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与译文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正是一个有德君子的表现吗?”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恭敬并顺从兄长,而喜好冒犯领导,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领导,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为人、处事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恭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谨慎、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诚信,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做到不误其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恭敬和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做事要诚信,要博爱众人,还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在选择妻子时,能够重贤德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但如不庄重,学到的东西也难以固守遵行;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或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去世后的丧葬之事,不断地追念久远的祖先,这样做,老百姓的德行就会自然趋于仁厚了。”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请求别人告诉他的,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以温和、善良、恭敬、检点、谦让的态度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取信息的方法,或许与别人不一样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其无权独立行动,这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则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够长期不改其父亲在世时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仪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就是这一点。但不论大事小事只求和谐,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仅仅是为了和谐而和谐,而不以礼仪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守承诺要适宜恰当并符合道义,(符合道义的)话和诺言才能兑现;对人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免受耻辱;所依赖的都是行义可靠而可亲的人,(这种做法)就靠得住,也可以参照学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请教并匡正自身,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人如能做到这些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这还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切磋,后琢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医说
《学而篇》是儒家学说的“入道之门”,是为人的“积德之基”。孔子倡导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忠孝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的基本条件,是仁的根本,而仁是孔子儒家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核心。道德教化和规范在社会安定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儒家崇尚质朴、踏实、信任、信用和回归,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以求理想人格的成功塑造。孔子倡导管理者应严肃认真地办理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下属。“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和从政理念。孔子认为应首先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应坚持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应摆在第二位。
在日常工作中,要培养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习惯。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包括庄重大方、稳重可靠、威严深沉、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具备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道德品格的人,才是人格塑造完善的君子。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之礼,认为这是孝道的继续和表现,但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主张应“敬鬼神而远之”。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忠孝不能两全者其内心必有“孝悌”二字,只因环境和条件所限,才使得忠与孝分离。和谐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应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无原则的调和最终不可能达到和谐,要以礼节制之。孔子将“信”和“恭”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不应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等物质条件,而在工作上应勤劳敏捷、谨慎小心、经常检讨自己,并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努力塑造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认为应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三字经》中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只有刻苦学习,才能“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才能“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因材施教”是一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通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等方法来了解医学生的特点。孔子的“好古敏以求之”、“学而知之”、“温故而知新”是求知、求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手段。学,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这就是“博学于文”,而且还要通过见闻和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这就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倡导“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要“笃行之”,要“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在教学上,应事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思考相当时间后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和提升。
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并不断更新的生命学科。医学继续教育在知识更新、新技术传播、新理念传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医生应从书本到病人,再从病人到书本,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临床医生要带着兴趣去学习、温习和复习,用心去琢磨、去思考,用心去感觉、去觉悟,学思结合,不断积累,精益求精。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习方法的获得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需要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慢慢加以培养和养成。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并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理念。对待学问,孔子认为应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风是医院文化内涵中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医院文化的三大要素包括:一是在医院内部构建浓厚的学习气氛,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并能坚持时常温习。二是要有一种精神和毅力,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考验,不半途而废。三是要构建医院内部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医院领导要有宽广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气度和精神。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对于医生来说,是带着信任和渴求健康的病人。如果医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使病人自远方来就医,这是医生一生中的最大财富和荣耀,是医生“不亦乐乎”的源泉和精神支柱。
有了诚信,有了医德,有了技术,才会有病人从远方不辞辛劳地赶来,这是一种医生价值的深层次体现。医学诚信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医生的医德和技术,可以将身家性命相托、具有牢固忠诚度的病患是医学诚信构建的目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德不孤,必有邻”。一个具有仁德之心的人,必不会感到孤独,而且,由于其仁德的号召力,周围一定会聚集许多各有特长而向往仁德的朋友和支持者,甚至会出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景象。爱己即爱人,仁义即和谐。医生的医德重于技术,人文修养重于知识积聚。无德的庸医杀人,有德的良医救人。兼有医德和医术的医生周围必定有许多知心朋友,必定有许多忠诚度高的、稳定的病患群。如果一位医生失去了病人的信任,就会陷入无助的境地而深感恐惧。
病人是医生的依靠和衣食父母,信任是人生的资本和精神食粮。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人,另外还包括亚健康和有健康保健需求的人群,这些客户群是医生的最大财富和奋斗目标,是医生的职业生涯得以延续的保障和基础。离开了服务对象的医生既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拥有一大批希冀健康的、源源不断的病患,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对于医生来说,病人的信任是推动医学进步和技术提高的基础。当前,医学诚信遭到了破坏,社会上部分人对医生有误解和诋毁之意,把“白衣天使”视为“白衣老虎”,将高尚的职业妖魔化,而这时,有许多病人仍然相信医生的能力和医德,愿以生命相托、健康相寄,这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和鼓舞着医务人员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努力掌握先进技术,修身养性,提高医德,以回报病人的信任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