,开始转向自我价值实现(能)、自我价值判断实现(善)的追求,并力求通过这两种欲望的满足,来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精神生命的获得,来延长短促的肉体生命。这后两种欲望,不会像吃饭一样有饱的满足。

6.自我异化

人作为一种动物,总是向往安逸,在没有外部环境压力的作用时,会沉醉于动物本能满足的肌肤之利,而销熔自我,使对自我肯定的寻求,异化为一种自我否定,像吸毒者一样,为了片刻的虚幻体验,毁掉自己的身体健康。

关于人性理论,马克思在哲学层次对其进行了研究,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宗教的、空洞的人,而是现实的、真正的、能动的人,并提出了“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的、‘类’的本质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1.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人性理论首先是现实的。在《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态》中,马克思写道:“……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认为“人”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进行了批判。“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在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因而,人也就成了抽象的、“类”的人的本质。

2.人是真正的人,能动的人

马克思讲的真正的人是有别于西方的宗教化了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想化了的人。马克思讲道:“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

马克思坚决反对将人看成是僵化的、呆板的、不变的、被动的人。被动的、僵化的、没有创新性的人无疑只是动物而已;但人有其独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不仅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3.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认为,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的个人,人是历史的、社会的、现实中的人。

同类推荐
  • 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为什么服装店的镜子要斜着放?为什么商场里的导购员总是说“咱们”?为什么你总觉的别人买到手的东西比你便宜?为什么女性不买东西也喜欢逛商场?为什么超市里的口香糖摆在收银台旁?你明白这些奥秘吗?你是否意识到其后的心理动因呢?……消费,每天都避免不了。每天看一点,你会发现,成为购物达人如此简单!
  • 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本书献给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包括什么内容,自己以往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是正确的,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分为16章,从浅入深,由个人到社会,大略介绍了心理学最受关注领域的基础知识,并结合了一些案例,可以让读者朋友们拥有更快速的阅读体验。本书还结合生活,提出了一些立足于实际的建议,希望能为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120年来研究、剖析社会心理学最为深刻的经典之作,作者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是研究社会心理学必读佳作。
  • 身份心理学

    身份心理学

    以心理学、营销学的观点解析身份和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吸引高层次人群的人际关系法则。越是好的越多人抢,越多人抢就越是好的,你明白这种不成逻辑的逻辑背后的心理秘密吗?场面大了,会吓跑人群中的绝大部分;场面小了,有实力的人又看不上。你明白这个“面子”问题背后的心理秘密吗?形象代表人的本质,影响力就是一种生产力,你了解这种名与实之间互相转化背后的心理秘密吗?外表漂亮者比不漂亮者更为成功,你知道这种视觉效应背后的心理秘密吗?
  • 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讲堂

    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讲堂

    当代青少年最大的健康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然而很多青少年却并不快乐;虽然他们努力争取上进,然而心中的烦恼却日益增多。心理上的阴影淹没了他们的笑容,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冷却了生命中的很多激情。青少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再也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热门推荐
  • 经典的散文

    经典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予君倾城恋

    予君倾城恋

    48个历代或唯美或残忍或感伤的爱情故事。你可能知,也可能不知,少女睫毛一眨,剪碎少年眼里波光,少年鲜衣怒马仗剑而归带着一身的月光……我们只能从文字的背后,窥探蕴藏的旖旎的爱恨,他们的爱情多美好啊,一代代的传唱,有我们、有后来人看,永远余音回响。宿命里总有那么一个人撞进来,也许是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许是偶然间的相遇相知相守,也许是互不待见却在患难里相爱……
  • 异世逍遥游

    异世逍遥游

    袁杰:今朝我为帝,异世我独尊。大战魔帝闯异世,突破重关逍遥游。
  • 小妾又逃了

    小妾又逃了

    对这种心如蛇蝎,好色如命,伤风败俗的女山贼,傲娇的小侯爷认为收服她的最好方法就是逼嫁为妾,留在身边狠狠调教。结果是胜者躺好,败者扑倒,节操全部沦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白牙

    白牙

    《白牙》讲述了狼狗白牙的一生,从出生到被人收养,从孤儿到所向无敌,从仇恨到忠诚,直至最后白牙安享晚年。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一只个性孤僻的灰毛狼狗形象,以及它从冷漠残酷到学会爱的过程。
  • 霸道老公缠冷妻

    霸道老公缠冷妻

    “我的要求很简单,把这个签了。”严天雄带着鬼魅而满意的微笑,“虽然你这个女人不要命,但是你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到任何程度。”“我呢,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和我契约结婚,婚期三个月,我保证你不受外界的干扰,但是你得无条件的服从我。”当霸道遇上冷漠,走投无路的她被迫签下契约,成为他的契约妻,期限三个月。是身世的痛,还是宿命的悲,她选择离开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未遂后,她精心策划第三次逃跑,为了把自己藏起来,永远不让他找到。他说过,如果是恶魔,就不要做回天使,为了寻回曾经不在乎的爱,他要把她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
  • 神武剑皇

    神武剑皇

    紫极元身,拥有之人受尽上天眷顾,让漫天神魔为之嫉妒。可惜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铸造此等神躯,必须有人甘愿牺牲,用自己身体为鼎,以自己千秋万世绵绵无尽的痛苦为代价,才能替他人铸就。转伦剑,受尽诸天神魔诅咒的不祥之剑,有着毁天灭地的威力,可将永恒不死的神魔送入轮回。但因为剑上承载的神魔诅咒实在太重,拥有之人都会受尽无数苦难,死于非命,且死状凄惨。问天何极?问地何寿?一曲古老苍凉的问天阙歌,自混沌初开,天地间的无尽黑暗中生出第一缕光明以来就已存在,可惜,却无人能解其中奥秘三者同时归一,会铸造何等令天地星辰崩猝的传奇。
  • 后汉书

    后汉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匈奴

    战匈奴

    本书是一部讲述大汉与匈奴征战百年的纪实之作。两千多年前,当冒顿单于统一了自猿人时代就一直动乱分裂的蒙古高原,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时候,中原即再一次陷入战乱与分裂。随着西汉帝王的东征西讨,至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疆域空前扩大,一个对匈奴进行呈C型包围的战略浮出水面。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与胜利后,汉朝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作者以麻辣诙谐的文笔、严谨审慎的态度,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于废墟间建立的汉帝国与匈奴帝国间的巅峰对决。
  • 骑蜗牛的旅行

    骑蜗牛的旅行

    “2011年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精选自2011年报刊上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故事精彩,题材多样,符合少儿喜爱故事的天性。不仅有少儿领域具有导向性作家的作品,比如常新港、老臣、曾小春、谭旭东、范锡林、黄春华、彭学军、佘雷、章红、汤素兰、龚房芳、凌仕江等,还有一大批新锐少儿作家,比如曾维惠、两色风景、毛小懋、喻虹、汤汤、麦子、徐玲、贾颖、谢倩霓、李宏声、王宜振、慈琪、何腾江、周锐、杨士兰、贾月珍、吉葡乐、陈亦权等人的作品。可谓2011年度少儿文学领域的权威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