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500000015

第15章 工贸寻踪(1)

踏上艰险的茶马古道

宣绍武

一、从丽江至德钦的三条路

从丽江到拉萨,沿途经过的高山大河、大小村落甚多,难以一一顺序记述,本文仅就印象较深刻、久久难以忘怀的及笔者认为有一定特色的记述之。

马帮从丽江出发到德钦,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第一条是过金沙江经下桥头(现为虎跳峡镇)、中甸、尼西,再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白茫雪山到德钦。第二条路是沿金沙江北上,经巨甸、塔城、拖顶、霞若翻格里雪山到奔子栏与第一条路交会北上。第三条路是从巨甸西进维西,再顺澜沧江北上经小维西、康普、叶枝、换夫坪(因过去官员做滑竿,到此地则须更换夫役而得名。现名华丰坪,是德钦县雁门乡政府所在地)到德钦。道路的选择,一般据以下这些条件而定:一是道路相对好走或相对近些;二是沿途土匪少,险段少,相对较为平安;三是沿途水草较为丰茂,便于马帮放牧和打野露宿。我们走的是第二条路,多数马帮都走这一条路。

从丽江到巨甸

马帮踢踢踏踏地从五花石铺砌的路面走出丽江县城,踏上了茶马古道的征程。

向西翻过黄山哨,经拉市坝、雄古坡到冷水沟,也就是到了金沙江边。向西望去,远处一个山梁上屋舍栉比,那就是闻名已久的石鼓街了。

石鼓,纳西语叫“剌巴”。金沙江自北而来,到此忽然来了个大转弯,掉头向东北流去,石鼓就坐落在这个湾子上。当地的学者范义田先生曾写过一副名联:“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还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向中原壮大观”,道出了石鼓所处的地理位置。明代嘉靖年间丽江土知府木高,在此为一次民族间的争战取得胜利而刻制了一个石鼓,此地因此得名。这里山萦水绕,梯田叠叠,江流平缓,柳林郁郁葱葱。每逢农历三、六、九日赶集,万头攒动,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小集镇。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领导下北上抗日,抢渡金沙江的第一个渡口。我们未在此停留,马帮只从街尾穿过,上面提到的那个石鼓,就立在路旁的一个小亭里。距石鼓亭没有几步,就是冲江河,河水充沛。河上架有铁索,似长虹卧波,名“铁虹桥”。

桥的两端建有桥亭,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国民党第五军出师缅甸,在东瓜地方打了一个胜仗。后因英国盟军配合不力,贻误战机,致转胜为败,不得已翻越野人山、高黎贡山等人迹罕至的大山返回。经维西、巨甸、石鼓回内地时,乡人托范义田先生撰写过一副对联贴在铁虹桥头的松筠牌坊两侧,以示欢迎,一时被人们广为传诵,因此我还记得,现录如下:

东瓜战场,写下一页历史,大战一百合,国外扬威,是唐代远征军,横绝葱岭帕米而后,第一壮举。

野人山地,踏破千古洪荒,越山千万重,云中返斾,看边区众同胞,沿途箪食壶浆以迎,成千掌声。

过了铁虹桥,是石鼓人民于金沙江枯水季节沿江广种的柳树和江洪沤积而成的大片土地。江水小涨的年头,部分田地一年可收大小春作物两茬;江水大涨之年,一年亦可收小春作物一茬。大路沿江岸柳林北上,过了木瓜寨,经一个只有八九户人家的小村就是有名的石门关隘。它东临大江,西靠陡峭的高山石壁,壁下有仅容单行马帮通过的一条小路,关北另一陡峭山梁上有一碉堡。锅头说,那是诸葛将台,是诸葛亮南征时建造的。这一带,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难怪古时把它作为防范吐蕃的一个军事要地。

过了石头关,经木取独(今名新华)、和尚庄、大闹塘等地,忽又见陡壁悬崖,仰首观望,几欲落帽,高大雄奇,令人惊叹。有一段路是在崖壁上开凿而成,还刻有“红石岩边修大道,金江岸上作坦途”的一副对联。往前走,在崖壁尽头处,有一小庙,庙旁崖脚刻有笔力刚劲的“云根”两个大字。锅头阿兀说:这就是红石岩。再往前走,就是三仙沽村(今名红岩)了。在三仙沽村金沙江东面的一堵高山崖壁上,隐隐约约呈现出一个人骑着一头骡子的影子。锅头阿兀用手指着让我辨认,并且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那叫“打勒阿撒咪”。相传有一个名叫阿撒咪的纳西姑娘骑骡远嫁,因动了思乡念头,在回首眷顾的一瞬间,被一阵狂风卷起贴到了崖壁上。在过去,每当阿撒咪叫唤“三仙沽人,羊吃麦子了”时,当年的庄稼就要歉收。村民感其灵验,乃在江东岩下建庙祭祀,以后就不再叫唤了。阿兀讲得神乎其神,并说,现在纳西人嫁女,只能坐轿或骑马而不能骑骡就是由这而来的。

巨甸,纳西语叫“过堆”,意为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地方。这里四面青山环抱,东面山下有金沙江流过,南面木瓜山,高峰插天。传说山顶上有仙人划船处,猜测远古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据史书记载:纳西族部落先民曾自称这里为“花马国”,唐代号为“九赕”。元世祖征大理,其兀良合台所率的西路军,曾在这一带革囊渡江,因而更名为“巨津”,是大渡口的意思。元代设巨津州于此,下辖临西县(今维西县),属丽江路宣抚司管辖。明代则属丽江军民府管辖,州名不变。清代改称“巨甸”,是大坝子的意思,沿用至今。1936年红二方面军北上抗日,抢渡金沙江,这里是最后一个渡口。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集市热闹,被称为金沙江畔的一颗明珠。它北连吐蕃,南通大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的走廊,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里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房屋也曾多次被焚。当我们经过时,1929年匪灾被焚的遗迹尚依稀可辨。

我们的马帮从巨甸村、老寿村(又叫拉市坝)的东面大路通过,路东有成片的柳林。前丽江县县长徐亚雄出巡时曾写过如下地名诗曰:“武侯坡连小河口,巨甸平原有绿柳。”柳林的东面是大片被江水冲刷过的卵石滩。傍晚我们在坝子北端一条干河河口处打野露宿,这里江流平缓,江对面有木船,是东西交通的重要渡口。

太阳渐渐落山,摆渡的船工也回村去了,江风逐渐减弱,一切都显得非常宁静。吃过晚饭,江对面出现两个姑娘的身影,江这边也有几个青年小伙向江边过来。他们见了对面有姑娘,便停住脚,一声响亮的“啊——啊啊”出了腔,真是山鸣谷应,对面的姑娘也及时还来了同样的呼唤,声音清脆悠扬。小伙子走近江边即时将一个“金盆打水银盆接,哪个陪哥唱两声”的曲子摔过江去,对方迅速还来了一个“哥有小曲尽管唱,小妹奉陪到天明”。口气是那么坚定自信。“战火”拉响了,你来我往,互不示弱,声音之清脆响亮,语言之晓畅明白,即景生情,即兴成歌,比附贴切,富含深意,回答快捷,咬字清晰,真使我佩服。对曲在继续着,不知不觉时,双方都聚起了一堆人(约七八个)。女方有年轻姑娘、大妈,还有带着孩子的大嫂;男方则有小伙子、大叔、大伯和老大爷。他们大概都是曲子的爱好者,有的还可能是行家里手,听到了江边的曲声,陆续跑来听唱、助战、当军师。曲子多数是两句,但有时为了表达完整的意思,也会增加到四句。唱时第一句(或一、三句)的开头多冠以“阿哥也”“阿妹也”的衬词,第二句(或二、四句)的开头多冠以“给是啦”“说给你”或“玩不过的听着去”等衬词。他们只唱得月上东山,倒影映在江里银光闪烁,这种金江荡月的美景配以荡气回肠的曲声,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啊,我至今仍不能忘怀。这些曲子,我还记得一些,把它抄在下面,以见一斑。

两句曲如:

男:死没良心长江水,隔断多少有情人。

女: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还有渡船人。

男:蜜蜂采花来路远,不为采花不能来。

女:斑鸠吃水蹍脚步,一步一步蹍拢来。

男:隔山喊你山答应,隔江喊你水应声。

女:吃茶想你茶走味,吃饭想你饭噎声。

男:月亮团圆十四五,姊妹团圆今晚辰。

女:麻布揩脸粗细会,绸缎揩脸细相交。

男:(小哥)出门只为家寒苦,不为家寒不出门。

女: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荒地不肥。

四句曲如:

男:隔河望见一头牛,牛角弯弯不抬头,

牛不抬头想吃水,妹不抬头想风流。

女:这山望见那山高,那山头上着火烧;

火烧眉毛眼前事,隔江隔河没奈何。

还有决心相爱的曲子,真是意味深长,如:

生要连来死要连,生死要连一百年;

九十九岁死掉了,阳间不连阴间连。

曲子唱到深夜,男方眼看要败阵了,一个老大爷给出了个点子,说:“唱个老对联给她们,看他们怎么回对?”他过低估计了对方,认为对方肯定会对不出来,于是一副古对联唱了出去:

五福堂中天地久,三多庭内子孙贤。

老大爷失算了,反而受到了女方的奚落,女方唱来了一个加衬的曲子:

听说隔壁人家办喜事,你给是来帮他家吹唢呐。

对曲还在继续下去,有时也有相互挖苦戏谑的曲子出现。

在金沙江边,四天来,沿路虽也有人唱曲,但因在路途中,我并未在意。这一晚上,我认真听了一夜,觉得别有一番情趣,很有诗味。诗歌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真是如此啊!

从塔城到拖顶

塔城,有两个地方,两地相距约15公里。一个叫“塔池”,属维西县;另一个叫“塔扎”,属丽江县。汉语将两地均译为塔城。为了区别,一般都把前者叫作里塔城,而把后者叫作外塔城。我们经过的是外塔城,这里是丽江县最北端的村寨。村寨北面是一道高大的山梁,山梁的尾部是悬崖峭壁,直通金沙江,挡住了沿江而上的去路。听说峭壁上常有成群的猴子上蹿下跳,阵阵长啸。听了这些,我忽然想起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名句,不觉有苍凉之感。

据说就在这座峭壁一侧,吐蕃强盛时期,曾在这里的金沙江上建造过一座铁索桥(另一说桥为隋朝史万岁所造),史称“神川铁桥”。它在滇藏各民族的交流中起过重要作用。后来在一次南诏与吐蕃的战争中,被南诏毁掉,成了历史的陈迹。南诏在这里还设立过铁桥节度,因此,塔城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铁桥城。

塔城村坐落在上面提到的那道山梁与西面高山相结合的夹角缓坡上,民居错落有致,村中有小溪流过,房前屋后,路边溪旁,有高大的柿树、核桃树和板栗树,向来以产柿闻名。树荫几乎将整个村子遮没,村前是层层梯田,土壤肥沃,一年可收获两次。我们经过时,田里种着水稻和苞谷,一片葱绿,长势喜人。村后有一片草坡,绿草如茵,放牧着大小牲畜,草坡后面的高山,森林茂密。站在村前或村后的高处远望,金沙江泛着白光从脚下流过,一里外的江面上涌起一堆堆滚动着的银色小丘。从村里人那里得知,江心有两块巨石,被湍急的江水冲击,激起的水柱从石上翻过跌落,发出巨大的响声,山鸣谷应,势若万马奔腾,非常壮观。我们虽然从它的旁边经过,但因被一个名叫雾露的村子遮住,只听到巨大的水响,但却未见到那气势磅礴、白浪翻滚的奇观,不免使我感到有所遗憾。

这里的居民多数为纳西族,也有少数藏族,或者可以说是纳西化了的藏族。

他们淳朴好客,见到外地来的人,不管是否相识,都让到路边请客人先走,或从家里走出来站在门口,亲切地用纳西话同你打招呼,问你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有时还请你到家里去坐一坐。如果你到了他们家里,他们会请你坐到火塘边的篾席上,为你生火煮茶,摆上他们特有的柿饼、核桃、板栗和扁米(所谓扁米,就是在稻谷尚未完全成熟时,将其收获脱粒,经过蒸和炒、碓舂、去壳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扁形米片。色泽略带青绿,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泡入酥油茶中食用,其味清香可口,是当地招待客人的上品)请你品尝,使你倍感亲切,仿佛是到了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里一般。这里的少女一般都有几分姿色,见了生人有些腼腆,往往一笑躲开,但却又暗暗偷看。古有“塔城多美女”的土谚,我觉得此谚不虚。

从塔城出发,爬完一个缓坡,到了前面提到的那道山梁(塔城关山)与西面大山衔接部的垭口,这里建有坚固的碉堡,上有箭孔(枪眼),这就是所谓的塔城关,是南来北往必经的要地。关的北面是个大树稀少的陡坡,若敌人从北面进攻,这里真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据说这是南诏在铁桥战役胜利后,设置铁桥节度时期修建的边防堡垒,也有人说是木天王时所建。不管何时所建,总之,这是一个古代兵家必争的要地。站在关上,可以听到塔城村、维西县的其宗村及江东春独村的鸡鸣犬吠,三地的田园屋舍、人畜蠕动都可尽收眼底。向北望去,不远处又是一列高山直插云霄,山上有一座寺庙非常醒目。锅头阿兀丕楚告诉我,那是藏传佛教在祖师洞口的达摩寺,是附近地区有名的佛教圣地。据说站在达摩寺远眺,还可看到巨甸的木瓜山和武侯村后的山岭,可惜我们没有机会上去了。

同类推荐
  • 崛起1608

    崛起1608

    一群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的普通中国人。意外的来到十七世纪初的北美洲,辽阔富饶的中央平原,海盗横行的加勒比海,披荆斩棘让华夏文明在新大陆上立足崛起,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弈手。
  • 唐宋演义

    唐宋演义

    群阀割据,中原战火纷飞不绝,历史不断推演,一代代豪杰并起,波澜壮阔的史诗长卷,生死在乎一念之间,如何立足,如何生存,如何崛起?
  • 张鸣说历史:角落里的民国

    张鸣说历史:角落里的民国

    本书讲述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作者选取了与一般史书不同的角度,内容多为与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奇闻趣事。大到军阀与总统,小到茶壶与牙刷,无论话题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为读者讲述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另类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 逍遥皇帝打江山

    逍遥皇帝打江山

    小镇的平凡少年踏入京城,做最逍遥的皇帝,娶最美的皇后。已有三百万字精品小说《明朝小侯爷》,坑品有保证,欢迎入坑。新书《大唐逍遥驸马爷》欢迎大家品鉴。
  •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自此之后,帝国主 义国家纷纷效仿,神州大地一时间硝烟四起。1883年12月,法军向驻扎在越 南北圻的清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中法之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 挥之不去的伤痛,为后人留下了万般的无奈与叹惜。 宋莉莉编著的《中法战争》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之一,图文并 茂地讲述了晚清中法战争的全过程。 《中法战争》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热门推荐
  • 邪性总裁

    邪性总裁

    他爱她,却以恨为名,不停的伤害她。
  • 换届中篇小说

    换届中篇小说

    换届方案提交党委会讨论的前一天晚上,东海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季平章彻夜未眠。方案还不够周密、不够完善哇!按照这个方案来实施的话,一些本来胜任原岗位的中层干部因为任期已满只能予以调整了,而他们对现在的岗位偏偏又非常在乎,就像白云习惯了自己依托的山岫,要它出岫飘荡,哪怕面对的是更加辽阔的天空,它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宁愿留在山岫里自在卷舒。因此,调整的难度肯定是不小的。这是其一。
  • 街口的我

    街口的我

    一个故事,一个足够真实的故事。人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逐渐不同,一起和主人翁石小月一起成长吧。
  • 尚书故实

    尚书故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传奇私不服

    传奇私不服

    还有什么比穿越到游戏世界而不能升级跟让人绝望的呢?永久一级的周道只好在金手指的加持下一次次靠着装备的强大,去碾压敌人。
  • 补张灵崔莹合传

    补张灵崔莹合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敌的吃货系统

    无敌的吃货系统

    这是一片神奇的大陆,在这里,可以领略各种人才。主角带着他的系统闯荡世界,可是这个系统给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和谐。最主要的是它很吃……
  • 萌宠之天降妖妻

    萌宠之天降妖妻

    ◆本是龙袍在身,掌握天下杀生大权的一代女帝,却不料天降异象,一道雷将她好端端一个暴君,给劈成了一个娇滴滴的萌妹纸。女暴君呆着一张萌妹脸,初到此地,她表示非常惊讶,于是仅仅只用了一巴掌,就把整个乌烟瘴气的酒吧给掀飞了。矗立在路灯下的众人:(⊙o⊙)……君双淡定回应:本君是无辜的撒(*/ω\*)◆前一刻,她还在兴致勃勃的下旨,要诛了几个卖国臣子的九族;后一刻,她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弟,要为老大各种曲媚逢迎外加打架揍人……擦,死老天,你耍本君呢!穿越现代?不怕,她有一颗强大的帝王之心,适应能力手到擒来;身怀封印?没事,她乃一介至尊的修炼高手,破解分分钟的事儿;为人小弟?次奥,她向来只有坐等着别人替她捏肩揉背端茶倒水的好么?!且看一代残暴女王成为清音柔体易推倒的软妹纸(某路人:作者你确定她这叫软)后的呆萌(某路人:那个词应该叫“彪悍”啊喂)生活——翻云商途,覆雨军道,成了她的家常便饭;顺手修炼,连带寻宝,成了她的必吃主食。可谁来告诉她,为毛她旁边总有个妖孽男人自称是自己老大((‵□′))?◆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拥有着强大力量的异世暴君穿越到现代都市一个精神病软妹身上并将暴行继续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一代高手上得妖孽美男床的故事。◆推荐连载古言冷爷:完结古言特工:
  • 皇帝的影子有多长

    皇帝的影子有多长

    历史学亦可动情,读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种审美。作者有志于改变史学研究埋首钩沉脱离俗世的现状,提倡一种动情的历史学,希望历史成为散发着温度的活生生的人的历史,由此,读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种审美,一种品味,一种无用之用之学,潜移默化滋养我们的生命。
  • 浑沌仙尊

    浑沌仙尊

    故事开始于三千年前,那时蓝星夜战出现引领超凡时代,任务中赵翼文(南宫昕雪)在太玄界建立了道宫,剑尊出世,独创魂剑道,于荒古界晋级之争中,道宫独领风骚……ps:这是一位大佬和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