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应对,转危为机
1989—1991年,摆在面前的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困难与希望并存。
杭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现存的各种优势,迎接挑战,在不断研究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中,紧紧把握住机遇,努力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1.积极应对。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趋于尖锐、体制改革的环境严重恶化的关键时刻,1988年9月26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三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要求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以扭转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态势,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使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和有关政策,从杭州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工作,使全市的经济从滑坡走向正常发展,并为新一轮的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为尽快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多次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1988年10月26日和11月15日,杭州市委、市政府两次召开市级机关各部门和各区负责人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的措施,部署清理整顿公司和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工作。12月,杭州市委又召开全委会,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治理整顿重点。
(1)在治理经济环境中,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总供给,抑制通货膨胀。一是压缩投资总规模,坚决调整投资结构,保持经济发展后劲。主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重点是大力压缩预算外投资项目。全面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二是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增长幅度,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在控制消费需求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逐步解决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三是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做到有保有压。全市认真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的方针,围绕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工作,重点支持合理的流动资金需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四是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保持市场稳定。1989年6月,杭州市政府召开全市商业工作会议,要求努力促进工农业生产,大力促进粮食和“菜篮子”商品生产,为安排好市场掌握充足的货源;千方百计引进各地名、特、优、新产品和市场适销对路商品,基本扭转杭州市尤其是市区的副食品供应紧张状况;优先安排生产人民生活必需品和紧俏产品所需的能源、原材料、资金和交通运输,切实稳定市场。五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工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在整顿经济秩序中,主要是整顿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着重整顿流通领域。一是加强物价管理,完善监督体系。1989年8月14日,杭州市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在杭州市实行物价目标控制责任制,严肃物价纪律,严格物价管理权限,稳定农用生产资料和群众基本生活必需的主要副食品、日用工业品价格。同时,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计划、工商、银行、财税、物价、统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清理整顿各项不合理价格和收费标准。二是坚决清理和整顿公司,使之健康发展。三是整顿个体经营和出租柜台,加强市场管理。健全法规,完善市场管理行为规范,严厉打击和取缔各类非法收购、倒买倒卖、哄抬物价的活动和偷税漏税、违法经营等行为,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治理整顿是解危的必要手段,深化改革是转机的根本途径。1989年,杭州市委召开了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强调治理整顿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深化改革为治理整顿配套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在城市,深化企业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是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杭州市工商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始于1987年,企业承包面积达90%以上。到1990年,绝大部分企业要实施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年3月13日至14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作会议。会议交流了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验,分析了当前企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寻求了进一步完善承包制的途径和办法。自此,以“稳定政策,兴利除弊,分类指导,多作贡献”为指导思想的第二轮承包在杭州全面推开。二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企业“工效挂钩”的分配制度。为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克服工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杭州市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从1989年1月起,全市301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面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总挂钩。之后,不断完善该分配制度,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推进企业兼并、企业横向联合,发展企业集团,推动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规模效应。1990年实行兼并的工交企业达到102户。从1991年开始,杭州出现了企业兼并高潮。1991年6月,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政策,结合杭州实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在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加速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扭亏增盈、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服务功能等方面采取38条具体措施,从而使全民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4)在农村,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科技兴农。在1989年12月召开的杭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扩大会议上,杭州市委、市政府指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一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各业生产责任制。二是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激发农业生产力。1989年,杭州市农村普遍开展了以粮食高产模式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丰收计划活动。1990年又开展了吨粮工程建设,推动了农业科技全程服务,促进了粮食丰收。1991年仅15项农业重大推广项目的实施,就增产粮食4500万公斤,增收1.6亿元。
2.转危为机。1992年3月,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治理整顿如期结束。在三年治理整顿期间,杭州市初步缓解了能源、原材料、资金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克服了市场疲软、产品积压、生产滑坡等困难,使整个经济情况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开展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经过全市人民三年的艰苦努力,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秩序好转;经济恢复常态,农业连年丰收;市场商品丰富,物价形势稳定,经济中的过热现象已经消除,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经济的转危为机。
(1)经济增长速度基本恢复正常,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发展后劲大大增强。1988年杭州市国民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21.05%,1989—199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9.02%、14.03%、20.22%;1988年杭州市工业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18.98%,1989—1991年,杭州市工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4.84%、7.24%、17.62%,经济增长速度在经历一个时期的明显滑坡及逐步回升后,趋向正常发展水平。
(2)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初步调整,经济比例的尖锐矛盾趋向缓和。工业增长速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农业和基础产业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工业与农业、基础产业之间的紧张关系已明显松弛。1991年同1988年相比,基本建设资产投资增长19.3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1.82%上升到23.62%。1991年农业总产值达42.44亿元,比1990年增长4.5%;粮食生产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1991年总产量达194.97万吨,比1990年增长2.9%。[12]
(3)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局面明显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市场物价基本稳定。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10亿元,1989年为34.55亿元,比上年下降了2.55亿元;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1.68%,1989—1991年分别比上年增长7%、5.9%、17.7%,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所抑制。1988年杭州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23.4%,自1989年起明显回落,到1991年已回落到6.9%,基本恢复到人民心理及社会经济各方面可以承受的且必要的涨幅水平。
(4)借贷和货币超经济投放的状况已明显改善,供需失衡矛盾基本缓解。物价稳定后,城乡居民消费心理也趋向稳定,消费需求趋于正常,储蓄存款急剧上升。1988年全市城乡储蓄存款为35.19亿元,1991年增长为90.45亿元,三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净增55.26亿元,较1984—1988年的四年净增23.61亿元,增长了2.34倍。至1992年,各项存款已大于各项贷款,金融形势相对平稳,根本扭转了需求过热的状况,社会供需矛盾基本缓解。[13]经济混乱现象得到整顿,经济秩序尤其是流通领域秩序明显好转。经过清理整顿,着重解决了政企不分、官商不分、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等问题。党政机关所办的各种企业大部分已经撤销或同机关脱离,一批在企业中兼职的在职党政干部和离退休干部从企业中退出。刹住了盲目组建企业的势头,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有效治理了价格混乱现象,改善了市场秩序。
四、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践历程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并迅速波及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杭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外贸依存度较高。因此,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招商引资困难加大,国外(境外)游客减少,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央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有效拉动了内需;贯彻和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实施大经贸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了外贸出口;创新方法,注重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成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稳定了客源,从而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0月下旬,港币和香港股市受到冲击。接着,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随后又跌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
(一)亚洲金融风暴对杭州的影响
由于中国采取了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管理体制,因而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被卷入到亚洲金融风暴中去。然而,作为受灾地区的近邻和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不可能独善其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波及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杭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外贸依存度较高。亚洲金融危机,对杭州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的外贸出口、引进外资和旅游发展等方面,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