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司令部
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万物之中,脑的秘密最难了解,迄今对它知之甚少。因此,探索大脑就成了无数专家、学者毕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探求,我们已经明确: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指挥全身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我们的脑子,被许多块颅骨组成的结实的“盒子”保护着。这“盒子”,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壳”。
打开“盒子”,可以看到脑子被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一层又一层地包着。揭开这三层脑膜,那十分柔嫩的、表面好像核桃仁般全是皱褶的脑子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脑子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脑等部分,各部分有精细而复杂的功能,其中以大脑的功能最为重要。
脑子管看、管听、管嗅,与全身痛痒相关。我们的一切生理活动,从心脏跳动、消化液分泌到复杂的思维和劳动,都由脑指挥。
由脑发出的12对神经,从不同部分分布出去,与由脊髓发出的31对神经一起,同人体的内脏器官及负责各种感觉的“专业细胞”发生联系,也同可产生动作的肌肉发生联系,它们都在脑的统一指挥下接受体内体外的情报,传达和执行脑的命令。
人体器官众多,机能复杂,因为有了脑的指挥,一切活动便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不,你的眼睛盯着美味食物,嘴里也垂涎三尺,但手就是不肯举起筷子,那怎么行呢?
所以,人类乃至所有较高级的动物,都必须有一副健全的脑子。
精密的网络
人有神经系统,除了脑神经外,还包括脊髓和周围神经。
人的身体是个统一的整体。脑的指挥功能,是离不开眼、耳、鼻、舌、身和整个神经系统配合的。
人的全身的神经像树枝那样密布于各个角落,所有神经又像电话线那样都通向“司令部”。据统计,要是把一个人所有极细小的神经纤维都连成一线,可以环绕地球赤道50圈哩。
神经好比“电话线”,它通常也像电话线那样,由里层的“铜丝”和外面包着的“皮套”两部分组成。“铜丝”叫做神经细胞的突起,“皮套”叫做髓鞘。体内的神经网络虽然极其复杂,但传导信息时却不会相互发生干扰,因为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绝缘性。当信息沿着“铜丝”传送时,“皮套”有保证信息直通、防止“横走”的作用。
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并不一样。医学家说,纤维越粗的神经,传递的速度越快;有髓鞘的神经比没有髓鞘的也要快得多。神经传递的速度究竟有多少?据测定,传导最快的坐骨神经每秒钟“行走”的速度是120米;细而无髓鞘的某些传导痛觉的神经,其传导速度每秒却只有0.5~2厘米。尽管传导的速度悬殊,但在“滴答”一声中,人体任何部位的刺激和感觉,都能够立即传到“司令部”去。
神经传导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传导的速度就相对减慢;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就会“停止”传导,这正是冷冻麻醉的原理。
若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或被切断,或因麻醉,亦即它的生理机能完整性遭破坏时,其传导也会发生障碍。
神经传导不易产生疲劳。有人做实验,连续给予9~12个小时的刺激,它一样迅速而准确地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也叫作神经元。在高等动物中,有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有三个部分:
一是细胞体,其大小不同,有的直径为1/98厘米,有的则为1/1378厘米。它通常集中在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里,在脑中形成“灰质”。
二是轴状突。轴状突很细,直径常常不到千分之一厘米。一种神经细胞一般只有一个轴状突,但长短不一,短的仅伸展几厘米,长的可从脊髓一直伸到手指尖或脚趾头。
三是树状突。它伸展比较短,也更细,直径常常只有1/5512厘米。因为多次分支,它的细胞体周围形成“小树”模样,这正是把它称之为树状突的缘故。
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起”与其他神经细胞的“突起”都是互相联系接触的,这相连的地方就叫“突触”。各种信息通过突触而接力传送。
从身体各处向脑或脊髓报告信息的神经纤维叫作传入纤维,也叫感觉纤维;从脑或脊髓向身体各处传送命令的神经纤维叫传出纤维,也叫运动纤维。绝大多数的神经都是“双行道”,即其中既有传入纤维,也有传出纤维。
由于神经系统在全身有一套精巧、复杂的联络网,才使我们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大脑的进化
古代的中国和外国,都有鱼上陆地变人的传说。在古希腊,就有人认为,是鱼到陆地脱掉了鳞,才变成人的。山东曲阜孔庙里一块汉代的石刻上,也有简单的鱼——猴——人的演变进化图景。这些,有的虽说只是传说,却包含着某些朴素的真理。
人既然是由低等动物逐步进化而来的,那么作为人体的一部分的脑,自然也不例外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原始海洋里的生命“团粒”已经能够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给别的细胞。腔肠动物最早有特殊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间的连接使之有了神经节。蚯蚓就只有脑神经节。昆虫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脑泡。两栖类动物已有两个大脑半球。爬行类动物才真正出现了大脑皮层。到了哺乳动物,大脑两半球的皮层大大地扩展,脑量才迅速增加了。
人类的祖先是古猿,那么,古猿的脑子究竟怎样进化成人类脑子的呢?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里明确地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
因为劳动,促使人类祖先直立起来,解放了前肢,逐步形成了手。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长期的劳动实践使手脑的配合、各种器官的协调日趋完善;在共同的劳动中需要交流思想,于是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使用给脑的刺激更为频繁。这样,脑的灵敏度越来越高,思维能力也就越来越发达,终于形成了人脑。
在这个“逐渐变成人的过程中,除了劳动和语言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外,还有促使脑发达的其他因素。
譬如,牛、猪等四脚动物,为了支撑那沉重的头颅而需要强大的肌肉,这就相对地限制了脑的发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也就看得多。直立以后,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必像四脚动物那样成天“两眼朝地”。这样,脑子接受到的信息大为增加,需要思考问题、处理应急的机会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脑的活动,自然也促进了脑子本身的发育。
考古材料证明:北京猿人在距今50万年前已经学会用火了,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就有厚达6米的灰烬。现在更发现了100多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火使原先不能吃的食物变得能吃了;经过火烧的食物,既好吃,又容易被消化吸收。熟食使人类食物愈来愈多样,得到的营养愈来愈丰富,这也为人类的健康和脑髓的发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不过,究竟是手的解放,是劳动和直立促进了脑的发展呢?还是脑的较早发展促进了四肢的进化呢?科学家们有过一番热烈的争论,现在大多数赞成劳动和直立先于脑的发展的观点。但不管怎样,人类现在能够拥有如此高度发达的脑子,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的。
人脑的性别差异
1970年以来,一些科学家发现,雄性金丝雀能够唱歌而雌性金丝雀不能唱歌的原因与雄激素有关。在胚胎期,雄激素使雄金丝雀的脑发育更好些。假如给雌鸟注射了这种激素,雌鸟也会唱歌。
由鸟及人。许多学者也认为男女之别与雄激素有关系。
据研究,男胎儿要比女胎儿早4个星期显示出性别。正是雄激素的较早和较多分泌,结果才抑制了左脑和促进了右脑的发育。
应该说,男女的思维、学习能力是相同的,无所谓“女不如男”或“男不如女”。果真有什么差异的话,那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然而,英国遗传学家安妮·莫伊尔却宣布:男女大脑有区别,因而男女能力也有所差异。比如,男孩长于学习数学,女孩长于学习语言,就与脑担负的功能有联系。男孩讲话比女孩晚,女孩口吃的也比男孩少得多。女孩的同情心和理解别人的本领往往高于男孩。男孩做事比较专一,手眼运动也胜于女孩。凡此种种,是因为:女孩的左脑较发达,左右两脑的沟通较紧密;男孩的两脑分工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一些,脑机能分化也比较早一些。德国有位女病人,因严重脑伤被送进了医院。她不仅起死回生,而已没有任何后遗症。医生说,假如是男性,那至少会丧失说话能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男子的脑细胞死亡速度要比女子的快。根据对年龄在18~80岁的34名男子和35名女子的研究,男子脑细胞的死亡数大约要比女子高2~3倍。女子左右脑失去的脑细胞数量大体是相等的,可男子左脑失去的脑细胞要比右脑失去的多约两倍,功能更高级的大脑皮层细胞失去的也比稍为原始的中央部位脑细胞要多。这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男子的智力衰退要比女子的早一些。果真如此,那么单就智力方面考虑,或许应要求男子比女子更早退休。
脑脊液的作用
脑子的外面有一层脑壳包裹着,当人活动时,柔软的脑子会不会被硬硬的脑壳碰伤呢?
请不用担心。在脑子外面除有一层脑壳包裹外,还有“水”把脑子和脑壳隔开。脑水像软垫子一样,使脑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因受震动而被碰坏。这“脑水”,医学上叫做脑脊液。脑脊液不仅保护脑,对脊髓同样有保护作用。因为脑和脊髓都是生命的“司令官”,容不得出差错的。
脑脊液是透明而稍带黄色的液体,它在婴儿期约有40~60毫升,在幼儿期约有60~100毫升,在少年期约有80~120毫升,到了成年,则在150~200毫升之间。
脑脊液是活水,它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每分钟的产量约为0.35毫升,又不断地将大约相等的数量吸收掉。它就这样时时刻刻、周而复始地保持着恒定的数量。在脑血管搏动的推动下,它顺着一定的路线,经过几个脑室而循环运行。
脑脊液日日夜夜地“走来走去”,它究竟在忙什么呢?原来,脑脊液并非是什么都没有的“清水”,它里面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可以带给脑和脊髓必需的营养,还可以把大脑和脊髓不需要的、有害的废物带到血液里从而分泌出去。
此外,脑脊液还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可以防止某些细菌、病毒或有害物质侵犯脑子和脊髓。
脑和脊髓毕竟还是会生病的,甚至细菌、病毒都能钻进去危害它们。在这个时候,医生往往会从后面腰椎处作穿刺检查,抽出一点脑脊液化验,根据脑脊液的成分等情况协助诊断疾病。有些病人因脑壳内(颅内)压力增高而引起剧烈头痛等症状,医生也会在需要时抽出一些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力。
因为脑脊液在不断地循环流动,所以脑和脊髓得了病,有时也可以直接将药物注射进脑脊液中,借脑脊液“走来走去”而将药物直接送到有病部位,以达到施治的目的。
脑脊液不可没有,也不能过多,更不能浑浊变质,否则都属病态,都对人体不利。
神童与低能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这些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神童”。
神童有多“神”呢?请看一些例子:
唐代诗人白居易“半岁能识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宋代诗人陆游自己就说:“我生学语即耽(爱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战国时代的甘罗,由于博学广识、智力超群,12岁就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成名诗作,据说是在9岁写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不足10岁时,计算能力相当于一名大学教授;1721年2月6日出生的克里斯蒂·海利希·海因乃肯,幼年就成为研究丹麦史的专家并撰写了一本着作,丹麦国王因此而邀他赴宴,可他用风趣的语言谢绝了:“我万分感谢陛下的恩典,奈何我现在以面糊为食。”
国外有位华裔男孩,7岁获准读大学;另一位9岁孩子,考进了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俄罗斯有位10岁神童,竟然已经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是神童荟萃之地。有的年龄也很小。
美国有个孩子,13个月开始读书,很快就能讲五种语言,并且能用其中的三种语言朗读。美国另一小孩叫艾丽西亚,5岁时已能写中篇小说。专家对她的检查结论是:“她的思维与一个知识丰富的25岁的人相仿。”
俄罗斯有个孩子,也自5岁开始写作,10岁时就由出版社出版了她自己插图的一本诗集,那本诗集印了75000册,销售一空。
巴西也有一位6岁儿童写了书,并且出版了。
这些,若不是白纸黑字印着,真以为都是天方夜谭的神话呢。不过,看看我国的小神童,可以推测这些报道或许都是可靠的。我国的小神童名叫任寰,石家庄人,曾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过60多篇诗歌、小说和散文,1986年她10岁之际,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文选。
为什么小小年纪能够这么“神”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找原因。
从生理解剖材料看,刚生下的孩子脑重虽只有300多克,但到12个月时脑重已达1000克,两三岁时脑重可达120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了。人脑细胞约有140亿个,然而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由此可见,即使是幼儿,也已具备了接受大量信息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