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4900000001

第1章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1)

1.1农民工研究的视角转换:从“生存-经济”叙事到“身份-政治”叙事

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某种基本预设,这种预设形成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影响着研究者的分析和叙事模式,从而潜在地支配着研究的整个过程。这一点,在当代中国所谓的“农民工”研究中自然也不例外。根据笔者观察,对于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研究视角或者说分析叙事模式,即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和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而目前的一个研究动向,就是从前一种模式到后一种模式的转换。

按照约定俗成的看法,“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按双重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群体,是在我国特定的户口制度下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农民工”这一称呼混合了由户口制度所确认的社会制度身份和由劳动分工所确定的职业身份,同时也标明了由劳动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农民工的户籍身份是农民,职业身份是非农行业的从业者,而在劳动关系中,则属于受雇者。广义的农民工包括所有其户口依然是“农民”、但却主要受雇从业于非农行业的劳动者,即它囊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两种主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所有劳动人口:一是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进入本地乡镇企业的非农劳动者,二是以“离土又离乡”的方式跨地区转移进入非农行业的农民务工者。2006年3月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即取这种含义。狭义的农民工则单指后者,其中又主要指进入城镇的农民务工者。在我国农民工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发〔2006〕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尽管在开头也提到“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工,但从其整个行文可以明显看出,其“若干意见”所针对的主要是进城农民工。本研究也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农民工”这一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推展与深入,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由原先的隐性状态而逐步凸显现出来,与此相应,今日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也开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形式而逐步地进入学界的视野。自那时至今,学界关于“农民工”的研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期间,来自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门学科的学者都纷纷投入这一研究领域,发表、出版的成果如恒河沙数。而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尽管投身于农民工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不同的学科,发表、出版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农民工问题的方方面面,但就潜在地支配着这些研究的基本视角,或者说,就隐含于这些研究中的关于“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基本预设而言,却显得比较单纯。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今天,在“农民工”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研究视角基本上是一种在生存论的预设下采取的一种可称之为“生存经济学”的视角和分析叙事模式。

也就是说,研究者们往往或明明白白或不言而喻地认为,农民乃是迫于生存的需要和压力而外出务工,从而,为了满足这种生存需要、缓解生存压力而对于经济目标的追求构成了农民工行为的本质意义。当然,生存不仅仅是“苟全性命”的意思,也包括要努力活得好一些、滋润一些、“品质”高一些的含义。但是,其核心始终是怎么活、靠什么活即“谋生”的问题,而不是活着做什么即活着的价值或尊严的问题。对此,一个颇有意思的表征是,国内两位知名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平博士和中山大学的周大鸣博士——都将他们研究农民工的着作直接命名为《寻求生存——当代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和《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尽管两者出版时间前后相差近十年。在这种基本预设之下,研究者们,尽管来自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但在考察农民工行动的逻辑和意义时,往往采取经济学的或“类经济学”的分析叙事模式,假借“经济人”或“准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类经济学”的叙事模式或“准经济人”的假设是指,许多研究者在考察解释农民工的行为时也往往将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因素考虑进来,但是这些因素往往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叙事模式,也就是说,研究者们常常是从这些因子怎样影响、约束农民工对于经济收益、对于代价-报酬的公平性等等的理解这种角度,来使用这些因素,而不是将政治、社会、文化看作相对独立的、不能完全化约为经济意义的生活领域);而在考察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和状况时,也往往围绕其生存的需求和压力来展开分析和论述:如不少研究也都论及农民工的“权利”,但是通常都是围绕满足农民工的基本生存需要,即从农民工与自身的关系中,来考察农民工的待遇需求与缺失(need and lack),从而将权利转换成主体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农民工的身份资格出发,即从农民工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来讨论他们的基本尊严和权利应享(entitl ement),从而把权利理解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笔者无意否定这种在生存论预设之下形成的“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所具有的价值,对于初期的农民工,甚至直到今天,这种模式对于农民工依然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但是,无须讳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这种模式的解释力正在减弱,从发展和前瞻的角度,从研究对于研究对象和围绕研究对象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建构意义着眼,这种模式的局限和欠缺是明显的。第一,行为主体的需要、动机、目标或者说追求是在其生活实践展开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调整和变化的。农民在一开始可能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而选择外出务工,但是他们在城市中的实际工作生活经历会导致他们的初始动机、目标不断发生改变。

当然,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和承认这种变化,如前面提到的黄平博士的研究就指出:农村人口外出就业,具有明确的动因和目标,一开始他们也许是为了从非农化活动中挣得更多的现金收入以补贴务农收入的不足。但不论他们的动因和目标是多么明确,他们总是在外出或转移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行动加以合理化解释,总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调整自己的策略。但是,在“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下,研究者们所看到和承认的那种变化通常都是在“经济人”或“类经济人”范畴之下的变化,属于作为“经济人”或“类经济人”的行动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势下对生存策略的一种调整,在这种模式下一般看不到或不承认会发生根本性的、“质性”的变化,或者说,总是倾向于将那种“质性”的变化叙述转换成生存目标、条件和状况在“量”上的增长或程度上的提升。如将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需求看成是生存需求的自然延伸和补充,而不是看成对于生活的另一种新领域、另一种新的意义空间的开拓。

而由此也可看出,“生存-经济”的分析叙事模式实际上潜藏着一种化约论,将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化约为围绕“生存”而组织起来的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因子,而否定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意义,否认这些领域中的行为不能完全用经济的或准经济的理性杠杆来衡量。第二,除了同一行为主体会在生活实践展开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其动机、目标、行动策略,不同主体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农民工群体本身并不像“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倾向于假设的那样是同质性的,其成员的初始状况本就不完全相同,进入城市之后也会进一步出现分化,他们的追求也就会各各不同。特别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上一代全然不同的追求。

笔者对浙江农民工的调查就发现,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打工之前并不存在所谓的“生存压力”,不少人原本的生活还算得上“小康”,或者在家乡就可以获得实际收入不亚于进城打工的工作。显而易见,用寻求、渴望“生存”这种“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是很难解释他们的行为逻辑的。第三,社会科学的研究并不完全是对现实的一种被动的反映,毋宁说,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具有相当主动性、选择性的话语“反应”,这种话语反应对所谓的“现实”具有强大的建构作用。就农民工研究而言,不论这个群体本身的实际情形怎样,“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下的研究总是不断地为人们塑造出符合其预设的农民工意象,从而整塑、建构人们对于农民工的认知和想象,并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针对、围绕农民工这个群体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包括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总是倾向于直接着眼于“生存问题”来认识、界定、处理“农民工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农民工政策”,而对于其他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对于“农民工”之成为“问题”而言可以说更为根本的问题——则或者有意的悬搁回避,或者无意地遮蔽。

说“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下的“农民工”研究对于人们针对、围绕农民工的社会实践,特别是政府的“农民工政策”具有建构作用,并不意味着后者完全是前者的产物。知识社会学的有关研究早就揭示了知识和实践意志(权力)之间的“互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后者,特别是政府的实践需要和意志对于前者的型塑构造作用要远大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但是,即使退上一百步,即使学界的研究仅仅是为既定的实践方略做合理性、正当性的论证和注脚,则这种论证和注脚本身也显示了其建构意义。

或许正因为农民工研究的“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存在着这些局限和欠缺,同时,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农民工”这个群体本身由一开始主要从事拾遗补缺之工作的、被人们(特别是相关的政策制定者)误以为不可能成为城市社会之基本成分的“散兵游勇”,逐步成长为我国的一个“新产业工人阶层”,从而,那些构成“农民工问题”以及使“农民工”这个庞大的人群之所以成为问题的更为根本的因素也日益在人们眼中凸显,于是逐步地,在农民工研究中,一种新的分析叙事模式开始慢慢出现。尽管如上所述,直到目前,“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在农民工研究中可能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这种相对新近出现的模式——笔者称之为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分析叙事模式——无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采纳和应用。

如果说“生存-经济”分析叙事模式的根本特征在于主要着眼于“农民工”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从“农民工”与自身的关系中来界定“农民工问题”,关注的是农民工的需求和满足这种需要的条件、对象之间的“主体-客体”关系,那么,新模式则主要着眼于“农民工”在中国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从而倾向于从“农民工”与其他社会成员、与国家的关系中来界定“农民工问题”,关注的是农民工这个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笔者将这种新模式笼统地称为公民权或公民身份(citizenship)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分析叙事模式,但或许由于“公民权”一词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敏感性,国内的许多在笔者看来可以归入此种叙事模式的研究事实上并不直接出现“公民权”这一概念。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在下面这些论题下来展开论述。如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包括农民工群体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和农民工自身的分化)户籍制度与中国三元社会结构,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等等,尽管这些论述实际上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身份平等的意念,从而潜藏着或者潜在地指向公民权或公民身份的主题。

同类推荐
  •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在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基础上,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编纂,从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术动态等视角集中反映2015年中国语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治理方略提供参考。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效能和广泛用途的文书,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是一种体现了相关机关领导的意图和主张的写作活动,是一种领导的意志和主张得以贯彻与实施的有力工具。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各行各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某个团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密集,致使公文的种类也日趋丰富,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写好办公室各类常用公文,是形势所需,是社会所需。
  • 悦读MOOK(第七卷)

    悦读MOOK(第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一篇好的通讯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但通讯毕竟不是文学。在实践中,为了不使自己盲目,我注意研究文学作品与通讯作品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规律: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在通讯写作中运用,又有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不适宜在通讯写作中运用。
热门推荐
  • 至尊系统神

    至尊系统神

    徐少语,一名平凡的大学生,意外获得神级系统。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各种神奇的事情降临到徐少语身上。且看,徐少语如何凭借神级系统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 搜神记

    搜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enry VIII

    Henry VI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蜜爱天价娇妻

    蜜爱天价娇妻

    谈妙然,落魄千金,失忆,寄居他人篱下。为了重振外公基业,不得不遭受“三条腿的怪兽”们横加嘲讽羞辱。怪兽一:银行巨子霍子铭,典型的风流无情花花公子。“就算你脱光了跳上他的床,你也贷不到半毛钱!”“谈妙然,你给我看好了,今天我霍子铭碰过的女人,谁敢给她贷款!”怪兽二:酒店王子顾西爵,深藏不漏别扭闷骚的腹黑狼。“谈小姐,我们这里是正经的高级餐厅,不是酒吧那种随便搭讪调凯子的地方。希望谈小姐能稍稍自重……”“……霍二公子为人风流,但并不下流,也是风评较好的豪门公子。年龄又与你相仿,更无妻室,若是交往得当,要谋得一份巨额贷款,应该……”好歹她谈妙然也是深得真传的赌神外孙女,岂容这些卑鄙无耻的“三腿怪”欺负?!“这次是想断手指,还是直接断了命根子!”有点悬……“妈妈!你就是我的妈妈。”蹦出一团污漆抹黑的小肉球,死认她做母亲。可她即未结婚更无男友,哪来四岁大的女儿?!谁曾想……一场暗藏锋机的豪华宴会,一个胡乱认爸妈的超萌小宝贝,一夜意乱情迷的颠鸳倒凤之后,三腿怪们齐齐转了性儿……“谈妙然,嫁给我!”花花公子的银行巨头,深藏不漏的酒店王子,同时向她求婚!她的世界翻天覆地,从落破的豪门千金,一跃成为最抢手的天价新娘。一个是青梅竹马,一个是孩子他爸。她该选谁,更值价?【婚前――绝对要腹黑】“谈妙然,我再问你一次,你嫁不嫁?”“我不……我,能不能给我几天考虑一下?”男人气得牙痒得很想咬人,“几天?”“一周……七天。”她觉得,不能厚此薄彼,应该公平对待。“不行,三天。”多一天,都会要他命。“顾西爵,你能不能……”“七天也行,但这七天你也别想见小月月一面。”“啊,你怎么可以这样?”两天不见她都心慌,七天怎么受得了啊!“顶多给你三天半的时间。不答应,拉倒!”“三天半就三天半,但是这段时间,你不能阻止我跟小月月见面。”这算是在求婚嘛,简直就是土霸王抢亲嘛!“可以!早上必须等我来接,再坐别人的车,一根头发也别想见到!”“你……”她气绝!“无商不奸!妙妙,这是你逼我的。”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未婚生子,别后重逢,先婚后爱的温馨浪漫甜蜜喜剧的婚宠文文!一切以一家四口滴幸福生活为主线,其他神马滴人物都是打酱油滴炮灰。
  • 大汉王朝1

    大汉王朝1

    大汉王朝是一个充满了光荣与寂寥,童话般华丽的封建王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这个伟大的帝国投下的背影与梦想仍值得我们去追忆与品位。“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 唐世李家

    唐世李家

    超级技术宅男李玉良穿越到唐朝盛世,将现代知识带到唐朝,使国外之人前来瞻仰唐朝技术,引领世界潮流。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 回答牵挂

    回答牵挂

    你知道寂寞吗?你知道尴尬吗?你知道一个人的感觉吗?我告诉你牵挂
  • 给男人看的羊皮卷

    给男人看的羊皮卷

    男人,演绎生命的壮丽诗篇。在女人眼里,男人是一部史诗,承载着亘古不变的气概和壮言;在女人心里,男人是一片无际的瀚海,坚守着无言的宽广和深沉;在女人梦里,男人是一盏夜航中的灯塔,指引着心灵深处的归宿和牵挂。
  • 西游后纪:战天斗地

    西游后纪:战天斗地

    天地如囚笼,众生蝼蚁活,仙佛神台座,生灵轮回苦,圣人若不死,大盗永不止;西游后五百年,一个放逐的灵魂,一具卑微的身躯,誓要颠覆六道,逆天伐圣,战天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