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1400000002

第2章 从两者关系到社会网络(1)

什么是依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每年都要去德国慕尼黑考察保育设施。2011年10月去德国考察时,最先访问的是0~3岁孩子的保育设施。在德国,保育形态不是按照年龄区分,0~3岁的孩子都在一起生活,混龄班比较普遍。婴儿上厕所的情景也非常有趣。婴儿即使是爬着去厕所,保育人员也一点都不着急,就在厕所前面等着。厕所里面有一个带梯子的、换尿布的台子,婴儿都是自己爬到台子上去,而不是由保育员抱上去。

我还参观了3~6岁孩子的保育设施以及其他保育设施。在这些保育设施中,孩子们也都是默默地按照自己决定的内容开展活动。我们保育园的保育方针也是主张从婴儿期开始就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因此对德国保育园的很多做法就很容易理解。最近,日本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满地跑的现象比较多。如果孩子是因为高兴而满地跑是没有问题的。而有些时候,孩子似乎是因为情绪不稳定而满地跑;有些时候,是有发育障碍的孩子在满地跑,自己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毫无意义地乱跑。德国主张婴儿能够做的事应该由婴儿自己做,而在日本,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同样是孩子,却为什么有着这样的差异呢?

托儿所和幼儿园

在德国的慕尼黑,3岁以下孩子的保育设施叫托儿所(Kinder Krippe),3~6岁孩子的保育设施叫幼儿园(Kindergarten),0~6岁孩子的保育设施称为koop。

婴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的关系

日本婴幼儿教育设施的雏形源于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现在的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幼儿园,是一个重视为上小学做准备的幼儿教育设施。那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将小学教育称为初等教育,小学校是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初等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基础知识,采用的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孩子的方法,传授知识的场所就是教室。为了便于传授知识,教室的前面是讲台、黑板,桌子的排列要考虑孩子能够听到教师的声音以及教师的视线可达到的距离。通常认为一个班级50人左右比较合适。采取教师面对多数学生(便于传授知识)的形式。这就是日本明治时期学校的基本形式。这个形式被原封不动地套用于保育设施,变成一个教师面对多数孩子、从上至下、便于发出指令这样的形态。

现实中,幼儿园和保育园实施的不是初等教育,而是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教育不是教授孩子们知识,而是为未来接受知识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发育。发育不是在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下完成的,而是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完成。虽然是孩子们自己行动,但绝不是放任不管。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顺利地完成发育,需要一个辅助他们完成发育的环境。保育人员的作用不是像小学教师那样教授知识给孩子,而是准备一个能够让孩子们充分完成发育的环境。在保育人员准备好的环境中,孩子们通过玩和生活去完成发育。保育室不是教室,而是孩子们玩和生活的空间。在初等教育中,有将各种知识加以整理后的语文、算术等科目,而在婴幼儿教育中,则是将孩子发育所需要的内容整理成为“领域”。追溯到幼儿园是为进入小学做准备的这一原点,直至今天,在日本的婴幼儿教育中,保育园还是像小学校那样,在教室里给孩子上课,这种情况在幼儿园里比较普遍。而保育园又是什么一种状况呢?日本的保育园依然具有替代没有保育条件的家庭看护孩子的功能,在许多保育园里,保育人员似乎在代替母亲的作用。有的孩子到了5岁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只是满地乱跑。这其中也许有保育人员的责任,因为他们未能准备好让孩子自己主动做些什么的环境。

那么,几岁开始从婴幼儿教育转入初等教育比较合适?

最近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8岁左右比较合适。因为在这个阶段,人的大脑迎来临界期。临界期前后有什么不同呢?

8岁前的孩子必须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这样的直接体验才能够学到知识,因此,在此期间培养五感十分重要,五感主要是通过玩和生活来培养。而8岁以后,则可以通过读书,也就是非亲耳、亲眼的听和看这样的间接体验掌握知识。在小学低年级的教科书中,有些可以使孩子直接体验的内容,到了高年级,会增加像地理、历史等只能间接体验的内容。日本的婴幼儿教育是以0~6岁孩子为对象,而在多数国家婴幼儿教育是以0~8岁孩子为对象,在婴幼儿教育中尤其注重对0岁婴儿的教育。

脑的临界期

又称为感性期,是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环境的影响下,大脑中用来记忆和感觉的神经回路集中形成,反复组合。语言、运动、音乐、数字等的临界期基本是在0~9岁,世界上将在临界期教授的内容称为婴幼儿教育。最近,对在这个时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社会性”以及“人格形成”引起重视。

在婴儿保育中建立与孩子的依附关系

日本的婴儿保育在世界上曾经是很先进的。其时,欧美普遍认为婴儿最好是由家里人看护,与建立面向婴儿的保育设施相比,更重视健全家长照顾3岁前孩子的育儿休假制度。最近,这些观点发生了变化,哺乳期婴儿保育迅速普及。曾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理论看来需要重新梳理。

婴儿教育的根本在于母子关系,从这样的关系中形成依附(Attachment)关系。我曾问过我们的保育员,什么叫依附关系,大多数人回答:“在母子关系中,重视孩子,以柔情包容孩子”。这是不正确的。

东京大学远藤利彦准教授常年从事依附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婴儿与大人之间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孩子处于负面状态(不安、恐惧、担心)时,需要大人帮助他去克服;第二种是孩子处于正面状态(高兴)时,大人要和孩子一起高兴;第三种是大人以柔情和温暖包容孩子。其中,所谓依附关系指的只是孩子在负面状态时大人所起的作用。婴儿是从已经形成依附关系的大人这个安全基地出发,在好奇心和探求心的驱使下跑出去的,而在他跑去的地方,还是会感到危险和不安。当他返回来时,若有一个可以安心的安全基地,他就会再次跑出去,这被称作“安全环”,这种孩子与安全基地的关系就是依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为了让孩子能够随时安心返回,保育员需要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这就是守护的姿态。有无安全基地,会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

依附理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研究为基础的。当时,由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许多青少年走向了犯罪,人们普遍认为原因是婴儿时期未能在母子之间形成依附关系造成的。因此,研究认为婴儿期如果没有形成依附关系,会对今后处理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可是也有人提出,母子之间没有形成依附关系未必会导致成年后处理不好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

从两者关系到多样性(社会网络)

我们保育园也接受临时保育的孩子。临时保育的孩子原来都是在家里由母亲照看的。与每天在保育园生活的孩子相比,他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肯定要多一些。这些孩子送到保育园来的时候,会出现对别的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按道理说,如果母子关系很好,应该更容易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但事实恰恰相反。这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而是在多种多样的关系(社会网络)中形成的。

在日本以往的婴幼儿教育中,也出现过过于重视母子关系的情况。的确,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存在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假如家长出现问题时,由于有了孩子与保育人员之间形成的依附关系,保育员会成为孩子依附的对象。除此之外,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形成依附关系。如果孩子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能够得到朋友的安慰,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力量。因此,与母亲之间的依附关系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克服。“在摔倒、受伤、感到疼痛的时候,会有人把他抱起来”。在孩子心里有这样一个人十分重要。这种安心感会成为孩子想要飞向外部世界的动力。保育人员应该是孩子在心理上可以依附的人。

几年前,我在德国考察时,曾经邂逅了这样一幕。

那是6月末一个炎热的夏日。到了室外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都跑到太阳底下,戴帽子的孩子寥寥无几。保育员也不说让他们戴上帽子。我不由问道“这么晒,不要紧吗?”保育员回答说,“没关系,孩子觉得热了,自己就会到阴凉地去玩。”沙子堆没有阴凉地儿,孩子们就跑来对保育员说,“给我们弄把遮阳伞吧”。而不用遮阳伞在太阳底下玩的孩子就会对保育员说,“给我们涂点防晒霜吧”。

当孩子们跑到院子里时,3个保育员却在阴凉地儿开始喝茶。我当时想,她们不管孩子,自己却在阴凉地儿喝茶,太不像话了。可仔细一想,这是我的误解。我发现,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时,就会跑到保育员这里来。保育员已经给孩子们明示了自己所在的位置,给孩子提供了安全基地。如果保育员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也有可能会找不到保育员。孩子们知道,当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时,有人能够帮助他们,所以他们可以安心地玩。也就是说,这些保育员已经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基地。并非一直和孩子们一起玩才是好的保育员。遇到困难的孩子回来找你,要求你给予帮助时,你能够回应孩子,就是好的保育员。在孩子不需要时不要伸手相助。

3岁前的孩子应该放在家里吗

我们再来说说日本。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在社会网络中形成的,但仍有人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放在家里自己带”。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由得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因为自己在家里带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带孩子时,母亲不可能时刻陪伴着孩子。婴儿吸完母乳,情绪很好,开始自己玩。这时,母亲就会急着去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

而在保育园里,有专门做饭的厨师,也有专门收拾屋子的职员。在扫除时,会有其他保育员照看孩子。而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照看孩子会很辛苦。

为什么母亲一个人会很辛苦呢?这是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哺乳期比较短的缘故。

断奶意味着要为生育下一个孩子做准备。女性在哺乳期间基本没有月经。这是为了避免几个婴儿同时争夺母乳。人类的哺乳期比较短,不到1年就要断奶。而同样是灵长类动物,黑猩猩是在4岁左右断奶,猩猩是在7岁左右断奶。为什么只有人类的哺乳期短呢?对此有种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人类的大脑需要发育,需要早一点补充营养更丰富的食物;一种说法是婴儿死亡率比较高,需要生更多的孩子,等等。我在保育园内看到婴儿时,想到的是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更需要有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

年龄相近孩子的重要性

对于0岁的婴儿来说,有一个年龄比自己大1岁左右的孩子十分重要。在对社会网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婴儿是根据功能来区分选择别人的”。比如想玩的时候,会选择发育程度相近的孩子;想模仿的时候,会选择比自己发育程度稍高的孩子;需要别人教自己的时候,会选择发育程度更高一些的孩子。

其中,婴儿最重要的学习就是模仿,周围有比他大1岁左右的孩子非常重要。人在1岁前断奶,理由之一就是人可以做出利于消化的断奶食品。

大猩猩3岁断奶,比黑猩猩和猩猩的哺乳期要短,因为大猩猩的母亲还必须抚养另外一个相差3岁的孩子。大猩猩哺乳期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大猩猩的父亲会帮着带孩子。

从大猩猩的例子可以看出,抚养相差3岁的孩子也是很辛苦的。

而一个人抚养仅相差1岁的孩子肯定是很困难的。迄今为止,当有了仅差1岁的孩子时,都是借助各种人的力量,尤其是借助爷爷、奶奶,或者年纪大的人的帮助来抚养的。最近,这种帮助没有了,所以人们都不愿生孩子,出现了出生率降低的状况。

有人主张,3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在家庭内抚养。我也认为3岁以下在家庭内抚养的主张是正确的。这是对“家庭”这一概念做了冷静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可这里所说的家庭,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在家庭内抚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这个汉字:上面有一个宝字盖,意思是在房顶下,再往前追溯,则指的是在洞穴中。也就是说,人类在洞穴中,围坐在一起吃饭,构成了家庭。这个家庭中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大家在一起吃饭叫作共食。在这种共食关系中,婴儿可以看到不同的发育过程,理解他人,确立自己。这样看来,“3岁以前应该在家庭内抚养”这句话本来的含义是“3岁以前的孩子应该在共食关系中抚养”。而我们经常听到的“3岁以前应该在家庭内抚养”的主张却是“3岁以前(不是在保育设施,而是)应该在自己家里抚养”。而现在自己家里能够建立的只是母亲和孩子两个人的关系。这已经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家庭了。

同类推荐
  • 好妈妈富养女孩全书

    好妈妈富养女孩全书

    本书从“走进女孩的世界,解读成长的秘密;富养女孩,妈妈要把握的关键细节;家有女孩,妈妈要掌握点沟通艺术;养育女孩,重视培养她的良好习惯;为女孩“投资”,打造她的非凡气质;疏而非堵,帮女孩顺利度过青春期”等十大方面,全面解读富养女孩的方法与细节。和男孩相比,女孩天性柔弱,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因此,“富养”是最适合的教养方式。妈妈只有给女孩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女孩开阔眼界、精神富足、气质高贵、人格独立,从而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有内涵。富养不仅指生活的富足,更是教育的富足。富养女孩不是娇生惯养,而是给她更为精细的教育。可以说,富养的着眼点,是给女孩一个幸福的人生。
  • 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如何让孩子有教养,是父母一直在追寻的课题,但也是父母无形中会忽视的问题。孩子的一言一行,生活修养,到头来都是“教养”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也许这本书,能让你找到答案。
  •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帮助家长解读孩子心理的权威读本,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实用指导计划。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本书为家长提出了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有助于家长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 助飞梦想:北大新生家长的教育故事

    助飞梦想:北大新生家长的教育故事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建校110多年来,北大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更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和伟大复兴的象征,成为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向往的精神家园,从而独具魅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所说:“作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其实北京大学早已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像北京大学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北大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哈佛之于美国、牛津与剑桥之于英国的意义。”
  • 好妈妈的100声叮咛:满分孩子满分妈妈

    好妈妈的100声叮咛:满分孩子满分妈妈

    她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但一定是世界上最懂孩子的妈妈,她关怀、抚慰、帮助、指导、扶持、温暖过的孩子数以万计,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称她“好妈妈”。好妈妈,多动人的称呼,从此成了她唯一的名字。她写下的可能不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但一定是世界上最用心的文字。她用赞许、欣赏、肯定、提示、表扬、奖励的“好妈妈方式”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孩子,这些孩子日后都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他们说,是好妈妈给了他们爱、希望和勇气。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和“长不大”的成年人正被她吸引,倾听她100声动情叮咛。再僵化的心灵也会在她的叮咛声中软得快要化掉。
热门推荐
  • 宿罪

    宿罪

    她是凤都人人唾弃的丑女,因一场阴差阳错被人破身,从此成为众矢之的。他曾是江湖上惊才绝艳的暗探楼主,自小被丢在玄月宫中习谋略之术,掌制衡与密谋,翻天下云雨,搅朝堂乾坤。在他的世界中非死即彼,一切皆在棋盘上谋划最精密的布局。然而他可曾想过自己也会成为棋子的一天,命运被人操控在掌心,若想摆脱这一切他放弃所有过往,当那些自负、骄傲最终被人践踏在脚下时,他才恍然明白这世间根本没有他想要的淡然宁静。既然无可跳脱这凡世俗尘,那他便为自己亲手织一张情网,殊不知网住的是谁的心谁的劫。而他与她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当谜题终被揭开,却是所爱之人赐予的十丈软红。从始至终她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她在烈火纷飞中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低贱入尘埃中的情爱终是无法长久的。她此生谋算过天下人,却谋算不出自己的心,才终将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他是西凤乃至天下最年轻的辅相,拥一副美人骨,于谁都和颜悦色。然而在这样一副好皮囊下隐藏更深的是他的心,深不见底的岂止是他对待她的态度,更是他藏在暗处的阴谋。他是权利漩涡中沉浮更迭的主宰,任江山几多朝替,唯他屹立云巅。他想要的,亏欠了他的,步步算计,乾坤尽掌。唯独他所不在意的她成为了此生抹不去的朱砂痣。然而当爱变成了奢侈,他是否又愿意为了她放弃一切,只为了她能安然的活着?如果不是他推她入局,他们此生是否真要错过?可是他的吻,终吻不到他最爱的人!
  • 灵隐文禅师语录

    灵隐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本书综合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名人家教成功经验,如卡尔·威特、比尔·盖茨、肯尼迪、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并吸收了很多教育专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意见。书中或以教育小场景揭示家教盲点,或通过成长小故事给人启迪,同时加上深刻的分析,相信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 疤界

    疤界

    桥西一曲流清河,岸隔浮萍漫月痕。她,自小父母双亡,被舅母卖至伊人苑,毁了容颜,便在伊人苑当琴师,与他相遇后,便开始了一世的牵绊。所有隐隐作痛皆由情生,自古造化愚弄世人,红尘曲,清平调,唱不尽人间长恨歌。书中人似乎都有一道道疤痕,或深或浅、或隐或现。
  •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本书属家庭教育类。书中从感悟教育的细节入手,从50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感悟教育的必要性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 千秋我为凰

    千秋我为凰

    沈娴穿越成了一个傻子,被赶出家门、毁去容貌不说,肚子里还揣了个崽!丈夫另娶新欢当日,她登门贺喜,狂打新妾脸,震慑八方客。没想到新妾处处跟她飙演技——弱鸡,就凭你?也配给自己加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快穿反派有点苏

    快穿反派有点苏

    我们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我们的主旨是:全心全意为男主服务!我们的愿望是:实现天下大同!等等,说好的世界和平呢?宿主你的爪子总是伸向每个世界的反派boss是怎么肥四??你保护反派boss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你不要踩男主一脚啊!盛亦宁假笑:不好意思啊,没看出来他就是男主,长相不及格的人一向入不了我的眼。系统:……1V1
  • 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生存本领

    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生存本领

    生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深刻课题,人类的生存不仅指解决温饱问题的自然生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社会的大舞台施展出色的本领,创造杰出、卓越的人生。本书总结出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生存本领,帮助广大成长中的青少年练就出众的本领,为将来适应社会、迎接人生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 无尽劫

    无尽劫

    一个平凡山村看似平静的一天,忽然引来各种修行之人的光临,平凡少年将武者带入森林深处,他究竟有何目的?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这一天,毕竟是不会平静的。
  • 丛林历险

    丛林历险

    小男孩被狼妈妈收养,由狼妈妈的乳汁喂养大,棕熊教给他“丛林法规”和各种鸟兽的“要语”,黑豹传授给他捕猎技能和生活经验。狼孩机灵敏捷、善良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