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路口都有红绿灯
喜欢步行去上班。可以抄小巷捷径,避开熙攘人群和来往车辆,给自己一路清静,又权当锻炼身体。
走出小巷,要横跨一条马路。车流如织,喧闹嘈杂,与小巷的幽然形成强烈反差,仿佛一下由远古回到现代。汽车、摩托车的轰鸣声如雷灌耳,方才的宁静荡然无存,思想也高度集中起来。横穿路道,这里没有红绿灯,因为不是重要交通十字路口。
起初选择这条上班的路径时,我对哪里都满意,唯一感到不好的,就是要横穿这条不大不小的马路,机动车辆太多。心想:要是这里也有红绿灯就好了,就无需我费尽心思算计着怎样通过。转念又想:这样的小巷比比皆是,如果每个小巷岔口都安装红绿灯,那汽车的速度恐怕要比人们步行还要慢,明摆着,这样既会使交通秩序更加混乱,而且还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收起胡思的触角,大事当前,是迈开双腿,避开来往车辆,钻空子过去,赶到单位上班要紧。
过去一辆车,我左脚迈进车道,前面又一辆车飞驰而来。我不得不后退几步。等这辆车开过去后,再次迈步向前。走不到多少步,不远处又来一辆车,这时差不多到马路中间的我进退两难了。是继续往前呢?又怕被呼啸而来的车子碰着;还是暂停此处?同样怕汽车司机判断失误把我给撞伤。迟疑,犹豫,刹那间,一辆汽车“吱”的一声来了个急刹车,停在了我的跟前。等我回过神来,它已绝尘而去。好险哪!我的脊背透出一阵寒。
慢慢地,横穿马路的次数多了,经验就有了积累。我掌握了两个要点:一是要把握一个超前值,据此控制调整好自己的速度。看见有汽车由远及近,胆小的人往往就在原地打住,不敢迈步,等车驶过。殊不知,这辆汽车过去后,又会有新的一辆汽车也在大约刚才的位置急驶而来,你这样等下去,怕是半天也甭想过去,只好原地踏步。所以你必须自己摸索,找到这个超前值,把握汽车大概在离你多远驶来时你可以迈开双腿,并且对自己的步行速度作出有效控制,在你刚好走到汽车跟前时汽车正好过去,你既没影响到它正常行驶,它也不影响到你的穿行。等到下一辆车驶来时,你已安全通过。二是在横过马路时,你的余光要扫视左右两边的来车,主光则要看准前面需到达的目标,不犹豫不决,不畏首畏尾,要一往无前。掌握了这么两点,人车一般都能相安无事,你走你的路,它行它的车。
跨过马路后,我再次进入到一条“远古”巷道。警戒解除,高度紧张的思想再一次放松下来,思维便又开始信马由缰起来。就感叹:人生的道路上,与我每天的横过马路何其相似!不是每个人生的路口,都有师长为你充当“红绿灯”、为你规范操行、为你指点迷津、为你相望相守,告诉你前方的路该怎么走、它将通向何方。除去人生的那几个重要转折关口,其他一段漫长的岁月,就完全要靠年轻的你自己去把握了,把握方向,把握机缘,把握命运……
“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走在路上,脑际无厘头地冒出这句歌词,想起了远在外地求学的儿子,想到了步履匆匆奔走求索于人生之路的“80后”、“90后”们。
贫穷不是件浪漫的事
从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那刻起,小伙子就开始婉拒一切向贫困生伸出的援手,包括那些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他利用每周的假期,自主快乐地到餐厅做计时工,挣取在校的费用开支。每当寒暑假来临之际,他会从互联网,或通过勤工俭学相关机构,找到一份适合自己、薪金更高的工作。他把健壮的胳膊弯成直角,紧握的拳头向上齐肩,显示出一种坚强的力量。
漫步在散发着丁香花馥郁芬芳的校园林**上,他的穿着举止既不另类也不落伍,丝毫看不出他会比别的同学寒碜。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向贫穷坚决地说“不!”,勇敢地挑战贫穷,不断地摆脱贫穷,塑造了一个自信多多、自强满满的自己。
那天,我来到他打工的餐厅用餐,他正好当班,做我们包厢的侍应生。
“现在国家不是有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一揽子计划政策吗,你为什么不向学校提出申请,而出来打工赚钱呢?”得知他大学生身份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没有直接正面回答我的提问,而是给我讲了一个令人心酸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他来自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在他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每学年都要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颁发助学金。上级教育部门分配给学校享受助学金的名额是有限的,而家庭贫困的学生数量又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最贫穷的学生遴选出来,学校采取了自下而上“海选”的办法。
这是一个“秀穷”的过程。为了争取到这笔金额不多但实在管用的助学金,有的同学在申请书上把家庭经济状况写得比实际的更糟糕;在班上陈述环节中,有的同学则打“悲情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家庭苦难,以博得更多同学的同情。想到瘦弱的父母日复一日没日没夜地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他当然不会放过为家长减轻负担的机会。只是他脸皮薄,在班会上“秀穷”时,他会红着脸敷衍地把申请书念上一遍了事。即便如此,每次他都榜上有名,不但他自己清楚,乡里乡亲都知道,他家真的太穷了,因爷爷的怪病致贫。
最让他难堪的时刻到了。学校召开校会那天,全体获评助学金的学生一字排开,站在主席台前亮相,等候领导颁发助学金。台下几千双眼睛盯着他们,目光里流露出的尽是怜悯。这让他浑身上下很不自在,整个脸一直红到耳根。他的眼睛不敢往台下看,双手不知往哪儿搁,头低得差点就要埋进裤裆。此时的他,恨不得自己能像孙悟空一样会变,变成一只山老鼠,打个地洞一头钻到地里去,把自己藏匿得无影无踪。
从那以后,他在心里发了狠誓:等自己考上大学,无论如何不可以去抖露自家的贫穷,毕竟贫穷不是件浪漫的事,以贫穷为资本去博取别人的怜悯和同情更不浪漫。把家里的疮疤揭给别人看,那是给自己难堪,受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痛下决心,一定要凭自己的能力,哪怕累死累活,也要把“贫穷”两字从自己身上撵走。
“贫穷不是件浪漫的事。”我重复着这句话,细细咀嚼,感味出了它的至理。贫穷无奈,贫穷无诗意可言,但贫穷是可以战胜的。眼前的小伙子证明了这一点。想到这,坐在餐桌前的我,呼地站立起来,双手捧杯,向他敬去满满的一杯酒,诚心实意,发自肺腑,为他的自尊自爱,为他的青年志气!
同一张名片
阿婷是我朋友的朋友。若干年前,她下海到广东惠州创业,现算得上成功人士一个。应朋友之邀,她今天要带上一帮“兄弟姐妹”自驾游过来,登家乡的南武当山,赏客家的古围屋群。我被朋友约去陪餐。
中午下班后,我们在酒店等了近一个小时,客人才“大驾光临”。他们一行8人,有男有女,还有小学生。除了这位可爱的学生妹正放暑假,其他人手头各自有工作需要处理,快10点了才起程。
一一介绍,一阵寒暄。席间,阿婷告诉大家,来的3男5女,分5个“阵营”:两个家庭加三个“单身”。“不过,总体来讲,我们应是同一个阵营的。”她笑着说道。
“你们都是同一个公司的吧?”我问。
其中的一位男士马上接过话茬:“我把名片发大家。”
不巧得很,只剩一张,他先给了离他最近的一位朋友。另一位女士忙起身:“我这里还有。”便麻利地从餐桌旁她的包里掏出来几张名片,依次分发给我等几位作陪的朋友。
我看着自己手上的名片,四个大字赫然跃眼:东江义工。又看看身边朋友手上拿着的,发现竟是同一张名片。
我的好奇与疑惑被细心的阿婷看出来了,她索性把这张名片的来龙去脉向我们作了一番“背景链接”。
原来,他们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分布在各行各业,通过网络认识。当然不是搞网恋。网上聊天中,相互之间了解了对方,不约而同都有为社会尽一份爱心的想法。共同的人生价值取向,把他们集合在了一起。于是,这群网友走下电脑,从虚拟世界还原到现实中来,不是搞***,而是一边喝茶一边议事,“东江义工”爱心团队由此诞生。名片就这样印制出来了。目前团队已发展到20多名团员。这个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跨越年龄性别界限。他们各有各的绝活,遇有需要某一方面帮助的人士,只要与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接上头,什么困难都可迎刃而解。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心。
我再一次拿起名片,捧到眼前,仰视着它,仔细地阅读着上面开列的公益项目:山区义诊、扶孤助学、孤寡探访、环保公益、亲子活动、爱心救助、爱心图书室、爱心电脑室……为了更方便快捷地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东江义工”还建起了网站,把援助之手伸向四面八方。
同一片蓝天,同一张名片,串联起一颗颗爱心,承载起同一份社会责任。这就是我眼前的这批广东客人——可敬可爱的“东江义工”!
意外的约请
不久前的一天,我突然接到A君的电话,说B女士今晚要请我吃饭。A君是我十多年前共一个办公室的老同事,B女士则是现在坐他办公桌对面的同事。可是,我与B女士素无交情,挺多也就是个熟人而已,她请我吃饭?不要这么搞笑好不好?我打着哈哈,你小子别逗了!A君认真起来,我什么时候骗过你?确实,共事这么多年,他从没与我玩过欺兄骗弟的把戏。心想,她怎么会请我吃饭呢,与我无缘无故的?又对自己说,你以为一顿饭是多大的事啊,时代进入到了小康社会,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吃饭无非也是一种交际的手段。心里就笑话起自己的俗世功利来。于是接受了约请。
尽管觉得意外,我还是按时赴约。这顿饭吃得尽兴随意,也就四五个人,都是过去的老同事,现在分散在不同的单位。
久别重逢,大家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好不高兴。有开朗女士助兴,气氛更是热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该出的节目都出了,该敬的酒也敬了,大家都喝得有些头烫脑热。这时,热情善谈的B女士站起身,端着一杯酒径直走到我的跟前,要单独敬我一杯。我当然要响应,人家女士主动敬你,不响应是不礼貌的;不过我知道自己酒量的没用(形容酒量差还不能用“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话,别把人吓着了),再喝一杯满满的怕是要醉过去,就抢先一步说,我喝半杯,你随意。我想,这么优惠的条件,对方一定会接受吧。说时迟,那时快,B女士一句“先干为敬”,就咕咚一声杯底朝天。这下不用B女士对我采取强制行动了,有身边的几位老同事就够了。他们对我不依不饶,说人家女同胞都干了,你不干还像个男人吗?只好脸部肌肉一扭,作痛苦状地把这杯酒倒入口中,下肚。
B女士就向在座的各位讲起了为什么要敬我这杯酒的原因。
十多年前,我在某个单位供职,这是一个重要部门。B女士的单位则是一个弱势单位,和我们同一个楼层,她的办公室就在我们隔壁。某年的正月里,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B女士带着她的小孩来单位玩,因幼儿园还没开学。这一条走廊过去,几乎都是我们单位的办公室,个个办公室的茶几上都摆放着糖果点心,馋得这孩子啊!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叫她和她的孩子吃东西。我从外面办事回到办公室,看见B女士正好带着孩子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就抓起一把糖果塞到她的小孩的口袋里。没等B女士教他怎么谢我,聪明的小不点就“谢谢伯伯,祝伯伯新年快乐……”地说开了。
我一边听B女士讲述,一边回想过往,但默神了好几分钟也没想起这件事。我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可B女士说,这件事她一直铭记在心,让她感激,直到如今。现也已调到重要部门任职的B女士说,通过这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活生生的小事,让她懂得了平等待人的处世之道,这件事虽然琐碎,但很鲜活,很有警示性和说服力。
哦,今天得到这个意外的约请,B女士把我推上上席的位子,还专门单独多敬我一杯酒,原来是十多年前我做的一件小善事的因果报应。
再次应验了一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举手投足皆感动
未必非得轰轰烈烈、影响整个中国的事件才能叫人感动。有些感动不事张扬,它蕴藏于琐琐碎碎、细细微微的平凡生活当中,同样让人心暖。
那天在广州飞往CD的旅途中,舱外的蔚蔚蓝天朵朵白云撩拔起了我把美留住的冲动,决意拍摄几张照片日后欣赏。遗憾的是,刚才在候机大厅领登机牌时,还没来得及提要求,工作人员就把座号给定了。上得飞机,自己的位子在里侧,不靠窗,外边邻座坐着一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年纪约莫三十岁左右的帅哥。人家愿意与我对换座位,让开给我拍照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美丽人之常态,我心里拿捏不准。但如果不坐至靠窗口的位子上,无论如何是不好拍照的,势必错失一次难得的寻美机会。内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硬着头皮试着向他征询。讲明缘由,想不到这位先生非常爽快的应允。就这么一投足,我和他互换过去,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内心感动了好一阵子。拍过几张照片后,我想该把好位子还回人家了,好景大家赏嘛!这位先生的话再次让我的心里荡起层层感动的涟漪:“没事儿,你拍吧,多拍几张。”说完凑过脸来:“效果怎样?”我忙伸过镜头,一张一张请他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