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600000004

第4章 商鞅变法:祖宗之法不是万能药 (1)

曾经有人说:“我要把商鞅推为民族英雄,并记中华民族首功,肯定有人反对。但我还是要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商鞅功不可没。”这样的赞誉,商鞅受之无愧。

魏国人才外流西戎

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这和后来的秦朝是两码事,虽然前者是后者的祖宗。在春秋时期,秦国还是地处西北一隅的一个诸侯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之地。拿税制来说,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就实行了“初税亩”,即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这样是一项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的政策。但秦国到公元前408年才实行,整整落后别国186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手中握有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当时各国纷纷求变,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先后变法。

原本就处于落后状态,如今竞争对手又都出台新政策,在当时微妙的“国际”局势下,秦国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变法。

秦孝公元年,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广泛征召能献计使秦国强大的人才。求贤令没有白发,它把商鞅惊动了。

商鞅是卫国的公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小贵族。他年轻时曾经拜当时的改革家李悝为师,好刑名之术,学成后先到魏国,为魏相公叔痤门客,做了中庶子,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

公叔座知道这个人胸有笔墨,但想再考验一下他,所以一直没向魏王推荐。这一拖就拖到了公叔座归天的时候。国之栋梁大限在即,魏惠王无奈又着急,于是亲自去看望他,想听听他的看法。公叔座知道不能再拖了,便对魏惠王说:“现在的我的中庶子商鞅,虽然是个年轻人,却有奇才,希望我死之后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他有点怀疑公叔座是不是病糊涂了,怎么能把国家大事轻易交付一个年轻人,他又不能直接反驳相国,所以就不说话。公叔座知晓魏惠王的意思,所以当魏惠王快要离开的时候,公叔座一摆手,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如果不愿意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活着离开魏国。”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

公叔座把商鞅叫到跟前,很诚恳地说:“刚才大王来探望我,并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但是我看到大王的神情似乎不大同意我的建议。所以我本着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劝大王假如不任用你,就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现在你赶快走吧,要不然就要人头落地了。”商鞅听从老师的话,收拾行李,当即上路。

就这样,风华正茂的商鞅离开了魏国。魏王举棋不定的态度注定魏国不是他一展才华的地方,另寻一个识人的君主方为上策。魏王后来不得不自己所导致的人才外流付出代价。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商鞅在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二十二年,商鞅迫使魏国献河西之地与秦苟和,魏惠王这才恍然大悟,叹曰:“寡人恨不用公孙座之言也!”

当然,商鞅的最大贡献并不是用兵,而是变法。在秦国的二十几年里,他曾经两次变法,终于使秦国崛起,虎视关内。

没有硝烟的嘴上战争

商鞅带着老师李悝的《法经》,离开魏国,西入秦国,到秦都雍,觐见孝公。商鞅初见孝公,先献三代的“帝王之道”,继献齐桓、晋文的“霸道”,都不合孝公胃口。孝公认为要实现“帝王之道”或“霸道”需时太长,不能迅速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

商鞅了解到孝公的意图后,再献“强国之术”,恰合秦孝公之意,他当即录用商鞅。时间很快就过了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摸清了秦国国情,向孝公提出变法革新,尽管遇到了很大阻力,但商鞅据理力争,坚持“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主张。推行如此重要的变法自非易事,为了确保新法的制定,商鞅首先必须取信于君。为了说服孝公,商鞅曾与甘龙、杜挚等要臣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

要改革就要触及到各种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臣在秦孝公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秦孝公很是为难:从道理上来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切中要害,他愿意实行;但是从感情上来说,他又觉得这一棒下去必将得罪了大部分臣子,高级领导内部就不稳定了,想到这里,他又不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心里没了主意,就把大臣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

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那么那一套法真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法?只有变法适应时事的发展,国家才能兴旺,才能成就我们的霸业。”商鞅和保守派大臣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改革这场大战没有打响之前,国家高层内部火药味十足。

理越辩越明,一场大辩论之后,秦孝公更坚定地站在商鞅一边。任何一个改革的进行都需要一个论证的过程,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争论,为商鞅争取了国君强有力的支持。

针对甘、杜等人的陈词滥调,商鞅既总结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历史经验,又申明了“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现实意义,从而最终赢得了孝公的信任,改革近在咫尺。

向土地要效益

商鞅时刻牢记着这样一个原则:自己辛辛苦苦主持的变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秦”,而强秦的根本则是“国富”和“强兵”。国富首先必须要有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要想强兵并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能克敌制胜,也同样需要具备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是整个社会的支柱产业。国家财政赋税收入、广大人民的衣食生活需要都得向农业要效益。国家的军事实力、战争的兵源和粮草器备等也都离不开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要素,可以说一个农业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国的实力。精明的商鞅认准了这一点,他就从土地入手,扎扎实实地做了两件事情,向土地要效益。

商鞅改革的第一件事情即废除秦国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普遍实行落后的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只有一个主人就是秦王。在秦王之下,无论是下一级被赐予采邑的封建领主,还是直接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而仅仅是土地的使用者。也就是说,他们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更没有转让权。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土地名义上归最高统治者所有;另一方面,真正在使用这些土地的领主却对土地通过世袭的方式将占有权固定化了,长此以往,双方势必发生冲突。

为此,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所谓“阡陌”,就是指“井田”中间用以灌溉的水渠,以及为了灌溉而开辟的纵横道路,纵的水渠和道路就叫称“阡”,横的水渠和道路就叫“陌”。这段话的意思是商鞅用政治权力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并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如果百姓愿意,还可以去开发荒山。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盘活了土地关系这一个危机丛生的局面。那些原来隐瞒自己田产以逃避国家税收的诸侯再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土地数量,于是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现在第一件事情已经做完了,就是让人有地可耕。下面要做第二件事情,就是要让地有人去耕。当时,秦国内部关系复杂,外部诸侯连年攻战,人们颠沛流离,加上婴儿的死亡率很高,所以人口还是比较少的。国家一下子腾出来这么多土地后,就必须想办法找出足够的人去耕种,荒地不能提供任何产品。

商鞅想了两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他颁布一条法令。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但是又坚持不肯分家,那么就要多收一倍的赋税,用强迫分家的办法将大家庭分解成小家庭,通过加强劳动者各自在生产中的主动性,借以提高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去耕种更多的土地。

但是,这种内部消化终究是有自己的极限的,于是商鞅又出台新措施。

同类推荐
  • 军机处二百年

    军机处二百年

    本书以军机处二百年历史为主线,展示军机处在清代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雍正、乾隆两朝国力蒸蒸日上之际,军机大臣们跟在皇帝后面,跃马扬鞭,开拓疆域,无不踌躇满志。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大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面对此景,嘉庆、道光的选择是守成,于是军机大臣们也收敛了拳脚,小心翼翼地帮皇帝打点着江山,总算将大清国传了下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曲线图的展示。在这个历史过程,军机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军机处二百年,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 蜀汉刘禅传

    蜀汉刘禅传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身刘禅,身处乱军之中,四周围全是喊杀之声,正在害怕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自耳边响起:“少主放心,只要我赵云活着一定带你杀出长坂坡去!”刘禅:………好吧,这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故事,这是一个热血激情的年代。且看重生刘禅如何发展蜀汉,带领一帮蜀二代一统天下。《三国之小军师》即将完本,喜欢的人可以去看看。
  • 春秋霸业

    春秋霸业

    当天夜里,风势很大,大家都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田风把他们叫了起来,吩咐这几十个人,去周边砍了些树,然后田风把这些树,拿刀截成一段段的,有从地上随意的捡起两块石头,搓呀搓的,众人都不知道田风要干什么,田风把手都搓的通红了,一会之后,突然一阵火光,烧在了被砍断的木条上。
  • 七海扬明

    七海扬明

    日本南美白银,南非盛产黄金,财富汇聚于我,武士献上忠心。暹罗越南粮仓,澳洲广袤牧场,朝鲜铜铁煤矿,南洋遍地蔗糖。印度种茶织布,东北参茸硬木,马六甲港咽喉,香料胡椒肉蔻,万国商贾齐聚,海关不愁税收。伊比利亚双雄,外强中干平庸,帝国残阳没落,无有当年雄风。崛起之路绊脚,必要杀之祭旗。三尺青锋在手,无敌舰队吾有,虎狼之旅十万,原为中华奔走。东虏尽海波平,野蛮终于文明,若问平生之志,祈愿华夏中兴。
  • 汉之乱世英雄

    汉之乱世英雄

    恩恩怨怨似难辨,是是非非终须平,凄凄婉婉抒忠义,轰轰烈烈展豪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间难表忠魂义,且看乱世英雄曲。
热门推荐
  • Round the Sofa

    Round the Sof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贯天机直讲

    一贯天机直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藏獒法则:强者的生存之道

    藏獒法则:强者的生存之道

    本书为读者展示了藏獒的独特品格和强者有的特性,与许多自然界中的强者相比,藏獒的性格中还有几分信义,忠诚的元素。本书这些独特的视角是其他挖掘藏獒的同类书籍中所没有的,使之区别于宣扬赤裸裸的丛林法则的图书。
  • 一本书读懂消失的文明

    一本书读懂消失的文明

    《一本书读懂消失的文明(英汉对照)》主要内容包括世界上已经消失的14大古代文明,它们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明、古印度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吴哥文明、波斯波利斯文明、蒲甘文明、楼兰古国文明。曾经的它们抑或奇特璀璨,抑或神奇飘渺,抑或深蕴着乡土文化,抑或笼罩着城市风采,这些早已逝去的文明却留下了醉人的印记,带领着我们走进古老神秘的文明探索之旅。
  • 处世的艺术

    处世的艺术

    本书作者巴尔塔莎·格拉西安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深邃判断力的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其经典之作《智慧书》以300则简洁的格言警句征服读者,该书是作者作品中被译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著作,且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对历史上一些著名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拉罗什福科等产生过重要影响。它以简洁精辟的语言,与读者探讨如何以一种智慧的方式生存于世。国王读过《处世的艺术》之后评价说:“《处世的艺术》犹如一块精致的宝石,我可以告诉你,里面包含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国王称,《处世的艺术》是精品中的精品,是他的必备读物。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将作者的这两部经典合成一本,称为《处世的艺术》。
  • 激发你的正能量

    激发你的正能量

    《影响孩子一生的正能量:激发你的正能量》教你如何开启自身的正能量。全书着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做事能力,让孩子通过阅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 阴影囚徒

    阴影囚徒

    长夜无眠,黑暗侵袭。我在黑暗中奔跑,嗜血的怪物在身后嚎叫,透过浓雾,我似乎看到隐约的光明。那是诡异的力量!我别无选择,投入它的怀抱。借助它,我或许可以生存下去,团团迷雾下,蒸汽与克苏鲁带来极致的诡秘狂欢,我行走在黑暗边缘,光影之间,没什么能控制我,只有阴影,无处不在......PS:另类黑暗文,主角逐渐变得冷静理智又时而疯狂,不喜勿喷,求订阅起点正版,养家糊口不容易,十分感谢。群号:777478265
  • 龙魂战帝

    龙魂战帝

    这是一个兽魂的世界,弱肉强食。拥有强大兽魂的魂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拥有弱小兽魂的魂者,在底层瑟瑟发抖。江辰穿越至此,一次机遇得到了万兽诀,可以猎取无限的兽魂,从低到高,无穷无尽。等别人只有寥寥几个兽魂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成千上万个。所以江辰不但要更多,还要更强。什么上古异兽,远古大凶,通通猎取,就是传说中的神龙之魂也不放过。万魂在手,天下我有,我是龙魂战帝!
  • 寂寞绿卡

    寂寞绿卡

    这些来自旧金山的文字都应验了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所说的,“如果你还活着,旧金山不会使你厌倦;如果你已经死了,旧金山会让你起死回生。”旧金山,对华文作家来说,就是一座勘探人生宝藏的金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宝藏吧。
  • 西游之逆天寻道

    西游之逆天寻道

    天地崩塌之时,我大声咆哮。挥动金箍棒,让这一切烟消云散。从此三界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