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0000000015

第15章 “省籍议题”——台湾政治文化的情感符号(3)

第二节“省籍议题”的发展演变

当“省籍情结”公开表达形成舆论,“省籍情结”就转化成了舆论议题,所以,“省籍议题”就是以“省籍情结”为关注对象的议题。“省籍议题”作为一种舆论议题,它和现实的“省籍情绪”并非亦步亦趋,尽管二者保持着极高的关联度,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从总体来看,“省籍议题”走过了一个从“失语”到“悲情”再到“焦虑”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失语”阶段

在“威权时代”,“省籍议题”是一种舆论的忌讳。“省籍情结”客观上存在,但在舆论表现上却处于“失语”状态,这与“省籍情结”的客观现状极不相称。前述“省籍情绪”的缘起,从移民社会到日据时代,再经过“2·28事件”的历史积淀,以及国民党执政时不同族群地位与归属的现实反差,现实的“省籍情结”不仅存在而且还在时间的延续中积累着力量,但是在国民党的舆论管制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下,“省籍议题”是忌讳的。“省籍议题”只能偷偷藏在属于“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的“本土化”议题中暗渡陈仓,但即便是“本土化”议题也被严重压抑。在党外运动所高举的三大舆论旗帜:“民主化”、“自由化”与“本土化”中,“本土化”比“民主化”、“自由化”更为敏感。国民党将“本土化”的舆论议题直接与“台独”议题挂钩,成为舆论中不可轻易触碰的高压线。因为“台独”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没有取得被舆论广泛认同的“正当性”。这和“民主”和“自由”完全不同,国民党尽管要压制“民主”与“自由”,但是对这两个被全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好字眼,还是不敢或者不便将之视为舆论的禁忌。

特别是到蒋经国晚期,一方面在现实中逐步推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并放松对舆论的管制,另一方面在舆论中也对“民主”与“自由”网开一面,但是在“省籍议题”等同于“台独议题”的关联下,“省籍议题”仍然被从严控制。即使在一些标榜走中道路线的民营媒体,它们对“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等三大议题也有取舍与侧重。比如《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它们比一些官方报纸(如《中央日报》)更积极地鼓吹民主与自由,但对包括“省籍议题”与“台独议题”在内的“本土化”议题同样十分警惕。两大报的四十年纪念文集社论选中,不约而同地都没有一篇关于“2·28事件”“省籍议题”的社论。一些不愿走过激路线的人则将包括“省籍议题”与“台独议题”在内的“本土化”议题改为“多元化”议题,鼓吹“自由化”、“民主化”与“多元化”并举。1971年12月台湾大学举办全面改选“中央”民代的辩论会,1972年1月《大学杂志》发表“国是九论”,聚集点仍然是民主、自由与改革,只是顺带提出应着眼于台湾本身的生存与发展。1975年8月的《台湾政论》的创刊,本土议题开始启蒙,借一些选举活动,“在野人士”开始公开地批判“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全中国”的理念,强调“台湾人出头天”。但这些舆论不是被打压就是无法进入主流舆论层面。1977年的“中坜事件”和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将“台湾独立”的理由公之于世,但国民党同样以“台独”为由予以镇压。在1983年发生着名的“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论战中,“省籍议题”仍潜伏其中。

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为“本土化”议题,“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中的“台湾意识”议题最早冲破封锁浮出水面,而更被严厉打击的“台独议题”也在高压下暗潮涌动并偶尔露出水面,独有“省籍议题”是最后端出台面的。这与三大议题的特点有关。相比之下,“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的“台湾意识”(“台湾优先”)最容易获得正当性。而“台独议题”属于“政治理想”,即便镇压最狠但仍然可以被某些持不同政见者视为政治信仰而竭力追求。前两个议题都可以成为政治的“旗帜”或在大范围内或在小范围内被高高举起,它一旦被社会接受便成为社会公认的“旗帜”;它不被接受就可以成为反对的“旗帜”或另类的“旗帜”,所以它们能够较早成为台湾舆论的公开议题,而“省籍议题”不像前两个议题那样具有正当性或理想性。“省籍议题”挑动的是族群内部的矛盾,比较不容易端上台面,在全世界范围内挑动族群冲突的议题都是不得人心的,台湾是个例外(接下来要详细讨论)。但台湾这个例外要突破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也有一个艰巨的过程要走。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本土化”议题当中,“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中的“台湾意识”议题最早公开化和正当化,跟在其后的是“统独议题”中的“台独议题”,而“省籍议题”则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失语”的时间最久。

二、“悲情”阶段

严格意义上讲,“省籍议题”的公开化与大行其道,是在“解严”前后才出现的。

其突破口就是对“2·28事件”的翻案。直到1986年2月,台湾当局将“2·28事件”定性为台湾人“颠覆政府”的暴乱。“2·28事件”的阴影使台湾“本省人”长期背负着“颠覆合法政府”的“原罪者”的政治包袱。“解严”之后到李登辉上台,“省籍议题”的禁忌才通过“2·28事件”的翻案最终打破。而李登辉刚一上台,也把“省籍议题”作为分化国民党、巩固自己权力地位的杀手锏,在党内既无党政人脉也无军方资源的李登辉只能靠“省籍议题”诉诸“省籍情结”,从而在族群政治中获得力量,并为自己“本省人”的出身予以正当性的加持。1988年2月22日,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在举行第一次总统记者会上,他公开宣布:“2·28事件是台湾人的悲剧。”这一石破天惊的宣告,标志着李登辉用“省籍议题”开台湾族群政治的先河。不管李登辉的动机如何,对“2·28事件”的重新认定,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的民意,长期被压抑的“省籍情结”喷发出来。作为文化对政治的呼应,1989年侯孝贤推出了以“2·28事件”为题材的《悲情城市》,该电影一播出即引发万人空巷,这标志着对“2·28事件”的反省深入人心。

对“2·28事件”的反省引发了对所有台湾历史的重新认定。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的反思总是与现实的解困相联系。“2·28事件”成为一个政治文化符号,此前国民党将之解读为“本省人”的原罪,如今的台湾人“积极地寻求影响力与自主权,开始脱原罪化,不再认为2·28事件是台湾人的原罪。台湾人开始走出历史的阴影,激进的人更开始将其神话化,作为对国民党抗争的图腾。”但李登辉对“2·28事件”翻案,决不是想把火烧到国民党,无论从权力斗争和地位巩固上,这都不利于其作为国民党主席及“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李登辉要的是借助“省籍议题”强化其台湾人(“本省人”)自己的“总统”身份,因此,作为政治文化符号的“2·28事件”在李登辉的操控下,其内涵不是指向民主与专制对抗的民主悲剧(这才是事件真正的属性),而是指向“本省人”被“外省人”欺负的“省籍悲情”,从而将国民党的原罪转化为“外省人”的原罪。陈映真指出:“由于政治力的推波助澜,二二八事件被无限上纲成国民党外来政权(=外省人=中国人)武力镇压台湾人民的事件,被扭曲成族群矛盾事件,甚至被极端建构成民族矛盾(中国人对台湾人)的事件;不断被渲染的这种历史观点,也就不断复制、扩大台湾内部的纷扰和与中国大陆的对立局面,使台湾永无和平安宁之日。”因此,事件的真相在翻案中再次被蒙蔽和更加被扭曲,“2·28事件”这一政治文化符号就从民主议题转变为彻头彻尾的“省籍议题”,“省籍情结”像决了口的洪水般汹涌而出。

“解严”后的这一阶段的“省籍议题”可以用“悲情”二字予以定调。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电影从片名到情绪上都为这一基调作了很好的诠释。为什么别人有,我没有?为什么别人富,我很穷?为什么别人穿皮鞋,我却光着脚?为什么别人当大官有好工作,我却吃不饱?为什么别人的命金包银,我的命却不值钱?这一系列的问号追下来,全部指向两个字:“出身”。原来,别人命好,因为他们是“外省人”;我歹命,因为我是“本省人”。“省籍议题”勾起了“本省人”无数悲情的记忆。长期被压抑的“省籍情结”不断被挑起,也不断在释放。“省籍议题”的这种“悲情”到1994年李登辉接受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专访时发展到巅峰。李登辉宣称:“在台湾的中国人,始终被历史的命运所摆布,始终没有机会和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长期以来潜藏着一股深层的悲情意识。”连贵为“总统”的李登辉都在感叹自己“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这怎么不让一些“本省人”激起滔天“悲情”。李登辉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彻底为“省籍议题”的“正当性”背书。这种“悲情”意识以“什么时候才是台湾人的出头天”为舆论诉求,使得“省籍议题”成为动员族群吸收选票最佳的特殊工具,帮助“本省人”不断在选举中获胜,直至在2000年实现政党轮替。

由李登辉1988年打开闸门的“省籍议题”,也由他于1994年将之推向顶峰。1994年是“省籍议题”的转折点。如果说此前的“省籍议题”仅仅是从忌讳到公开的话,此时的“省籍议题”已经由公开而“正义”,尽管在此期间,民进党接过1988年由李登辉抛出的“省籍议题”的球玩转台湾,成为“省籍议题”的主要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之一。“民进党最大的武器是台湾情结,利用国会、媒体及群众运动等的交叉应用,将外省的党国大老锁定为卖台集团,配合李登辉团队的默许及提供资料,外省族群一一走入历史。”但“在野”的民进党在操纵“省籍议题”总是有操弄族群关系的不正当之嫌,而占据台湾最高位的李登辉在此登高一呼,“省籍议题”就转化为“正义”的化身,成为追求转型正义的舆论议题,尽管事后无数的事实证明,它推动了台湾的转型却没有推动“正义”。

三、“焦虑”阶段

当1994年“省籍议题”的“悲情”达到顶峰时,“省籍情结”的另一种情结从原来的悄悄滋生到普遍弥漫开来,那就是“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外省人”。 也就在1994年,“省籍议题”开始发生逆转,出现“本省人”与“外省人”主客易位和议题情绪与现实情感倒置的情形。表面上,“省籍议题”一直在打“本省人”的“悲情”牌,但是在现实中,“本省人”的“悲情”已成为历史,而“外省人”则开始生活在逐渐失去党政大权的失落感及“本土文化”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充满着不满和疑惧。外省人“真正的危机感来自他们多年坚持的价值、情感和付出不被承认,反而被当成外来者对待”。“省籍议题”的基调由原来议题的“本省人”的“悲情”与现实中“本省人”的“悲情”合二为一,变为议题是“本省人”的“悲情”而现实是“外省人”的“焦虑”。这种“焦虑”其实早在“省籍议题”的公开化和合法化时就在“外省人”心中种下阴影,只是由于国民党还在执政,这种“焦虑”还有寄托和幻想。到了1994年,“外省人”发现自己的国民党主席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都在为其“本省人”的身份而“悲哀”,这对于他们几乎是令人窒息的一击。李登辉承认自己曾经是日本人,宣称“中华民国”是外来政权,而国民党只有两岁。他不仅是在将台湾的政治权力重新洗牌,而且是在为国民党重新定位历史身份,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权势与地位从根本上颠覆了许多“外省人”所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摧毁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使他们的全部历史——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从原来道德正义的叙事沦为带着耻辱感的叙事。“外省人”在现实中不仅充满疑惧地感受到地位、权力与物质基础的下降,而且在一片“省籍议题”汪洋大海中发现自己像没有港口也没有锚锭的孤船,没有归属,也失去尊严。

“省籍议题”对“外省人”精神上的打击,远比现实中权力与地位下降更深刻地刺激“外省人”的危机意识。这种“焦虑”到2000年政党轮替时,彻底变为现实。原来“外省人”的“焦虑”还有对未来的半信和对现实的半疑,2000年后,这种“焦虑”从疑惧转变为真实的状况。“省籍议题”在“焦虑”和“悲情”的对抗中,转为“本省人”的鸭霸(蛮横)和“外省人”的寒蝉效应。本来在“省籍议题”上就没有优势而言的“外省人”进一步陷入了舆论的“沉默的螺旋”。当“本省人”早已过去的“悲情”历史仍然在“省籍议题”中不断重复与放大时,“外省人”却在“焦虑”中声音越来越小,乃至逐渐沉默。

同类推荐
  •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公民联合体理论是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政治思想的内核,经验及其模式是公民联合体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同模式在经验中具有特定的前提和界限,它们是不可混淆的。个人总是追求经验的统一性,只是在不同时刻统一的具体程度不同而已。政治哲学与现实始终保持距离才能丰富思想源泉,规避利益驱使与诱惑。哲学追求从整体上理解经验,而政治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短暂的条件。如果政治哲学仅限于思考政治问题,就会沦为政治的奴隶。
  • 大名师范志

    大名师范志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
  • 做有担当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做有担当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共产党员能否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有效履行自己的义务,关系到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关系到保持党的纯洁性,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权利与义务,才能充分行使党员权利,有效履行党员义务,才能真正把党员的各项“权利”与“义务”落到实处,培养合格党员,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8000多万共产党人满怀激情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紧跟全面深化改革的铿锵步伐,励精图治,披荆斩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价值追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回应群众期盼。兰辉、菊美多吉……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群众路线,把名字深深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 喜迎党的十九大知识竞赛500题

    喜迎党的十九大知识竞赛500题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党的代表大会知识,包括党的十九大代表的条件、名额、产生程序、结构比例等要求,以及代表大会程序、代表权力、代表任期制、党的一大到十八大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党的历程基本知识,包括党的创立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阶段的党的历史知识;第三部分为党建党务工作知识,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及制度建设等党建党务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题目设置合理全面,答案权威科学,是广大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群团组织开展“迎十九大”活动的重要学习材料。
热门推荐
  • 怦然婚动:顾少,请温柔

    怦然婚动:顾少,请温柔

    当她以为自己被整个世界放逐的时候,昔日姐夫用一纸婚约将她从泥沼中拉了出来。“想报仇吗?”“想。”“跟我结婚,我帮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闪婚成爱,总裁太腹黑

    闪婚成爱,总裁太腹黑

    婚礼现场,她拖曳婚纱,淹没在祝福声里。屏幕上,却播放出未婚夫与情人火辣四射的啪啪啪。满场哗然,她这滞销的老姑娘,赔了老公又折地皮,站在礼台上成了最大的笑话。腹黑总裁大手却伸过来,“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可以一起惩罚这对儿狗男女。”“惩罚?”“我们成婚,让他们成为笑话!”她怎能与这样精于算计的腹黑男过一辈子?“只婚礼,不登记,不包生孩子,我失去的,你得帮我讨回来!”“成交!”她自以为赢了一回,却一脚踩中总裁先生的陷阱里,跌得一颗水晶心细碎细碎……
  • 伦敦,香港,我们

    伦敦,香港,我们

    十年英国,十年香港,她们一个是性格坚强独立的职业经济分析师,一个是热情泼辣的首饰品牌创始人,一个是细腻敏感的全球十大金融业律师。三个女生花季离开家求学,在异国他乡相互扶持长大。“如果有一天我发达了就来养你!”大学毕业前夏雪曾对自己的两个闺蜜承诺。谁曾想毕业后十年三个女生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做出的选择把她们分开得那么远,又拉回那么近。八十年代出生的留学生,我们能往哪里去?
  • 神禁乾坤

    神禁乾坤

    三千三百年前,九大禁尊为了躲避神灵的神罚,相约重生于三千年后,再战神灵。三千三百年后,当战尊觉醒时,他才发现自己晚生了三百年,其余八大禁尊早就重生,如今是禁界上的天骄人物,可他才刚刚起步,因为掌握着“斗”字神禁,有禁尊正在寻找他,想要杀了他,夺走他的“斗”字神禁……漫漫修行路,九门十二锁,一锁一世界,一门一乾坤。
  •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一门做事的艺术。它需要日常的积累,需要生活的历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认真揣摩、细心领悟。学会做人做事,我们才能在做人上少遇摩擦,在做事上少有挫折,最终让我们面前呈现出广阔天地,成就完美事业。 龙少云编著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细节一一呈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取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简洁的分析,将做人做事的智慧加以系统总结以供你参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语言平实、活泼,娓娓道来又无哗众取宠之意,目的是启迪你的智慧,让你在烦躁的生活中顿悟人生之道。
  • 哈利波特之兄弟会

    哈利波特之兄弟会

    这是一位刺客,追寻着信条的指引,行走在魔法世界的故事
  • 宫心计:冷宫皇后Ⅱ

    宫心计:冷宫皇后Ⅱ

    本无意卷入宫庭纷争,却在腥风血雨中飘摇不定。当敌国侵犯、四面楚歌,她一个柔弱的女子竟然力挺而上、跨马扬帆,驰惩一方战场。朝歌漫语,保了家国,稳了天下;换来的,却是谣言漫天。树欲静而风不止,她要安稳,却终不得宁!当婚姻与爱情无关,当权力与阴谋同上,她却发现:原来所有的这一切,竟是在他人的操控之下生成。于是,她潇洒收手,眸然回顾,冷眼看这满朝争斗。琴瑟和鸣,鸳鸯交颈,清净莲舟上,原来她也不过一个女儿身。
  • 不败丹皇

    不败丹皇

    世人以为他薄情寡义,谁知他却重情重义。世人以为他无用纨绔,谁知他是绝世天才。他进阶速度一骑绝尘。他作战经验无比纯熟。高阶武技他一抓一把,神兵利器他用来切菜。世界上最尊贵的身份莫过于炼丹师。很不巧,他也是,而且等级还不低……
  • 待机而动

    待机而动

    每一段岁月都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时代印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风云再起,纷争不断,日本军队进驻中国,刀冷血热,多少无辜的老弱妇孺成为了日本军人刀下的冤魂,他们鲜艳的血液静静的流淌在地上,它让整个中国大地都染上了一抹红,变得格外的刺眼,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战争是人类最野蛮和最愚蠢的行为,日本野心家为了满足私欲,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日本人的侵略,更是如同一场充满血腥的梦魇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顶,人们在害怕惶恐中度日。战,破阵杀敌永不言败杀,驱逐日寇保卫河山这是时代永远无法磨灭的口号。
  • 陆家古宅

    陆家古宅

    上海闹市中的陆家宅,因为一起无头尸案引起人们关注。毛骨悚然的古村传说,村民执守的怪异族规,阴柔的村支书,顽固的老族长,神秘的麻脸姑娘,阴鸷的西域枭鹰,和现代化大都市格格不入。源远流长的鬼谷派,神秘莫测的蝠魔教,为何都潜入这个古村,布起八卦迷阵,拉起天罗地网?失传千年的《圣经》之谜《安灵曲》,如何才能奏响?年轻的女刑警叶清萍执著地对案情展开调查,得到高人相助,学会了易经、风水、奇门遁甲的绝学。她一路用东方玄学的独门绝技与吸血鬼、狼人、尸鳖战斗,终于揭开了一个层层布局的陷阱,解开了一个流传世代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