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000000006

第6章 三次扩建变身世界最大的都市广场(1)

一、北京决定:城市发展以天安门为中心

1949年10月23日,人们还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就主持召开了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会议。这似乎是一个与天安门没有太大干系的会议,然而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却让天安门意想不到——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天安门一带,北京的城市发展将以天安门为中心。这个看似并没有特殊意义的决议,却在以后城市发展中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分量。

从1949年10月开始,北京进入改天换地的时代,经济发展就像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急速旋转。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的北京,谁也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然而不管如何,北京的城市发展都要以天安门为中心。

这个决议使天安门不仅在城市建设发展上,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显赫,而且与日俱增。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北京建设了6条大环路,其圆心就是天安门。北京城面积扩展了十几倍,其中心还是天安门。

然而,在这次城市规划会议上,所做出关于天安门的决议并非众望所归,期间波澜骤起,异见双方唇枪舌剑。

持反对意见的是着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他学贯中西,不仅是中国古建筑史学和理论的开创者,也是把中国古建筑推介给世界的第一人。当新中国降临时,梁思成高兴得像个孩子——“差不多每天都在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中度过”。他和夫人林徽因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中,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其实,早在开国前的1949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就派人来到清华大学,请梁思成组织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备解放军南下作战保护文物之用。梁思成在《简目》中提到的第一项文物,就是“北平全部”。他认为北京古城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破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应该全部保留下来。作为北京市都市都设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旗帜鲜明地在规划会上把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应该把中央行政中心迁到五棵松地区一带,避开古城,建设一个新城。如果把天安门作为城市中心,今后城市建设将会遇到一系列麻烦。

留英学者陈占祥赞同梁思成的设计思想,不过他建议,把新行政中心建在离古城区稍近一点的复兴门外三里河一带,让新、旧城区连接在一起。他还大胆设想,效仿旧城中海、南海、北海之于故宫,将钓鱼台、八一湖以及莲花池纳入新城中心区规划。梁思成最终修正了自己的意见,同意陈氏方案。

而更多的人,特别是苏联专家,认为北京应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建设首都行政中心,像莫斯科的红场一样,成为国家的象征。挪至郊外建设新城是不经济的,是一种浪费,当时的国力也难以承受。更何况,天安门广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群众游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把首都的中心建在任何地方都是不能接受的。

显然,苏联专家是要在北京克隆一个莫斯科红场。当时,苏联老大哥的意见常常是一呼百应,人们的思维,把政治视作决策的第一标尺。加之当时另建新城确实也不具备条件,“梁陈方案”没有任何悬念地被否定了。

梁思成和陈占祥并没有就此罢休,会议结束不久,在1950年2月他们联合上书,奉交了《关于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意见》,结果石沉大海。

根据这次会议的指导精神,两年后出台了《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北京决心沿着这个轨道加快步伐。

规划会议的影响极为深远,一直到21世纪初北京都是按照这一决议的基本原则发展城市建设。然而诸多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城市交通拥堵成为难解之题;城区功能过多、人口过于集中;大片的古城区被拆除,留下难以弥合的伤痛;城区环境恶化、污染严重;人们住房拥挤,城中心房价奇高……

梁思成的预言不幸应验,众多难题让这座城市前进的双脚像坠上了铅坨。21世纪初,规划部门终于从“单中心——摊大饼的发展方式”中惊醒,一个“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艰难出炉。

体态庞大的航空母舰要调头了,人们怀着沉甸甸的心情期待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扩建曾引起一场激辩

新中国建立以后,天安门广场的扩建一直就是中央和北京市领导案头的重要议题。如何扩建,到底多大的面积合适,开了多次会议都是议而难决。中国和苏联专家先后端出几十个方案,也都没有了下文。

顶层设计的难产,让天安门的扩建不得不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

最为迫切的就是天安门前的交通问题,人们把矛盾的焦点对准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拆除的呼声日盛。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进入天安门和紫禁城的必经之门。它们是中国古建筑三阙券门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极珍贵的文物价值,在梁思成看来,它们也是北京城的精华——中轴线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

而在天安门前这“最大胆的空间处理”上,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起着关键作用。

1952年8月11日举行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在拆与不拆的激烈碰撞中,梁思成再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众多军人投诉说:“三座门(长安左、右门的别称)严重影响了国庆游行队伍的速度,军旗过三座门不得不低头。游行群众眼巴巴盼着到天安门前看看毛主席,但游行队伍有时直到下午还过不了三座门,看不着毛主席,让他们十分气愤。”

三轮车工人也用血淋淋的事实,控诉因三座门的存在引发了诸多交通事故。

梁思成却有另外的观点:“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是加强交通管理和改善交叉路口,而不是拆除文物。”他激动地挥着手臂说:“长安左门是我的左臂,长安右门就是我的右臂!”

无情的现实终于让梁思成哑口无言,最终投票表决——梁思成完败!

早已等在两座门旁边的施工队,得到票决消息立即挥锹抡镐,只一夜功夫,两座挺立了近六百年的“三座门”,就被夷为平地,永远消失在天安门前。

——拆毁现场梁思成落下了眼泪。

1955年又拆除了广场中部的东、西红墙,使南面得以扩充,面积达到近12公顷,广场地面铺砌了混凝土方砖。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扩建,整个广场豁亮多了。

三、新中国成立10周年迎来史上最大规模扩建

1959年,人民共和国点土成金的岁月。

天安门广场第二次扩建是在极为特殊的国内外局势下启动的。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冰裂: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东欧危机、莫斯科会议……一系列令世界震惊的事件相继发生。中苏双方也逐渐交恶,中国不再对苏联老大哥顶礼膜拜。现在,苏联专家已经全部撤走,天安门广场的扩建将会自由、自主地展示中国人的理念和智慧。

在国内,一系列政治运动陆续收官。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届二次会议号召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大跃进的狂飙随之席卷全国,人们的大脑已经到了发烫的地步。天安门广场第二次扩建,正是在“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冲天豪气中拉开帷幕。

10周年国庆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日子——那是个把酒庆功,展示社会主义锦绣今天的最佳时机。而天安门无疑将会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成为万众瞩目之地。

显然,眼下的天安门广场,很难肩负起共和国第一个10周年大庆的重任:逼仄的空间,陈旧的配套建筑,不仅无法与天安门相匹配,更无法承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盛与伟大。

走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个难以入眠的日子——社会主义道路阳光灿烂,共产主义已近在咫尺。

1958年8月,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召开,扩建天安门广场成为重要的决定之一。

北京市立即启动了扩建的各项工作。不过,时间太紧了!总共也就是一年,要完成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程序。在天安门广场动土,那可是天大的事啊!更何况是要建设一系列时代纪念碑式的重大建筑,其政治内涵、艺术特色和质量标准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稍有闪失就将成为千夫所指。

按照常规,这是个不可思议、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9月,全国一千多名规划师、建筑师和艺术家赶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规划设计竞赛如火如荼展开。

此时,全党全民正大炼钢铁、大办农业,主要工业产品发誓要在10年内“超过英国”,15年内“赶上美国”。遍地都是炼钢炉,亩产几十万斤小麦的豪言处处可闻,共和国的人气超旺。

“放卫星”是那时最时髦的语言。难道天安门广场扩建就不能放卫星?中央多次提出要反“右倾”,谁都不愿意当“资产阶级的尾巴”被割掉。面对如此紧密的日程,如此重大的工程,各级领导以及设计师、工程师们没有一个发憷。他们相信“人定胜天”。

10月初,经过无数轮次的讨论和淘汰,天安门广场扩建的思路基本厘清:其一,天安门象征着中国,广场周围的建筑以国家的主要领导机关为主,同时建立博物馆,使它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二,广场的规模,以毛泽东建成“百万人广场”的批示为指南,既要满足政治活动的需要,又要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气魄。其三,广场的布局:曾有多种方案角逐,难分伯仲,最后有三种脱颖而出。“品”字形方案——大会堂在中轴线正阳门外,纪念碑左右分别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四”字方案——以纪念碑为中心,碑北,广场之西为大会堂,广场之东为国家歌剧院,碑南,广场东西分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二”字形——以纪念碑为中心,西为大会堂,东为博物馆,东西两侧建筑物以纪念碑为轴线。

12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天安门广场规划和施工方案: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第一批建设工程项目,大会堂在广场西侧,两个博物馆在东侧。其中将万人礼堂、五千人宴会厅、人大常委办公楼“三合一”建成一个人民大会堂,两个博物馆合为一个建筑。国家歌剧院在最后时刻被拿掉。

10个月,能干什么呢?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那年月,北京人齐心着呢。各单位轮番派人去支援,没有劳务费,车马费,也没有伙食补贴,甚至连口水都不喝,干完活人就消失了。

时任《诗刊》杂志社编委、党支部书记的着名诗人沙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他当时曾率领《诗刊》社全体人员,到人民大会堂工地支援建设。反右斗争的火焰刚刚熄灭,不少知识文化界的名人受到批评。现在“左”、“右”已经泾渭分明,人们的心绪渐渐平复,大家希望做更多的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释放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更何况,到人民大会堂这样重要的工程干活是一种政治待遇。

工地上人山人海,都是全市各单位选派来的。当然,志愿者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清扫渣石,挑土搬砖。人人都汗流浃背,谁也不肯休息,所有的人都以能为工程添砖加瓦而自豪,都为能融汇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而荣幸。那是个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个人是渺小的,金钱是污秽的,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打磨掉性格的棱角,涤荡龌龊的“小我”。

回到单位,《诗刊》社的编辑们一直兴奋了好几天。大家觉得,身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味道少了,和工农兵的感情更深了。

“打一场人民战争”,很长一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制胜的法宝。

国庆前夕,神话终于诞生了,人民大会堂、两个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奇迹般地伫立在广场上,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后,众多的教科书和专着都极力推崇中国独有的建设方式——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并把天安门广场扩建作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扩建后的广场,从天安门至正阳门南北长度为880米,东西宽度为500米,总面积40公顷,可供50万人进行集体活动。让人惊异的是,早在1949年9月30日奠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距天安门和正阳门城楼各440米,恰巧位于整个方形广场的对角线交叉点上,同时也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

这次扩建把途经天安门广场的各种电线全部拆除,一律埋入地下,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地下输电管线。广场的路面由大块花岗石铺成,不仅经得起60吨坦克的碾压,还达到“一块板”的高平整度,战争时能够起降飞机。56个九球莲花灯在广场上亭亭玉立,油松、立柳、元宝枫以及一块块草坪在庄严中平添了几许温柔。

天安门广场的第二次扩建工程是完美的。整个广场的布局,几座建筑的设计,与天安门的风格遥相呼应。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人们还是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不过在讨论规划的时候,也曾发生让人心跳的事情,拆除正阳门和前门箭楼的呼声一度高涨。那些人认为前门地区交通拥堵严重,正阳门和箭楼挡住了人流和车流,是罪魁祸首。如果拆除两楼,马路展宽,不仅可以解决前门一带的交通拥堵,也可以分流天安门前长安街上的车辆。

此论惊动了周恩来,他亲自实地考察,当即否定了拆除论。正阳门和箭楼算是躲过一劫。

相比而言,着名的中华门就没那么幸运了。

同类推荐
  • 静候玲珑心

    静候玲珑心

    云淡风轻的相守还是横扫天下的躁动,如果可以选择……
  • 上步

    上步

    北宋年间,战火纷飞,朝政混乱,屌丝张自强为救心上人步入仕途,一番拼搏,终成大器。
  • 外交与各国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外交与各国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中国赫哲族

    中国赫哲族

    本书围绕赫哲族文化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纵横式的叙述了赫哲族的历史、社会、人文、经济、政治等。具体、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赫哲族有史以来的文化生活,是一部反映赫哲族的翔实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 混在隋末的那些日子

    混在隋末的那些日子

    一朝穿越,混在隋唐……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将秦叔宝尉、尉迟恭打造成大唐全民追捧的偶像“门神”;将单雄信的非法组织“二贤庄”,改造成隋末最富有的民营企业;将穷乡僻壤的瓦岗寨,改革成隋末经济特区;将李世民的嫡系部队,训练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将潜力股李家二郎李世民,一手扶上帝王宝座;君臣同心,将帅同仇,北击突厥,西讨土谷浑、高昌,东征高丽;君臣携手,上下同德,改革科举,兴办书院,整饬吏治;发展农业,兴办银行,盘活商业;迎来万邦来贺,开创一代盛世伟业……
热门推荐
  • 武世奇缘

    武世奇缘

    痛快的武林时代,快意恩仇,敢爱敢恨,善恶有报。敢问少年,何不趁年华轻剑快马,纵横天下?纵使仇者多,友两三,也可轻酌一盏淡酒,醉里论道,醒时折花。
  • 都市之至尊帝君

    都市之至尊帝君

    【八年前,他是整个江北人最骄傲的妖孽少年】【八年内,他是军中神话,坐镇一方的大将帝君】【八年后,为延续生命,我,帝君回来了!】古来九五为尊,四海朝拜。当世,我人间封帝,一念花开,君临天下!
  • 地球:在月亮上看地球

    地球:在月亮上看地球

    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很多年了,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外貌我们可以看得见,有陆地、海洋、高山、平原……然而,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热的,还是冷的?是空的,还是实的?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非常有趣的是,1818年有一位美国人说地球里面是空的,那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他还说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开着两扇大门,人们可以从那儿走到地球的里面。
  •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从“翰林书生”到“东方俾斯麦”的成功之谜!晚清军政大权独揽的“铁血宰相”内心鲜为人知的起伏心路!“大汉奸”“卖国贼”的帽子下一个“晚清第一大重臣”的起伏人生!
  • 重生之末法的八十年代

    重生之末法的八十年代

    2020年的田溪意外的出了车祸,当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类似八十年代的结婚现场,而且自己还是那个新娘,但是这是一个架空的末法时代,只有原主这个小村姑为数不多的记忆怎么办?未来怎样发展谁也不知道,还好有神器相助。
  • 林暗草惊风

    林暗草惊风

    明正德十三年四月,通远镖局被迫押运神秘镖物,押运至古瓜州渡口旁的江心岛临江客栈中。期间屡造黑白两道袭扰,六扇门,锦衣卫,东厂,甚至江湖流寇都被牵扯进来,彼此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不同的动作,也同时将整件事搅乱……通远镖局不知不觉卷入多方势力博弈的漩涡中间……押运的货物是什么?博弈的各方又在试图掩盖什么真相?漩涡中间的通远镖局和他们的朋友们只能背靠着背,在那个扑朔迷离的夜,再次为了尊严和国家而战……
  • 烈火丛生

    烈火丛生

    一九三二年的元月,上海出奇地冷,却不下雪,只刮风。黄浦江两岸每天都有冻饿而死的流浪汉,被戴着头巾的印度巡捕抛进江中。电车驶过,裹着大衣的俊朗青年发出长长的叹息。他没有戴帽子。乌黑的头发梳得并不整齐,一张沉毅肃静、少年老成的脸也显得有些疲惫,有些松弛。他在一个无名小站下了车。四周无人,马达的噪音是听觉的全部。这里是法租界的地盘,道路两旁密匝匝地植着阔大的泡桐。九一八已过去了四个多月。且不说国民政府多么软弱无能,如今眼看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就要步东三省的后尘,落入鬼子手中了。这凛冽的寒风岂不正是荒凉的硝烟?
  •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中国的由来

    新中国的由来

    本书叙述新中国成立及以前的历史,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历史脉络的梳理,特别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情势下,顽强抗争和艰难探索,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新中国的历程的叙述,阐明历史和人民何以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适合党政干部、党团员、大中学生及一般读者学习党史、国史的简明读本。
  • 心灵鸡汤(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第12辑)

    心灵鸡汤(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第12辑)

    本书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作者选文一直遵照的准则为:以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后泛指有益于精神或心理的充满哲理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