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000000004

第4章 概论现代经济的诞生(1)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社会经济的参与者很少开展能扩展其经济知识的活动,也就是如何生产和生产什么的知识。即使在西欧的早期经济体,打破过去的常规、收获新知识和新经验的创新活动也很罕见。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确有过一些创新成果,如水磨和铸铜技术,但是对古代经济(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时代之后的8个世纪的漫长时期)而言,创新的贫乏才是触目惊心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给各国的君主们带来了财富。但正如记录日常生活的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所说,当时的经济知识进步仍不足以提高普通人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循规蹈矩依然是这些经济体的运行原则。

这种停滞不前是因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不想打破过去的经验吗未必如此。研究发现,人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代人之前。我们完全可以由此推想,古代经济的参与者并不缺乏创造的愿望,他们也为自己的生活发明和尝试了各种新事物,但他们缺乏为社会开发和提供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因为古代经济尚未培育出支持和鼓励创新活动的制度和生活态度。

古代经济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各国内部的商业活动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往来。14世纪的汉堡和15世纪的威尼斯是两个声名显赫的城邦,沿着汉莎同盟拥有的商路、丝绸之路和越洋航线,贸易被拓展到越来越遥远的城市和港口。随着新大陆殖民地在16世纪建立起来,国内外贸易活动进一步扩大。到18世纪,尤其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大多数人都为“市场”而生产,而不是面向自己的家庭或所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国家与遥远的市场有大量的货物往来。商业活动主要涉及分配和交换,但是对生产也产生了影响。

用那个时代还未出现的一个术语来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更确切地说,是重商资本主义。拥有财富的人可以成为一名商人,投资购买货车或船只,把产品运到卖价更高的地区。1550~1800年,这一体制成为苏格兰人所说的商业社会的发动机。至少在苏格兰和英格兰,有相当多的人毫无保留地赞美这样的社会,当然也有人感觉它缺少点儿“勇武精神”。其实,商业时代的社会显然不缺乏进攻性。商人们为原料和市场份额你争我夺,各个国家也竞相建立殖民地,军事冲突十分普遍。或许是因为没有太多机会在思想上掀起挑战,或者在业务上实现重大飞跃,勇武精神只能在军事冒险中找到宣泄口。

在商业经济时代,商业生活的确展示出了许多与中世纪所强调的习俗和规范不同的特点:发现和打入新市场,同时也被其他人发现和打入,这必然会不时地带来了新的经济知识。商业的扩展无疑会给国内生产商带来新机遇,也会给外国竞争对手提供新机遇,从而带来生产何种产品的新知识。这样的成果可以是公开的知识,被生意圈内的人们共享,也可以是不易获得的,仍然被某些人独占的知识。或许在少数时候,尝试以前没有生产过的产品的冲动还会带来生产工艺方面的新知识。那么在商业经济时代,经济知识的增幅到底有多大。

商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知识

在这方面,英格兰经济早期的某些数据碎片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何种产品的经济知识的增加可以促进生产率提高(也就是说,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的增长)。假如在商业经济时代,经济生活参与者所掌握的这类知识(不管是公开知识还是私人知识)有显著增长,那么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在商业时代开始时的1500年到结束时的1800年就会有所变化。如果我们没能看到这一比例的大幅提高,就有理由怀疑商业经济时代是否有经济知识的显著增长。实际证据如何呢

根据一份可靠的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在2006年的《世界经济》中估算的数据,英格兰的人均产出在1500~1800年完全没有增加,人口总量及劳动力总量却大幅增长,从14世纪的黑死病打击中恢复过来。有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的“收益递减”规律拖累了人均产出,从而掩盖了知识增长给人均产出带来的提高。然而,格雷戈里·克拉克进行的10年期数据估算显示,14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均产出(当时的人口还没有因瘟疫而大幅减少)和17世纪40年代(当时的人口已几乎恢复之前的峰值)的水平大致相当。此外,有一些难得的微观数据表明,18世纪90年代的农业的人均产出并不高于14世纪早期。另一项研究则认为,在这个时间跨度内人均产出有1/3的增幅。总之,我们有把握认为,当时拥有的农业技术在将近5个世纪的时间里并没有太大改进。当然,这种逐一按产品类别测算人均产出的做法,忽略了劳动力转移到价格或生产率更高的产业所带来的人均总产出的持续提高。在这方面,工资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以一篮子消费品衡量的平均工资)更能反映产品和工艺方面的知识的增长。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创新项目可以创造工作机会,并最终提高工资水平,新工艺还会产生向上的拉动力。那么商业经济时代是否出现了实际工资水平的显著增长,并反映出经济知识的大幅增加呢由于黑死病之后的人口复苏,英国农业的实际工资水平与人均产量一样在商业经济时代前期(1500~1650年)出现下降,在1650~1730年有所增长,但此后直至1800年,又失去了一半的增幅。整体的结果是,1800年的工资水平甚至低于1500年,与1300年相比仅高出1/3。这样的增幅是否足以证明英国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增加了经济知识呢

首先,实际工资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下降,以及“糖、胡椒、葡萄干、茶叶、咖啡和烟草等新产品的出现”(这是克拉克在2007年的书中记述的),因此1/3的实际工资增幅并不代表英国的自主创新比航海家和殖民者的发现所起的作用更大。

其次,1300年标志着为期一个世纪的工资水平下降的终结。正如克拉克的书中所述,1800年的实际工资水平甚至低于1200年!折中一点儿的说法是,英格兰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实际工资水平几乎原地踏步。

我们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商业经济即使在其巅峰时期(1500~1800年)所取得的经济知识的增长也少得令人吃惊。随着人口总量在18世纪快速增长并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段进一步加速,人口数量每年都屡创新高,我们有理由推测,土地面积的有限肯定会限制生产率的提高,抑制经济知识增长的表现。可是,尽管英国的人口快速增加,其经济结构却越来越偏重制造业、贸易和其他服务行业,这些活动所需的土地远远少于农业,因此人口增加对工资水平和人均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小。人口增加会阻止或严重制约生产率和工资提高、遮蔽经济知识增加的影响的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工资水平和人均产出的增长。

各国在商业经济时代出现了非常相似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提供了一个线索,让我们分析哪些因素发挥了推动作用、哪些没有。我们今天知道,商业经济时代有11个国家(或后来成为国家的地区)在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上属于同一级别,包括奥地利、英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瑞士。(即使在13世纪和14世纪早期,英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落后于欧洲大陆。)到1800年,美国也加入了这个群体。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国家大致上是在按同样的节奏前进,只不过有各自的步伐:各国都在相同的趋势线附近有独特的波动,如意大利在1500年领先、荷兰在1600年到19世纪早期领跑。这个事实表明,普遍的平缓进步趋势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是全球性的因素,至少对这个群体的国家来说有普遍影响,而非各国特有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那些时代生活的人应该能预见到,一旦商业文明扩展到最大限度,虽然全球化程度被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各国经济还是会重返过去的惯例。但结果表明,商业经济时代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至少对发达国家来说是这样。在某些商业社会,在继续开拓国内外贸易的同时,经济发展将很快开启一个全新的篇章。对当时来说非常特殊的事情将发生,继而改变整个世界。

经济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标志

那些在1500~1800年(有些甚至从1200年起)没有显著改变的指标,在随后短短数十年内出现了惊人的变化。19世纪20~70年代,英国、美国、法国和德意志相继打破传统路径,这些国家的人均产出和实际工资水平的轨迹在世界历史上显著提高。

根据现在的测算,英国的人均产出是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时)开始持续提高,而且再也没有出现反复,尤其是在19世纪30~60年代显著提升。美国的人均产出于1820年前后开始进入持续增长期。法国和比利时是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螺旋式上升,德意志和普鲁士则是在随后的50年代。这种不寻常的进步与第一位发现它的学者不可磨灭地联系在一起,即美国经济史学家沃尔特·W·罗斯托,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起飞”——进入持续经济增长的轨道。

平均实际工资水平也随之普遍提高。在英国,保留至今的数据显示手工艺者的日工资在1820年前后开始持续提高,就在人均产出起飞后不久。在美国,工资水平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起飞。生产率提升的其他国家也都出现了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本书第二章还将对此进行量化分析。工资水平的起飞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出生于波兰的德国经济史学家于尔根·库钦斯基发现的,他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在经济转型中看到的只有“劳动条件的恶化”与“日益加重的苦难”。然而他所找到的数据即使经过他本人的修正,也表明他所研究的所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意志)的实际工资水平到19世纪中期都进入了起飞阶段。

这些国家逐一产生带动作用。随着四个领头国家的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加速提升,发展群体中的其他国家仅仅通过保持与领先国家的贸易、加速利用差距带来的机会,就能提高自身的增长速度,简单地说,就像尾随巨鲸的鱼群一样,借助领航者的水流前进。

现代经济学历史上这两位伽利略式的人物(库钦斯基和罗斯托)首先发现的起飞现象准确无误地指出西方国家的超常发展始于19世纪。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当然会追问,出现这一前所未有的现象的根源何在经济学家通常是首先求助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许多传统派别的学者认为,原因是在19世纪的农场和工厂中资本存量(厂房设备)急剧增加。但是,资本形成难以解释(哪怕是部分解释)美国的人均产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增加。事实上,只有1/7的产出增长归功于资本和土地投入的增加。18世纪的资本增加可能足以解释生产率在当时断断续续的、有限的提高,但19世纪的资本积累虽然加快,却不足以推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巨大增长。由于收益递减,仅靠资本的持续增加根本不能支持人均产出和实际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

由于这一困难,其他一些传统派经济学家认为答案在于规模经济:随着劳动力分工的多样化和资本的积累,人均产出(和资本平均产出)将提高。可是,美国和英国在1820~1913年的生产率的增幅接近之前的3倍,很难归结为劳动力和资本扩张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假如这种扩张能在当时创造奇迹,那么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为什么没出现类似的增长为什么实际上没产生任何效果此外,如果规模经济能如此显著地提升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为何没能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产生类似的影响,反而是这些国家的过剩人口移民到南北美洲去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进入20世纪后,这些已经起飞的经济体要获得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必然更困难,支持新的规模经济的劳动力增长和相应的资本增长减速了,但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却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段依然保持增长,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尽管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但生产率在1925~1950年增长极快,在1950~1975年又再次增长。)其他传统派经济学家认为,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段,各国内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持续扩张,人们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状态,新的运河与铁路把各个市场联系起来,这才是增长的源泉。市场的扩大当然增加了经济知识(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对起飞国家和其他国家都是如此。但我们已讨论过,既然从中世纪的威尼斯和布鲁基到18世纪的格拉斯哥和伦敦,所有的商业文明和贸易都未能促进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的显著提升,那就很难相信19世纪的国内外贸易扩张能那样迅猛地提升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而且,即使国内外贸易对某些起飞国家的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却很难支撑产出和工资的看似无限的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一旦全部完成,对外贸易作为增长的发动机就会失效。

同类推荐
  • 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本书通过各种富于哲理、生动有趣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经济学的世界。经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要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就应该花点时间来学习经济学。通过对《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的阅读和学习,读者会从中获得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看透经济现象的本质,为你的生活增添无限精彩。
  • 一本书读懂商业常识

    一本书读懂商业常识

    商场如战场,不论何种创业项目,但只要你准备投身于商业大潮之中,一些商业知识与经营之道都是必须要提前具备的。否则,很多时候为失败所支付的“学费”会让你承担不起。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从成功中得到教益,让“教育成本”更低一些呢?
  • 积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

    积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

    发展经济是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必须着力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主要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有利于稳定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投资;二是扩大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的投资。这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共9章,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研究目的和意义等,包括第一章“导论”。第二部分论述以人为本的金融,包括第二章“以人为本的金融”。第三部分论述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包括第三章“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第四部分论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包括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和第五章“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第五部分论述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内容,包括第六章“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内容。
  • 创新驱动力

    创新驱动力

    “互联网+”、大数据驱动创新战略的最前沿成果“中国数谷”如何创造五个“中国第一”奇迹从理论到实践,勾勒真正的大数据时代 柳传志、龙永图作序推荐 。人类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发展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创新、转型、创业是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最大的机遇所在。在新常态经济的要求下,在先进的数据理念的指导下,贵阳,抓住了这一时代机遇,站在了大数据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成为大数据实践的最前沿阵地,并创造出一系列重要成果。
热门推荐
  • 新股民入门必读

    新股民入门必读

    本书系统介绍股票知识、入市规则、投资理念、炒股技巧、技术解析、股市投资经典理论以及股市趋势研判、抄底逃顶跟庄等诸多诀窍。
  • 沙狼

    沙狼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现代文明的日新月翼,飞速发展,人的生活与人际关系已经大大地复杂化了。我国的悠久的文明史,特别众多因而显得不无拥挤的人口,悠久的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的文化传统,近百年来社会变迁的频仍与剧烈,近数十年来阶级斗争这一门“主课”的熏陶,以及愈来愈多的人涌向城市,向往城市……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我们的文学、我们的神经紧紧盯着鸽子笼式的楼房间里的人际的亲合与斗争不放。有时候,看完一部又一部的小说,我们甚至于无法想象一下它的主人公们生活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无法想象他们在与别人的勾心斗角或者爱爱仇仇之外的生存状态。
  • 任君独孤天下

    任君独孤天下

    书籍情节虽然脱胎于南北朝,却又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成了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缔造者,能将历史如此完美的融合到剧情之中,成为推动主线发展的情节,环环相扣、伏笔连连,作者的构思堪称独具匠心。简约干练的对话方式,入目三本的人物刻画,美轮美奂的场景描写都是一魔温婉文笔逐渐成熟的标志。除了精彩的剧情,精致的文笔也将是一大看点。
  • 钻石恋人:国民老公的小新娘

    钻石恋人:国民老公的小新娘

    一个人是一场暗恋,两个人是一场热恋,三个人却是一场不悲不喜的开始。她说,这辈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自己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们;他说,我以为我会孤单的过一辈子,直到遇见她,我想陪着她一起走到老,两个人坐在躺椅上,牵着手看着日出一起离开;他说,我从一出生就是多余的那个,所以我一直按照是多余的那个生活着,直到遇见她,我想站在她身边的人是我,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给她所有我能给的,包括我的生命,若没有她,一切就没有意义,那样我也会追随她而去,这就是我对她的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最后她关于爱的选择。
  • 橙色倒数

    橙色倒数

    橙色倒数出现的时候,我在五号州际高速公路边上不远处的一个露营地。那天风很大,我用一只手抽烟,另一只手压着湖蓝色的长裙。我冲着天空吐了一口烟圈,然后抬头看着烟圈在风里很快被吹散。透过快要消散的烟痕,我突然发现黝黑的夜空多出了一道鲜艳悦目的橙色。仔细看去,那是一串长长的数字,我数了数,有九位,每隔一秒左右,最后一位就会减去一。
  • 小城故事之让爱不在受伤

    小城故事之让爱不在受伤

    世界上每一个独立的人都可以是一部小说,有的是可以走向美好,有的是未知,有的确是悲剧。。。。清扬,我是一个农村来的姑娘,在一个北方的小城中打拼。找到自以为是的真爱,早早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涯。不料想,多年以后那些出轨跳楼的戏码会在自己身上狗血一样的出现,。。。。。。
  • 我的治愈系女友

    我的治愈系女友

    颜瑜终于爆发了,露出了她傲慢冷酷的本性。“我爸妈在我十四岁那年就离婚了,在这个世界上本就应该理所应当爱我的男人,都连眼睛也不眨一下就抛弃了我!你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我应该相信谁?”宇文希明白了,彻底沉默,准备转身离开。
  • 嫁给野蛮契丹王

    嫁给野蛮契丹王

    公主?公主?杜宛宛有点头蒙!她穿成公主了,但是是一个穿到荒山野岭的公主!而且还是要嫁到契丹的倒霉公主。契丹啊,杜宛宛一想到电视里那生吃肉食,像恶狼扑羊的凶残男人,身体立马抖了起来。他果然如她想象中一样高大粗犷,新婚夜吓的她尖叫连连!明明很讨厌他的霸道,专制,野蛮,不讲理,为什么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他喜欢的不得了呢?嗯,一定是他像爸爸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对她好,让她被一种“爱”网,网的密密实实,再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注:纯属虚构,无历史踪迹,谢绝转载,喜欢的请多支持!
  • 历代兴衰演义

    历代兴衰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曾因酒醉鞭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本书反映郁达夫如何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的同时,着重描写了他与四个品貌各异的年轻女子的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