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400000003

第3章 台湾“国家认同”特殊性分析(1)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最简单最明确的身份认同,只需要一个表述:“我是中国人”。在台湾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统独选择”出现“统不升独不降”的态势,“国家认同”则变成对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台湾共和国’、中国人、台湾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等多种认同。以马英九为例,他表示“血统上,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身份上,我认同台湾,为台湾打拼,我是台湾人;国籍上,我是‘中华民国国民’;而我也是‘中华民国总统’。”从马英九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台湾民众认同的特殊性,也反应出了解、评估、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台湾“国家认同”的相关概念

无论是理论探讨角度,还是实践层次,台湾“国家认同”的现状、变化原因和相关问题都很复杂,厘清概念很有必要。

一、关于“国家认同”的概念

对于“国家认同”,政治学定义不一。如有历史上的“治权独立的”共同体、政治实体、政治共同体,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广义国家”。如有近代产生的国际体系中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的“狭义国家”。如历史上的“治权独立和民族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只是具备现代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只有近代出现的主权与民族于一体的“民族国家”,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在公认为国家的“民族国家”中,存在单一民族国家、同一民族成立不同国家、多民族国家等几种形式。“民族国家”的内涵,包含主权、政治和实力之外,还有人种、民族、血缘、地域、历史、文化、习俗、宗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概念,带有强烈的政治、道德和感情色彩。无论是“广义国家”还是“狭义国家”,中国都是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56个民族组成、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形成了以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为牢固基础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不同阶段国家的形式不同)的统一和实现民族的振兴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神圣职责。对“国家”的定义确立了评判认同的标准,因而评判台湾“国家认同”现状和演变方向的标准,就是看其对中华民族固有的“中国认同”的回归程度。

对于“认同”简单地说,就是“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政治学定义不一,威廉·詹姆斯说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在精神或道德态度上看出,当这种情形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会感到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在说,这才是真正的自我。”他把“认同”说成是“性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是“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始形式。”他把“认同”说成是“心理过程”。查尔斯·泰勒说是源自“依赖一些无法选择的、基于血缘或宗族的有关‘自我根源’的因素”。他把“认同”说成是“自我根源”。江宜桦认为,一是“同一、等同”,二是“确认、归属”,三是“赞同、同意”。在“同一、等同”内涵和基础上形成“身份确认和政治归属”的认同后,因为出现“差异”导致“身份确认和政治归属”的认同出现分歧、分化,而要重新形成一致的“身份确认和政治归属”的认同时,正确认识和对待导致认同分化的“差异”就变得十分重要,成为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自我根源”包括“共同的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心理过程”是对“自我根源”的认识、判断,“性格”则是在判断的基础上确定认同后的“结论和享受”。具体地说,在“共同的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判断,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决定自己的“归属”。这一认同的形成时间和方式,取决于事实上的“差异”程度和宣传上的“差异”程度,以及对于“差异”的了解、尊重和认同的程度。因此,“同一和等同,确认和归属,差异存在”的“认同三部曲”,有助于对台湾“国家认同”问题产生根源的探讨,有助于对于台湾“国家认同”现状的分析和判断标准的确立,有助于影响和引导途径的探讨。

“国家认同”乃是国家建立和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在心理上对国家产生归属的状态。共同的地理、历史、语言和公共意志,乃是“国家认同”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条件。政治学认为,“国家认同”是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紧密相连,因而存在两种方式,一是民族主义式的“国家认同”。无论是“原生民族论”,还是“建构民族论”,都承认民族和民族主义对国家和“国家认同”的决定性意义:同一民族成员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语言、血缘、神话、习俗和宗教的优越性,并把其视之为“正义、善良和美好”的代表,更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家”是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外壳”。“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致的。

二是自由主义式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的自由和平等,认为制度的功能是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充分发挥和免受他人侵犯,因此自由主义认为宪政制度才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从民族主义来源到自由主义来源的转型,是从情感层次向认知层次的转型,是从本能、移情层次认同向自觉、理性层次认同的转型;是从通过政治系统的“输入”获得“国家认同”到通过“输出”获得“国家认同”的转型,是从基于价值、观念绝对同一的认同,向基于相互依赖、向合作关系的认同的转型,是从通过强制灌输获得认同向通过自由沟通获得认同的转型,是从封闭、僵化的认同向开放、包容的“国家认同”的转型。两种“认同”提出的问题是,在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过程中,具有同属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优势,更有对实现和平统一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的要求。

二、关于台湾的“国家认同”

无论是从以性质划分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为基点的“认同”出发,还是从内容划分以“同一、确认和差异”为要点的“认同”出发,或是从分类划分的原生性的“性格”、“自我根源”或建构性的“心理过程”的“认同”出发,都要联系两岸延续60多年的敌对状态、岛内“台独”和反独的基本矛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取得重大成就、选举敏感期定期且频繁出现等特殊背景,因此台湾“国家认同”的要素,集中表现为对“族群关系、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社会经济体制”的认同。“一般来说,前两者即族群关系、历史文化传统被认为是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的国家认同,后者即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被认为是以自由主义为出发点的国家认同。”对族群关系的认同实质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实质是对民族进而是对祖国的“归属”,对政治社会经济体制的认同实质是对两岸“差异”的认知。一个人类共同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因为这个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对这个群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归属感。在台湾“国家认同”问题中,在“确认”和“归属”问题上出现偏差,关键原因之一是在对两岸存在的“差异”的认识和认定上。也就是说,要想改变台湾民众中原有的对于一个中国的“确认、归属意识”,必须要增加、加深“差异”。蔡英文对“认同”的定义就是,“个体或群体在变动的生活经验中,寻求某种恒定的特质,以此区别其他的人或团体。”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就是极力编造、扩大台湾“区别”大陆的“差异”,以影响和改变台湾民众的“确认、归属”的“认同”。如此,台湾“国家认同”的正反两面的脉络就清楚了。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较为复杂,从现状上看,从民族主义的“国家认同观”,从“确认、归属”方面,从原生性的“性格”和“自我根源”角度,从“族群关系、历史文化传统”领域,台湾“国家认同”中的关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故乡故土、先祖先辈的内涵是很难改变的。通过现实分析可以看到,这些“认同”属于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作用下,基于价值、观念同一的情感和本能层次。无论是在“国家认同”的演变中,还是在推进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和平统一过程中,此类认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成为增加“一个中国认同”的动力和源泉。此外,属于不同政治力量引导下,部分民众“自觉改变”、“自由沟通”形成的理性层次的认同,在“国家认同”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多元化。就两岸之间讲,这种现象是对两岸“差异”、岛内政治“差异”认知的结果。“差异”之所以决定认同,是因为认同除了是对“自身”和“所属群体”即“中国台湾人、群体”的认识和接受,还要认同范围内的“他者”和“其他群体”即“中国大陆人、群体”的认识和接受,双方“差异”的存在和误解,是影响两岸形成同一“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两岸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不同,自由主义视角下的“国家认同”,“更为强调对宪政制度的认同,民族血缘文化认同的重要性相对降低。是否有足以保障个人权利的适当的宪政制度,就成为衡量公民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国家认同’的指标。”两岸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两岸同一“国家认同”的形成。通过对台湾“国家认同”的概念、内涵、特点、影响的探讨,可以找到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所在,即能否正确对待和认同两岸“差异”,是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走向的关键之一。

第二节台湾“国家认同”的相关性

由于台湾政治定位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和两岸长期处于政治对立之中,在台湾的社会生活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军事、意识和安全等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领域,都存在“同一、确认、差异”问题。这些对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认同也好,对于存在的“差异”的认识也好,在台湾现有政治制度下,个人意志得到充分体现,立场和看法出现多元化,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在台湾社会存在的各类认同中,绝大部分都无法摆脱两岸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台湾的“国家认同”并非是单一、传统、习惯和理论意义上的认同,在实质和形式、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不同,基本特点是“国家认同”与岛内政治动态和对大陆看法相挂钩。

一、关于“原生领域的认同”

此类台湾“国家认同”的构成中,主要有“民族认同”,台湾四大族群的先祖都是来自大陆,少数民族与远古时期的大陆居民同为一脉,闽南和客家人自明清时期起移居台湾,外省籍大部在台湾光复和国民党政权撤往台湾时迁台,因此在“民族认同”方面,“数典忘祖”的不多。

有“历史认同”,历史上两岸相连,两岸被欺凌的遭遇在时间和过程有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外国列强欺负的结果。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中,值得万幸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迎来了两岸同胞共同谱写新的历史篇章的新局面,因此在“历史认同”方面,除了“台独”分子把台湾史和中国史对立、为“台独”编造历史基础外,台湾民众否认“历史认同”的不多。

有“文化认同”,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从文学、诗歌、歌曲、戏曲、影视、书画和建筑等文化范畴论,台湾文化如果排除中华文化基因,自身也将不存在。这是“台独势力”极力推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没有得逞的原因之一。应该说“文化认同”是台湾的“主流认同”。

有“语言认同”,在台湾语言环境里,只有在特定选举期内、在特定选民面前使用相应语言,从全社会看,国语是法定语言,都是中国话的闽南话和客家话同样流行,社会上都能接受。语言是对交流、认同和归属感作用最强的要素,乡音、国语都有无法抵制的魅力。“文化台独”嚣张时,曾经推行过“通用拼音”等“台独语言”,喧嚣一时但没有得逞,是因为“语言认同”是无法改变的。

有“血脉认同”,在所有认同中,“同种”的“血脉认同”是基础,是构成其他认同的前提。台湾四族群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同胞出自同一血脉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甚至“台独”分子也不敢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后代。只要“血脉认同”的存在就无法摆脱中国元素,更不用说从中国分裂出去。

有“地缘认同”,三代以来的居住地是对“地缘认同”影响最大的因素,对认同主体的所闻所见所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的身份认同中,应该说几代人的居住地是最直接的思考方向和判断标准。特别是在两岸政治对立情况下,“现在居住地”应该和“身份认同”有直接联系。

有“习俗认同”,在台湾民众的生活习惯中,有西式,有中式,有贵族式,有平民式,有知识分子式,有劳动阶层式,有城市式,有乡村式。但建立在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存在的,就是两岸同文同种居民的共同习俗,特别是叶落归根的心态更是集中体现出“习俗认同”的存在和必要。“习俗认同”与“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血脉、宗教和地缘认同”一起,成为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基础,只要这些“认同”的存在,“国家认同”多元化的问题就不会严重到失控的程度。

同类推荐
  • 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本书规范了理论学习。加大督办督察力度,保证决策的落实。同时,校党委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着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选拔干部到地方政府和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挂职锻炼,使后备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

    本书对近代上海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及民间组织发育成长的动因与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对近代上海社团组织的社会管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作一个新视角的观察,从而更加立体地理解近代上海都市化的历史进程,给今天上海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历史镜鉴,也为当前推进都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些历史经验的鉴思。
  •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大全集(超值金版)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个人若只知道曾国藩、胡雪岩做了什么,那只是皮毛之见,只有读懂 了曾国藩、胡雪岩为什么“这么做”,继而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那才算 读活了他们,也读活了自己。曾国藩与胡雪岩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一官一商,在清朝的历史舞台上 演绎了一幕大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现代人流行一种说法。
  • 红色的起点

    红色的起点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六千七百多万党员的世界上党人员数最多的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在中国内地每二十个人之中,就有一名共党员。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众所关注的敏感话题。
  • 正行风(成风化人)

    正行风(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系列丛书,从机关作风、家教家风、行业行风、学校校风四个角度,记录了和平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探索,承载了和平人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和平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发挥了讲述和平好故事、传播和平好声音的文化引领作用。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头条女王

    重生之头条女王

    前世温宁玉在自己意外走红后迎来了两个选择,一个承诺力捧但要给金主的小白花当挡箭牌,另一个是和前途渺茫的小公司签约,当时正逢养父母家最艰辛的时候,于是缺钱的她走了第一条路,结果躲过了大大小小的人祸却不想竟被嫉妒心重的小白花给坑死了。更想不到她又重回了分岔路口,再次面临了那两个选择。珍爱生命,远离极品!这辈子她果断地选择和小公司签约,正当她准备从零开始努力奋斗时,小公司被前世的金主收购了……温宁玉磨刀霍霍,送上门来的肥羊,宰还是不宰?
  • 有美人在河之洲

    有美人在河之洲

    魂族,能行走于冥界,能看见百鬼。于是魂族开始了修道收鬼之路,但是百年前,魂族在一人的手里达到顶峰之后快速衰落。“遇魂族,诛之。”“天下大乱,与我魂族何干”百年后,她无意闯入皇朝,随着那些陈年往事的揭开,终是一怒乱了这天下。“木青,为祸人间,剥去魂骨,贬为凡人,你可知错”“知错?若再有一次机会,我想我还是会这么做。”女子说道。“不要这么不高兴吗,这样你就是正常人了,不就可以去找他了。”差使摸摸额头的汗看着高高兴兴离去的女子,心道终于送走了这个女罗刹。
  • 米香

    米香

    董立勃在自己熟悉的这片下野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西部传奇故事:在新疆下野地的一个农场,爱水的江南女子米香,平凡的上海知青宋兰,因不同的爱情观而人生命运迥异。米香从执著追求真爱的纯情少女,到怀着身孕被自己的情人许明为追求政治前途而狠心抛弃,开始了另一种自我放纵、令人心痛的生活状态。
  • 穿越之继室女

    穿越之继室女

    俗话说有娘的孩子是块宝,虽是继室女,娘亲给力,小日子逍遥快活,闺阁里千娇百贵,待嫁的是温情竹马,若说有什么不如意,那边是老和尚乱批卦,平静日子生波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纪之约

    世纪之约

    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年纪,林萧熙却陷入了一场深深的危机。孤身离家远行,除了随身简陋的行李,她所有的,只是心上人的一个约定。当约定之人赴约而来时,她却愕然发现,本为逃避而离家远行的她,反而跳进了这场风暴的中心。三大势力的争夺,两代人的恩怨,一场巨大的阴谋。所有人都是网中的鱼。挣扎、抗争,摆脱命运的锁链。一切的一切,都将终结。雷雨风暴之后,鲜血和泪水沃灌的花朵,终将绽放。到了那时,请你记得,当初那份,两人的约定。
  • 诸德福田经

    诸德福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

    本书从台湾“国家认同”问题切入,分析论证了台湾“国家认同”的概念、内涵、特点和现状等问题,进而深入探讨了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着重研究台湾“国家认同”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在理论探讨和实证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和引导泰万民义、“国家认同”朝着“增加一个中国认同”方向变化的路径和要点。
  • 沈先生今天又作死了

    沈先生今天又作死了

    因为家里的原因,沈煜楠从来都不敢在别人面前表露出真正的自己。可是,直到她缠上了他。一切都变了。沈三撒娇,“裳裳,我们结婚吧。”你能想象这是从一个讨厌婚姻的男人嘴里说出来的?不喜欢孩子?呸!沈三委屈,“裳裳,我们再给儿子添一个妹妹吧,你看他一个人多孤单。”小包子内心:狗男人,我一点都不孤单!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不过苏裳甘愿就这样被骗下去。我喜欢你,从始至终,可跨越山河,可抵过万物。
  •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本书是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主要从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各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科学精神及塑造、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也有对医疗、教育、科技等当前专业技术热点内容进行探讨并总结。
  • 哈佛财商课

    哈佛财商课

    财富和你其实并不遥远,也许你存了一些钱,但离富人还很远。也许你坚信,节约是对的,但借钱是一件可耻的事。也许你是个“卡奴”,还整天幻想着中彩票发大财。你是否想过,也许你与财富的距离只有那么几步的距离,你仅仅只是缺一点点财商?哈佛财商法则十二课,为你揭秘财富密码:钱放着不用,就等于“死钱”。你应该改变观念,合理负债,理智冒险,让“死钱”变成“活钱”。在这个金钱万能的时代,银行利息永远赶不上通货膨胀。要想致富,财富观念先行。没有人注定一生贫穷。想要实现创富的梦想,除了要有远大的志向、强烈的创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