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从1894年甲午海战到2014年,整整两个甲子过去了。当年清政府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失败,最后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日本,于1895年在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之外,还把台湾、澎湖列岛的行政管辖权割让给日本,给台湾同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幕,中国从此进一步走向衰落,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政府于同年10月25日收复台湾,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10月,在中国大陆持续三年的国共内战基本结束,战败的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去了台湾。此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再次陷入分离状态,迄今又度过了64个春秋。
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问题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中国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问题更加引起两岸13亿同胞以及海外五千万侨胞的高度关注,因为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海峡两岸中国人21世纪的和平发展,也直接关联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声望。一个自身分裂而不能统一的国家,可以是一个大国,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当前,海峡两岸同胞都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共同发展,关系到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理应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互相包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打拼。
振兴中华民族和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先生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两个宏伟目标,到今天依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肩负的两项神圣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统一是国家强大的一个标志。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等国力强盛的年代,都是空前统一的。在国力衰落时,就内战频发,军阀割据,外敌入侵,领土割让,国家四分五裂,如清朝晚期一样。因此,中国强大了就一定能够统一,统一了才算得上真正的强大。站在这样一个视角,台湾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形成
台湾问题从1949年历史形成,到现在已经整整64年了。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持续三年的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问题。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全国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国土,遂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了。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军政人员约200万人先后从大陆撤退去了台湾,其中军队66万人,其他除了党政官员、工商各界、知识分子之外,也有普通的民众。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原本打算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准备,在1951年解决台湾问题。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为防止大陆趁机用武力收复台湾,派遣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大陆对台军事进攻。同年10月25日,由于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政府被迫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与美军在朝鲜战场展开正面较量。可以说,朝鲜战争使得新中国政府失去了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机会。由于美国介入和军事干预台湾问题,使得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增大,导致台海两岸出现长期分离的局面。这就是当年台湾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
有人以为,如果当年中国政府不出兵朝鲜,美国就不会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这显然是一个误会,是倒因为果。事实上,是美国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在前,中国出兵朝鲜在后。
国民党当局退台之后,继续沿用“中华民国”的称号,并以一个“政治实体”的形态在台湾存在。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国民党当局还与世界上不少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在联合国还占据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直到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台湾当局才被逐出联合国。据说,蒋介石在大陆内战失败时,没有哭过,但听到“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时,伤心地落泪了。
回顾台湾历史,近五百年来,台湾与大陆先后有过三次分离,最终都复归统一。第一次是在17世纪初,当时荷兰商人曾经占领过台湾,控制了台湾的主要港口。1662年,明朝大将郑成功率兵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第二次是清朝康熙年间,因为郑成功攻占台湾的目的是“反清复明”,郑氏小朝廷客观上成为一个割据政权,1683年施琅大将带兵收复了台湾。第三次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引起,因中方战败,根据1895年签署的《马关条约》,清朝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10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再次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到现在是第四次分离。
台湾问题产生到现在已经64年,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解决,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地缘上原因,还有国际因素。长期以来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插手,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美国按照建交协议,断绝了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废除了美国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撤走了在台湾的全部美军。但紧接着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严重违背中美建交公报原则的《与台湾关系法》,宣称美国对台湾继续负有“协防”义务,在政治、军事、国际事务领域依然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
就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来说,64年确实不短了,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也只是一个瞬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开宗有句名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近五千年历史中,曾经有过28次大的内乱,有过9次大统一,统一和分裂的时间大致上是二比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有着十分强大超乎寻常的凝聚力。统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始终是主流和常态,分裂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崇尚统一,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从历史的视角看,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经过一个时期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全方位的民间大交流,统一最终一定会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选择。
二、台湾问题的历史演变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终于在三八线板门店停战协定上签字,随着持续三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的结束,我国东北方向恢复了昔日的宁静,整个东亚地区的局势趋向缓和。在这种情势下,新中国领导人心中念兹在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及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当局正式签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据这个条约,美军重新在台湾登陆,在台军的团以上单位都派驻顾问,协助台军进行本岛防御,使得台军能集中力量对付大陆。有了这样一个条约》,大陆还敢不敢对台采取军事行动,考验着新中国领导人的胆魄和智慧。
美台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后,新中国领导人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反对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坚定决心。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无动于衷,就很容易给美国和台湾当局传递出错误信号。于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决心通过攻打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岛,来测试一下美国军事协防台湾的底线,也一并扫除台湾当局在浙江沿海所占岛屿的驻军,彻底打开浙江东部通向海上的门户。这一点从事后来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955年1月18日进行的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由当时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上将具体组织实施。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陆海空三军配合默契,登岛部队当天中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攻克全岛。国民党军队在浙江沿海一江山岛的失守,给毗邻的大陈岛国民党守军形成巨大压力,大陈岛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台湾当局对此深感震惊,蒋介石决定将大陈岛上的守军连同岛上的2.8万居民全部撤回台湾。
从大陈岛撤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海上和空中安全。根据刚刚签署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台湾当局要求美海军作战舰艇对台海军执行运输任务的舰船实行护航。这给美军出了个难题:如拒绝派军舰护航,涉及美国的信誉问题;而派舰艇护航,一旦引发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空军的军事冲突,有可能重新点燃中美之间战火。在万般无奈之下,美国只好通过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向中国外交部转达请求,希望中国领导人网开一面,让台湾军队及岛上居民全部从浙江沿海的大陈岛和平撤退。毛泽东主席从战略全局考虑,最后同意了美国的这一请求,使得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及居民全部和平地撤至台湾。一江山岛战役之后,海峡两岸在台海地区的军事态势和战略格局,50多年来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变化。
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金门炮战,是两岸在军事上的又一次重大较量。但金门炮战不是大陆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而是在一个特殊国际背景下、为达成特定的政治目标展开的一项军事行动。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当时美国政府企图逼迫台湾的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划峡而治”。蒋介石在这一点上坚决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当毛泽东获悉了这一情况后,决定对蒋介石进行某种策应,通过金门炮战来突显两岸之间这种内战延续关系。毛泽东主席1958年8月18日在中央军委的一个报告上明确批示:“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蒋介石对美国从来是“一靠二防”,对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从不拒绝,但对美国企图在台湾内部培植反对势力保持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先后策动推翻不再听话的南越吴庭艳集团和南韩的李承晚集团,但对台湾的蒋介石一直未能得手。从另一方面来看,蒋介石一生尽管坚持反共,但在坚持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坚持国家统一这一关乎民族大义的问题上,是不含糊的。
金门炮战也充分显示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和政治智慧。在这场炮战历时两个月后,于同年10月25日起大陆方面改为单日炮击,双日不打炮;从1961年12月中旬起停止实弹射击,改为打宣传弹。随着1978年底大陆和平统一对台方针的提出,1979年元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时,解放军宣布停止对金门的炮击。
1958年发动金门炮战的另一个国际因素,就是新中国领导人为了支持和策应当时中东黎巴嫩的反美斗争,在军事上对美国进行牵制,分散美国的兵力。毛泽东主席在金门炮战爆发的前一周,曾经在党内高层一次会议上打招呼说:再过一周,我们要把世界阶级斗争的焦点,从中东转移到台湾海峡。毛泽东主席在另外一次会议上说得更明白:黎巴嫩和台湾是套在美国脖子上的两条绞索,一端是在中国人民手里,一端是在阿拉伯人民手里。
1962年,海峡两岸在军事上曾经一度出现过高度紧张、严峻对峙的一幕,原因是蒋介石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对其有利,试图军事反攻大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陆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自1949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大陆粮食的全面减产,大陆各地普遍出现严重的粮荒。中苏关系的恶化,使得五十年代初签署的《中苏互助同盟条约》名存实亡。中印边境地区爆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使得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出现复杂形势。在这种情势下,一直梦想伺机“反攻大陆”的蒋介石,认为是千载难逢的绝佳良机,于是调集重兵,周密准备,以金、马为依托,凭借当时的海空优势,试图对大陆实施全面军事反攻,危机一触即发。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大陆一方面紧急备战,另一方面采取公开揭露的方式,实行全民总动员。台湾当局看到大陆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没有踏出这危险的一步。当然,1962年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未能付诸实施,除了大陆积极备战、严阵以待的原因之外,与美国发现这一情况后,不让蒋介石军事反攻大陆也有关系。因为美台之间当时已经有了军事条约,台湾的蒋介石在军事行动上已经受制于人,没有美国的允许和支持,蒋介石已很难独立采取对大陆的重大军事行动。
所以从60多年来台湾问题的演变过程来看,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除了大陆和台湾当政者的因素之外,美国始终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