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7000000005

第5章 文学纪(5)

我不喜欢杜拉斯的叙述,完全是趣味所致,没有道理可讲;她的题材取向我也不喜欢:性,绝望,酗酒,疯狂……这完全是我陌生的东西,我能够理解,可是理解了,也不喜欢。如果硬要分析这其中的缘由,我也只能说,她的叙述太见才华,不见功底。我以为,才华是向外的,功底是向内的;对于一个作家的要求,才华是最初的,功底是最后的。

虽然我读小说,带有很大的情感、趣味偏见,然而在这里,我也愿意简略说一下杜拉斯的小说。我希望自己是客观公正的,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她的小说还是好的,因为很微妙。

杜拉斯的小说里,我较为喜欢的是《琴声如诉》,这差不多是杜拉斯最好的小说,我以为,比《情人》好,也比《广岛之恋》好。

杜拉斯最好的小说,差不多都能做到优美,流畅,不确定性——后一点尤为重要。《情人》也是一篇“不确定”的小说,虽然讲的是青春、男女、欲望、分离,但是让我喜欢的还是那些次要的人物,比如小哥哥,贫穷贪欲的母亲以及她对于女儿卖淫所持有的一种坦荡而复杂的态度……这是小说主题之外的旁枝。我以为小说动人之处,从来不在主题,而在从主题偶尔延伸出的旁枝。主题是大的,确定的;旁枝是小的,可有可无的,一不小心,突然探出头来——人生的动人之处,全在那一不小心之间,突然探出头来……世界的真相和奥妙也全在于此吧?

这篇《波尔多开出的列车》,是我难忘的,虽然我的态度有点复杂;是篇随笔,然而不妨把它当作短篇来读。讲的是情欲,一对萍水相逢的男女,坐在火车包厢里,简单地说一些话;夜渐渐地深了,家人也睡着了,“就这样,突然一下,开始了。一点力气都没有。被击倒了”。杜拉斯详细地描述了做爱过程:小心翼翼地,不敢发出声响;拿衣服遮住身体,蜷缩着,装作是在假寐。后来困了,在这过程中也渐渐睡着了。凌晨时分,它又来了,身体交织在一起;再一次睡着了,等到醒来的时候,天亮了,那个人的座位空着,他已经下车了。

文章写得很好。然而在文章之外,我看到十六岁的杜拉斯对性的态度,那样天真、无耻。没有太多的性经验,刚和中国情人分手,这中间绝无可能出现太多的人和事,然而她就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鸨,坦荡、随意、顺手拈来。

一篇美文,短短的两三千字,可是使人过目不忘。人物,细节,主题,场景……都有了,语言几乎无可挑剔,可是总有一些东西让我觉得异样的,稍稍不愉快,也不是讨厌,而是无端地害怕。

我后来怕读这篇小说。一本很薄的小册子,除了这篇之外,还收录了杜拉斯其余的散文,有二三十篇吧。这小册子放在我的床头,每晚临睡前总会读上一两篇。看完这篇之后,起初并不觉得可怕,可是细细琢磨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想起幽暗的火车上,那萍水相逢的男女,简单的话语,复杂的动作……那真是毛骨悚然的。

杜拉斯和卡夫卡又不同,卡夫卡的恐怖是文学的,虽荒凉,可是给人愉悦和享受。杜拉斯的恐怖是俗世的,烈日荒荒,人迹罕至;陌生人,做完爱突然消失了。怎么想也不愉快。

关于这篇小说,我和一个女友讨论过,我说,你会吗?在荒原里,和陌生人相遇了……她摇了摇头,像是觉得很荒寒,把手塞进衣袖里,说,那太可怕了。

后来,这本小册子被我放到书架的最上层,又不放心,几经辗转,现在也找不着了,大约是丢了。

第三河岸

这篇小说有两个译本,一本是赵英译的《第三河岸》,另一本译作《河的第三岸》,译者的名字忘了。我喜欢前一个译本。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短篇之一,作者是巴西人罗萨。在国内的选本里鲜有见到,问过很多朋友,都说没读过。余华读过,我见他写过一篇观后感,比小说的篇幅还长,也是极尽赞赏之能事。我喜欢这篇观后感——仅仅因为它是《第三河岸》的——虽然没能读下去。余华的诠释和我的诠释不一样,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对小说的敏感点不同,而它都给了我们同等的恩泽。

小说讲的是一个少年,和父母兄姊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父亲突然乘船而去,在离家不远的河面上漂荡。他一直没有回来,但也没有远走高飞,只是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泊。不管刮风下雨、烈日严寒,他总是头戴草帽,衣衫单薄,一动不动地坐在船尾。

他一年年地老了,没有人猜到他是何用意,也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活下来的。一家人迅速地垮了,哥哥姊姊去了遥远的城市,不久把母亲也接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

河水不断地流淌,清新,永恒。我开始感到衰老的痛苦:生命竟是那么短暂,无望。我得了风湿病,情绪越来越糟。而他呢?他又怎样?我开始重新思考他的所作所为。我想他一定也是个饱尝生活艰辛和煎熬的人,可他为什么非得下水了却余生呢?

我决定去河边寻找父亲。……跟他说,父亲,你回家吧,让我来接替你的事业。……

由于极端的恐惧,我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看见父亲,或者听到父亲的消息了。我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成了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我的前途一片空虚,我的命运就是在孤独、绝望中等待死神。我盼望死神早些来临,我要尽快离开这片沙漠,把自己装入一艘小船,任河水把我带到天涯海角。这河水……这河水清新,永恒……

小说文笔优美,差不多可以到诵读的程度。然而比优美更重要的是它的神秘性。像一切的优秀小说,它是不能说的,一说就错了。父亲为什么离家出走,终生在河面上漂泊?作者没有解释,也无从解释。这有点像霍桑笔下的威克菲尔德,有一天心血来潮,在离家不远的小阁楼里一住就是二十年,每天窥伺家人的行踪……霍桑也没有解释。它存在着,是人类的一部分事实。仅此而已。

而儿子呢,绝望之下,为自己所不明了的情绪支撑着,竟要步父亲的后尘。后来因为胆怯没有成行,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成了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这神秘、疯狂的父子关系同样也是不能解释的。它存在着,是人类的一部分事实。

我宁愿相信小说全是事实,它不存在隐喻。打动我们的是它的表象、表象背后的——那背后的也是事实。事实这东西是不能解释的,我们只能沉默。我们看着,可以描述着,作家的责任也仅限于此。

好的小说从来是模糊的、暧昧的,它不告诉读者什么,它描述场景、事件,以及整个过程。一切都是明白无误的,可总有一些微妙的、欲说还休的东西抓住了我们,让我们默想,微笑,害怕,激动;让我们感到温暖,虚无。好的小说是享受,像《第三河岸》《威克菲尔德》《南方高速公路》《判决》。

我常常向朋友们推荐《第三河岸》,也为他们诵读;有时一个人的下午,写作难以为继的时候,我也朗读《第三河岸》,我听着自己的声音从胸腔里吐出来,平静的、那水流一样舒缓的叙述语气,我觉得自己像在念散文,或者诗。感谢译者赵英,他为我们带来了如此优美的译本,字与字的组合是那样的恰当、精致、丰华;这一点,罗萨用外文或许也做到了。

2008年的枕边书

《米沃什词典》,这是我近来读到的最好的文字。米沃什冷静、缜密、坚定、傲慢,他本该如此,上天眷顾他,赋予他品格、经历和才能。他身处人群,审视万物,有一双雕刻刀的眼睛,是站在高处的、睥睨的、充满体恤的、偶尔也刻薄的。我猜他说话时一定语速缓慢,目光平静;他也许常出去散步,拄着拐杖,在清晨的小树林里,清湿的风掠过他的面容,使得他整个人越发少了烟火气,不像在人间。若是出席某个宴会,他一定是坐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一个——他不想引人注目;遇见老熟人,他该不会大踏步地上前打招呼,这与其说是骄傲,毋宁说是腼腆。和他面对面坐着,即便一言不发,他身上强大的精神磁场也会吸引你,使你变小,变弱,虽然他无意于此。我喜读他的文字,平静的,低温的,类似于博尔赫斯的腔调,带有一种从容透彻的老人腔。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2008年我突然想东施效颦,以词典的方式来结构一个长篇小说,这念头虽愚蠢,但打消它却费了我不少时间。我念念不忘米氏笔下的许多小人物,那个叫唯尔诺的小城,他的波兰、美国、被占领期的巴黎……其实我喜欢的是这一切的背后,隐隐站着的时代,整个20世纪动荡风云,人心的仓皇变异。

《九故事》,此书十五年前读过,因为吃力,放下了。十年后再读,喜欢得不忍释手,把它供在床头,时不时拿起来瞄上两页。较之《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的这个短篇集,明显是对读者设了门槛的,他花了几十年时间来写这十几万字,想必是机关算尽,抠得厉害。不妨说他把自己写死掉了。试想这样的写作,这样的作家,当然有资格挑选读者,对他们提出要求:阅读必须经过训练。我觉得奇怪,《麦田》和《九故事》是两本南辕北辙的书,《麦田》人见人爱,《九故事》清高孤傲,一个作家不可能达到的两极,塞林格做到了。

《红楼梦》,永远的床头书,无从说起,只能沉默。我曾做过比较,把《三国》《水浒》《红楼》放在一块看,看来看去,以为《水浒》最次,是街头说书人的读本,腔调滑顺,对读者过于讨好迁就,这直接带来了两个后果:人物形象的鲜活生动,人物性格的简单粗陋。《三国》则复杂得多,气势宏伟,人物众多,头绪繁杂,千丝万缕,却一缕缕理得很清楚,而且浑然天成,这得益于它的结构,罗贯中是个天才小说家,什么都具备了,写人物,写性格,写场面,细节能力,情节的剪裁……太了不起了!只是他心胸有点问题,看人待事泛道德化,而且任加褒贬,较之曹雪芹差了一大截。

《光荣与梦想》,美国的一部断代史(1932-1972),其精彩、生动、庞杂,没有哪一本小说能与之抗衡。这是一段充满奇趣的阅读旅程,落花缤纷,纷至沓来——“对于那些经历过这多灾多难四十年的美国人来说,此书可谓无价之宝”。我没有经过那四十年,而且是中国人,可照样视它为“无价之宝”。此书是再版,2006年海南出版社出版;197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过删节版,听说迷倒过一代青年,且看多年以后,其中一位是怎样说的,“二十七年前,我读到一部奇书,书写得好,自不待言;但译文之精彩,更在今天已成绝响。它如此打动我,以至于我经常在屋子里大声朗读。”我没有在屋子里大声朗读,只是有时会抬起头来,面带微笑,看着想象中的自己突然一跃而起,激动得在空中翻了个跟头。

《人,岁月,生活》,一本波澜壮阔的书,魅力四射,令人倾倒。此书与《光荣与梦想》互文阅读,使我度过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夏天。爱伦堡的经历不多说了,他虽以作家名世,一生最大的成就却不在文学作品,而是晚年写的这本洋洋百万字的回忆录——被视作“欧洲的文艺史诗,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此书一出,整个世界为之震动,先是在苏联,后来在西方,再后来传至中国。70年代末作为内参供高层阅读,散落民间后又被圈内人士“非法”传阅……一石激起千层浪。三十年后,我读到的是海南出版社的全译本(又是海南社!),再次感受到了那股风浪,被裹挟,被击倒,仿佛身处六七十年前的欧洲街头,在巴黎,在柏林,在莫斯科。在某个日色散尽的黄昏,天有点冷,落叶纷纷下,路人神色匆匆,他们一边裹紧衣衫,一边大踏步地往前走——不敢抬头,不敢呼吸——口腔里已吹进来一两粒时代的小沙尘,狂风暴雨即将来临……可是在这惶恐的、末日似的氛围里,身边突然擦肩而过一个女人——年轻的,貌美的,穿灰色大氅,戴贝雷帽——在那一瞬间,整个人愉快得几乎傻掉,回头,转身,面带微笑,隔了老远还不忘向她吹一声长长的吻哨……爱伦堡分明没有这样写,然而他的文字却总使人想起这些,生动,微妙,能把人看得神魂颠倒。

《伟大作曲家的生活》,阅读史上一场狂欢。从当当网上偶得的,篇篇华章,拿起来就放不下。此书是传记,关涉到许多着名的音乐天才,我喜欢对于他们性格的真实描绘——剥了他们的衣裳,使他们恢复了人形;而且言语机智,使人捧腹,类似于《南方都市报》的文艺年鉴,有点专业,有点娱乐,有点人文,有点嘲讽。南都的文艺年鉴做得很精彩,被点将的人也许会恼火,但是读者却享福了,微笑,会意。有时读着读着,我想象某些男士——高兴得一拍大腿站起来,在屋子里走上几圈,不停地嚷着“他妈的,他妈的”!此书也有这样的阅读效果,而且文采斐然,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关于中日当代文学的几点看法首先欢迎来自日本写作界的同行、各位专家学者!同时也向在座的中国同行、各位老师问好!

同类推荐
  •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是近代诗词大家俞陛云先生创作的古诗赏析入门读物。《诗境浅说》包括《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两个部分,是俞陛云先生为教育家中儿女学习古典诗歌选编的诗歌启蒙读物。《诗境浅说》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歌及诗歌摘句,并加以阐释点评,意在启发诗歌初学者领略诗歌的声调格律、字法句法之美。文字浅近纯正,点评阐幽发微,是学诗、读诗的指路之书。
  • 韩信岭怀古

    韩信岭怀古

    晋中有文化,又缺少文化。说“有文化”,是说晋中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许多可供挖掘和利用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人文资源;说缺少文化是说社会有关方面,对这种文化特别是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晋中在利用晋商文化,主要是在开发王家、乔家等若干个晋商大院作为旅游景点方面,在开发绵山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其他人文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则有明显的欠缺。这个结论或许武断了些,或许是“以偏概全”,但这是从我在晋中看韩信墓、祁黄羊墓、罗贯中故里以及王允衣冠冢时感到的。
  • 蒋公的十二门徒

    蒋公的十二门徒

    广州陆军讲武学校于1923年底在长沙招生,湖南革命青年陈赓被共产党组织看中,推荐他去报名考试。考试时,与陈赓并排而坐一同考试的是宋希濂,俩人很快就攀谈起来。1924年春,黄埔军校正式筹备,陈赓与宋希濂皆被录取,讲武学校也全校并入黄埔。陈编入黄埔第三队,宋被编入第一队。陈赓担任队长,是军校里的活跃分子。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三人并称“黄埔三杰”,蒋介石因有如此优秀的学生而自豪,但他们大搞派系斗争也很让蒋校长头痛。
  • 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

    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丁玲:颠沛时光浮生梦》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 中的一册。传主丁玲是我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她一生坎坷,情路几经波折,是一位 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丁玲:颠沛时光浮生梦》感情充沛,以诗意的语言 讲述了丁玲光辉而曲折的人生。
  • 鲁迅和他的周边

    鲁迅和他的周边

    《鲁迅和他的周边》是一部研究讨论鲁迅和他同时代人的著作。书中内容紧扣既定研究对象,同时注意联系当下的国情与世态,不少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者不刻意追求论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坚持从鲁迅研究的实际出发,突出问题意识,注重补苴罅漏,力求文章有开掘,有拓展,有新意;全书资料翔实,立论严谨,注重学术品质和学理内核,但远离艰涩生硬的经院文体,而采用散文随笔式的表达,行文简洁生动,文风舒展睿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热门推荐
  • 小哥哥,你的汪汪到货啦

    小哥哥,你的汪汪到货啦

    (耽~美慎入~)林苏元神昏睡了十七年,人也痴傻了十七年,亲生母亲嫌他痴傻,孪生弟弟想杀他,只有那少爷宠他。十七年后的今天,他元神恢复苏醒,再一睁眼,他不再是痴傻呆愣(萌)的林苏,欺他痴傻的人都没好下场!【超凶】某少爷:“那爱你痴傻的人呢?林苏红着脸:“那是变态!”某少爷:“我只对你变态。”(宠文,1v1)
  • 父亲骑在树杈上

    父亲骑在树杈上

    父亲离家出走的那天夜里下着大雨。沉闷的雷声从天边滚滚而来,在头顶上突然炸响。我隐约听到母亲又和父亲在卧室里吵架,虽然听不清吵什么,但完全能感受到那种恨不能掐死对方的恐怖气氛。我推了推弟弟。他睡得像头小死猪,轻轻打着鼾。借着窗口不时亮起的闪电,我看到一线口水从他嘴里源源流到枕头上,他的左脸蛋儿浸泡在口水中。我用力推了他一下,鼾声一止,他抬腿狠狠踢了我一脚。我趴在他耳边说:妈妈在和爸爸吵架。他依然闭着眼睛:吵呗,别烦我,我刚才正在吃糖。我说:你出去看一下吧。只要他一出面,肯定能让母亲和父亲感到一丝内疚。弟弟瞪着我:你怎么不去?
  • 七龙珠之巅峰至尊

    七龙珠之巅峰至尊

    不同的世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我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却奈何我来到了这个强者世界
  •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由刘再复、严家炎、胡文辉、潘耀明、查良楠和《看金庸》杂志联袂郑重推荐。全书由《金庸密码》和《我看金庸》两部分构成,前有两篇引言。作者运用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法论证金庸作品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观点精辟,见解独到。故事跌宕多姿,情节扣人心弦。将人物与事例相结合,归纳演绎。语言时而如祥云在天,时而如霹雳雷惊;对偶引用手法,如神来之笔;用典频出,字字珠玑。实在是金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好书!
  • 冰城古刹极乐寺

    冰城古刹极乐寺

    上世纪初,哈尔滨的太平桥一带还是一片荒草漫天的地方,从关内逃荒的穷苦人家都跑到这里落脚谋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陆姓人家,老大陆文义领着几个兄弟和一个妹妹,盖房子做生意,没几年家业就富足起来,成为这地方的大富户。谁曾想到,老天不遂人愿。陆文义虽然丰衣足食,妹妹陆文慧却身体一直不好,经常闹毛病,让一家人担心。请来的郎中说小姐得的是怪病,陆文义听了心中更是焦急万分。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问问算卦先生也许有灵丹妙药。他当即多方打听,找到一个算命先生。
  • 美食私人词典

    美食私人词典

    美食不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是享用美味过程中所闻到、听到、看到的一切。子曰:“食不厌精”,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法兰西亦有自己精致的食文化。本书将通过对近百个关键词的精彩描述,带您神游以法兰西为代表的美食之旅。
  • 惊吓纹

    惊吓纹

    我站在钱副省长的别墅门口,目送他那辆黑色的奥迪悄然滑出,通过保安守卫的气象森严的大门,缓缓驶向滨江大道,融入那片火红之中。身后,传来鹦鹉鸟宝宝那阴阳怪气的叫声:“早晨!早晨!”我没有理会宝宝的问候。我的目光落在那片火一样燃烧的凤凰树上,眼前却不断浮现出钱副省长那张阴郁的面孔。这段日子,钱副省长变得脾气古怪,简直就像更年期的妇女,动辄发火,一点着就噼里啪啦的,我和司机古惑光像两条被烤得焦头烂额的热狗。“是自己人,我才屌你们。否则,懒得理睬你们!”心情好的时候,钱副省长这样安慰我们。
  • 流浪地球之随机连线

    流浪地球之随机连线

    2175年因为太阳急速老化即将毁灭,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领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刘彻一名默默无名B站up主,他平时最喜欢玩P社游戏,某天他正在直播《群星》,却突然获得直播系统。正当他欣喜若狂,以为自己即将开始主角人生,迎娶白富美的时候,他却突然穿越了…………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听到耳畔回荡着巨大的轰鸣声,刘彻意思到自己穿越到了电影《流浪地球》的世界。明白一切的刘彻,此刻心中有三个字,不知道当不当讲,末世他要这直播系统有何用?明明应该登上人生巅峰,可是现在却变成了鸡肋的外挂,刘彻只觉得心累,直到有一天他却忽然发现,似乎这个世界和电影中的《流浪地球》,世界似乎因为他一只蝴蝶,发生了很大变化……
  • 魔术师

    魔术师

    《魔术师》为“江户川乱步作品集”第八卷。这一次,名侦探遭遇了生涯中的劲敌。为了复仇,魔术师设下了一个迷雾重重的局。血腥的杀人现场传出哀伤的笛声,尸身上遍布凄美的樱花,别出心裁的狱门舟,钟塔上仿若注入了魔力的断头台,当众表演的美女五体分尸,从血肉模糊的尸体中爬出来的红色斑纹蛇。魔术师千变万化的手法,迷惑了众人的眼睛,明智是否能看透这一切,揪出凶手并安然脱身?
  • The New McGuffey First Reader

    The New McGuffey First Read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