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孝”,不仅表现在替父从军上,还表现在她功高而不受封赏,辞官归隐,坚毅还乡侍奉双亲,还其女儿柔情。充分体现了她忠君爱国、热爱家乡、淡泊名利的高尚风范。
木兰祠规模壮观,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据史料记载,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时在大殿里塑木兰像;元代和清代又大修木兰祠,并立了记事碑;到民国初年,木兰祠已占地万余平方米。只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的一场战火,但元代、清代祠碑在烈火中永生,至今保存完好。
两通石碑分别耸立于孝烈将军祠大殿前。大门东侧的是元代青石碑,名叫“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高3.6米,宽1米,碑头上面刻有浮雕二龙戏珠。2000余字的碑文,详细记载着木兰的身世、事迹及历代修祠的情况。大门西侧那通清代石碑,名叫“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高2.14米,宽0.78米,是为进一步澄清木兰的身世而立的。
为什么花木兰被称为“孝烈将军”呢?与木兰同村的女导游,刚才还笑容满面,此刻神情庄重地告诉我们,这里面有一段在当地早已流传的悲壮故事。木兰战功赫赫从疆场凯旋而归,天子论功行赏要封其为尚书,木兰不受,恳请回家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随从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便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宁死不从,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遂留下千古遗憾。到唐朝初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并修祠纪念。
听着导游的讲解,我在心里想,花木兰的故事,自古传到今,传诵了一千多年,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是因为,这个故事既是一支英雄的赞歌,还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千百年来,木兰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壮举。
石碑不倒,精神永存。木兰精神就像我眼前的这两尊青石碑一样,永远不朽,永远不倒,历久弥坚,她将永远耸立在世人的心中!
芒砀山上忆陈胜
中原商丘,一马平川。无际的原野,平地兀起一座山。这座山,既不高耸,海拔不过157米,也不奇险,形貌上充其量就一丘陵,却氤氲着一股王者之气。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山因其历史名人聚集效应而闻名遐迩。
仙山名谓芒砀山。中国历史上首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就静卧其间,长眠时间达2000余年之久。
时值深秋,我们一路踟蹰,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暮景间,踟蹰着,来到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簏的陈胜王陵,凭吊缅怀这位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秋风萧瑟,花草枯黄。王陵广场,一片清冷。脚下沙沙轻响,那是落叶在秋风的吹刮下,摩擦地面发出的声音。一种惆怅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勾起那无限的愁绪……
关于陈胜,孩提时代就从历史课本里得知其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陈胜和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带领900民夫被征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边地。行至宿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遇雨误期。按当时法令,误期者斩。面对生死抉择,陈胜当机立断,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反秦。他们奋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义军所至,群众“赢粮而景从”,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声势浩大,震憾暴秦。起义军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号“张楚”,陈胜被拥戴为王。正当农民起义军威逼秦都咸阳节节胜利之际,因起义军内部混进了居心叵测的贵族,加之强大的秦军反扑过来,战事失利,陈胜不得不带着一部分官兵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起义失败后,陈胜被叛徒——车夫庄贾杀害,导致功亏一篑。不久,陈胜的部下吕臣力挽狂澜,攻下陈城,收复失地,杀了庄贾,才得以将陈胜葬于芒砀山下。
陈胜没有战死在金戈铁马的疆场,却命丧于自己车夫的屠刀之下,这个结局真让人扼腕唏嘘、喟叹不已。
现时的我,伫立于栩栩如生的陈胜塑像前。夕阳余晖把铜像通体涂抹上一层金黄。陈胜虽一身农民装束,然气宇轩昂,豪气冲天。只见陈胜右手执握一把宝剑,左手向前有力的挥展。这是正义的化身,他是在召唤着万万千千的劳苦大众加入反秦的队伍。你看他,张开嘴巴大声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自信激越之气,每个字都释放出无比强烈的震撼力与煽动性。
陈胜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他有着中国农民所独有的勇气与果敢。某天,雇农们正在烈日下卖着苦力,突然传出一个声音:“将来有人富贵了,可别忘了大伙儿呀!”大家抬头,循声望去,原来说话的是同样一无所有的陈胜。陈胜遭到大伙的戏言耻笑:“你连地都没有,怎么富贵呀!”面对嘲笑,陈胜感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的过人胆识和高远志向在此时已经开始流露和显现。直到他揭竿起义,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一刻,陈胜便抱定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决心。从陈胜起,王侯将相再无“种族”限制,王侯将相不再是贵族血统的专利。乱世出英雄,每个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物都有机会称王,都有可能称王,这是吸引无数英豪群起响应的重要因素。陈胜自立,就是对这句口号的身体力行。尽管陈胜的起义最终没能取得成功,但却深深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是揭竿而起的民众,奏响了秦朝末世的挽歌。正是陈胜开创了历史的先河,才有了后来刘邦的称帝。
陈胜王陵的山门左侧,立有一块碑,上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亿万民众当中蕴含着无比巨大的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哪个朝代的当政者,只有顺应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社会才能进步,江山才能不变颜色。
进入山门,穿过大泽风云殿,看过揭竿浮雕,来到隐王殿,最后,陈胜墓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蓊郁翠柏旁,一通高大青石碑迎面而来,上面有郭沫若先生手书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碑文,笔力遒劲。
眼前这方长满离离荒草,像面包一样突起的小山包,就是我们不远千里前来拜谒的陈胜墓吗?墓,很一般,极普通,如若没有标牌的提示,很难会想到这里长眠的竟是一位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陈胜墓掩映在青松翠柏的环绕之中。面对枯黄花草覆盖的小山包,我的幽思化作一缕轻烟,荡漾在这褪色的秋风里……
与油印机结伴的日子
铁笔、蜡纸、钢板、油印机——这一组名词,对于现今的中老年人来讲,肯定不会陌生,当然,文盲除外;年轻人,如果是文学青年,也应该从阅读小说《红岩》当中对它们有所了解——重庆地下党成岗编印《挺进报》时用的就是这些工具。
这四样刻写誊印工具出现在《红岩》里,而这部小说描写的又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敌我斗争的故事,这很容易让人以为那些东西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其实不然。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还与油印机相随相伴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中学当老师的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与铁笔、蜡纸、钢板、油印机打交道,用它们来刻写和印刷试卷。每每此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成岗,仿佛自己和成岗干的是同一种工作,所不同的是,成岗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干,而我呢,却可以敞开门户光明正大地干。我感觉自己比成岗幸运多了,只是也平庸多了。
大家知道,笔是用来写字的,而且大多数的笔是写在白纸上,如钢笔、圆珠笔、铅笔、毛笔等。不过也有不是写在纸上的笔,如粉笔,它是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还有一种特殊的笔,它写在一种特殊的纸上,这种笔就是铁笔,这种纸叫蜡纸。铁笔的构造其实很简单,钢针做的笔头加上塑料做的笔管。空芯笔管里,一般配有几支备用的笔尖。蜡纸是一种表面涂了蜡的特制纸,它有不同的型号,分通用格、田字格、横书格等。在我的记忆当中,那时学校用得最普遍的,是“灯塔”牌田字格蜡纸。
和钢笔不同,用铁笔写字,除了要有蜡纸外,还必须在蜡纸下面垫上一块长方形的专用刻字钢板才行。刻字钢板的表面布满了左撇右捺且垂直交叉的均匀细纹。刻蜡纸讲究运力的技术,需要一股韧劲,力量的大小要恰到好处。刻重了,容易把蜡纸划破,油印时会漏油墨;刻得轻了,不把蜡纸刻透又印不出字来。这是一项费时费力又费神的精细活,一张蜡纸刻下来,常常需要花费一个晚上时间,还把人累得手指生疼、眼睛发涩、脖子酸硬甚至脊背渗汗。
蜡纸刻好了,接下来就可以开印了。油印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刻写。打开油印机的盒盖后,会看到盖内嵌有一块玻璃,是供滚调油墨用的。先将纱框擦干净,然后把蜡纸蒙到纱幕下面,蜡纸必须铺平整,千万不可折皱。油印机的底板上放上一叠白纸。再在玻璃板上倒上适量油墨,滚筒在上面来回滚动,将油墨调抹均匀。油印时,握着滚筒把的手适当用力按下,在纱幕上滚动,从这头滚向那头,一次性印好,不能回滚,若来回滚动则会把蜡纸滚皱或走移,导致功亏一篑。需印多少张试卷,就得让滚筒滚上多少次,有时油墨少了,需将滚筒沾上油墨再滚一次才清晰。印一张,翻一张,直到印完为止。
在刻印技能不甚熟练的阶段,一张刻好的蜡纸印不了多少份就会破裂漏油,这是比较伤脑筋的事情,要重新刻写一张蜡纸,又要花费近两个小时。油印的时候,由于掌握不住滚筒上需沾多少油墨才合适,往往是,油墨多了,弄得满手都是,每翻一张印好的试卷,就在试卷上留下一个手指印,脏兮兮的。那时的油印室里,四面墙壁上留下了一只只“黑手”印迹。
进入九十年代后,学校有了铅字手动打字机,还配备了专职打字员。刻蜡纸的工序省去了,但仍用手动滚筒油印机来印刷。后来,社会进入到电脑时代,我们与油印机结伴的日子才宣告彻底结束。
樟木箱里溢书香
这是一只樟木板材做成的箱子,俗称“学生箱”。既然是学生箱,自然体积不会太大,否则不便外出求学时携带。它到底有多大的样子呢?大概和当今帅哥靓妹结婚时女方陪嫁的皮箱差不多,只是还要厚上几公分。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我考取了本市一所师范院校,父母特意请来木工师傅为我做了这只学生箱。我们当时的同学中,带去学校使用的“家具”基本上都是木箱子,依质材来分,要么是樟木箱,要么是杉木箱。相较杉木箱,樟木箱虽然笨重些,但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樟木会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清香,这种木香人闻起来舒服,虫子却害怕,因此虫子不敢钻入箱内,钻进去必死无疑。用樟木箱装东西可以防止虫蛀,所以父母购来樟木为我做了这只箱子。那时,市场上没有学生上学用的成品木箱卖,各个家庭一般都是请木匠师傅手工制做,材料则由需方提供。
记得那时宿舍住着12个同学。12只木箱子摆成两排,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箱子内,占一半多的空间都放着书本,还有些许衣物,剩下的一点位置再放些小件。口盅、牙刷、牙膏、饭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置于箱面上,因为宿舍的人均面积小,而且宿舍不带洗浴室和卫生间,每层楼才有一个公共厕所,洗浴则要去学校的公共澡堂。为了防止剩水沾湿木箱和渗入箱内,我们在箱面上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爱美的同学会先在箱子面上贴上一幅好看的美女画,再在上面蒙上一重透明薄膜。经这样装饰过的箱子就漂亮多了,既美化了宿舍环境,又很养眼,下课回到宿舍,还多了一个调侃谈论的话题,可谓一举多得。
这只樟木箱成了我家的传家宝。在它沉睡了若干年后,我重又把它唤醒——在儿子读高中的时候。以前我读高中是走读生,现在儿子读高中学校要求必须住校。说实在话,而今这个年代,让莘莘学子带上这么一只木箱子去求学,确实显得土气。但是,从实用的角度评判,这只木箱肯定要比外表时尚却花拳绣腿的拉杆箱好用多了,结实多了,最重要的是防御性能强多了。于是,我磨破嘴皮子说服了儿子。
送儿子去学校那天,进到校门,跳下车来,四处张望,家长手里提着的、学生地上拉着的,全是青一色从商店购买的箱包,只有我们父子俩扛着的是土里土气的樟木箱。瞬间,我后悔当初的决定。但,只是一瞬间,我的脑子里立马想到了一个词:实用。“儿子,咱们走着瞧吧,用不了多久,这只木箱就能把那些箱包比下去。”我对儿子说。
我的话得到了印证。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刚开完,我去了一趟儿子的宿舍。但见与他同宿舍的同学床上是狼藉一片,课本啊衣服啊什么的堆了一床,而儿子的床铺却是干净整洁。原来,樟木箱起了大作用:它容积大,又有形,还防潮,儿子大部分的物什都放置在箱子里,尤其是那一大堆的课本图书。
转眼三年过去,儿子高中毕业,考上大学,这只樟木箱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父子俩早已统一了思想,这“老古董”无论如何不能带入现代大学校园。就这样,它光荣的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