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5900000010

第10章 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9)

至于批评,我国的新文学,自五四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但文学批评的传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原因固然很多,文学批评未能超然于政治之上,恐怕是最严重的一个。例如,当左翼文学把持文坛之际,纯正的文学批评不幸被宣传的口号所淹没。其次,中文系似乎一直仅仅是古典文学系,对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简直视而不睹,结果是造成了很少作家,和更少的批评家,懂得新方法具有新见解的批评家。这种情形和美国的英文系(他们的国文系)几乎相反。我教过的一家美国大学的英文系,所开的九十小时的文学课程之中,现代英美文学占了九个小时,中国文学(他们的外国文学)占了六小时,文学史和各种文体导论之中的现代部分,还不包括在内。我们的外文系的确教育了一些年轻的作家,但培养出来的翻译家和批评家,仍嫌太少太少。我知道,自己做学问的习惯纯粹是游侠式的,所以一直不敢以学者或批评家自居。我的一些批评文字,大半是在一种“不得已也”或“不吐不快”的心情下出鞘的。真希望专治文学批评的学者,如颜元叔先生等,能分出一些时间来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的批评工作,如以前夏济安先生有心要做的那样。

我的英文著作很少,而且几乎完全是论评之类。我发现,自己在写论文时能够用英文想(thinkinEnglish),但在创作时则不能。要做一个康拉德或纳勃克夫,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部英国文学史中,能有几个康拉德呢?弥尔顿写过拉丁文的悼诗,艾略特也有法文作品,然而他们仍是英国作家。文学,较之音乐和艺术,更富于民族性。我的朋友之中,颇有几位以为,仅凭中文创作,似乎只能赢得地域性的声名,然则何不脱胎换骨,改用外文创作?这种抱负,我同情,但不同意。目前,我们的创作,受了政治现势的影响,似乎局限于台港的一千多万的可能读者,那气象,只能比拟荷兰及比利时。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七万万个中国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读者。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永恒的。我觉得,做一个中国的作家,是最有前途也是最为光荣的事情。此地所谓的“前途”,不是指三年五载的“出路”,而是指整部的中国历史。

从五四到现在,终身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似乎愈来愈少了。即在台湾的短短十余年中,也已经有不少才气甚高潜力甚厚的作家,因为种种现实的困扰,而未能继续为缪斯护驾。有的被死神召去。有的被财神诱走。有的洗了手。有的出了国。有的丧失了信心。翻开大业书店十年前出版的《中国诗选》,我发现,当时入选的三十二位诗人之中,死去的已有三人,不再写诗的已有十八人,今日只留下十一人了。这是何等可惊的现象!好在新人不断续起,这原是文学史必有的过程。唯有时间是这场马拉松的裁判了。

一九六六年

四窟小记

兔尾龙头,一回头竟已经历了五个龙年。副刊的主编要我在戊辰的龙头上,回顾一下自己的写作生命。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不晓得自己是否已到半途。同时,对于一位真正的创作者说来,回顾乃是为了前瞻,正如汽车的反光镜,不但用来倒车,也可用来帮助前进。

诗、散文、批评、翻译,是我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我非狡兔,却营四窟。关于这四样东西,我对朋友曾有不同的戏言。我曾说自己以乐为诗,以诗为文,以文为批评,以创作为翻译。又曾说自己,写诗,是为了自娱;写散文,是为了娱人;写批评,尤其是写序,是为了娱友;翻译,是为了娱妻,因为翻译的工作平稳,收入可靠。更对家人说过:这四样东西的版权将来正好分给四个女儿,也就是说,珊珊得诗,幼珊得文,佩珊得批评,季珊得翻译。幸好我“只有”四个女儿,否则我还得开发小说或戏剧呢。

我写诗四十年,迄今虽已出版过十四本诗集,却认为,诗,仍然是最神秘也是最难追求的缪斯,不会因为你曾经有幸一亲芳泽,便每次都有把握到手。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开辟无限的天地,要用文字的符号捕捉经验的实感,要记下最私己的日记却同时能敲响民族的共鸣,要把自己的风格像签名一样签在时代的额头上,一位诗人必须把他全部的生命投入诗艺。天才不足恃,因为多少青年的才子都过不了中年这一关,才气的锋刃在现实上砍缺了口。灵感,往往成了懒人的借口。高傲的缪斯,苦追都不见得能到手,何况还等她翩然来访,粲然垂顾呢?今日,多少诗人都自称是在写自由诗,最是误己误人。积极的自由,得先克服、超越许多限制;消极的自由只是混乱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积极的自由。所谓“矩”,正是分寸与法度,至于消极的自由,根本就没有“矩”,不识“矩”,也就无所谓是否“逾矩”。

即以目前人人自称的自由诗而言,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至少还得分行,以示有别于散文。然则分行就是一种“矩”了。可是多少作者恐怕从不锻炼自己,所以也就随便分行,随便回行,果真是“随心所欲”,却不断在“逾矩”。我写诗,是从二十年代的格律诗入手,自我锻炼的“矩”,乃是古典的近体与英诗的Quatrain等体。这些当然都是限制,正如水之于泳,气之于飞,也都是限制,但自由也从其中得来。水,是阻力也是浮力,为溺为泳,只看你如何运用而已。回顾我四十年写诗的发展,是先接受格律的锻炼,然后跳出格律,跳出古人的格律而成就自己的格律。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自由而不乱之意,也正是我在诗艺上努力的方向。

来高雄两年半,只写了四十四首诗,其中写垦丁景物的十九首小品,我只算它一整首。今年年底,我大概会收集这一时期的作品,出一本最新的诗集。目前我希望能多写下列这几种诗:第一是长篇的叙事诗;第二是分段而整齐的格律诗,尤其是深入浅出可以谱歌的那种;第三是组诗,例如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来分写一个大主题。

来高雄后所写的抒情散文也已有十三篇,今年可以继《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之后,再出一本散文集了。这些散文里,游记占了十篇,国外与国内各半,显示我在这种文体上近作的趋势。二十年前我写散文,论风格则飞扬跋扈,意气自雄;论技巧则触须奋张,笔势纵横,富于实验的精神。那时我自信又自豪,幻觉风雷就在掌中,自有一股沛然的动力挟我前进,不可止息。目前那动力已缓了下来,长而紧张、快而回旋的句法转趋于自然与从容,主观强烈的自传性也渐渐淡下来,转向客观的叙事。

我觉得,今日的散文家大致上各有所长,或偏于感性,或偏于知性,或经营淡味,或铺张浓情,除三两例外,却少见众体兼擅的全才。有些名家守住五四早期的格局,还在斤斤计较所谓散文的纯粹性,恐怕是不知开拓与变通吧?创作之道,我向往于兼容并包的弹性,认为非如此不足以超越僵化与窄化。动不动就说这是诗的写法,那又是小说的笔路,不纯了啊!若是坚持如此的洁癖,那《古文观止》里的《项羽本纪赞》、《归去来辞》、《秋声赋》等文章,岂不要删去一半?

我有不少可写的散文,只因当时忙碌,事过境迁,竟而错过未写。在香港十一年的生活,尤其是文友交游的盛况,还有不少情景未及描写。更早的记忆,例如台大的学生时代,甚至四川的抗战岁月、中学生活,在老而远视、历久而弥新的追念之中,似乎都在责怪我无情的笔端,为何不记下来。

我写批评文章,不喜欢太“学术化”。批评文章多用术语,以示帮规森严;多引外文,以示融贯中西;文末详附注解,以示语必有据,无字无来头。这些其实都是“学者的化妆术”,斟酌少用未始不可,做过了头便令人生厌,若是刊在学术期刊上倒也罢了,偏偏登在报上,就失策了。我认为即使是知性的批评文章,也应该写成一篇清畅可读的散文,不能沦为饾饾饤饤、斑斑驳驳的杂烩。我理想中的批评文章,是学问之上要求见识,见识之上更求文采。至于立论说理,我以为与其好大贪多,不如因小见大,以浅见深。近来我的批评文字,每以为人作序出之,回台两年多,曾因李永年、保真、钟玲、陈幸蕙四位作家出书而写序言。我写序言,一定把原书认真细读,用红笔在校对稿上勾勾剔剔,眉批脚注,不一而足,然后就主题、风格、文体、语言等项理出作者的几个特色,加以析论。我写序言,避免应酬之语,空泛之论,务必就书论书,不但得失并举,而且以小证大,就近指远,常将个例归纳入于原理。在繁忙的时代,常恨无暇遍读、细读朋友的赠书,所以为人作序,可以视为指定作业,在我,是当功课来做的。

《土耳其现代诗选》以后,我已有三年不曾译书。此道之甘苦,我在长论短文里面早已述及,不再多赘。作家也许会江郎才尽,译者却只有愈老愈老练。翻译,至少是老来可做的工作。但是照目前看来,要有空暇译个痛快,恐怕得期之退休以后了。到那时我可以做一个退隐的译者,把艾尔·格瑞科、罗特列克、窦纳等画家的传记一一译出。王尔德的《理想丈夫》、缪尔(EdwinMuir)的《自传》,也是我久已想译的作品。

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

自豪与自幸

——我的国文启蒙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淳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一九四零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不能算是什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名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至于国文名师,则前后换了好几位。川大毕业的陈梦家先生,兼授国文和历史,虽然深度近视,戴着厚如酱油瓶底的眼镜,却非目光如豆,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另有一位国文老师,已忘其名,只记得仪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陈老师那么不修边幅,甚至有点邋遢,更记得他是北师大出身,师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陈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有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人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才生了。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仪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们交作文时,就试写文言。凭我们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眼呢?幸而他够客气,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给六十分。后来我们死了心,改写白话,结果反而获得七八十分,真是出人意外。

有一次和同班的吴显恕读了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对纷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请教戴老夫子,也带点好奇,有意考他一考。不料夫子一瞥题目,便把书合上,滔滔不绝,不但我们问的典故他如数家珍地详予解答,就连没有问的,他也一并加以讲解,令我们佩服之至。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起初他们不很愿意,认为我应该多读一些载道的文章,但见我颇有进步。也真有兴趣,便又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

同类推荐
  • 战神粟裕

    战神粟裕

    大将粟裕对战场有种天才般的敏锐感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堪称一代战神。他运兵奇巧、用势奇险、胃口奇大、胆识奇绝,达到兵家""上兵若水""的最高境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伊丽莎白·都铎女王:荣光女王之路

    伊丽莎白·都铎女王:荣光女王之路

    伊丽莎白·都铎女王就是著名的“荣光女王”,1588年8月6日在英吉利海峡她的一小队舰队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31艘大船。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后伊丽莎白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这本文字优美,富有创造性的纪实性传记会为您呈现一个从未见过的伊丽莎白。不管您痴迷于都铎王朝的历史,还是初次接触英国历史。你都会透过她著名的或者是臭名昭著与罗伯特·达德利的绯闻,从这位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身上获得宝贵的启示。本书接着《苏格兰玛丽女王》,那本书中介绍了与玛丽女王的较量以及此对伊丽莎白的影响。
  • 才貌双绝:萧观音

    才貌双绝:萧观音

    《才貌双绝——萧观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李嘉诚传

    李嘉诚传

    李嘉诚是全世界华人商海扬帆的成功典范,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越来越多的人在探究他成功的原因。李嘉诚的成功是否能被复制?从没有知识,没有金钱的下层穷苦孩子他是如何成长为拥有庞大资产的华人首富?阅读完本书,相信你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李嘉诚传》以时间为轴,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描绘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从他出生、童年、逃难香港,到做塑料花起家、1979年成功取得和记黄埔控制权、建立地产王国;再到介入卫星电视及电讯领域,以详尽的资料展现了李嘉诚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身在浮世,心向清欢

    身在浮世,心向清欢

    这本书里,有着26位唐宋文人传奇的一生,以及他们的185首(篇)传世作品。26位文人的生平轶事里,有历史,有政治,有战争,有风俗,让你对一千年前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和那群站成不朽的人们有一个全新而完整的认识。而那185首(篇)作品,作者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感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跨越时空将它们娓娓道来。
热门推荐
  • 古龙经典:三少爷的剑

    古龙经典:三少爷的剑

    《三少爷的剑》中登场的经典人物:谢晓峰、燕十三、小弟、没用的阿吉、慕容秋荻、铁开诚。不管你想做“天下神剑”谢晓峰,还是隐姓埋名,化身“没用的阿吉”,你都离不开江湖。一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通常都是由他自己决定。
  • El Verdugo

    El Verdug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暴君情之罪后难当

    暴君情之罪后难当

    大婚当日,他一身红衣,温香在怀,对她冷笑:“宁长安,你做的了我的太子妃,可是你永远都得不到我的心!”宁长安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九凰国公主,却因为一场浸染着阴谋的南下和亲,嫁给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意外地卷入了那场皇位与权力的战争......
  •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成就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本书旨在让大家明白付出和给予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对于别人来说,他的过人之处,会由于你的赞美而变得更加光彩;而对于自己来说,你已经被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
  • 剑凌万界

    剑凌万界

    万般仙术?一剑破之!普度佛光?一剑破之!禁制法阵?一剑破之!森然魔气?一剑破之!鬼魅妖法?一剑破之!法则道术?一剑破之!天地有剑气,斩仙,斩神,斩万法!我剑,凌万界!
  • 黑白道3:渗透

    黑白道3:渗透

    洪水中接连出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李斌良和战友们经缜密侦查,确认二人都是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为查明真相,他的足迹随着作家的笔迹奔走于各个校园之间,由此他涉足到一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教育……
  • 网游之真龙诀

    网游之真龙诀

    【编辑鉴定:本书剧情紧凑,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不可不看!】和众多网游酷爱者一样,我也只是一个网游迷。然一次偶然,好运降临,让我拥有传说中的神级技能——真龙诀,便一跃而成为了无敌天下的高手!
  • Roads of Destiny

    Roads of Destin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白鹤娘子

    白鹤娘子

    一个秋天的早晨,微风徐来,颇含凉意。永春第一大镇玉锦镇此时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紧绷着脸,心事重重;有的在窃窃私语,似乎面临着什么大事变。紧张的气氛有如夏天暴风雨前特别闷热一样,使人透不过气来。“来了!”不知是谁突然叫了这么一声,人们循声望去,宽阔的街道尽头前呼后拥来了一大群人。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前面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上下,虎背熊腰,两道浓眉恰似扫帚;少的二十左右,却是高挑身材,白净面皮,一副书生模样。
  • 苏曼殊作品集(二)(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苏曼殊作品集(二)(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苏曼殊作品集(二》本书分为诗歌、题画·题照、书信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