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荀子》一书集中了对组织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按现代意义来解释,“分”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明确为完成管理目标、政策和计划所必需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二是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所以,荀子认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
在分的基础上,组织内部资源管理的核心应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团结和协作精神,以提高整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相应在《周易》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论断,意指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上下沟通。《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故善战人之势,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即对组织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别是要求组织本身能产生出战斗力,这就是“势”,一旦形成这种组织,又能“择人而任势”,按组织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长,组织就会拥有“不动则已,动必雷霆万钧,一击成功,无可阻挡之势”的相应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组织管理的结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预言,在未来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组织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在现实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现代组织管理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基本预测。如何重组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与传统文化,兼顾人性与理性、和谐与原则,形成适合组织情况的管理模式将是现代组织管理学理论所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组织资源建设的核心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不到执政组织资源这一具体论述,因此推论马克思恩格斯忽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思想和实践,包含着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资源建设思想的探索。
(一)执政资源思想是马克思政党学说的重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这部著作使人们看清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当旧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下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时,就需要打碎套在生产力发展上的桎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由共产党来推进、完成创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社会的伟大使命。因此,《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政党思想的精髓,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资源思想的活水源头。”《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在论述政党时,对于“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用三个完整句子层层推进做了回答:“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说明了几个基本问题:一是共产党与工人阶级具有同一性;共产党又不等同于工人阶级,只是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不言而喻,他们是工人阶级中有觉悟的那部分;二是讲共产党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关系。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先锋队。共产党奋斗的目标与整个无产阶级是相一致的。这里的无产阶级显然不仅指工人阶级,而且指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三是更进一步表明共产党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谋取任何个人或集团利益。显然,马克思特别强调共产党不是一个以权谋私而聚集起来带有政治宗派性质的社会团体。许多学者认为,这三句话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而在徐昕所著的《执政资源论》中,作者还认为:这段话中,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使用“资源”、“执政资源”这样的词,但是,却明确表达了人民是党的生命之源、党的取胜之源,党的执政之源的重要思想。我们进一步阅读《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党执政前和执政后奋斗目标的论述,就能够更加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资源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物质资源思想的渊源。“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党的最近目标,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第二步是执政后要把全部资本,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手中,尽快提高生产力,增加生产总量,丰富人民的生活。”那么在第一步实现后,怎样实现第二步呢?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执政后的共产党提出十条原则性的建议。这十条集中起来就是执政党必须把土地、银行、运输业等资源集中到执政党领导的国家手中,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加快推进社会发展,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对立,从而为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创造丰富的组织资源。以上清楚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执政资源的思想。也即,没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共产党执政后是很难巩固政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从上述思想中可以看出,执政资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内容。动员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共产党夺取执政地位和巩固执政地位的两个基本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资源思想的两个核心要素。
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对亲手缔造的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看到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那一天,没有亲自领导过共产党执政的实践。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对巴黎公社的高度评价和关注中,认识到他们理想中的共产党执政的政权是怎样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让人民通过民主的方式管理国家,让人民监督政府,让人民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就能够解决共产党执政后怎样“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而避免共产党执政后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这个最核心执政资源的支持而失败。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最伟大的“人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谋求人民群众的根本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政资源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二)马克思关于政党组织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指导创建了多个政党和工人组织。1847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64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群众性的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除此之外,他们还指导、帮助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思想和实践,包含着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资源建设思想的探索。
1.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党组织的有效运作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制度对规范党组织的作用,创建了一系列保障党内生活规范制度体系,以探索共产党组织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在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明确规定了党的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有权修改章程和一切决议,有权开除犯错误的成员,有权决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和下次代表大会在何时何地召开。党的地方组织必须向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规定了党代会的年会制,即“代表大会于每年8月举行。遇紧急情况中央委员会得召集非常代表大会。”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对党的组织原则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对党的组织原则规定得更加详尽,它规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各支部或联合会选派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听取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总委员会。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总结了帮助欧美各国建党的经验,特别是在指导第二国际各国党活动的实践中,进一步强调了代表大会在决定重大事务中的权威地位。
第二,集体领导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不能只靠少数人,不能搞个人独裁,而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定时召开各种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党内的重大事务。第一国际成立后,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内部实行的是集体领导的原则。马克思在国际中享有崇高威信,但他也只有一票的权利。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同时,为了保证集体领导,马克思提议在总委员会取消主席这一职务,代之以轮流担任每周例会的执行主席。从而使第一国际的领导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一措施进一步健全了总委会的集体领导制度,为一切工人政党和组织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第三,党内选举制。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党内选举制度的建设,以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规定,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盟员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盟内一切事务都由盟员或通过代表来处理。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为了保证党的组织原则的贯彻执行,指导了国际工人协会依据章程制定了组织条例,对党内选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规定协会的每个会员有参加选举全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每一个支部,不论其成员多少,均有权派遣一名代表参加代表大会;每一个代表在代表大会上只有一票表决权;决议均须举行记名投票。并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最终的决定。除此以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制定了一系列确保党规范化运作的其他制度和纪律。如具体规定了党的报告制度和负责制度、委员会制度、代表会议制度,以及交纳党费的制度。这对于保障党组织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建设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2.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维护党组织的内部团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胜利,就必须团结起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巴黎公社领导集团内部由于理论观点不同,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造成公社组织上的严重分裂。当反动势力加紧进攻时,少数公社委员竟登报声明退出公社委员会,这就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
为了实现党内团结,就要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德国党合并问题的态度,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1874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酝酿进行合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告诫:合并是必要的,但是要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坚持革命原则。但是,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不惜牺牲革命原则实现团结,与拉萨尔派合并。马克思、恩格斯知道后极为愤慨,批评爱森纳赫派领导人的错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违背原则的团结只会增加党内机会主义的成分,降低党的理论水平,也必将会给党造成很大的危害。为了坚持原则,有时可能会产生分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分裂的态度是:一不怕,二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野心家、阴谋家和其他机会主义分子,要采取彻底揭露和无情斗争的态度,直到把他们开除出党,以纯洁党的队伍。但是,对于犯了错误乃至严重错误但是坚持共产主义立场的人,则采取批评和教育的态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以达到团结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党内团结是目的,而党内斗争则是达到和促进党内团结的手段。通过党内斗争才能统一思想,明辨是非,达到团结的目的,促进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