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1900000002

第2章 电视综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2)

三、电视综艺节目与中国说唱文学的渊源

“综艺节目”,是综合性文艺节目的简称。它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声乐、器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表演艺术,辅之以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辅助艺术,“综合”编排在一起,具有“集约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其主体形式是各种样式、各种风格、各种主题的综艺晚会。从文本角度考量,中国综艺节目的脚本大体属于“说唱文学”范畴。

“说唱”——以说说唱唱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娱乐大众。这同时也是“曲艺”的特征。故此,许多地方把“说唱”当做“曲艺”的同义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曲艺约有300种之多,基本上可分为“说类”、“韵诵类“、“演唱类”三大类。

“说类”基本是散文体的,如评书、故事、相声、双簧等曲种。

“韵诵类”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辙要求,但主要还是“说”,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如数来宝、快板书、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

“演唱类”分两种:一种是板腔体式,以伴奏乐器鼓板为标志,文学脚本一般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五字句或十字句,两句为一组,单数句可以不押韵,用仄声字;双数句一定要押韵,用平声字,一上一下,反复使用。如湖北大鼓、京韵大鼓、梨花大鼓、奉调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道情、渔鼓等均属板腔体式唱类曲种。另一种是联曲体式,以便用固定曲牌为特点,文学脚本是“长短句”,使用的曲牌都有固定的句数、字数以及韵辙要求。如湖北小曲、长阳南曲、恩施扬琴、山东琴书、常德丝弦、四川清音、大调鼓子曲等皆属联曲体式唱类曲种。

在艺术实践中,还逐渐演化出了“说唱兼有类”曲种——既有全无伴奏的大段说白,也有音乐伴奏的成套唱词,如苏州弹词就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另有一些运用板腔体式说唱长篇大书,亦有用联曲体说唱大书的尝试。

民间说唱是在我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的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叙述为主,表演为辅,一人多角,虚中求实。

所谓“叙述为主”,指的是民间说唱属第三人称“叙述体”。“叙述”,也叫“说表”,“表叙表唱”,即由演员以第三人称的身份给观众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因为民间说唱是从民间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叙事诗发展演化而来的,因而保存了这些体裁叙述故事的特点。作品中交代背景、发展情节、刻画人物、评点议论都离不开叙述。可以说,叙述是说唱艺术表演的基础。

但是,民间说唱又不同于一般的讲故事、说笑话,它要求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还要佐以适度的、摹拟性的表演,此即所谓“表演为辅”。

说唱艺术中的“表演”,与戏曲中的表演也有区别。戏曲表演分角色,归行当,一人一角,属“代言体”。而说唱艺术表演则是“众生万相,皆备于我”——生旦净末丑,老虎狮子狗——全由艺人一张口说出。演员时而要跳进故事中去,模拟故事中的某一角色(这叫“起角色”);时而又退出来,继续以说书人的身份往下叙述。就在这种“时进时出”、“进退转换”之中,完成刻画人物、叙述故事、表达主题、抒发情怀的任务。

这种“一人多角”的表演,实际上只是一种“写意性”的模拟,它的“角色化”是虚拟的、片断的、瞬间的。装男扮女、装老扮少,可由一个演员完成,不受年龄、性别限制,虽然也要求“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但主要追求“神似”,“点到而已”,不作动作上的过分追求。人物一转相,演员即退出角色,继续叙述。有人把戏曲表演称作“现身中的说法”,那么,说唱艺术则应该是“说法中之现身”了。它表明,民间说唱是一种“表叙表唱为主、进退转换为辅”的说唱性的语言艺术。

这种“写意性”的模拟表演,配合着说表唱词,能催发听众的联想,在各人心中形成再造的艺术意境,达到“虚中求实”的目的——所谓“实”,即生活与情感的“真”;而“虚”,则指模拟性的表演及由此而在听众心目中形成的一种艺术意境。听众从这新造的意境中,可以领略人物的神韵,从而获得一种情与理的认同与共鸣。说唱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它具有独特的灵活性。首先,它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指天说天,指地说地;言险而惊,言寒而凛”,演员时进时出,叙述、描摹、评点、议论十分自由;其次,便于直接与观众交流感情。因是第三人称叙述式,演员与观众站在同一视点上,演员可以替观众发问或说话,因而能取得观众的充分合作,更有效地调动观众的丰富联想,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一)说唱之“说”——评书

说唱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徘优”,因为《史记·滑稽列传》中就专门记载了优盂、优游、淳于尧三位“徘优”的活动。他们“滑稽多辩”、“善为言笑”的特点,与后世的曲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人根据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的东汉墓穴中有一个“说书俑”,认为这也可以算得是探索曲艺源流的一个“物证”。

从文学史上看,说唱文学的萌发与兴盛,始于唐代的“变文”。“变文”开初是寺庙里和尚用来宣讲佛法经文的。和尚讲经,亦很注意宣传效果。为了吸引善男信女,这种“变文”讲经说法是有说有唱、图文并茂的。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听众,因此很快为民间口头创作所吸收。一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民间趣闻,不断被编进“变文”,从庙堂到“瓦子”,到处传唱。

到了宋代,说唱文学经过长期的孕育,已经相当发展并逐渐成熟了。因为宋代经过晚唐和五代乱离之后,重归一统,商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大都市的繁荣,当日的汴京“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歌女伶工,一派升平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说唱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还涌现了不少著名的专业艺人。宋元以后,讲唱文学历经数朝,一直不衰,各式曲种,争奇斗艳。这其中,首推“评书”。评书艺术,自宋代说书产生以来,一直久传不衰。传统评书中,有以金戈铁马、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为内容的“大件袍带书”,如:《三国》、《列国志》、《隋唐》、《杨家将》、《精忠说岳传》、《大明英烈传》等;也有以绿林侠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破寨等为内容的“小件短打书”,如《水浒》、《三侠五义》等;还有一些是以烟粉灵怪为内容的,像《聊斋》、《西游记》等。

近些年,又涌现了一批重新整理的传统评书、新编历史评书和以近、现代史斗争及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新评书。评书艺术不仅凝聚着广大民众特别是说书艺人的创造才能,而且,也以其深厚的艺术传统,熏陶着、铸造着我国民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影响着作家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有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二)说唱之“唱”——鼓词

元代以来产生、流行的弹词和鼓词,也是影响甚大的曲种。它们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说唱文学。除了极少部分是由文人加工润饰或拟作的以外,其他几乎全部出自无名氏之手。多少年来,它们在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广大民众中流传、演唱,并不断地被再加工、再创造。所以,同一个题材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演唱对象中,演唱的风格和色彩各有不同。

弹词,又分“国音弹词”和“土音弹词”。国音弹词多衍历史故事,如叙述赵匡胤离乱兴衰故事的《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三部曲,计674回,历数唐末五代之兴衰,全以七字句组成,讲文极少,在当时颇负盛名,似至“高贤睹之喷饭,闺媛阅之而解颐”。土音弹词多用吴音,采取民间传说或花前月下、儿女情深的故事。

鼓词,更是别具声色。单明清以来流传下来的鼓词作品,其数量就浩如烟海,令人惊叹。从最早的《大唐秦王词话》到《大明兴隆传》、《平妖传》、《三国志》、《忠义水浒传》、《西唐传》、《反五关》等等,每部都在50册以上,内容全是金戈铁马、国家兴亡的故事。其气势之宏伟壮阔,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其人物之鲜明生动,其语言之流畅活泼,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传统鼓词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所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大至国家兴亡、文治武功;小至家庭纠纷、人情冷暖;从帝王将相、公卿贵族,到绿林英雄、平民百姓,以至和尚道士、尼姑妓女,真可谓无所不包。

鼓词在艺术品味上博采诸说唱曲种之长,情节曲折紧凑,富有悬念,扣人心弦。无论是刀光剑影、龙争虎斗的战争场面,还是以性格冲突取胜的“文斗”,都写得极有声色。鼓词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唱词全系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的民间诗体语言;散文讲说也同样铺陈对仗,铿锵起伏,富有音乐美;句型基本上承袭着“变文”的体制,多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兼有活泼多变的衬字或叠句,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清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型的鼓词讲唱逐渐为“摘唱”所代替。民间艺人出于生计考虑,常将大部鼓词中的精华部分摘出单唱,以应观众之需。因篇幅渐短,散文讲说部分逐渐萎缩,而演变成纯粹的唱类曲种,“子弟书”便是由鼓词蜕变而来的形式之一。“子弟书”主要是八旗子弟所作,分西调、东调两种:西调以罗松窗为代表,多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东调以韩小窗为代表,多慷慨激昂的歌声和“大江东去”之风格。近、现代艺人继续传唱的各类大鼓,多有“摘唱”和“子弟书”的篇目。

新中国的成立,给民间说唱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天地。曲艺以其短小灵活、战斗性强的特色,发挥着“综艺尖兵”、“综艺轻骑队”的特殊作用。曲艺队伍不断发展,传统作品得到整理,曲艺音乐不断改进,南、北曲种互相交流、借鉴,曲艺理论研究也不断加强。在现代文化冲涌激荡的潮流中,民间说唱艺术也在不断汲取姊妹艺术的精华,努力在新的层面上谋求新的发展。

(三)说唱之“融”——相声

相声是说学逗唱相辅相成、相融相长的艺术形式,它的可证之史较短,然可溯之源却很长。1908年出版的英敛之《也是集续篇》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北京供人消遣之杂技,如昆、弋两腔,西皮二簧,说评书,唱时调种种之外,更有一种曰相声者,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也。其登场献技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声,模拟仿效,加以讥评,以供笑乐,此所谓相声也。”

一般认为,这是现今所说的“相声”的最早记录。据侯宝林等相声艺术家考证,相声的名称,经历了“像生——像声——相声”的发展过程。今天的“相声”形成于清末,因清代的“像声”而得名。“像声”是一种口技,“能学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表演时,常“以青绫围,隐身其中”,故也称“隔壁戏”。相声有“明春”、“暗春”之说,在布幔后表演口技为主的叫“暗春”,撤去布幔表演的叫“明春”,即现今说的相声。再往上溯,“像声”又渊源自宋代即有的百戏的一种:“像生”——摹仿得像生的、活的一样。“像生”是宋代流行的一种技艺,以模拟声音形态而至于毕肖为其特点。

《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等籍中分别有“学像生”、“乔像生”、“像生花果”的记载,《都城纪胜》中还记有“小女童像生叫声社”这种类似于今天的艺术班社。故赵景深先生在《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里说,所谓相声,实在是末代“像生”之遗,这话很有道理。因为,“相声”的名称虽从“像声”转化而来,但“像声”主要是一种口技;而“像生”则是以模拟声音形态为内容的说唱艺术,在内容、表演形式及风格上,表现出与后来的相声有更多的渊源关系。不过,这也只是就相声名称发展的大致脉络而言的。如果再深入一步考察,就会发现,构成相声艺术的诸多要素,早就在孕育形成之中。

在旧中国,相声是民间艺人在车站、码头、路边、广场、茶馆、酒店卖艺乞食的“撂地儿”艺术,从未登过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艺术进剧场、进厂矿、进“戏匣子”,形成了规模、培养了团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广播里认识的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马三立、马季……如果没有“十年动乱”,相声艺术的状况还要更好一些。

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刚刚改革开放,被压抑得太久的这一综艺奇葩获得了新生,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些好节目。尤其是在几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相声与小品、歌曲鼎足而立,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然而到了90年代,相声的底气就越来越弱了,似乎走到尽头,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辉煌了。很多相声演员退出江湖,还有一些人改行去演小品、拍电视剧,一时间相声的大殿里,门可罗雀,连著名的相声大师马季也好像突然间失踪了。

马季的重新出山是在1996年的春节晚会上,他要与徒弟刘伟合说一段他新创作的相声。他想以此为标志,再现江湖,为不景气的相声打出一片天下来。

同类推荐
  •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再探讨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再探讨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是毋庸讳言,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就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的一本著作。书中通过系统清理、检讨、评估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力争回归、尊奉教育的原旨、本真,寻找更有效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本书内容包括:“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社会问题与新闻报道”、“青藏采访札记”、“可贵的随时倾听”、“代表素质的可喜提高”等。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热门推荐
  • 末世流浪狗

    末世流浪狗

    末世开始,一个胖子,带着一只狗,一个萝莉,开始了他们的流浪之旅!
  • 猎道登天

    猎道登天

    万年前的一场猎杀天道的事迹,随岁月的尘封而逐渐不为人知。修炼世界中,人们忘了什么是道,而仙也只是在口口先传中,记载在黯然古籍中。人生本是一场迷茫,他为了骗取银两,被逼无奈走上了从未知晓的修炼世界中。这一切,是不幸的遭遇,还是命运的使然?
  •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阳明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 石头怪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石头怪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我,石头怪,无敌!重生成一块石头,怎么办,吃吃吃,变身石头怪,不服?一口一个神技,开局就是满级,修炼?这辈子都不可能修炼的!——弄了个QQ沙雕网友唠嗑群——今晚点(613411011)等小红点小胖石头嘟嘟嘟,不好意思,石头怪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之超级王朝

    末世之超级王朝

    末世世界的狙击王牌叶凡重生在了末世开始前。拿惯了重狙的双手还能拿的惯92手枪吗?杀惯了精英或者头领的叶凡,还杀得动普通丧尸吗?本以为重生回来重走一遍老路的叶凡,居然走运了.....
  • 这样的员工最受欢迎

    这样的员工最受欢迎

    态度决定高度,人品决定产品,能力创造价值!投资你的态度,拥有美丽“薪”情;亮出你的人品,拥有光明“钱”途;提升你的能力,拥有过硬业绩!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态度、人品和能力的重要性,为你带来提升自我的妙法,打开职场的“法门”,让你的职场之路走得更宽阔、顺畅。
  • 阁楼(中篇小说)

    阁楼(中篇小说)

    夏日的中午,院子里静悄悄的,门卫室的保安趴在桌上打瞌睡。白建明搀着他娘慢腾腾地走了进去。城管办秘书王琳在半睡半醒中听见窗户上笃笃地响,睁开眼吓一跳,敲窗的男子她见过,前几天来领取过处罚通知单。但是这老太太太令她感觉慌兮兮的。骄阳烤着她衰老孱弱的身子,汗水从那苍白的脸庞上淌下来,湿透了半件衣衫。她抬起手,指着王琳说,姑娘,是你叫我来的吗?老人那通红的手上凸着青筋,僵直多骨的手指仿佛隔着玻璃点到了王琳的脸上。王琳哆嗦了一下,接着便如梦初醒似的跑出去搀扶老太太。昨天开会时主任刚说过,最近社会上对城管部门的负面新闻太多,要大家多注意“窗口形象”。
  • 鲁迅传

    鲁迅传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他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本书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等,许寿裳关于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读者了解鲁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 七俱胝独部法

    七俱胝独部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