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文学泰斗巴金先生在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致辞中说道:“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如今,巴老的肺腑之言仍然在激励着我们。我想,今天的这本书是不是也算是真话?著名作家麦家先生说我是写真的,也就是说,我写的是真话。我真有点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说真话是十分不容易的。
这部书是写家庭、写孩子、写社会、写问题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看到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民群众就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呼声十分强烈。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在改革开放后的许多农村,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像婚姻、家庭等社会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托管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数目不断上升。这些家庭的不断增加,就造成有越来越多的这些家庭的子女在残缺的家、残缺的爱的不利条件下,受到伤害。进入20世纪末,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很多家庭都有成年人外出进城打工,其家里多有未成年子女留守,他们的生存、教育状况令人担忧,甚至还出现了有关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的极端案例。留守青少年是当代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许多关系到家庭环境和自身的特殊问题,特别是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时代之痛。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的沉痛现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如何增强做好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富裕社会新形势下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本人经过三年多的大量调查研究,更好、更多地了解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受到震撼的地方太多,留守青少年的各类极端案例,常常使我睡不着觉。在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问题学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家庭、社会因素。对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如有类似经历者,请不要对号入座。我们需要做的是,做一个高素质的家长,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让青少年远离犯罪!作者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个案访谈研究为主要分析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分析留守青少年等这些“特殊”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及在实践中应采取的对策,以作为人们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可资借鉴的参考文本。
这些“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经历中出现的问题,与“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形成了反差。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面对“问题的背后”的严峻问题,本书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以期对解决留守青少年边缘化问题有所裨益,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些“特殊”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也是我创作这部书时所持有的热情与信念。
让我们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人人尽一份责,出一份力,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一份贡献!
董广生2009年10月于富春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