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天空飘着蒙蒙的细雨,天启王朝718年,山东行中书省莱州府管辖下的一个小县城外八十里,清风山下的大杨树村,人们大多都还在熟睡,只是偶尔听得到几声似是因为落雨而极为愉快的犬吠。
手脚麻利的帮着娘把老旧的木桶、缺了口的木盆和几个掉了漆的瓢分别放在屋子里漏雨的地方,陆金瑶看了看外面的雨势,把手里那把已经几乎变成了黄色的伞又放下了,转而到门后面去摘了边缘参差的草帽戴在头上。
“娘,我出门了。”担心吵醒奶奶他们,陆金瑶低声跟娘告别。
“嗳,路上小心点儿。”陆金瑶的娘——连氏也低声道,“早点儿回来。”
“嗳,知道了。您快去歇着吧。”
天还没有放亮,陆金瑶就背着筐子提着篮子上了山。筐子里放着一把柴刀,篮子里放着一把铲子。
小姑娘扎着两个可爱的羊角辫,被草帽压得挤在了耳边。头上的两段红头绳都有些许的破损,虽然衣着十分破旧,但是整个人干干净净的,显得很是利落。
她穿着一件已经被洗的发白的上衣,袖子已经短了半截。裤子倒还能看出是深蓝色的,只是对陆金瑶来说这条裤子太过肥大,须得挽起几层裤腿才勉强能穿。
不论是衣服还是裤子,都是补丁摞着补丁。但是看得出针脚的细密,证明补衣服的人对陆金瑶还是很关心的。
只是,那瘦的跟麻杆差不多的小胳膊小腿,一张小脸上也看不见肉,一阵风吹来都要晃三晃的身子,再加上那双因为瘦弱而格外突出的灵动的大眼睛,让人不由得对她心里怜惜起来。
这孩子,一定吃了很多苦吧。
“扑通”一声,毕竟天还黑着,看不清道路,没注意,一块石头把陆金瑶绊倒在地。她慢慢的从地上爬起来,拍打拍的打身上的尘土,随后看着脚上被石头划破了口的鞋子叹了口气。
“唉……好想要登山鞋,实在不行运动鞋也成啊……”
一边说着旁人绝对听不懂的话,陆金瑶一边继续慢慢的、小心的往山上走去。
想她陆金瑶,年芳二十八,已经是某世界顶级五星级酒店中国区域的市场总监,正在努力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突然就——
过劳死了。
死就死了吧,反正家里也就她一个人了。年幼时父母乘坐的飞机失事,她由爷爷抚养长大。本想着以后赚了钱好好孝顺爷爷,哪知道她刚刚大学毕业,爷爷却也因病去世。
孤家寡人一个,死了也就这样了。可是谁知道,一睁开眼,她发现自己居然穿越了。
穿越也就算了,可为什么电视里小说里,那些主角穿越之后不是什么公主就是什么皇后,再不济的,也是个官家小姐,唯独到了她这里,却成了一个贫农家的小萝莉?
老天爷,你确定你不是在玩我?
不幸之中的万幸,这陆家虽然贫穷,但是家里的人对孩子们都是真心疼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也都很亲密。因此,尽管陆金瑶刚刚穿来没几天,却已经把他们当做了真正的亲人,把自己真正当做了陆家的一份子。
顺带一提,陆金瑶穿越之后的名字,依然是陆金瑶,这让她很是高兴。
陆家一共有八口人,上有祖母云氏,今年四十六岁,为人十分和蔼,对儿孙们也很是疼爱。尤其对儿媳妇连氏,那是真心当做自己女儿来对待的,甚至比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好。
云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陆炳文,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为人十分方正。娶妻连氏素素,夫妻二人都是识文断字的人。让陆金瑶觉得有些奇怪的是,陆炳文的武艺还相当不错,可谓是文武双全。只是陆炳文的心思不在求取功名上,反倒是对种地这件事情专心致志。
连素素的学问比自家夫君还要高着许多,尤为擅长吟诗作对,平常都是由她来教育家中的孩子。另外,连素素还有一手好的女红,绣出的图样全都活灵活现,怎么看,都不像是普通的村妇。
夫妻俩生了四个孩子,二男二女,陆金瑶是老二,今年六岁。陆金瑶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唤陆博明,今年八岁,从小就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神童。
陆博明三岁的时候,《三字经》已经倒背如流。五岁的时候,曲阜洙泗书院很有名望的夫子丹青生听说了陆博明的神童之名,亲自到大杨树村对他进行考察。当时陆博明已经学了《论语》和《孟子》,丹青生考察他的背诵和句读,全都回答的完美无缺。又问他“此句何解”,陆博明不仅能把句意说的一字不差,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让丹青生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但是这还不能算是考察结束,还得考察一下学习能力。
于是丹青生拿出《大学》来,点了句读,刚刚说了一句“大学之道……”陆博明立刻接道“在明明德”。
丹青生道:“我说的是‘大学之道’。”陆博明道:“是,难道下句不是‘在明明德’吗?”
于是丹青生道:“再说。”陆博明便道:“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丹青生甚是诧异,叫他往下念,依然丝毫不错。以为陆博明是学过《大学》的,但是陆家人都作证并没有教过。再继续往下问,句句都答得上来。丹青生也看出陆家上下都是十分诚实善良的淳朴之人,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也就相信《大学》是并没有学过的。
再拿出一本书来,同样是教了上句就会下句,可把个丹夫子乐得喜不自胜,当下决定自己出资资助陆博明读书。
因为陆家的环境实在是不好,经过商议之后,决定让陆博明随着丹夫子去往曲阜读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年,陆博明去年就考上了童生,现在正在准备院试。
因为从书院回大杨树村路途遥远,一路上花费许多,起码要花去一两银子。为了给家里节省,陆博明这三年里只回来过一次,其余时间都在书院里努力用功。闲暇之余就帮着人抄书赚钱,然后把赚的钱都寄回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