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英国的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类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哈代提出:地质史表明,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是人类的祖先,在水中生活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
“海猿”说依据
提出海猿说是根据人的许多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
作为这一论断的根据,哈代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和水有关。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而且游泳是孕妇妊娠期内惟一能进行的安全运动。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有眼泪。人类是惟一能以含盐分的泪液来表达某种感情的灵长类动物,这可能和人类早期在海洋中的经历有关。再从身体的结构上看,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长有毛发,这可能和游泳时头露出水面有关,正如“美人鱼”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却没有;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合于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弯的。人类喜欢吃鱼、贝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则不。最令人瞩目的是,雄性猿猴与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于背部进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进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产时也像人那样,是由充当“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这和猿猴也不一样。综合这种特性,所以哈代断言:人由海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上岸的成为“人类”,没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在研究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后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相似。缺盐时,动物食欲锐减,对食盐的渴求抑制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满足了它们对食盐的需要,多余的食盐就再也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动物对自身食盐的需要量有精确的感觉,它们摄入食盐也极有分寸。
然而,人类对食盐的需求量是没有感觉的。人类不具备别的陆生哺乳类动物那种对食盐摄入的精细的调节本领,体内缺盐不产生渴求,摄入食盐过多也不能自我控制,而这一特性与生活在海洋中盐分充足的水兽相似。
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反应也很有说服力。人潜水中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称为“潜水反应”的现象。人潜入水中,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此时,还饱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机体中心大脑和心脏上,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伦敦动物园的营养生物化学权威克劳福特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进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脑容量大的动物,主要得益于所食的鱼。”
鱼和贝类体内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对大脑的发育有益。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巨大的食草类动物,用蛋白质构成了它们巨大的身躯而没有使脑容量增加。而脑力仅次于人类的海豚在陆地上生活时,其食谱和当时沿海地区的人类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人脑是靠食鱼进化而来的,而不是通过生育时的自然选择。
实际上,这也为“人类是从海洋进化来的”论点提供了新的论据。
“海底人”
科学家还认为,从海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大致可以这样设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体,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陆地,成为人类祖先。甚至还可以进行更大胆的设想:在几百万年中的某个时期,分成了两支,一支上了陆地,进化成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于适应环境,进化较快,成了高于陆地文明的“海底人”。
这个设想,是否能充填“空白期”,尚有待科学家们研究证实。
9、人类文明曾被毁灭过吗
考古和种种难以破解的迹象表明,地球上曾有过一次人类文明,否则,许多现象将无法解释。就拿金字塔来说吧,它就不一定是古埃及人建造的,因为在北美、南美,甚至“百慕大”也发现了金字塔。有人说是外星人建造的,可也没什么根据。
文明遗迹
在南美洲发现一条离地面250米深、数千千米长的隧道系统,通往隧道的秘密入口由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把守着。隧道的穴壁光洁平滑、顶部平坦。有些宽的地方,竟如喷气式客机的停机库那么大。其中有个宽153米、长164米的“大厅”,里边放着一张桌子、7把椅子似的“家具”。“家具”的材料很奇特,像石头,但不像石头那样冰凉;像塑料,但又像钢一样坚硬、笨重;而且显然也不是木头。在椅子后边还有一些动物模型,如蜥蜴、大象、狮子、鳄鱼、老虎、骆驼、猴子、野牛、狼、蛇和螃蟹。“大厅”里还有许多金属叶片,大多约1米长、约0.5米宽、1.2厘米厚,一页一页地排列着,就像装订的书,共发现有3000片左右,每片上都书写着符号,好像是用机器有规律地压印上去的。这些符号没有任何人能看明白。
在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和南卡罗群岛一带海底,人们还发现了一条路面宽广平坦的“街道”。在亚洲的科希斯坦山区,有一幅洞穴画,上面描绘着1万年前各个星座的确切位置。画中还把金星和地球用线条联接起来。在蒂亚瓦纳科发现一座巨大雕像,由独块红砂岩雕成,重20吨。雕像的符号准确记载了2.7万年前的天体现象。
文明的猜想
于是,一些科学家们推论:金字塔不是孤立的,它与以上世界之谜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出自同一智能生物之手,这种智能生物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曾经主宰过世界,曾经有过高度的文明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们在航天、航海、天文、数学、机械等许多方面和我们今天的水平不相上下。也就是说,地球上曾经至少出现过一次人类文明,其程度不一定低于当今。后来,由于剧烈的地质运动,突然的气候变化,或是一场人为的战争,把当时的人类整个毁灭了,文明也随之消失,留给后世的仅是难以被自然的力量彻底毁灭的少量文明的遗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有50亿年的历史,远在6亿年前就出现了生命。难道只有到两三百万年前人类才有条件诞生?在此之前就不可能产生智能生物?
种种猜测令人欲罢不能,谜底还需后人揭开。
10、艾冒尔人之谜
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共和国的图尔卡纳湖东南岸,居住着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原始部落,这个部落人数极少,总共只有几百人,恐怕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种族了。这个部落自称为“艾冒尔”。
艾冒尔人的疑问
艾冒尔人自古至今一直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平日吃的是野兽的肉和鱼,尤其爱吃妒鱼、鳄鱼和乌龟等。他们身体健康,肌肉发达,精力充沛。为什么艾冒尔人的身体会如此健壮?这是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谜。
另一个困惑着人们的问题是,至今不知艾冒尔人的祖先源于何地。
祖先之谜
1968年,考古学家在图尔卡纳湖东面的库彼弗拉发掘出一些砾石打制的石器,其地质年代经测定为距今26万年左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1972年8月,在这一层次之下35.5米处,又发掘出一个颅骨化石,可惜已破裂为150多块碎片,经复原后,除颅骨基底部之外大部完好,按登记号码称之为“KNM-ER1470号头骨”,经测定这是290万年前的早期猿人的头骨。同时还发现了一些腿骨。1973年又发现了同一类型的头骨碎片及一块下颌骨。以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许多学者根据上述重大考古发现推断,东非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就是说,今天艾冒尔人生活的地区,在二三百万年前,曾经是早期猿人生活、繁殖的地区。这种早期猿人是不是艾冒尔人的祖先呢?这个谜是关系着人类的起源以及非洲远古文明历史真相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很多学者正在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11、埃特鲁斯坎人之谜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埃特鲁斯坎人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定居后,他们最初的活动区域是在现今意大利的北部。公元前8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已度过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伏拉特雷、塔尔奎尼、克卢苏姆等12座城市,并开始通过海外贸易与希腊以及西亚和北非的一些国家建立联系。公元前6世纪时,埃特鲁斯坎人所在地区的社会繁荣达到了高峰。他们以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纳地区为中心,积极向半岛的中部和西部扩张,不仅征服了罗马城,而且占据了科西嘉岛。在这个时期内,埃特鲁斯坎人与希腊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往非常频繁。而希腊文明的积极影响,无疑是促进埃特鲁斯坎人社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字悬疑
后世的人们当然想从埃特鲁斯坎人遗留下的文字里,直接领略这个民族在繁荣期所创造的文化奇观。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文字仅存于一些碑文之中。可这些碑文经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考证,虽有一些字母与希腊字母相近,但基本语体却不属于印欧语系,并且没有其它已知的古代语言能与之进行类比,因此至今无人能够释读。唯一让人感到庆幸的是,从埃特鲁斯坎人遗留下的一些墓葬物中,我们还可以窥见这个古代民族文明成就的光彩。
华丽皇帝
从1831年和1836年分别在科内托和塞尔维特里发掘的两处墓葬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可与古埃及、古希腊的奇珍异宝相媲美的艺术世界。在大量的工艺品当中,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彩色陶瓶最令人称绝。其颜色有红、黄、蓝、灰、褐、黑、白多种,色调凝重,配色和谐。画面线条的运用十分活泼自如,构图的整体安排也很精心讲究。在表现的题材上更是不拘一格,从美丽端庄的女祭司、体魄强健的狩猎人。奔跑跳跃的青年男女,到各种树木、花草、飞鸟和野兽,应有尽有。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不仅说明埃特鲁斯坎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在陶瓶制作方面达到了极高水平,而且也展现出其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如在科内托的一个墓穴中发现的一个两耳细颈酒罐上,就以绘画形式出色地表现了一次体育盛会的情景。
社会和文化
埃特鲁斯坎人的社会生活十分丰富。他们喜爱体育、音乐。舞蹈、习武、狩猎,还经常举行盛宴和大规模的庆祝集会,具有豪爽、奔放、勇猛、热情的民族性格。埃特鲁斯坎人对妇女是十分尊重的,妇女与男人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
埃特鲁斯坎文化,对以后在意大利半岛上产生的古罗马文化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衰败
埃特鲁斯坎人在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后,是如何衰落的呢?多数史学家认为,公元前4世纪原居住在多瑙河上游地区的克尔特人侵入意大利北部,致使埃特鲁斯坎人失去了他们在意大利半岛上的领地而趋于衰落。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埃特鲁斯坎人统治的区域范围很大但治理不善,他们对所征服地区居民的压迫政策导致当地民众起义,这是埃特鲁斯坎人衰落的原因。
起源何处
但更让史学家们感到困惑的是:埃特鲁斯坎人究竟从何处而来?这是一个多少年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他的着作《历史》中提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一带。他认为,这些小亚细亚的居民因遭到大饥荒而不得不出外谋生,后经地中海到达了意大利北部的翁布利亚,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公元1世纪,希腊的另一位史学家狄奥尼斯奥斯提出了与希罗多德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埃特鲁斯坎人不是从意大利半岛以外的什么地方迁移过来的,而是在意大利半岛的本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埃特鲁斯坎人就是意大利最早的土着居民。
18世纪,又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他们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是从中欧地区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定居的。
以上这三种关于埃特鲁斯坎人来源问题的观点,时至今日也还是各有各的一批拥护者。但似乎较多的学者倾向于希罗多德的传统解释,即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小亚细亚半岛。埃特鲁斯坎人究竟来自哪里?
12、扎赉诺尔人之谜
扎赉诺尔位于内蒙古满洲里市以东、海拉尔市以西。从1927年开始,在扎赉诺尔的地下陆续发掘出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33年,顾振权首先发现了一个人头骨,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将其命名为“扎赉诺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